七年级下册第19课《观舞记》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19《观舞记》精彩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19《观舞记》精彩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节,详细内容为对卡罗尔·克里木的《观舞记》进行深度阅读与分析,理解其舞剧创作背景,探讨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与舞台艺术表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观舞记》的文学内容,掌握舞剧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舞剧的观赏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舞剧中的深层次含义,分析作者运用的文学手法。
教学重点:文章的情节分析,舞剧艺术魅力的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舞剧片段。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舞剧视频,激发学生对舞剧艺术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a. 播放舞剧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舞剧的魅力。
b.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舞剧的初步看法。
2. 新课内容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观舞记》的基本情节。
b.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解读舞剧中的文学形象。
c.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舞剧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3. 例题讲解:a. 分析文中一句具有代表性的描述,解读其深层含义。
b. 结合舞剧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舞剧与文学的融合。
4.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份文学鉴赏练习。
b. 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享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舞记》2. 主要内容:a. 情节梗概b. 文学形象c. 艺术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观舞记》中的一段舞蹈描述,解读其文学与艺术价值。
2. 答案提示:a. 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其内涵。
b. 结合舞剧艺术,探讨文学与舞台的相互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舞剧文学价值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优质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第13自然段,详细解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将一场舞蹈表演呈现得栩栩如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能够运用生动、贴切词语描绘舞蹈表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生动描绘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观察舞蹈细致入微,学会运用贴切词语描绘舞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舞蹈视频,让学生感受舞蹈美,引发他们对舞蹈描写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如何描绘舞蹈表演。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生动描绘方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段舞蹈视频,尝试用所学方法进行描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描绘舞蹈方法,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观舞记》2. 主题:描绘舞蹈之美3. 板书内容:a. 观察细致入微b. 描绘生动形象c.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选取一段舞蹈视频,运用所学描绘方法,写一篇关于舞蹈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描绘舞蹈方法。
课后反思如下:1. 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2. 增加舞蹈视频播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舞蹈美。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不同类型舞蹈表演,提高他们审美能力。
同时,组织一次舞蹈描绘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导入环节舞蹈视频选择,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是例题讲解中描绘方法深入剖析,这是学生能否掌握关键技能关键。
七年级语文下册《观舞记》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观舞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观舞记》。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舞蹈的热爱和赞美,培养自己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2)理解文化差异,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3)学会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培养自己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观舞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意图。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子结构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的运用。
3.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
1. 课文《观舞记》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观舞记》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解释词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描写技巧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见解。
4. 探究学习(1)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意图。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舞蹈艺术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观舞记》。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写一篇关于舞蹈的短文。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舞记》人教版教案及原文

《观舞记》人教版教案及原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舞记》,主要内容包括:课文《观舞记》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作品描绘舞蹈的艺术特色,感受作者对舞蹈的热爱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舞蹈艺术的美。
2. 培养学生欣赏舞蹈、体会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中描绘舞蹈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对舞蹈的热爱。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挂图、舞蹈视频。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舞蹈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舞蹈艺术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记不懂的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课文的结构、内容、主题等。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段落,分析描绘舞蹈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一段描绘舞蹈的文字,教师点评并指导。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舞蹈的认识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观舞记》2. 主要内容:a. 舞蹈艺术的美b. 描绘舞蹈的艺术特色c. 作者对舞蹈的热爱与见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眼中的舞蹈”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2. 答案:学生需在作业中体现出对舞蹈艺术的欣赏、感悟,以及自己的独特见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观看舞蹈表演,深入了解舞蹈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关于舞蹈的文章,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描绘舞蹈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对舞蹈的热爱。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观舞记》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观舞记教学目的: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对舞蹈艺术优美生动的描写。
3.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某某省某某人。
1913年到,次年进贝满女子中学学习。
后人燕京大学,1923年毕业。
“五四”运动时,在大学任学生会文书。
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
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1921年出版《繁星》《春水》两诗集。
后赴美留学,专攻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30年代初出版小说集《南归》《往事》,散文集《同情》及《冰心诗集》《冰心游记》等。
抗战爆发后,辗转到了某某、某某,抗战胜利后,随丈夫吴文藻去日本。
1949年在东京大学任教。
1951年秋回国。
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作者的心,使她文思如泉涌,写出了《归来以后》《小橘灯》等作品,1958年又写《再寄小读者》。
打倒“四人帮”后,冰心精神焕发,陆续发表了不少新的作品,如《三寄小读者》等。
冰心还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并被选为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政协常委。
《观舞记》是冰心奶奶在观看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精彩的舞蹈后写的。
文章用语盲文字来表现舞台艺术,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
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和冰心的语言之美。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找出对舞蹈描写的精彩语句。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1)静穆:安静庄严。
(2)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3)浑身解数:全身的本领。
(4)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也说是息息相关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教案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描绘舞蹈,表达对美的认识和感悟;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写作手法;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舞蹈的魅力。
2.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舞蹈的方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舞蹈的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舞蹈的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舞蹈视频片段。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优美的舞蹈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舞蹈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a. 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b. 作者通过观看舞蹈,表达了怎样的感受?c. 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绘舞蹈的?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观察和描绘舞蹈的关键语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a. 作者在观看舞蹈时,关注了哪些方面?b. 请仿照课文,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个舞蹈动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描绘一个舞蹈动作。
六、板书设计1. 《观舞记》2. 内容:a.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感悟b. 观察舞蹈的方法:视觉、听觉、内心感受c. 写作手法:比喻、拟人、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看一段舞蹈视频,运用所学方法,描绘舞蹈中的某一动作。
答案示例:舞蹈视频中,舞者如同一只轻灵的白天鹅,伸展着优雅的脖颈,翩翩起舞。
她的手臂轻轻摆动,仿佛在水中拨动清波,让人陶醉。
2.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查阅关于舞蹈艺术的知识,了解不同类型的舞蹈及其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舞蹈的美,学习观察和描绘舞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教案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详细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观看印度舞蹈表演的经历,通过对舞蹈的描绘,展现了印度舞蹈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文章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受,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舞蹈的美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理解作者对舞蹈的感受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舞蹈的认识,引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作者的感受。
4. 讲解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尝试自己描绘一种舞蹈。
六、板书设计板书《观舞记》板书内容:描绘手法:动态描绘、静态描绘、心理描绘作者感受:惊喜、赞叹、沉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种舞蹈,并表达出自己对舞蹈的感受。
答案:(示例)我觉得舞蹈就像一幅美丽的画,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一笔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了舞蹈的轮廓。
当我看着他们跳舞时,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中,完全被舞蹈的魅力所吸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对舞蹈的认识是否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感知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作为我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的依据。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舞蹈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舞蹈艺术。
七年级语文下册19《观舞记》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观舞记》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的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观看舞蹈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掌握文本中的生字词、成语和修辞手法;欣赏并解读课文中精彩描绘的舞蹈场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舞的感悟和启示。
2.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成语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舞蹈艺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观舞的感悟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以及舞蹈场景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舞蹈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舞蹈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舞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成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舞蹈场景描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舞蹈艺术。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舞蹈场景。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观舞记》2. 课文结构:观舞前、观舞中、观舞后3. 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4. 舞蹈场景描绘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作者观舞的感悟和启示。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舞蹈场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2. 答案:a. 作者观舞的感悟:舞蹈是生活的提炼,可以启迪人生。
启示: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舞蹈艺术的欣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搜集其他舞蹈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
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次阅读文章。
在这次阅读时,我们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共22小节)
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思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
(在第17、18节)
3,在自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语句?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
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
但是仅有“飞动”是不
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