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_九年级政治教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_九年级政治教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_九年级政治教案
第七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作者yanming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课开始学习我国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即我们要学习和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基本纲领中的纲领。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同时,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不知大家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如果有,则请大家回想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第四组:
收集反映改革开放新风尚的图片和漫画,也可自己创作。(形式:积累成册)
第五组:
收集本镇和本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情况。(形式:图表)
第六组:
收集改革改革开放前、初期的老照片,形成新旧对比。(形式:积面存在弊端,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形式:可以从经济、文化、政治三角度入手,制成表格。提示:可以采访政府工作人员、校长等权威人士。)
5.要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哪些要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民必然把我国的个民族包含在内。我国是怎样保证少数民族的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的呢?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主要表现
11.“无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什么道理?P19页
12.法律的特性是什么?P20页
13.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20页
14.我国有关治安行政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法规是什么?P23页
15.什么是公共秩序?P23页
16.什么是公共安全?什么是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P26页
17.什么是社会管理秩序?P29页

「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和课标要求:1、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起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全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通过分小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难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

2、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

五、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图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等。
2.掌握新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初期政治建设成就感到自豪。
3.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认识到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我国的政治建设献计献策。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及其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求知欲。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深入理解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4.学生对于政治制度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能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25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25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概况,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了解、知道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提供新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探究历史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新中国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渗透民主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渗透自由、平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繁荣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流程[情境激趣]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

这是“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的场景。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成立初期是如何进行政治建设的?设计意图导入是课堂教学流程的起始环节。

如方法得当,则既能架起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满怀期望地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探究之中。

投影出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场景照片,以学生已有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评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评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评课稿
听《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有感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后,发现她的讲课跟我相反:非常详细,这促使我思考,应该如何落实新课程教学。

第一、关于教材的组织
我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目分成具体的三块: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而王老师是直接把标题解析成“新中国的成立”,把前面两块知识点作为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感觉这样的设计比我的设计更完整,更有条理,可是这样的设计就牵涉到了一些本课没有的知识。

从王老师的教学组织看,我觉得这部分的设计更适合于复习课教学,放在新课上就有点冲谈主题的味道。

而从整节课给我的感觉看,的确没有突出重点,也超出了课时,难怪平常她老说自己上得很慢。

第二、关于知识点的讲解
1、王老师把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讲得很详细,尤其是对两次会议的分析。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工作中心转移,我是点到为止,而她在这里问了一个问题:这次转变在本质上意味着什幺?但是我感觉这里花的时间太长,可能跟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关系,也可能跟问题的难度有关。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算让我回答的话也只能搭搭边。

老师的问题设计非常重要,如果问题设计出来是要学生猜老师的意图的话那恐怕不是好问题。

另外她把会议的内容分析得很细,比如五星红旗的含义、国徽象征着什幺、为什幺要选《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等等。

我突然想到,在讲国歌的时候可以非常严肃地唱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心的长城……”然后说国歌给我们什幺样。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1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1)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政协的本能机能;(2)第一届人大会议的召开;民族区域自治。

2、能力:(1)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步分析、归纳、比较、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现实之间联系的能力;(2)归纳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进步归纳和概括能力。

3、过程和方法:(1)综合运用各品种型的史料,使先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法;(2)经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构成多角度发现和解决成绩的思想方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目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先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和为完成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4、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在初中的社会课和思想政治课中曾有学习,但先生对我国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认识并不深入,所以,学习本届内容时,可结合前面所学本钱主义的民主制度,进行比较,并分析中国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加深先生对我国民主制度的热爱,也让先生认识到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密不可分。

5、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本节课我们学习新中国的民主建设,那么我如今问同学们,中国的民主制度有哪些?中国人民是怎样完成当家作主的?在先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我国的民主制度次要有三大制度,即政协、人大、民族区域自治,中国人民经过这些制度,成为国家的主人,享用民主与自在,完成国家的建设。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构成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背景:多媒体展现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音像材料或相关图片。

提出成绩:从参加会议人员组成可以看出人民政协有何特点?(2)内容:多媒体展现《共同纲领》相关内容。

提出成绩:根据材料概括出《共同纲领》的内容和性质。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本单元共有三课:分别是《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建设的成果,同时,也介绍了我国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但是,对于政治建设以及祖国统一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所做的努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建设的成果,同时,也了解我国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建设的成果;我国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2.教学难点: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政治建设以及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成果。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单元的基本知识。

新中国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中国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建设教学设计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河北威县一中李锦秋教材分析^p本课时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同时,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

具体说来,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第一阶段,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从《共同纲领》的制定到第一届全国人大讨论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确定,此后在实践中又得到了一些发展和健全。

本课的内容主要有三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学情分析^p学生对政治建设的历史并不熟悉,且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因此教师提供材料,运用丰富的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现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贡献和性质的演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理解与运用
1.民族独立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2.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民主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关系
4.比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理解它们之间内在的继承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是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2.对比中美政治制度,使学生形成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通过模拟中共代表大会、政协会议、人民代表大会是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珍惜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既有成果。

树立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2.树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懈努力的理想。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经历了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共终于带领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毛泽东曾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那只是一幕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那么序幕结束后,民主政治建设的第一幕又是如何开始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课讲述】
一、建国的准本工作——政协制度的形成
播放第一节政协召开毛泽东讲话的视频,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归纳为做准备工作而召开的第一届政协的情况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概况:1949.9 北京
(2)代表:社会各阶层
(3)内容:为建国做准本工作,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4)意义:代行人大
二、新中国的成立:
简介新中国成立概况
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政府(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课件展示:1954年宪法及大会召开的相关图片,各级人大与各级政府的关系以充分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及在中国的地位,理解人民当家作主。

3、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小结:对于大会和宪法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概括课本内容后,由教师最后指出:这部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它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问题探究: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
学生讨论:
思路引导:从三权分立的弊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及我国的历史经验等方面思考。

中共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3.发展: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
有利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课堂活动:
角色扮演:
由学生分别扮演中共代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分别召开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

深刻理解我国的中共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原因:
国情。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建立:(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

4、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对于调动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因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也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必然。

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大团结,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历史组沈喜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