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患者的降 压时机选择CNIRBH150201
卒中患者的降 压时机选择CNIRBH150201

18
CATIS研究:IS患者24-48h降压可能能减少3个月 时的全因死亡及严重残疾风险
降压治疗14天后或出院时死亡/严重残疾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降压治疗3个月时死亡/严重残疾影响
一项纳入4071例48h内发病未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单盲,盲法终点随机试验。2038名患者给予降 压治疗(单用或联用ACEI/CCB/D干预24h内SBP降低10-25%,7天内降至140/90mmHg以下,住院期间 维持这一水平),2033名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停止使用所有降压药物。出院后,两组均参照指南给予降 压药物治疗,随访至3个月。一级复合终点为入组14天和出院时死亡及严重残疾,二级复合终点为治疗 后随访3个月时全因死亡及严重残疾。 两组一级及二级复合终点均无显著差异(OR 1.00 [95% CI, 0.88-1.14]; P=0.98 /OR 0.99 [95% CI, 0.861.15]; P=0.93)。
2010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和TIA ,建议 进行抗高血压治疗。降压目标一 般应该达到≤140/90 mmHg,理 想应达到≤130/80 mmHg。 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和TIA 复发 的益处主要来自于降压本身。建 议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进行抗高 血压治疗。
PATS Collaborating Group. Chin Med J (Engl). 1995 Sep;108(9):710-7.
14
PROGRESS研究:平均8个月启动降压治疗,显著 减少卒中复发及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
一项纳入6105名卒中/TIA患者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1989-1993),所选卒中患 者距卒中发生后平均8个月 (223个月)。分别给予培哚普利 (4mg, n=3051,必要时增加 2.0-2.5mg吲达帕胺) 或安慰剂 (n=3054)。随访时间超过4年。 一级终点为致命或非致命的卒 中。 联合治疗组显著减少卒中复发 及严重血管事件发生达43%和 40%,单药治疗组不存在显著 获益。二级预防启动更积极的 降压治疗可能存在更高获益。
卒中患者血压目标值

卒中患者血压目标值
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血压是卒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控制血压是卒中治疗的重要环节。
目前的临床指南通常建议卒中患者维持较低的血压水平,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和延长生存时间。
针对不同类型的卒中,其血压目标值也有所差异。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目前推荐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 以下,但不宜过低。
而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则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20-140 mmHg之间。
对于无急性病变的卒中患者,一般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30-140 mmHg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卒中患者的治疗还应包括药物控制、营养支持、运动康复等多种手段,以综合治疗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对于卒中患者,合理的血压控制是保障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环节,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压目标值,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治疗。
- 1 -。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及降压药物的选择指南推荐意见(一)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推荐:1.对于血压<220/120mmHg,未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并且没有合并症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患者,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后最初的48~72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对预防死亡或重度残疾无效(Ⅲ类推荐,A级证据)。
2.对于未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如血压≥220/120mmHg,同时不伴有其他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合并症,在发病初期48~72 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的疗效尚未明确。
在卒中发作后最初24h内将血压降低15%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C级证据)。
3.对于AIS患者,如伴有其他共病(如同时合并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急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溶栓后出血转化或先兆子痫/子痫),则有早期降压治疗指征,初始血压降低15%可能是安全的(Ⅰ类推荐,C级证据)。
4.卒中后必须纠正低血压与低血容量,从而确保全身灌注以支持重要脏器功能(Ⅰ类推荐,C级证据)。
5.在AIS患者中,通过药物诱导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尚不确定(Ⅱb类推荐,C级证据)。
6.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Ⅰ类推荐,B级证据)。
7.对于由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a类推荐,B级证据)。
8.目前尚无充足的数据指导AIS后降压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恰当地选择降压药物(Ⅱa类推荐,C级证据)。
(二)二级预防的血压管理《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推荐: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如无绝对禁忌,可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脑卒中后该如何选择降压药物呢?医生讲出实情

脑卒中后该如何选择降压药物?医生讲出实情想必在生活中大家会有这样的认知,就是脑卒中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都是伴随血压升高的。
事实确实如此,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中80%的患者都是伴有高血压的。
即使是在脑卒中发生后,仍然有30%的患者存在高血压。
那么,脑卒中后的患者该如何选用降压药物呢?今天一文讲清。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说明卒中后血压应该控制在哪个范围?美国指南指出,对于高血压伴有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绝大多数患者,推荐血压目标值控制在130/80mmHg可以明显降低卒中和血管疾病的复发风险。
一、钙通道阻滞剂
这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扩张脑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比如尼莫地平,能够很好的通过血脑屏障,发挥降压作用。
但是同类药物中的硝苯地平,引起降压作用强,但作用时间短,会导致血压水平剧烈波动,不利于脑卒中后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
二、噻嗪类利尿剂
有研究表明。
噻嗪类利尿剂用于卒中后的患者,能够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再发生。
但使用过程中,由于该药物的利尿作用,会导致患者血液黏度的增加,进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增加梗死的发生风险。
因而,对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
三、普利类
对于伴有心室肥大的患者,可以选用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逆转心室的重构。
目前市面上除了单独的普利类药物之外,还有一种复方制剂叫做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这个药物除了降低血压之外,制剂中含有叶酸成分能够有效地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2024卒中及TIA后血压、血脂管理推荐

2024卒中及TIA后血压、血脂管理推荐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复发率均较高,且复发性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及时、科学和规范地进行早期二级预防,可大幅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近日,英国国家卒中临床指南2023版发布,其中对于卒中及TIA后血压、脂代谢紊乱的管理,推荐意见更新如下。
血压管理1.应监测卒中或TIA患者的血压,并在耐受的情况下开始或强化降压治疗,维持临床收缩压<13OmmHg(相当于家庭收缩压<125mmHg1对于患有严重双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收缩压控制目标为140-150mmHg o对于≥55岁的卒中/TIA患者,或任何年龄的非洲或加勒比裔的患者,应使用长效二氢口比咤类钙通道阻滞剂或嘎嗪类利尿剂进行降压治疗。
若未达到目标血压,应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11受体阻滞剂。
2.卒中或TIA患者应在出院前或发病2周内(以最快接受治疗时间为准)开始接受降压治疗。
对于未入院的患者,应在首次就诊时开始降压治疗。
3.卒中或TlA患者应定期在初级保健中心进行监测血压,且在能耐受范围内尽可能快速、安全地将血压降至目标血压。
接受治疗后血压仍高于目标值的患者,在升级治疗前应在每次就诊时检查其服药依从性,对于升级治疗后仍未达到目标血压的患者,应转诊征求专家意见。
血压控制达到目标值后,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复查。
4.对于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的患者,应考虑家庭或动态血压监测指导下的血压管理,以改善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
5.使用家庭血压监测的卒中患者应使用已获批的设备并采用标准化使用方法。
患者(或其家属/照护者)应接受持续支持,学习如何使用该设备,如何读数等,尤其是卒中后有焦虑、认知障碍和身体残疾的患者。
脂代谢异常管理1.为降低心血管风险,应为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提供有关生活方式的个体化建议和支持,包括饮食、体育锻炼,减轻体重、节制饮酒和戒烟。
2.缺血性卒中或TlA患者,除非有禁忌证或经相关检查证实无动脉粥样硬化,否则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从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开始,如阿托伐他汀80mg∕d o若存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的高风险,应使用较低剂量;若患者不适合或不耐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则应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替代药物。
中国卒中防治血压管理指南(3篇)

第1篇一、前言卒中,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高血压是导致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血压管理在卒中防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血压管理的科学依据和指导,以提高我国卒中防治水平。
二、血压管理目标1. 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人群血压目标值应为<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应为<130/80mmHg。
2. 降低卒中风险:通过血压管理,降低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
3.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控制血压,减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血压管理原则1.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水平、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综合管理原则:血压管理应结合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
3. 长期坚持原则:血压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坚持治疗,定期监测血压。
四、生活方式干预1. 饮食管理:提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饮食,限制饮酒。
2. 体重管理: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3.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4. 戒烟限酒:戒烟有助于降低血压,限制饮酒可减少血压波动。
5.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五、药物治疗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合并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2.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耐受性调整药物剂量。
3. 药物联合: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
4. 长期用药:患者需长期坚持用药,避免突然停药导致血压反弹。
六、非药物治疗1. 血压监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2.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狭窄程度。
3. 脑血管造影:对于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患者,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4. 预防性治疗:针对有卒中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等。
卒中患者血压目标值

卒中患者血压目标值卒中是指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是由于大脑的血液供应中断或者减少而导致的。
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对于卒中患者来说,控制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卒中患者的血压目标值应该是多少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卒中患者的血压目标值对于卒中患者来说,血压目标值应该是在140/90mmHg以下。
这是因为,高血压是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控制血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将血压控制在更低的水平,如130/80mmHg以下,可以进一步降低卒中的风险。
二、为什么需要控制血压?1. 降低卒中的发生率高血压是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控制血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一些研究表明,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以将卒中的发生率降低30%-40%。
2. 降低卒中的死亡率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死亡。
而控制血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卒中的死亡率。
一些研究表明,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以将卒中的死亡率降低20%。
3. 防止卒中的复发对于已经患有卒中的患者来说,控制血压可以有效地防止卒中的复发。
一些研究表明,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以将卒中的复发率降低30%-40%。
三、如何控制血压?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
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
2. 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方法之一。
患者应该适当减轻体重、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
3. 定期复查血压患者应该定期复查血压,以确保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如果发现血压偏高,应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结语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控制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卒中患者的血压目标值应该是在140/90mmHg以下,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改变生活方式,定期复查血压,以确保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卒中后降压药的使用时机与用药选择

辅 助 检 查
葡萄糖:5.2mmol/L
K+:5.01mmol/L NA+:140.3mmol/L 血凝五项:APTT:33.2S,FIB:3.59g/l,D二聚体:0.27ug/ml 血常规血小板:189*109/L 心电图: 未见ST-T改变 心脏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TC:5.64mmol/L
HDL 1.00 mmol/L
LDL 5.10 mmol/L ↑
HCY:12.9μmol/L
头磁共振成像
头磁共振血管成像
颈部血管超声
颈部血管超声示: 右侧:颈总动脉宽:6.8mm,PV:58cm/s,颈外动脉 宽:4.9mm,PV:57cm/s,颈内动脉宽:5.6mm,PV:55cm/s, 左侧:颈总动脉宽:6.9mm,PV:85cm/s,颈外动脉宽:5.2mm,PV: 45cm/s,颈内动脉宽:5.6mm,PV:43cm/s, 右侧椎动脉:椎前段宽:2.7mm,PV:34cm/s,椎间段 宽:2.6mm,PV:34cm/s 左侧椎动脉:椎前段宽:3.7mm,PV:40cm/s,椎间段 宽:3.6mm,PV:40cm/s 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见6X3mm的强回声斑块。 双侧颈动脉见多个强回声斑块,右侧较大者12X1.3mm,左侧 较大者10X1.5mm。 右侧椎动脉稍细,舒张期血流减少。
-发病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责任血管:左侧
大脑中动脉系统
-发病机制:动脉-动脉栓塞及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混合
型
2.TIA(右侧颈内动脉系统还是来自后循环的 右侧血管?)
-发病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责任血管:需要 进一步TCD或者DSA判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卒中二级预防:降压有效减少复发
一项纳入1966-2007年间147项降压对冠心病和卒中预防效果的随机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其中13项共 计1593名患者既往有卒中病史,评价SBP降低10mmHg和/或DBP降低5mmHg对卒中事件发生的影响。
Law AR et al.BMJ 2009; 338:b1665.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53.
6
临床研究证实,急性期不宜积极降压
1.Wahlgren NG et al. Cerebrovasc Dis.1994;4:204 –210. 2. Sandset EC et al. Lancet. 2011 Feb 26;377(9767):741-50. 3. Oh MS et al. Int J Stroke. 2015 Jan 12. doi: 10.1111/ijs.12446.
8
研究证实,二级预防降压存在获益
PATS研究
纳入5665 名卒中/TIA患者试 验(1989-1993),所有患 者均为卒中发生后4周,随访 3年以上。吲达帕胺治疗组较 安慰剂显著降低减少卒中患 者复发。
PROGRESS研究
纳入6105名卒中/TIA患者, 所选卒中患者距卒中发生后 平均8个。给予培哚普利(必 要时增加吲达帕胺) 或安慰剂 。随访时间超过4年。治疗组 显著减少卒中复发和血管事 件发生。
卒中患者的降压时机选择
CN.IRBH.15.02.01
目录
2
3
急性期VS慢性期降压指南推荐差异巨大
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诊治指南
• 缺血性脑卒中后24 h内血压升 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先处 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 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 可予谨慎降压治疗,并严密观 察血压变化,必要时可静脉使 用短效药物,最好应用微量输 液泵,避免血压降得过低。
Oh MS et al. Int J Stroke. 2015 Jan 12. doi: 10.1111/ijs.12446.
18
CATIS研究:IS患者24-48h降压可能能减少3个月 时的全因死亡及严重残疾风险
降压治疗14天后或出院时死亡/严重残疾影响
降压治疗3个月时死亡/严重残疾影响
一项纳入4071例48h内发病未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单盲,盲法终点随机试验。2038名患者给予降 压治疗(单用或联用ACEI/CCB/D干预24h内SBP降低10-25%,7天内降至140/90mmHg以下,住院期间 维持这一水平),2033名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停止使用所有降压药物。出院后,两组均参照指南给予降 压药物治疗,随访至3个月。一级复合终点为入组14天和出院时死亡及严重残疾,二级复合终点为治疗 后随访3个月时全因死亡及严重残疾。 两组一级及二级复合终点均无显著差异(OR 1.00 [95% CI, 0.88-1.14]; P=0.98 /OR 0.99 [95% CI, 0.861.15]; P=0.93)。
降压的 获益
降压的 风险
11
从指南变迁看降压治疗启动时机
1.Sacco RL et al. Stroke. 2006 Feb;37(2):577-617. 2.Furie KL et al. Stroke. 2011 Jan;42(1):227-76. 3.Kernan WN et al. Stroke. 2014 Jul;45(7):2160-236.
PROGRESS Collaborative Group. Lancet. 2001 Sep 29;358(9287):1033-41.
15
INWEST研究:IS患者24h内积极降压,神经功能和 日常功能无获益,高剂量降压风险更高
p=0.0005 p=0.0033
Orgogozo Scale 21d
He J et al. JAMA. 2014 Feb 5;311(5):479-89.
19
ENOS研究:卒中患者6h内降压可能能改善90天功 能性结局
入组90天后功能性结局
一项纳入4011例发病48h内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伴血压升高的患者的随机、单盲、盲法终点、部分析因、 随机对照试验。患者分别给予7天的经皮三硝酸甘油酯(n=2000)或不处理(n=2011)。随访90天。一级终 点为入组90天后mRS评估功能。 90天时,功能性结局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OR=1.01,95% CI 0.91-1.13; p=0.83)。;
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53. 2.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 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60.
4
急性期降压不能改善预后
一项纳入2014年5月前26项临床研究,共计17011名(8497名阳性药物治疗和8514名安慰剂/对照药物组) 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荟萃分析。讨论急性期血压干预的临床疗效。降压一级终点为每个临床研究结束时( 卒中发生至少1个月后)的复合死亡或致残/依赖性。干预时间分为:极急性期(≤4h)及入院前,超急性期 (≤6h)及院中,急性期(≤48h)和亚急性期(≤168h)。
2010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和TIA ,建议 进行抗高血压治疗。降压目标一 般应该达到≤140/90 mmHg,理 想应达到≤130/80 mmHg。 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和TIA 复发 的益处主要来自于降压本身。建 议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进行抗高 血压治疗。
13
累 积 卒 中 发 生 率 每 人 / 100
p=0.0009
一项纳入中国44个临床中心的 5665 名卒中/TIA患者随机、双盲、对照试验(1989-1993),所有患者 均为卒中发生后4周 (中位数 14个月)。分别给予2.5mg的吲达帕胺(n=2841)或安慰剂(n=2824)。一级终 点为致命或非致命的卒中的复发。
Sandset EC et al. Lancet. 2011 Feb 26;377(9767):741-50.
17
VENTURE研究:IS患者24-48h内小幅降压,死亡/ 依赖性,复合血管事件等不存在获益
p=NS
发 生 比 例 (%)
p=NS
p=0.008
一项393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多中心,前瞻,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研究。不进行降压处理 (>185/110时给予药物)或使用缬沙坦于症状发生内24-48h进行降压 (80mg),随后6天调整剂量至目标血 药 (145 mmHg或下降15%)。随访至90天。有效性一级终点为死亡或依赖性(mRS: Modified Rankin Scale),二级终点为复合血管事件终点。安全性一级终点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7天间,两组间SBP(p=784)和DBP(p=0.018)下降较为平缓。
Wahlgren NG et al. Cerebrovasc Dis.1994;4:204 –210.
Barthel Scale 21d
16
SCAST研究:卒中患者30h内谨慎降压,复合血管 事件和功能性结局不存在获益
一项纳入2029例急性卒中患者的随机 双盲对照试验。所有患者均为症状发 生30h内。1012名给予安慰剂,1017 名给予坎地沙坦(Day 1:4mg,Day 37:16mg)治疗7天。出院后推荐并免费 提供坎地沙坦作为所有患者的降压药 物至6个月。评价6个月时的复合血管 事件和功能性结局。 第7天时,安慰剂组和坎地沙坦组血压 分别为152/84 mmHg [SD 22/14]和 147/82 mmHg [23/14]。 复合血管事件两组无显著差异 (OR=1.09, 95%CI 0.84-1.41; p=0.52)。 坎地沙坦组可能面临更差的功能性结 局(OR=1.17, 95%CI 1.00-1.38; p=0.048>0.25,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Bath PM, Krishnan K.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 Oct 28;10:CD000039.
5
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血压特点
• 急性期高血压的特点:
– 约7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原因主要包括: • 疼痛 • 恶心呕吐 • 颅内压增高 • 意识模糊 • 焦虑 • 脑卒中后应激状态 • 病前存在高血压等。 – 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后24h内血压自发降低。
PATS Collaborating Group. Chin Med J (Engl). 1995 Sep;108(9):710-7.
14
PROGRESS研究:平均8个月启动降压治疗,显著 减少卒中复发及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
一项纳入6105名卒中/TIA患者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1989-1993),所选卒中患 者距卒中发生后平均8个月 (223个月)。分别给予培哚普利 (4mg, n=3051,必要时增加 2.0-2.5mg吲达帕胺) 或安慰剂 (n=3054)。随访时间超过4年。 一级终点为致命或非致命的卒 中。 联合治疗组显著减少卒中复发 及严重血管事件发生达43%和 40%,单药治疗组不存在显著 获益。二级预防启动更积极的 降压治疗可能存在更高获益。
一项纳入2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所有患者均在就诊24h内临床诊断为缺血性 卒中。100名给予安慰剂,101名和94名静脉滴注1mg/h和2mg/h尼莫地平。有效性一级终点为第21天 Orgogozo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结局及Barthel量表评价日常功能。 第二天时,三组SBP降幅分别为8.3,14.7,23.0mmHg (p=0.0001),DBP降幅为5.5,8.8,15.4mmHg (p=0.0001)。
12
临床研究涉及降压的时间节点
INTERACT1 <6h INWEST2 <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