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模型建构与ADP转化创新教法
《ATP 与 ADP 可以相互转化》 说课稿

《ATP 与 ADP 可以相互转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ATP 与 ADP 可以相互转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ATP 与 ADP 可以相互转化”是高中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的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基础,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本节课所涉及的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是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环节,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在编排上,先介绍了 ATP 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然后引出 ATP与 ADP 的相互转化,并详细阐述了转化的过程和机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能量转化的观念,为后续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在高中前面的章节中,也学习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为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然而,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涉及到较为抽象的化学变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建立起清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 ATP 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解释 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阐明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机制。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树立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观念。
《ATP 与 ADP 可以相互转化》 学习任务单

《ATP 与 ADP 可以相互转化》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 ATP 与 ADP 的结构和组成。
2、掌握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及反应式。
3、了解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意义。
4、能够运用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知识解释生命活动中的能量变化。
二、学习重点1、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三、学习难点1、理解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机制。
2、分析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四、学习方法1、资料查阅:通过查阅相关的生物学教材、科普文章和在线资源,了解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图形分析:观察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加深对其过程的直观理解。
3、案例研究:结合具体的生命活动案例,如肌肉收缩、神经冲动传递等,分析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学习过程(一)ATP 与 ADP 的结构ATP(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由腺嘌呤、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
其中,腺嘌呤与核糖结合形成腺苷,腺苷再与三个磷酸基团依次相连。
三个磷酸基团之间存在高能磷酸键,其中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和重新形成,为能量的释放和储存提供了可能。
ADP(二磷酸腺苷)则是由腺苷和两个磷酸基团组成,比 ATP 少了一个磷酸基团。
(二)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1、 ATP 转化为 ADPATP 在酶的作用下,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同时生成 ADP 和一个磷酸(Pi)。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TP → ADP + Pi +能量。
例如,当细胞进行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时,ATP 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分解为 ADP 和 Pi,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
2、 ADP 转化为 ATP在细胞内,ADP 和 Pi 在酶的作用下,接受能量(通常来自细胞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或者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重新形成高能磷酸键,合成 ATP。
ATP的结构、功能、利用和转化教案24

A TP的结构、功能、利用和转化
看一看: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有何特点?
诱导契合模型:酶与反应物的契合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像锁与钥匙的关系,酶改变形状,使反应物与酶的活性部位相契合(称为诱导契合),这种结合使反应更快地进行。
实验变量分析与对照组设置
1.自变量:是指人为改变的变量,如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
2.因变量: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如H2O2的分解速率或酶活性。
3.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外,其他对实验结果能造成影响的可能因素,如H2O2浓度、肝脏研磨液新鲜程度等。
4.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它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答案:○23A—P~P~P○24高能磷酸键○25磷酸基团○26提供能量○27细胞的主动运输
○28肌肉收缩○29远离腺苷○30一个游离的磷酸(Pi)○31细胞呼吸
○32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33共性
议一议:温水为酶发挥洗涤作用提供最适温度(冷水抑制酶活性,热水则使酶丧失活性)。
不能。
看一看:ATP中末端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和再生成,断裂时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是一般化学键放出能量的2倍以上。
例如:每摩尔的高能磷酸键放出的能量约是30.54 kJ,而一般的P~O键只放出能量8.37~20.92 kJ。
ATP模型建构与ADP转化创新教法

ATP模型建构与ADP转化创新教法作者:王燕来源:《中学生物学》2017年第11期摘要通过对“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一节的教材分析,联系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具体教学建议。
用问题探究导入ATP的功能,再从功能入手,组织学生构建ATP的结构模型,最后利用改编后的高考题引导学生思考ATP与ADP之间的转化关系。
通过调整课本知识呈现顺序,同时利用视频播放、实物演示、小组讨论等方法寻求ATP这一节的新式教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关键词 ATP ADP 模型构建自主探究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呈现顺序是先从ATP的结构入手再到ATP的功能,直接介绍ATP的化学结构,从而揭示其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
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调整内容,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思路,先介绍ATP的功能,再揭示ATP的结构,更符合学生认知顺序。
1 学习ATP的功能1.1 用问题探究导入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在的生活区域很少见到萤火虫”,组织学生讨论萤火虫消失的原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教师可播放视频,解释原因:一方面是水污染影响了萤火虫的摄食和幼虫的发育;另一方面是光污染影响了萤火虫的繁殖。
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意识的同时,解释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和机制:萤火虫发出信号,进行交配,并进行警戒。
雌性和雄性通过发出不同频率的光互相吸引,一旦有外界光进入就会停止发光,影响交配率。
萤火虫发光的机制是通过激活腹部的发光器中的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与氧气结合,变成氧化荧光素,同时发出荧光。
而科学家发现激活荧光素的能量来自于ATP这种能源物质。
1.2 利用插图和表格介绍ATP的具体应用教师利用课本插图解释ATP的各种应用,如萤火虫发光、维持哺乳动物恒定的体温,甚至大脑在思考问题、蝴蝶挥动它的翅膀的时候也利用了ATP。
细胞内的一些化学反应(合成蔗糖的反应)和主动运输的能量也来自ATP。
《ATP 与 ADP 可以相互转化》 学习任务单

《ATP 与 ADP 可以相互转化》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 ATP 和 ADP 的化学结构和组成。
2、掌握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机制。
3、了解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在细胞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ATP 和 ADP 的结构特点。
(2)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反应式。
(3)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能量变化。
2、难点(1)ATP 与 ADP 相互转化过程中酶的作用。
(2)ATP 与 ADP 相互转化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三、学习内容(一)ATP 和 ADP 的结构ATP(三磷酸腺苷)的结构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一个“能量小仓库”。
它由一个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
这三个磷酸基团依次连接,就像一条链子上的三个环。
ADP(二磷酸腺苷)则是 ATP 脱掉一个磷酸基团后的产物,由一个腺苷和两个磷酸基团构成。
(二)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ATP 转化为 ADP 的过程,就像是打开了这个“能量小仓库”的一道门,释放出了其中储存的能量。
这个过程被称为水解反应,需要加水并且在特定的酶(ATP 水解酶)的作用下进行。
反应式可以表示为:ATP → ADP + Pi +能量。
而 ADP 转化为 ATP 的过程则像是重新给这个“仓库”装满能量。
这是一个合成反应,需要能量的输入,并且同样在特定的酶(ATP 合成酶)的作用下完成。
反应式为:ADP + Pi +能量→ ATP。
(三)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条件ATP 水解为 ADP 时,通常发生在细胞需要能量来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比如肌肉收缩、物质运输、细胞分裂等。
只要细胞有能量需求,ATP 水解酶就会被激活,促使 ATP 释放能量并转化为 ADP。
ADP 合成 ATP 的过程则相对复杂一些。
在动物细胞中,主要通过细胞呼吸来提供能量,使得 ADP 与磷酸结合形成 ATP。
在植物细胞中,除了细胞呼吸,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也可以用于 ADP 转化为 ATP。
能量物质ATP与ADP的转化教学设计

能量物质ATP与ADP的转化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能量物质ATP与ADP的转化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理解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直接能源物质2、理解掌握ATP结构简式、ATP的形成途径以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重点难点1、理解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直接能源物质2、理解掌握ATP结构简式、ATP的形成途径以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1、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2、ATP的名称:三磷酸腺苷3、ATP的结构简式:A—P~P~P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1)转化式合成酶ATP ADP + Pi + 能量水解酶(2)ATP的水解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分子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易水解,释放大量的能量。
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矿质元素吸收、肌肉收缩、物质的合成、神经传导、生物电等。
(3)ATP的合成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磷酸结合,从而转化为ATP,储存能量。
(4)ATP的形成途径在人和动物形成的能量来源是: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
在绿色植物形成的能量来源是: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和光合作用。
(5)转化的意义细胞内能源物质贮存大量且稳定的化学能,但不利于及时灵活地利用。
ATP解决了“稳定贮存”和“灵活利用”的矛盾。
具有“能量货币”的.功效。
【疑难辨析】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主要能源——(糖类),最终能源——(太阳能),能源物质——(糖类、脂质、蛋白质),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质——(葡萄糖)2、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合成酶ADP + Pi + 能量ATP水解酶(1)从反应条件上看:酶是不同的(合成酶、水解酶)(2)从能量上看:能量的来源不同ATP合成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的化学能和光合作用吸收和转化的太阳能。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主要是储存在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ATP在细胞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ATP的结构以及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TP的结构、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2. 教学难点:ATP在细胞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内能量的储存和传递方式。
2. 使用模型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ATP的结构和功能。
3.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模型或图片:ATP结构模型。
2. 实验材料:无机磷酸盐、ADP、酶、试管、显微镜等。
3. 教学课件:ATP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内能量的储存和传递方式。
例如:“你们知道细胞内是如何储存和传递能量的吗?”2. 讲授新课1. ATP的结构:展示ATP结构模型,讲解ATP的结构特点。
2. ATP的作用:阐述ATP在细胞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3.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讲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包括酶的作用和能量的释放。
3. 实验观察1. 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ATP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ATP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ATP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ATP研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ATP结构、功能和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教学目标:1. 理解ATP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 掌握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及意义。
3. 了解ATP在细胞内的作用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ATP的结构特点、功能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难点:ATP在细胞内的作用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ATP在细胞内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2. 通过动画、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ATP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的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含ATP的结构特点、功能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的相关内容。
2. 动画、图片等直观教具。
3. 实验材料:ATP溶液、ADP溶液、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内能量代谢的过程,引出ATP这一主题。
2. 讲解ATP的结构特点:展示PPT课件,讲解ATP的结构特点,包括磷酸基团、腺苷等。
3. 讲解ATP的功能:展示PPT课件,讲解ATP的功能,包括提供细胞内能量、驱动生物化学反应等。
4. 讲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展示PPT课件,讲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包括酶的作用、能量的释放等。
5. 互动环节:设计实验,让学生参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ATP在细胞内的作用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结构特点:磷酸基团、腺苷功能:提供细胞内能量、驱动生物化学反应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ATP 酶ADP +Pi +能量六、教学延伸:1. 探讨ATP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及其调节机制。
2. 分析ATP与GTP、UTP等核苷酸三磷酸的关系及其功能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TP模型建构与ADP转化创新教法
作者:王燕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7年第11期
摘要通过对“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一节的教材分析,联系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具体教学建议。
用问题探究导入ATP的功能,再从功能入手,组织学生构建ATP的结构模型,最后利用改编后的高考题引导学生思考ATP与ADP之间的转化关系。
通过调整课本知识呈现顺序,同时利用视频播放、实物演示、小组讨论等方法寻求ATP这一节的新式教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关键词 ATP ADP 模型构建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呈现顺序是先从ATP的结构入手再到ATP的功能,直接介绍ATP的化学结构,从而揭示其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
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调整内容,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思路,先介绍ATP的功能,再揭示ATP的结构,更符合学生认知顺序。
1 学习ATP的功能
1.1 用问题探究导入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在的生活区域很少见到萤火虫”,组织学生讨论萤火虫消失的原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教师可播放视频,解释原因:一方面是水污染影响了萤火虫的摄食和幼虫的发育;另一方面是光污染影响了萤火虫的繁殖。
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意识的同时,解释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和机制:萤火虫发出信号,进行交配,并进行警戒。
雌性和雄性通过发出不同频率的光互相吸引,一旦有外界光进入就会停止发光,影响交配率。
萤火虫发光的机制是通过激活腹部的发光器中的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与氧气结合,变成氧化荧光素,同时发出荧光。
而科学家发现激活荧光素的能量来自于ATP这种能源物质。
1.2 利用插图和表格介绍ATP的具体应用
教师利用课本插图解释ATP的各种应用,如萤火虫发光、维持哺乳动物恒定的体温,甚至大脑在思考问题、蝴蝶挥动它的翅膀的时候也利用了ATP。
细胞内的一些化学反应(合成蔗糖的反应)和主动运输的能量也来自ATP。
教师总结:ATP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多种形式的其他能源,如光能、电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等。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填写表1,用类比法区分ATP与其他能源物质:太阳就是能量的银行,源源不断的发售银行卡和现金;银行卡就是储存有大量能量的脂肪,常用的百元现金就是糖类;而使用最便捷的小额钞票就是ATP——直接能源物质,又称能量“通货”。
1.3 扩展ATP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师讲述:ATP用于进行性肌肉萎缩、脑出血后遗症、心肌疾患及肝炎等的辅助治疗,可口服,可注射。
ATP溶于水,可以用生理盐水配制后注射。
如氰化钾是一种剧毒物质,使用氰化钾的工厂里一般都有大量的ATP注射液作为急救药,因为氰化钾的毒理是作用于ATP合成酶,使其瞬间失效,人体因缺少能量而心脏停跳,呼吸麻痹而死。
故使用ATP溶液时全部采用注射,使其直接进入血液供能。
2 学习ATP的结构
学习ATP的结构时,学生先归纳ATP元素组成,再构建结构模型。
笔者从学生熟悉的核糖核苷酸结构入手,再进行结构变动,引导学生构建ATP的结构。
其中关于普通磷酸键和高能磷酸键的介绍,利用弹簧来类比,并通过实物演示加深学生对于化学键储存能量的理解。
2.1 ATP组成元素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ATP的详细化学结构,引导学生分析ATP的元素组成,并联系前面所学,归纳含有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如磷脂、核酸等都含有C、H、O、N、P。
2.2 模型构建与实验演示结合探究ATP结构简式
教师在ATP的详细化学结构上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图1),通过改动图片,把ATP变成学生较为熟悉的结构。
学生构建结构模型,画出结构简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构成了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
教师展示完整的ATP的详细结构,学生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动。
课堂实践中,很多学生会画成图2。
很多学生直接加了2个磷酸基团,但是忘记画化学键。
教师更正学生的画法,加上“~”,补充高能磷酸键的概念。
教师用弹簧实物演示高能磷酸键形成过程:因为压缩弹簧时需要很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就储存在里面了。
当这个化学键断开时,里面的能量就释放出来了。
教师呈现ATP的结构简式(图3),逐步介绍AMP、ADP、ATP的关系,先介绍A-P~P~P这个简式,要求请学生注意“-”和“~”的书写区别。
教师再介绍普通磷酸键和高能磷酸键:一个高能磷酸键可以储存能量30.54 kJ,是普通磷酸键储存能量的2~3倍。
用两个弹簧进
行实物演示,一个弹簧松一些,压缩时不费力气,所以储存的能量少这是普通磷酸键。
而另一个弹簧比较紧,压缩的时候储存的能量多,当它断裂的时候释放的能量多,这是高能磷酸键。
教师小结:ATP中有1个普通磷酸键、2个高能磷酸键。
ATP中的A不是指腺嘌呤,而是腺苷(即腺嘌呤+核糖),因此ATP中文名是三磷酸腺苷。
教师再依次介绍ADP和AMP的组成。
AMP是一磷酸腺苷,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参与RNA构成的基本单位。
3 利用高考题和实验分析拓展ATP和ADP转化思维
关于ATP和ADP的转化,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而是在介绍了ATP、ADP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高考题和拓展实验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探究ATP的水解和合成的过程,揭示ATP和ADP的转化关系。
这种方式处理比较灵活,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需要将实验部分再简化,利用流程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
3.1 高考题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ATP如何转化为ADP
改编2016新课标1卷29题:用32P标记DNA分子,用1、2、3表示ATP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1P~2P~3P,回答以下问题。
①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同时产生ADP。
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位上(填数字)。
②若用带有32P标记的ATP作为RNA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R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位上。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分析32P的磷酸基团的位置,推导出ATP可以通过酶的作用转变成ADP。
教师板书ATP的水解过程,同时补充前面的ATP的远离腺苷的那个磷酸键容易断裂形成ADP,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通过②小题,学生理解ATP还可以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变成AMP。
教师补充一般很少会水解产生AMP,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如莹火虫发光,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产生AMP。
本环节,学生通过对高考题目的分析,在ATP结构的基础上,自主推导出ATP、ADP和AMP之间的转化关系。
3.2 分析拓展实验,探究ADP如何转化为ATP
教师展示改编自大学教材《生物化学》中的一个实验:科学家将标记的磷酸(32P)注入活细胞内,随后迅速分离细胞内的ATP,测定其放射性。
实验结果:ATP含量没有发生变化,仅有几毫克,但它的末端磷酸基团已经被放射性32P所标记,而且检测出ATP放射性强度和之前注入的磷酸(32P)强度完全一致。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同时从以上实验总结生物体内ATP的特点。
对该实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当引领,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ATP和ADP的转化关系。
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ADP和Pi合成ATP 的反应式,因为实验后的ATP带上了放射性说明是新合成的ATP,但是ATP的总含量没有变化,说明在极短的时间内,还进行了ATP的水解反应,说明了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体内ATP的特点是含量低,转化快。
最后,教师综合以上内容小结ATP和ADP的转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美]奥尔顿·比格斯等著,廖苏梅等译.科学发现者·生物:生命的动力中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445.
[2]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