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设计实验_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

(二)过氧化氢酶的定性测定
1.将配制的斜面培养的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各1支 放在试管架上。 2.用滴管吸取过氧化氢滴加入两管菌种斜面上,有 气泡产生的为接触酶阳性(有过氧化氢酶),无气 泡产生的为接触酶阴性(无过氧化氢酶)。 3.分析结果,把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进行分 析。
实验作业: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实验二 活性污泥中原生及微型后生 动物观察和数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测定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混合液中微型动物的数目。
实验原理
测定微生物数量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有显微 镜直接计数法、平板计数法和光电比浊计数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 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又称微型动物计数板, 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 法。
实验作业
绘制曲线:以细菌悬液的光密度值(OD)为纵坐标, 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绘出大肠杆菌在正常生长、加 酸处理和加富培养三种条件下的生长曲线。
实验五 细菌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的 定性测定
实验目的
通过对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定性测定加深对酶和 酶的作用的感性认识。
仪器和材料
1.试管(15×150毫米)4支、试管架1个、培养 皿(90毫米)3套、接种环。 2.肉膏胨淀粉琼脂培养基l瓶(约50毫升)。 3.革兰氏碘液1小瓶(滴瓶)、3%~10%过氧 化氢1小瓶(滴瓶)。 4.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斜面各一支。
(二)查氏培养基(培养霉菌)
蔗糖 30g K2HPO4 1g KCl 0.5g NaNO4 2g MgSO4· 7H2O 0.5g FeSO4· 7H2O 0.01g 水 1000mL pH 自然 灭菌条件:0.072Mpa(1150C,15~20min)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验

将环境工程、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整 合,以更全面地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模拟真实环境
未来试验将更加注重模拟真实环境,以更准确地反映微生 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功能。
标准化和规范化
随着微生物学试验的不断发展,将需要建立更多的标准化 和规范化操作,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03 试验结果与讨论
试验结果呈现
表格呈现
将试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包括试验条件、操作步 骤、结果等,方便查看和对比。
图表呈现
将试验结果绘制成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直观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差异。
文字描述
对试验结果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包括数据、现 象、变化规律等,以便深入理解。
试验步骤与操作
试验准备
01
准备好试验所需的菌株、培养基、试剂等材料,准备好试验设行微生物培养、接种、处理等操作,记
录数据。
数据整理与分析
03
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数据记录与分析
数据记录
详细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包括菌 株生长曲线、污染物降解效率、处理 后水质等指标。
结果解释
结合微生物学、环境工程等相关 知识,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解释, 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结果应用
根据试验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 工程措施和建议,为解决实际问 题提供参考和指导。
04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 用
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原理
生物膜法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 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实现污 水的净化。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验
目录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标题: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微生物的不同生长方式以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实验原理: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进行繁殖和生长,而环境条件的变化则会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酸碱度以及营养物质的供给等。
本次实验将针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观察微生物生长的情况。
实验材料:1. 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2. 酸性、中性和碱性培养基3. 含有不同营养物质浓度的培养基4. 无菌培养皿5. 微生物菌落样本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
分别将培养基装入无菌培养皿中。
2. 用不同pH值的酸性、中性和碱性培养基分别装满无菌培养皿。
3. 杆菌样本接种在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中,利用无菌棉签在培养皿中划线。
4. 酵母菌样本接种在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中,同样利用无菌棉签在培养皿中划线。
5. 将不同浓度的营养物质添加到培养基中,用无菌棉签进行划线后接种微生物菌落样本。
6. 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1.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较低温度下,微生物生长速度较慢,菌落数量较少。
- 在适宜温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菌落数量明显增加。
- 在较高温度下,微生物生长受限,菌落数量明显减少。
2. 酸碱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酸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菌落数量较少。
- 在中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适中,菌落数量较多。
- 在碱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菌落数量减少。
3. 营养物质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营养物质浓度较低时,微生物生长受到限制,菌落数量较少。
- 适宜的营养物质浓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菌落数量明显增加。
- 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不利,菌落数量减少。
实验讨论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十二环境中四环素抗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组员:吴富华,张真,,金炯震环5205一、实验目的1、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环境中分离四环素抗性菌的实验方法。
2、分离获得四环素抗行菌。
3、检测并分析获得的菌株的四环素抗性强弱。
4、学会通过16SrDNA鉴定实验获得的菌株的种属。
二、实验要求1、自行设计实验证明富集培养是否成功。
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作适当的分析或解释。
3、获得至少一株四环素抗性菌(不要多于三株),并进行短期保存。
4、根据实验视频指导和说明,完成菌株基因组DNA纯化,16SrDNA的PCR扩增。
5、比较各组筛选出的抗性菌抗性强弱。
6、各组间交流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抗性菌抗性的影响因素。
7、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团队合作的作风,并给出评价。
三、实验器材1、培养基(营养琼脂,琼脂粉,酵母膏,胰蛋白胨,氯化钠),提供四环素,琼脂糖,灭菌条件。
2、室温和37℃恒温培养箱和摇床。
3、离心机,漩涡震荡仪,PCR仪,电泳仪,紫外成像分析仪。
四、实验步骤(略)1、配置富集培养基和四环素梯度培养基2、四环素抗性菌富集培养3、单菌株筛选4、四环素抗性强弱比较5、单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6、16SrDNA的PCR扩增7、PCR产物电泳实验内容、具体操作单菌株基因组DNA提取(5.17进行步骤1-4;5.18进行步骤5-10;5.20进行步骤11)(1)选择5.8号挑选的菌株进行DNA提取实验;(2)取200μL菌液转移到1.5mL灭过菌的EP管中,10000rpm常温离心1min,去掉上清(得到菌细胞)。
菌细胞可在-20℃冻存。
(3)如果是革兰氏阳性菌,取100μL,1mg/mL的溶菌酶/TE加到菌液中,漩涡震荡混匀,37℃温浴1h(溶菌步骤)。
(4)用取液器(移液枪)缓慢吸加500μL(革兰氏阳性)或600μL(革兰氏阴性)裂解缓冲液和20μL,20mg/mL蛋白酶K(proteinase K),充分混匀,50℃过夜(完全裂解细菌并降解所有蛋白质)。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六 微生物大小测定和计数

实验六微生物计数和大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目测微尺和物测微尺的结构和使用;2、了解血球记数板的结构;3、掌握血球记数板的使用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显微镜,目测微尺,物测微尺、血球记数板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载玻片,盖玻片。
酵母悬液(或其他种微生物的悬液)。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目测微尺和物测微尺目测微尺外形与目镜相似,在中央刻有10毫米长的、等分100格的标尺,每格的长度随使用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而定。
使用前用物测微尺标定,使用时放在目镜内。
物测微尺是一厚玻片,中央有一圆形盖玻片,中央刻有1毫米长的标尺,等分为100格,每格为10微米,用以标定目测微尺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每格的实际长度。
2、用目测微尺和物测微尺测量酵母菌的大小①目测微尺的标定将目测微尺装入目镜筒后,把物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使刻度朝上,用低倍镜找到物测微尺的刻度,移动物测微尺和目测微尺使两者的第一条线重合,顺着刻度找出另一条重合线。
再分别求出高倍镜和油镜下目测微尺每格的长度。
实验记录表格1目镜放大倍数____________。
②菌体大小的测量将物测微尺取下,换上标本片,选择适当的物镜测量目的物的大小,分别求出菌体的长和宽,再按目测微尺一格的长度算出菌体的长度和宽度。
(1)目测微尺的标定:(2)在高倍镜下测量酵母菌大小:3、血球记数板血球记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璃制成。
玻片中央刻有四条纵向槽,中央两条槽之间的平面比其他平面略低,中间有一横槽,槽的上下各有9个大方格,中间的一个方格为计数室,它的长和宽各为1毫米,深度为0.1毫米,其体积为0.1立方毫米。
每个大格分成16个中格,每个中格分成25个小格,共400个小格。
计算方法如下:细胞数/毫升=1个小格内的细胞数×400×10×1000×稀释倍数。
实验记录表格24、微生物记数(1)稀释菌液:为了便于记数,将样品适当稀释,使每格约有5~10个细胞。
空气中环境微生物如何检测

引言:空气中的环境微生物是指在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检测空气中的环境微生物对于评估空气质量、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以及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空气中环境微生物如何进行检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微生物在室内和室外环境中的存在。
概述:空气中的环境微生物检测是通过采集空气样本,并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来评估空气质量。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空气采样、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正文内容:一、空气采样方法1.积滞(直接)采样法:采用悬浮粒子法或震荡法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适用于微生物浓度较高的环境。
2.冷凝萃取法:利用冷凝器将空气中的微生物凝结成液滴,并进行采样。
适用于微生物浓度较低的环境。
3.过滤采样法:通过过滤器将空气中的微生物捕集下来,适用于微生物浓度较低且需要定量检测的环境。
二、常规培养方法1.琼脂培养:利用琼脂平板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2.液体培养:利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扩展培养,可以获得更多的微生物数量。
3.凝胶培养:将琼脂平板培养基制成凝胶,使微生物在平板中均匀分布,便于进行肉眼观察和计数。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1.聚合酶链反应(PCR):通过扩增微生物DNA的特定片段,可以迅速检测出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
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2.荧光原位杂交(FISH):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与特定序列的微生物DNA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鉴定微生物。
四、快速检测方法1.ATP测定法:通过检测空气中的微生物ATP含量,可以快速评估微生物的存在和活性。
具有快速、简便和定量化的优势。
2.免疫学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微生物进行免疫反应,通过免疫检测方法可以高效快速地检测出微生物。
五、数据分析与解读1.菌落计数与定量:利用菌落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并根据菌落数量确定微生物浓度。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采集水样和空气样,利用培养基和培养技术,获得了共计80株微生物,分别鉴定了其生态特征和菌株特征,结果表明水样中主要包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而空气样中则以细菌为主。
同时,本实验还发现某些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引言:微生物是地球上最神奇也是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之中,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
微生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被运用于制药、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等领域。
此次实验旨在通过采集水样和空气样,分离培养微生物,并鉴定其生态特征和菌株特征,探究这些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对人类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实验样本:水样和空气样实验仪器:培养基、移液管、灭菌培养皿、显微镜实验方法:1. 采集水样和空气样,并将其分别添加进不同的培养基中。
2. 将培养基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48小时,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
3. 对生长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色素、菌落形貌、菌株产生物等方面进行分辨。
结果:本实验共检测出80株菌落(水样55株,空气样25株)。
在水样中,细菌占29.1%,真菌占42.7%,病毒占28.2%;在空气样中,细菌占76%,真菌占16%,病毒占8%。
分开鉴定菌株:包括鉴定细菌、真菌、病毒的生态特征,进行菌株特征鉴定。
其中,水样中明显的微生物为青霉、腐菌和肠道病毒,而空气样中则以葡萄球菌为主。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某些微生物菌株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
例如,葡萄链球菌株抑制弧菌的能力高达96%以上。
这一结果说明,这些微生物菌株有着潜在的抗菌应用价值。
结论: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区域带有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本实验从周边环境中采集到不同菌株,通过鉴定这些微生物在人类、动物和植物中的作用,我们能够了解到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控制微生物污染提供了重要数据。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讨新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我们的发现来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是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科学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遗传特性,探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学实验的常见内容和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1. 常见(1)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将微生物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提供适宜的环境因素使其生长繁殖。
利用孵育箱或培养皿进行培养,观察微生物的孢子、菌丝和菌落等形态特征,通过分离与鉴定,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利用培养皿或发酵罐等装置,监测微生物在不同时间内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上的不同阶段,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包括潜时期、对数期、平稳期和死亡期等。
(3)微生物的代谢分析:通过测定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如酸、气体、酶等,分析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生物工艺和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
(4)微生物的遗传分析:通过构建基因工程菌株或利用遗传标记技术,研究微生物的基因表达、突变和遗传传递等现象。
例如,利用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的特定基因序列,分析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2. 微生物学实验方法(1)杀菌与消毒: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前,需要对实验器材、培养基和试剂等进行杀菌和消毒处理,以防止外源菌的污染。
常用的方法有高温高压灭菌、酒精喷雾消毒和过滤器材消毒等。
(2)无菌技术:在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实验时,需要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常用的无菌技术包括细菌装液的操作在无菌台上进行,采用无菌培养皿、培养基和工具,以及穿戴无菌手套等措施。
(3)微量液体处理:有些微生物实验需要处理微量的液体,如微生物菌液的接种、稀释和移液等。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微量吸管、微量移液器和微量离心机等微量操作工具,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统计分析:微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通常需要进行统计处理,以确定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显著性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根据Logistic模型可以求出与暴露时间相对应的菌体 含量:
图3-6
•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一个具体函数关系式,这 可较准确地得出一定范围内任意时刻的细菌含量。
23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 法 微生物指标
• 姜起源,谢金星,叶俊, 《数学模型》,清华大学 出版社
• 当天平均温度14.1,当时的相对湿度82%,室外有 微风,近几天属阴雨天气。
实验步骤
• 本大组分为五小组,每组两人
• 五个小组依次测室外、实验室、厕所、大厅和超净台的微 生物含量。
• 具体步骤为:清洗双手—酒精清洁手部—用报纸包裹灭过 菌的平板到各个环境中—开盖接种半个小时—盖盖后报纸 包好拿回实验室—取出放入培养箱48小时—取出观察—对 比统计——结果分析
• 熊文山,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微生物检测方法,检测 与分析,2007年第10卷第6期
• /view/1262256.htm
24
25
4、相对于室外、大厅、厕所,教室内空气中的微生 物含量要少,教室内接种的平板里有五个菌落,这 可能跟教室内的空气相对不流通,人流较少等等因 素有关。
5、在超净台上做的实验产生了三个菌落,而且其直 径要小得多。这与其它的比较,微生物含量明显较 少。但是我们认为超净台上空气的微生物含量应该 没这么多,可能在操作中有少许污染。
• 3)同时另用一个平皿只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作为空 白对照。
• 4)待冷却凝固后,翻转平皿,使底面向上,置于 36℃±1℃培养箱内培养48h,进行菌落计数,即为 水样1ml中的菌落总数。
• 5)对每个样品都进行上面步骤并计数。
17
3、菌落计数报告方法
• 在对菌落进行计数时,需要参照GB/T5750.12— 2006中的菌落计数及报告方法。
在这个规定中,菌落总数应小于100CFU/ml, 而大肠杆菌、耐热大肠杆菌等指标不得检出。
11
• 指标的选定
由于饮用水的指标有多项,而且其测定有些复 杂,工作量比较大,需要比较系统的水质检测。
在本实验中,限于时间、设备等关系,我们只 选取了水样总菌落数作为指标来测定。生活中,经 常有人将装有饮用水的杯子敞开放置,隔了长时间 后再去引用。我们都知道,空气中含有各种微生物 ,饮用水暴露于空气中过长后,会受到微生物的污 染,而其中的微生物量不可避免的与时间联系。因 此,我们的实验确定了以暴露以空气时间为变量, 测定饮用水的含菌量的实验。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
实验目的
• 学生物的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 ,看不见的生物,比如在水中、土壤中、空气中等 。这些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影响 ,或是有益,或是无关紧要,还有一些对我们致病 的病原微生物。
• 为了进一步了解空气中所含微生物,在本实验中对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了微生物的测定。
• 三个白色霉菌菌落 直径约 3.2mm 两个细菌菌落 直 径约为2.2mm 干燥
• 人流:30min内并无人走动 ,只有两实验人员在周围 。
四、文科楼一楼大厅中 央“外语学院各楼指示 牌”后面第一块瓷砖中 央
• 共7个菌落 一个红菌菌落 直径2mm 粘稠
• 一个霉菌 直径超过3mm 绒毛状 白色
• 其他为细菌菌落 直径2mm
•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室内跟室外比较:根据室外接种平板与室内接 种的平板中的菌落对比,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要比 室内多 。这可能跟许多外在因素相关,室外有风, 而且有较大的人流量,空气能从周围环境中带入更 多的微生物。而且由于近几天的阴雨天气,使得空 气潮湿,室外空气能带有更多的微生物,而且种类 也不少。
• 人流:30min内有10人左右 出入大厅,离接种处较近 走过的只有一人。
实验结果
• 五、文科楼510教室第二超净台 对角线中心 距地面约80cm
• 三个菌落 直径均约为0.5mm 光滑,粗糙干燥 白 色。
• 特点:分布不均匀 浅褐色 圆形。 • 人流:无人走动,在7m外有3人。
7
实验结果分析
以开始获得饮用水的时间为0,由于细菌的繁殖 速度在30min左右,在时间t分别为0h,0.5h,1h, 2h,3h,4.5h,6h,8h,11h,24h时,在两杯水中 分别取样。
16
2、菌落总数的测定
• 1)以无菌操作方法用灭菌吸管吸取1ml充分混匀的 水样,注入灭菌平皿中。
• 2)倾入约15ml已融化冰冷却到45℃左右的营养琼 脂培养基,并立即旋遥平皿,使水样与培养基充分 混匀。
19
插值方法
20
Logistic模型曲线拟合
• 细菌净增长率应当与其数量有关,即: r=r(N) • 从而有: • 这里,增长率r(N)不是常数,令 r(N)=r-aN • 此时得到微分方程:
• 即:
•
21
• 积分解得: • 令N(0)=N0,求得: • 满足初始条件N(0)=N0的解为:
22
空气中有不少的微生物,而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跟空 气接触,这肯定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进 食、饮水等都是暴露在空气中的。这就使得我们有 进一步实验设计的必要了,下面我们对饮用水暴露 于空气是受污染情况进行了实验设计,希望能在实 验后对人们的饮水习惯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饮用水中含微生物量与暴露在空 气中的关系
• 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表格化,整理后便可进行数据比 较分析。表格样式如下:
18
五、实验结果数据及处理
从最后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暴露与空气时 间与水杯污染的关系,并给人们的饮水习惯提出建 议。并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求出菌落与暴露时间对应 的关系
两种数据处理方法:插值与Logistic模型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插 值补充完善数据,并可预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任意 暴露时间的细菌污染情况。
12
二、实验目的
• 1、探究我们经常所在教室的空气对敞口饮用水中微 生物含量的影响,并对生活中的饮水习惯做出指导 与分析。
• 2、掌握一般测定水样中菌物含量的方法。 • 3、初步了解微生物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流程以及基本
操作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 • 4、培养学生的创新、独立实验精神,培养组内成员
的团队协作能力。
人流:5人/min,空气有较 大的扰动。20m外有汽车 流动,30min内大概有10辆 车驶过。
其他三个直径大约3mm
• 特点:菌落较湿润 隆起 圆形 边缘光滑 白色
• 一个黄色 、干燥霉菌菌落
人流:30min内并无人从旁 走过,但周围6m左右有3 人。
实验结果
三、文科楼一楼右侧厕 所第二蹲位前中间第一 块地板中间
2、大厅内空气微生物含量相比于厕所及教室内空 气中的微生物要多,这可能跟大厅与室外更联通有 关,而且大厅的人流量1~2人/min也会产生影响。
实验结果分析
3、厕所里接种的平板里的霉菌菌落要比细菌多,而 且比大厅的霉菌菌落也要多。这可能跟厕所环境有 关,厕所是经常用水的地方,空气的湿度较大,更 适合于霉菌生长。
13
三、试剂与仪器
• 仪器与设备
• 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箱,培养箱36℃±1℃, 电炉,天平,冰箱,放大器或菌落计数器,pH计或 精密pH试纸,灭菌试管,平皿(直径9cm),刻度 吸管,采样瓶。
• 试剂药品
成分:
A 蛋白胨 10g
B 牛肉膏 3g
• C 氯化钠 5g
D 琼脂 10g~20g
• E 蒸馏水 1000ml
一、立项背景
• 饮用水标准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用水的洁净程度与我们的 生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都离不开饮用水 。为了确保人们的生活健康,针对水中所含微生物 ,国家出台了一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 物指标》。在这部中国标准中,包含了菌落总数、 总大肠菌数、耐热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贾第鞭 毛虫等指标。
• 通过这次试验,学会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掌握鉴定 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 通过实验数据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空气中的分布 情况。
2
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容
• 空气中含有许多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微生物的 含量也会有所不同。本课题组为了研究微生物的含 量受环境的影响,选择五个不同的场合,通过空气 接种并在适宜温度下培养48小时后。通过观察可以 得到五种环境中微生物的含量,五组数据对比可以 达到实验目的。
14
• 制作:将上述成分混合后,加热溶解,调整pH为 7.4~7.6,分装于玻璃容器中(如含有杂质较多的琼脂 时,应先过滤),经103.43kPa(121℃)灭菌 20min,储存于冷暗处备用。
15
四、实验内容及技术路线
• 1、取样
实验中准备两杯饮用水,一杯暴露于教室空气 中作为实验组,另一杯密闭作为对照组。
9
实验总结与启示:
• 环境中微生物的含量受到空气湿度、温度、风力、 周围环境污染状况、人群流动及尘埃量等因素的影 响,室外人群密度大同时汽车的流量也大,空气中 微生物比室内明显要多; 超净台灭过菌,微生物含 量要比超净台周围少; 厕所是微生物滋生的地方,空 气明显要潮湿,霉菌明显比实验室要多,而且霉菌 占据优势。
实验结果
一、文科楼大门正前方草坪东 南角正北方4米处草皮上
• 21个菌落 白色透明5个 红色透明5个 2个菌落的 直径小于2mm 3个菌落 的直径约为3mm
二、文科楼510实验室第二排第 二张桌子对角线中心 距地面约 80cm。
• 5个菌落 两个直径小于 2mm
• 特点:细菌菌落表面较湿 润 隆起 光滑 边缘整齐 菌落透明 霉菌菌落 絮状颜色为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