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第五章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幼儿游戏理论第五章

幼儿游戏理论第五章

1~3岁儿童的游戏
• 1.大运动类游戏
• 站的游戏、独自走游戏、倒退走游戏、 钻爬游戏、爬梯游戏、攀爬游戏、原地双脚 跳(2岁左右)、高向低跳(10~30厘米)、 双脚连续蹦跳、单脚站游戏、辅助前滚翻、 向前走平衡台、侧向横行平衡游戏、向下丢 物、丢球2米以上、向前踢球、身体旋转游戏 (旋转一圈)、平衡板游戏、龙球游戏。
第五章 儿童游戏的个体发展来自游戏的萌芽(0~1岁)
• 一、机能性游戏 • 1.不随意的感觉性游戏(2~3个月) • 2.随意的感觉运动性游戏(3~4个月) • 3.摆弄实物的游戏(6个月后)
游戏的萌芽(0~1岁)
• 二、社会性亲子游戏
• 1.以亲情为纽带的逗乐
• 【例】父母往往用一些非同寻常的方式和婴儿玩。 他们模仿婴儿,用有趣的、夸张变调的声音对婴儿 讲话,对婴儿做鬼脸;用自己的脸在婴儿的脸上蹭; 挠痒痒;把婴儿扔向空中;让婴儿在自己的膝盖上 弹跳;和婴儿追逐打闹;对婴儿唱歌等。
游戏的萌芽(0~1岁)
• 2.以物为中介的嬉戏 • 这类游戏通常具有的性质: • 重复性——用重复动作联结着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关 系。 • 指令性——教导与听从指挥。 • 模仿性——使婴儿从成人那里学到了摆弄物体的许 多动作。 • 交互性——学习轮流的态度和等待的经验。
游戏的萌芽(0~1岁)
• 三、婴儿游戏的意义
装扮动作的发生(1~2岁)
• 二、“装扮”的最初迹象
• 1.行为的模仿是“装扮”产生的条件 • 即时模仿行为、延时模仿行为
• 【例】用梳子假装梳一下、用墩布在地上拖一 下、拿起电话听一下;用玩具奶瓶假装喝奶、 用空勺子吃饭、用空杯子喝水、闭上眼睛假装 睡觉。
装扮动作的发生(1~2岁)
• 2.装扮行为的意义

(0243)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0243)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0243)《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一、《学前游戏论》课程说明学前游戏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游戏作为一种儿童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在于让学前专业学生学习国内外游戏理论,掌握儿童游戏的具体操作,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步具有儿童游戏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讨论、情景表演、观察、访谈、观摩及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基本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教育实际操作方法。

本门课程教材是自编教材,整个课程建议学习课时为30节。

主要教学参考书目为:邱学清著,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7)。

二、《学前游戏论》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考核方式及教学安排学分学时分配:学分:4;总学时:76;其中视频:16;学生自学:60。

三、《学前游戏论》各章主要复习内容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游戏?(一)游戏是一种儿童文化生活方式(二)游戏是一种复合性的心理维度1、游戏的认知特性——心理主动性维度皮亚杰和东欧的心理学家强调游戏的认知特性,重点放在游戏的社会适应上。

游戏的认知特性可以从自我向导、心理主动性和灵活性三方面进行考察。

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其反义词是“环境向导”。

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自我向导在游戏的过程中主要反映在下列方面:游戏主题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项决定性行为的时间长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问题的解决程度;对一项任务的兴趣;行为之间的连续性;活动结果的体验程度。

心理主动性可用“智能的首创性”和“思想上的首创精神”来代替。

这一概念指儿童自发地采取行动倾向。

不需要他人和环境的鼓励或支持。

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注意到周围环境,往往就接着采取行动。

这意味着游戏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

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简答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A、识记角色扮演概念;B、识记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2)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和体验。

游戏性体验: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

第五章 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 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选 择题)
二、主体性原则
从幼儿的立场上考虑,幼儿园游戏实施应遵循主体性原 则。
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 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 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属于主体 性原则)(选择题)
游戏教育的主体是幼儿。
幼儿 园游 戏实 施的 基本 原则
教育性 主体性
小天使幼儿园给小朋友布置课后学做家 务,并在课上表演,让小朋友懂得妈妈
的辛苦,慢慢学会生活自理。
幼儿园要求小朋友自己跟妈妈学做简 单的家务,并能把自己学会的做的家 务表演出来。
——如何贯彻游戏教育实施教育性原 则?(0901/简答;0910、1101/论述)
游戏与教学是现代学前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它们之间 有着密切联系。教学和游戏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相 互区别的概念。
1、教学和游戏是有内在联系的,表明这两者不是截然 对立的,它们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而存在;
2、教学与游戏又是各自独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 式与途径,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亦不能混为一谈。
比如表演游戏中表现不太好的孩子,有时可能是因为对 作品内容还不熟悉,只为了凑热闹去表演,教师应引导 幼儿多次复习,帮助其领会、掌握作品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的描述 是( ) A.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 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B.游戏的功能可以由教学来替代 C.教学的功能可以由游戏来替代 D.游戏与教学相互独立,没有任何联系
比如小朋友都喜欢扮演老师而不喜欢扮演司机,老师就 让孩子们玩扮演老师游戏
比如一节语文课上小朋友提出玩老鹰抓小鸡游戏,幼儿 园老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组织小朋友开展游戏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述)(1)把儿童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及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的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2、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得认识(1)、一般特性: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志愿的活动;②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③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④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

3、与非游戏活动的特征与其他活动相比游戏的特性是什么?①游戏是由内部动机。

所控制的行为;②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③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④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⑤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⑥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

4、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区别:5、①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②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③游戏的内容不同。

游戏通论第五章

游戏通论第五章

第四节 游戏与儿童情感的发展


迄今,仍然很少有实证研究资料来支持游戏在 情绪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游戏对幼儿自我及情绪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们相信,幼儿缺乏机会及鼓励参与一般假装 游戏,那他们将不大会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个 体:拥有复杂的自我认识及学会如何表达情绪。
游戏与自我概念



游戏与自我概念

游戏之相互性对应最早被发现在成人与婴幼儿 的游戏互动中。以成人与婴幼儿之互动为基准, 及日后成人所引导的同伴角色游戏,儿童能有 机会参与同伴的社会游戏。此种互动过程及回 应表达了儿童了解自我及他人,并发展两者之 间互动的关系。
游戏与自我概念

儿童随着年龄增长与发展,他们越来越能够单 独或与他人在一起参与复杂的想象游戏,然后 他们也越来越能够区分复杂的而且越来越相像 (没有很大区别)的真实与虚构的情境。
第二节

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认知发展的外延(亚瑟): 1.区分与特定目的有关或无关信息的能力 2.利用较少线索产生较多信息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每一方面都包括如选择性注意、记忆、分类、概 念学习、解决问题、表征思维、推理、元认知等 多种因素。 游戏的作用练习与补偿、建构与生成。 游戏反映认知发展、也为新的发展创造机会与条件

布鲁纳:1972年认为,游戏可增加孩子 对行为的选择从而促进其对问题解决的 能力。一般研究支持该结论。一般实证 研究也支持游戏有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 提高。
游戏与问题解决
游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受游 戏本身之种类及特性还有解决何种问题所影 响。 游戏类型与解决问题方式:

思考静态的拼图和数字卡——聚敛性(一种方法) 把拼图当积木玩,或用积木搭建想象中的城市能增加后 者能力——扩散式思考(多种方法)

【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第⼀章学前⼉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建⽴科学的⼉童游戏本质观(⼀)⼉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般演变趋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觉到⾃觉,在内涵上由⽣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觉化理解:游戏⼀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来,⽽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在。

英⽂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作;使⼈愉快和满⾜。

2.游戏的⽣物性本质观:游戏是⼉童的本能活动。

在⼤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起了游戏的⽣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童尝试创⽴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童内部存在的⾃我活动的表现,是⼀种本能性的活动,是⼉童内⼼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的⽆⽬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物性本质观⼀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次以抽象的思辨⽅式,充分肯定了⼉童的⽣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们对⼉童游戏不屑⼀顾的习惯性思维⽅式和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