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论文

合集下载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论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

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

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

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

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友邦惊诧”论》一文,讲开头一段时,为启发学生掌握遣词造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功能,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文章开头为摆学生请愿的事实即可,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略有知识”行不行?2.在揭露反动政府刽子手面目和卖国事实的同时,为什么要加上关于读书的议论?是不是偏离中心?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上述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能帮助学生消化课文,进行思维的严格训练。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桔灯》结尾写道:“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妈妈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一定早回家了,”前后都用了“一定”这个词,可是为什么用的标点不一样呢?教师讲到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启发学生领会:一处是问号,表示“我”内心的忧虑,因为小姑娘妈妈的病毕竟是严重的;另一处是逗号,表示“我”的希望和信念。

语文课堂中提问艺术[论文]

语文课堂中提问艺术[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中提问的艺术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就语文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把握最佳时机提问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最佳时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

这些时候,就是提问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错过。

例如我在讲授鲁迅小说《药》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语文内容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⑴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⑵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⑶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⑷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⑸有人认为小说中写的最多的人就是主人公。

《药》这篇小说华老栓写的最多,他是否就是主人公。

你同意吗?为什么?⑹《药》的坟场一节中,写到华大妈看到的夏瑜的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块的黄土,煞是难看。

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圆的坟顶。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自称:“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那么,“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适时地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很便于师生互动讨论,既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重点,课堂气氛积极热烈。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回答,可以使学生对《药》的内容、结构、主题,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类型。

传统教学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因而注重求同思维。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

下面从问题的引发,问题的引导和问题的深化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问题的引发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样的问题常常具有开放性或具有挑战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讲解一篇古文时,老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这篇古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文的意义和背后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问题的深化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追问和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在阅读一篇诗歌时,老师可以问学生:“诗中的意象和语言有何特点?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深化问题的探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果。

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论文

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论文

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论文寒窗苦读十余载,三尺讲台七八年,听到很多的老师对学生这样忠告:遇到不懂的问题要问老师,多问多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慢慢进步;也经常听到学生对老师的如此评价:这个老师上课满堂灌,讲得很多,问得很少,缺少师生互动,我们就是不懂……我们都认为: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但教师上课提问的问题又是所有问题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提问是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能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能够增强师生互动、融洽师生感情。

总之,良好的提问活动可以制造亮点,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而设置问题则是教师对参差不齐、瞬息变幻的学情的驾驭,是整个教学水平的展现,所以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精心设置。

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本人从如下几个方面作简单分析。

一、提问的普遍性,关注每位同学。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学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

老师提问时这部分学生就是不知所云了。

由此可见,每个班级的学生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

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让“师生互动”变成“乱动”或“不动”。

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师的提问要像阳光普照大地,不能让沉默的同学更沉默,千万不能让差距越来越大。

二、提问的层次性,做到先易后难。

我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曾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

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性论文

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性论文

浅析语文教学提问的艺术性【摘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性的提问,将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驱动力,同时也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实践者的角度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从五个方面作一些粗浅论述。

【关键词】教学提问艺术性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怎样提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讲究提问的艺术。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性的提问,将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驱动力,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问题的设置要新颖,能激发学生情趣提问要有利于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良好的气氛。

教师的提问应尽量新颖独特,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新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例如:教学《社戏》(人教版七年级下)一课可这样提问:”人的一生豆常吃,戏常看。

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这个问题比较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解开谜团,会认真研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出答案。

同时又诱导学生回忆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的童年生活。

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比常规课文分析要好得多。

再如教学《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一文,针对神话结尾的作用可设计如下提问:两座山最终被神搬走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的兴趣。

二、问题的切入点要准确,能激发学生思维提问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只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就可轻易回答出来,那样会使学生错误认为,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是阅读的唯一目的。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提问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要有趣味性,要有探究性,要有创新性,要有迁移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挑战性,要有拓展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00G632 000B 001002-76610004-308-01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很有讲究,它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的对话或讨论,使学生理解所有学内容,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就有提问法的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

”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也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方法。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提问设计得巧妙,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从而产生知识迁移,形成能力;相反,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设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那么,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一、问题要难易适度提问必须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刺激学生投入学习,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课堂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所以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分寸,注意难易适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学生在尝到甜头,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如果设计的问题太容易,则无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情感特点,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这样的提问处理具有层次性和联系性,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让课堂波澜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细细涟漪荡开来”的教学氛围,在这种由“善问”营造的有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教育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教育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教育论文•相关推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教育论文摘要: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选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一、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

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的一生整理了一次,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二、蚕食鲸吞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

如《纪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关键句是什么?然后再问: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循序渐进提问法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

语文课堂提问分析教学论文1200字

语文课堂提问分析教学论文1200字

语文课堂提问分析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提问分析教学论文1200字一、教师要养成“备问”习惯,提高课堂提问艺术首先,提问目标要有明确性。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以落实教学任务为宗旨。

它包括诊断学情的摸底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式提问以及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

譬如,茅盾《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目的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意图,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如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对白杨树赞美呢?②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③为什么要选择白杨树这个象征体呢?问题一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其次,提问层次要有清晰性。

教师应紧扣重点、难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所提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条理性。

譬如,我教《愚公移山》时提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为什么先写太行、王屋两山的广度、高度和坐落位置?②写愚公移山的决心有哪些情节?③从智叟和愚公的对话怎样判断“智”、“愚”?以引导学生从抱负、信心、毅力上认识愚公。

此外,提问内容要有针对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认识的模糊区来设计启发性问题。

譬如,诗歌教学,学生常无法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联系。

于是,我选了教材中的`几首诗歌设计了几个问题:①《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是送别诗,但开篇写景有何不同?分别体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从而让学生明白哀景写哀,乐景写乐。

②《观沧海》、《沁园春·雪》这两首诗写景有何共同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襟和抱负?从而让学生明白气势磅礴境界、恢宏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另外,提问对象要有广泛性、激励性。

教师提出问题后,宜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学生解答,这样有利于全班学生积极参与。

不要先点名、后提问,更不要只向几位尖子生发问,应将答问的机会向后进生倾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提问没有新意,雷同的提问过多;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这些提问方式,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我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尝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我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
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寻找时传祥》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时传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寻找?最后找到了吗?本来一篇看似枯
燥无味的写人的章文却因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使学生学得饶有
趣味。

又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特别注意发问的技巧。

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

这样两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诱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因为一个问题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简单化,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又提出关键的一问:”文
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

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阶梯性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要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我采用了阶梯式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先提出问题:大堰河是一条河?还是一个人的名字?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找答案。

再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母亲?而写他的保姆?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更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

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就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
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就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水稻之父——袁隆平》中袁隆平的甘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此,课前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