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城市(1)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

地理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

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

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一种田—林—宅空间格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

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最为适合的传统居住方式,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

如图为林盘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村庄是集聚的,成都平原西部林盘模式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得益于该地区()A.水运便利B.水源广布C.人口分散D.气候湿热2.林盘设计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A.减轻台风的危害B.居住条件更舒适C.合理利用水资源D.防御外敌的入侵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城市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

重庆市综合考虑各区域特色因素,将城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发展新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

下图示意重庆市五大功能分区。

据此完成3~4题。

3.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A.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B.优化资源配置C.实现区域独立化发展D.城市等级提升4.适合布局在都市功能核心区的是()①金融保险业②大学城③先进制造业④现代商贸物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古楼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丰富多样,主要由砖木、砖石、木、土石、土木等构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下图为我国现存古楼的地区分布图。

读图完成5~7题。

5.我国现存古楼分布特征是()A.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商业娱乐类古楼最多B.东北地区历史悠久,古楼种类齐全C.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宗教文化类古楼最多D.华南地区战乱多发,古楼数量最少6.高大的钟楼、鼓楼等报时警示类古楼大多分布在()A.平原城市B.河谷城市C.边境城市D.山区城市7.木结构古楼数量最多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西南地区C.西北地区D.华中地区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学案

城市化班级____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本质,能够说出城市化标志与衡量指标;2.理解并记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能够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程的差异;3.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能够根据问题说出解决措施。

课前预习案一、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使人群离开乡村;(2)拉力因素——使人群来到城市。

3.城市化的标志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特点: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________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__________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____________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1)____________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对城市__________产生影响。

(4)出现城市“____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__________、水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问题思考】1、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课内探究案重难点突破一:城市化及其标志【例1】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1)-(2))题。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重难点突破二: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特点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注意: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第1课时)教案1.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第1课时)教案1.docx

城市第一课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产物。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潮流。

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城市化”。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二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图11. 学生能够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 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 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 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仁复习重点:城市化的标志;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过程;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地域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生活中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考点诠释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城市化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化考点一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知识整合]1.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2)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城市化进程曲线及含义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来表示。

如下图所示:城市化发展(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怎样从城市化水平上判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上,70%以下。

[深度解读]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①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②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③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对接高考]命题角度一城市化进程与特点1.(2013·四川文综,11~1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完成(1)~(2)题。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解析』第(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1985~2011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小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即城市用地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不断增加。

第(2)题,1985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新增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转化而来,因此城市新增用地以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城市用地的增加,使农业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1

城市第一课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见解和主要标志,认识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要素。

2.运用相关资料,归纳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掌握不同样国家和地域城市化进度及特点。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习策略】1.比较本节内容的基本见解,如城市化的见解,城市化的标志,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等,把握复习要点。

2.结合近来几年来相关建设新式城市化的热点,理解城市化的主要标志这一要点问题,真实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讲堂活动】考点解说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一、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活动建议 1:图 1 为“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 ,读图分析世界城市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并达成表1的内容 .表 1 :世界城市发图 1展的三个阶段阶段特点产业革命前产业革命后二战后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活动建议 2:图 2 为“某城市不同样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 ,读图说明图中能够反应出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还有哪些城市化标志在图中没有反应出来?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图 2活动建议3:读图 3,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度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并将答案填写在表 2 中。

图 3表 2: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度的三个阶段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特点主导产业A阶段B阶段C阶段【典型例题1】 (2013 高考题安徽卷)图 4 表示安徽省1985-2010 年就业构造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达成1~3 题。

图 4错误!未指定书签。

. 2005 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错误!未指定书签。

.产业构造调整促使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连续迅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高出第三产业C.乡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错误!未指定书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

⾼三地理⼀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城市与城市化》⼀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王凡凡审核⼈:苗承⽟使⽤时间:2014-9-10/考情分析/⼀、知识梳理见《校本教材》110页主⼲知识梳理部分⼆、经典考向考点⼀: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成因1.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意图。

读图可知()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其中⼼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D.外来⼈⼝主要从事⾼新技术产业,其⽣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功能分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的是不同的功能区,⼀条河流穿过该市区(图中没有画出河流,需根据等⾼线判断⼤致流向)据此完成下题。

2.若该市包含下列功能区且布局合理,则g 区最有可能的是()A.住宅区B.⽂化区C.⼯业区D.中央商务区图a 是2005年某城市新区规划图。

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些问题,2010年对原规划进⾏了修编(图b )。

该城市盛⾏西北风。

据此完成3~5题。

3.按主导职能,该新区规划为()A.居住区B.⽂化区C.政务区D.⼯业区 4.在图b 中的M 处适宜修建()A.⾃来⽔⼚B.垃圾焚烧⼚ C 污⽔处理⼚ D.热电⼚ 5.据图⽂资料推测,该新区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A.交通拥堵B.环境破坏严重C.公共服务配套不⾜D.⼯业⽤地不⾜城市⼟地利⽤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据此回答6~7题。

6.城市⼟地利⽤的⼀般模式是,⾃中⼼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地、居住⽤地、⼯业⽤地和农业⽤地。

影响这种⼟地利⽤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①⼟地价格②发展历史③交通条件④⽣活习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前,⼀般城市选择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房,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是()A .⼟地价格B .地租⽀付能⼒C .交通条件D .⼟地利⽤效率右图为某介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城市化1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城市化1

城市化下图示意中国、日本、韩国城镇化进程(含预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日本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段是( )A.1950~1970年B.1970~1990年C.1990~2010年D.2010~2030年2.2020年,中、日、韩三国( )A.韩国经济最发达B.日本城镇化水平最高C.中国城市人口最多D.均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由图可知(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D.美国目前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4.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三国城镇化带来主要变化是(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中国——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落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称为再城市化。

下表为某国四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某国四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年份甲乙丙丁2000-2010年-0.24-0.620.28-0.382011-2019年0.64-0.230.810.595.根据上表,推测该国四个城市中进入再城市化阶段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6.该国上述城市再城市化的原因可能是( )A.城市地租下降,住房供应增加B.农业用地比重提升,耕地面积增加C.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比重增加D.城市环境污染减轻,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当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时,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反之则为滞后城市化。

下图示意2019年东南亚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加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影响因素是( )A.人口数量B.经济发展水平C.工业产值D.农业发展水平8.图示国家中出现滞后城市化的是( )A.越南B.马来西亚C.泰国D.菲律宾9.印度尼西亚城市化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是( )A.农村环境污染加剧B.城市经济发展缓慢C.农村人地矛盾突出D.城市人口失业率高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城镇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城镇化

课时47城镇化1.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意义及表现意义表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2.世界城镇化进程(1)时间进程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主要特点问题发展新趋势A:初期阶段低于30% 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大。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发展水平缓慢提高B:中期阶段30%~70%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快速发展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加速发展,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C:后期阶段超过70%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中心城区再现衰落迹象增速趋缓,出现逆城镇化现缓甚至停滞象(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大小大较小原因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城镇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镇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城市(1)
含答案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
【城市---考点复习】城市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形态是指受地形、河流、主要交通线等的影响而形成城市总体上的外部轮廓形状。

主要类型分析对比如下: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形成
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集聚成片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
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
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
移动,并趋向于沿
主要交通干线分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
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布局原则或趋向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交
通最优原则(城市干道和环路
的交会处)
沿交通干线分布
(对运输的要求较
高)、向城市外缘
迁移(降低成本、
保护环境)
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相联
系,位于交通方
便、环境优美的地

内城、工业区附近,
与低地、工业区相
联系,与高级住宅
区常相背发展
量的影响;不同污染程度的工业应按照污染越轻、离市中心越近的原则布局;不同污染类型的企业在布局时,应遵循下表:
污染类型典型企业布局原则
大气污染水泥厂、发电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单一
盛行风的下风向和季节性盛行风(如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的垂直的郊外
水污染印染厂、造纸厂、电镀

河流下游和远离水源地
固体废弃物污染发电厂、钢铁厂远离居民区
一、(2019·豫晋冀模拟)如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早期形成城市的有利条件有()
①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④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合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图中布局不合理的设施有()
A.工业区、批发市场B.批发市场、普通公路
C.高速公路、工业区D.高速公路、普通公路
解析:1.D 2.B 3.C第1题,注意关键词“早期”,故排除高速公路选项。

第2题,乙位于河流上游,且临河分布、周边无工业区,具有环境优美的特点,适宜建高级住宅区。

第3题,图中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会干扰市内交通,布局不合理;部分工业区布局在河流的上游,也不合理,我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工业区应布局在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图中布局不合理。

二、(2019·合肥调研)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9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 200多万。

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1~2题。

1
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
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
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
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
2.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
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解析:1.C 2.D
第1题,图示德国城市人口比重为58.32%+32.91%,则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4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

故C正确。

第2题,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