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与“百年和平”

合集下载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1. 引言1.1 定义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是指19世纪初期通过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一种国际秩序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原则是维护欧洲列强之间的平衡,以确保没有任何一国能够垄断整个欧洲大陆。

这种均势体系的建立旨在避免过去的专制帝国主义和战争,保持和平与稳定。

在维也纳会议后,各个欧洲列强开始遵循一系列规则和条约,以维护这种均势。

这包括通过外交手段协商解决争端,不得通过单边行动改变欧洲地图,以及互相支持同盟以平衡其他列强的势力。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对于当时的欧洲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整个大陆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均势体系逐渐出现破裂迹象,最终导致了欧洲均势的瓦解。

1.2 背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逐渐瓦解,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

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体系,旨在维持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限制任何一个国家的扩张野心来保持欧洲的均势,以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均势在不断受到挑战和动摇。

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帝国主义扩张和军备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

俄法双方的合作意愿增强,霍尔斯坦问题等地缘政治矛盾愈演愈烈。

加之俄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使得欧洲均势面临空前的挑战。

这些背景因素为欧洲均势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随着维也纳体系的权威逐渐削弱,欧洲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改变,新的力量开始崛起。

欧洲的未来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迫使各大国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和政策。

【内容结束】2. 正文2.1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体系是指1814年至1815年间在维也纳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各大欧洲国家为了维护和平与稳定而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安排。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遏制革命思潮、恢复失地、实现欧洲各国的平衡势力等。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国政一班王兴2011200690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

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

2010年9月(中)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黄达摘要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本文运用均势理论,通过对其内因和外因的分析,透视了维也纳体系得以维持其自身稳定的原因,并分析了其对国际体系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理论欧洲协调维也纳公约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60-02将近五十年的,建立在维也纳体系下的和平对于现代的社会来说也许不是很长,但是对于19世纪的欧洲各国来说实在来之不易。

它让欧洲在二十二年的反对拿破仑的硝烟战火中暂时平静了下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的确是大师的杰作,不愧为神来之笔。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使维也纳体系这个本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结构得以长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即内因和外因。

就内因而言,在维也纳体系的内部有了构造极佳的均势。

但是,这个均势的构造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土地的分配而言,《维也纳条约》构造了及其有利于维持均势的地势格局。

在《维也纳条约》中,英国和俄国是两个获益最多的国家。

各国同意在波兰3/4的领土上建立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

俄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广阔的领土,它真正的从一个欧洲边缘国家走进了欧洲的版图。

当然,对于英国来说,虽然它不觊觎欧洲的大陆,但是它从法国和荷兰的手中夺得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对于它保持海上的霸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国家就是普鲁士。

在维也纳和会上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波兰——萨克森问题了。

然而维也纳和会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没有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了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补偿原则”的提出。

根据条约俄国占有了普鲁士瓜分波兰后拥有的土地,作为补偿,普鲁士拥有了其期望已久的萨克森的土地包括在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方面都十分重要的莱茵河沿岸省份以及波美拉尼亚等地,它在中欧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浅谈维也纳会议

浅谈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帝国轰轰烈烈,再怎样辉煌,最后也只不过像烟一样,留下一堆灰烬,各战胜国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欧洲所有的国家都派代表参加,因为没有哪一只狼会错失瓜分肥羊的机会,而会议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颇多的。

(一)“多极均势平衡”总的来看,维也纳会议在对法国怀柔修好的前提下,建立了欧洲列强五国之间的均势以及列强支配国际事务的维也纳体系。

该体系还形成一个被后人称为“欧洲协调”的会议体制,即大国举行会议,通过仲裁来调停、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

此后一个世纪里,欧洲没有发生遍地烟火的大战,与这个会议得到的公认是有关系的。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为欧洲大国间的关系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使欧洲大国在十九世纪管辖的领土面积大体相当。

就像小时候孩子分的月饼,没有人会容忍别的小朋友的月饼比自己大。

这显然是为了防止在欧洲再现一个谋求霸权的国家,首先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和拿破仑悲剧的重演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堤坝,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就仿佛一个真空的包装,消灭了一切可能引起火花的途径。

具体来看合约,中欧出现了一个德意志邦联,而奥地利主持邦联会议,更是填补了可能战争的真空,抑制德国邦联与意大利战争得可能。

普鲁士获得了莱茵河上的重要领土,从而增加了抗衡法国的砝码,比利时和荷兰在北面形成了对法国的包围,法国被压缩了边界。

明显得到赃物最多的是四大战胜国—俄、英、普、奥。

会议也体现多级均势的平衡。

会议形成了大国与小国的特殊关系表明,十九世纪的欧洲是一种完全由大国治理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治理者表面都是自主的,但实际上其权力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剥夺小国的权力基础上的。

除了共同的理想—避免拿破仑闹剧、霸权和战争不再重演外,治理者创立的这个会议是根据反拿破仑战争联盟发展起来的合作模式,每个大国各怀鬼胎,并不是真的希望世界的和平。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维也纳体系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希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总称。

该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坚持以平衡实现和平、稳定、和安全,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均衡的外交原则。

下面将对维也纳体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1.1 战后和约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源于拿破仑战争的结束。

拿破仑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还对欧洲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时期所建立的大陆封锁政策和其对欧洲各国领土的侵略战争,使得各国对于未来的和平局势引起了深刻的忧虑。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就如何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问题进行了磋商,并最终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2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维也纳体系形成的关键事件之一。

会议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家包括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英国和法国等国。

会议的目的是通过磋商达成协议,重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秩序,确立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

1.3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条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维也纳和约》。

此次和约维护了欧洲各国的领土完整,重建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联盟体系,制定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为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4 维也纳体系的原则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原则包括:1) 恢复旧秩序:在尊重各国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欧洲各国的领土恢复到拿破仑战争前的状态;2) 均势平衡: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白俄罗斯:维也纳体系倡导共同管理的原则,主张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点2.1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1) 坚持和平与稳定:维也纳体系秉持和平与稳定是何居首位的原则,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来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2)推崇均势平衡:维也纳体系主张维护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崇尚共同管理:维也纳体系提倡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简介PPT(31张)

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简介PPT(31张)

4、维罗纳会议
为了对付西班牙革命,1822年10月欧洲协调体 在意大利维罗纳召开了第四次大会。 会议上法国要干涉西班牙革命,除英国以外 各国都表示支持。同时,西属拉美的独立运动在 西蒙·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等人的领导 下迅猛发展,于是大陆各国还想在干涉西班牙本 土的时候也一举平息拉美的独立革命。 这使国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3、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主要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 俄国: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 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 地中海。 英国: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 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 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英国在近东与俄 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 上的两个主要对手。 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 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 政策冲突也较早。 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 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 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 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

3、莱巴赫会议
1821年1月21日,俄、奥、普、英四国在 莱巴赫召开了第三次国际会议,同时邀请了那 不勒斯国王参加。 这次会议是特洛波会议的继续。在会议 上,俄普不遗余力地支持奥地利武装干涉意大 利革命,但英国反对。英国和俄普奥东方三国 之间的分歧和裂痕越来越大了。奥地利在俄普 的支持下,派出了一支军队,很快平定了那不 勒斯革命,恢复了正统统治。实际上俄普奥三 国的神圣同盟已成为镇压欧洲进步力量的反革 命同盟了。

维也纳体系中的欧洲各国关系浅析

维也纳体系中的欧洲各国关系浅析

维也纳体系中的欧洲各国关系浅析20101020256 苏联顺国际政治摘要:维也纳体系是19欧洲最主要的国际关系体系,它的建立不仅使欧洲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而且开创了一系列国际关系的原则,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恢复了被拿破仑打破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然而却又受当时民族主义、国家统一和独立的革命浪潮冲撞,各国为实现本国势力的扩张,相互倾轧,相互斗争,各种外交与结盟层出不穷,国际关系微妙而复杂。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国际关系世界霸权政治格局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由英、法、俄、普、奥为首的反法同盟商议召开和会,来分配他们的战争利益,以及划定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

1814年九月,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法国代表塔列兰等为主导的几乎欧洲所有国家代表聚集在维也纳召开和会。

这是一个分配战争果实、瓜分弱国领土、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分赃会议。

(一)维也纳和会中主要国家间的关系分析大会首先围绕波兰——萨克森问题的讨论展开,俄普两国都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华沙大公国,也就是波兰——萨克森的领土。

表现在俄国希望独占波兰,使它在西部扩张的计划得以实现,增强本国的力量,为称霸欧洲做准备。

而普鲁士在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对外扩张中国力遭到重创,迫切希望占领华沙。

奥地利当然不希望普鲁士在得到华沙与萨克森导致其在德意志的地位受到削弱,战后的奥地利不再担心西面的法国会对它指手画脚,更怕普鲁士的威胁到这位曾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德意志同盟的主人。

同时奥地利也担心俄国的强大会是奥地利境内民族问题的尖锐化,因为俄国一向自称是斯拉夫民族的解放者。

再来看看英国,拿破仑战败后,法国暂时不再是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奥地利和普鲁士在战争中国力受到削弱,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保持着较强的实力。

英国向来奉行欧洲大陆势力平衡的原则,极力避免欧洲大陆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过分强大。

所以英国不希望俄国在利益分配中得到太多。

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与_百年和平_

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与_百年和平_

第23卷 第2期 开封大学学报 Vol .23 No .22009年6月JOURNAL OF K A I FE NG UN I V ERSI TYJun .2009收稿日期:2009-03-23作者简介:徐厚志(1983-),男,山东日照人,硕士。

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与“百年和平”徐厚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维也纳体系是一个均势体系,体系内均势格局的演变堪称经典范例。

该体系内权力结构的均衡、大国所确立的运行机制和国际规则以及一批杰出政治家的外交努力,促使均势格局得以持续。

在维也纳体系下,均势不单纯停留在实力均衡的物质层面,已上升为一种理念或共识,为维持“百年和平”起到了重大作用。

根据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来判断,这一和平有可能得以重现。

关键词:均势;维也纳体系;百年和平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 (2009)02-0033-04 维也纳体系是近代以来国际社会所经历的四个国际体系之一,它始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终于1914年一战爆发,维持了“百年和平”。

所谓“百年和平”并非指没有任何战争,而是指“总体和平”或“总体稳定”,在整个体系内虽然也出现了局部战争或冲突,如1854年英法与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但并没有发生全面战争或世界大战。

正因为如此,维也纳体系所处的时代被学者称为“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体系内大国实力的均衡、以均势思想为核心的维持机制与原则以及一批杰出的外交家所开展的均势外交,对该体系下“百年和平”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格局维也纳体系是一个均势体系,其存在始终保持着均势格局。

维也纳体系存在期间,欧洲大国关系经历了三个均势时期,体系内均势格局的演变堪称国际关系史上的范例。

(一)五大国均势时期(1815—1854)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反法联盟面临如何重建欧洲秩序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地 利和法 国的三 次 战 争 , 整个 欧 洲 均 势处 于调 使
整期 。在这 一 时期 , 国的地位 急剧 下降 , 国仍 在 俄 英 欧洲 大陆推 行 “ 光荣孤 立 ” 策 , 国 和意 大 利得 到 政 德
交家 所开 展 的均势外 交 , 对该 体 系 下 “ 年 和 平 ” 百 局 面 的出现起 到 了不 可替代 的重 要作 用 。
以持 续 。在 维也纳体 系下 , 势 不单 纯停 留在 实力 均衡 的物 质 层 面 , 均 已上升 为 一种 理 念 或共 识 , 为
维持 “ 百年 和 平” 到 了重 大作 用 。根据 当今 国际社会 的政 治经 济秩 序 来判 断 , 一和 平有 可 能得 起 这
以重现 。
关键词 :均势 ; 维也 纳体 系 ; 百年 和平 中图分 类号 : 8 5 D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8— 4 X(0 9 0 0 3 0 10 3 3 2 0 ) 2— 0 3— 4 ( 防止法 国东 山再 起 , 持 欧洲 大 陆 均 势 ) 础 上 , 保 基
维 也纳 体系 是近代 以来 国际社会 所经 历 的 四个 国际体 系之 一 , 始 于 1 l 维也 纳 会 议 召开 , 它 85年 终
于 11 9 4年一 战爆发 , 持 了“ 年 和 平 ” 维 百 。所 谓 “ 百 年 和平 ” 并非 指 没 有 任 何 战 争 , 是 指 “ 体 和 平 ” 而 总 或“ 总体 稳定 ” 在 整个 体 系 内虽 然 也 出现 了局部 战 , 争 或冲 突 , 15 如 8 4年 英 法 与俄 之 间爆 发 的“ 克里 米 亚 战争 ” 但 并 没 有发 生 全 面 战 争 或 世 界 大 战 。正 ,
第2 3卷
第 2期
开 封 大 学 学 报
J OURNA I EN UNI RS T L OF KA F G VE I Y
Vo _ 3 No. l2 2
20 09年 6月
Jn 20 u .0 9
维 也纳 体 系 下 的 均 势 与 “ 年 和 平 " 百
徐 厚 志
( 中师范大学 政 治学研究院 , 华 湖北 武 汉 4 0 7 ) 30 9

要 :维也 纳 体 系是 一 个均 势体 系 , 系 内均 势格 局 的 演 变堪称 经 典 范例 。该 体 系 内权 力 体
结 构的均衡 、 国所 确 立的运 行机 制和 国际规 则 以及 一批 杰 出政 治家 的外 交努 力 , 使 均势格 局得 大 促

统 一 , 为 欧洲 强 国。随后 , 成 整个 欧洲 大陆 以俾斯 麦
的辞 职为 界 , 出现 了 两 个 阶 段 的三 极 不 稳 定 均 势 。

维 也 纳体 系下 的均势格 局
第 一个 阶段 , 国通 过 促 成 德 奥 同盟 、 德 奥塞 同盟 、 德
奥 意三 国同盟 以及俄 普 奥 三 皇 同盟 , 立 了 以德 国 建
( ) 二 不稳 定的 三极 均势 ( 8 0 1O ) 17 — 9 7
因为如此 , 也 纳 体 系所 处 的 时 代 被 学 者 称 为 “ 维 维 多利 亚 黄 金 时代 ” 体 系 内大 国实 力 的均 衡 、 。 以均
势思 想 为核心 的维 持机 制与原 则 以及 一批杰 出的外
克里 米 亚 战争 以及普 鲁 士 先后 发 动 的对 丹 麦 、
夺 海外 殖 民地 上 与法 国存在 竞争 , 因此 , 国并没 有 两
经历 了三 个均 势时 期 , 系 内均 势格 局 的演 变 堪 称 体
国际关系史 上 的范例 。 ( ) 大国均 势 时期 ( 8 5 l 5 ) 一 五 1 1一 8 4 拿破 仑 战败 后 , 洲 反 法联 盟 面 临 如何 重 建 欧 欧
洲秩 序 的问题 。在奥 地 利 首相 梅 特 涅 提 出 的“ 欧洲
联合 起来 , 同对付 德 国 。而在 同盟体 系 中 , 国通 共 德
过拉 拢俄 国来 孤立 法 国 。俄 国虽 与德 国在 巴尔干 半 岛上 存在 利益 冲突 , 是 出于 两 国传 统封 建 王 朝 的 但
协调 ” 原则 的 引导 下 , 战胜 国通 过维 也 纳 会议 , 以牺 牲 弱 小 国家 民族 利益 为 基础 , 立 了英 、 、 、 、 建 俄 普 奥 法 联合 称 霸 的均势 格 局 。这 种 格 局 的 形成 , 大程 很 度 上在 于大 国摒 弃 了意 识 形 态 的差 异 ( 法 为共 和 英
政体 , 俄普 奥则 为君 主专 制政 体 )在 共 同 的价 值观 ,
收稿 E期 :09—0 2 l 20 3— 3
维 也纳 体 系是 一 个 均势 体 系 , 存 在始 终 保 持 其 着均 势格 局 。维也 纳 体 系存 在 期 间 , 洲 大 国关 系 欧
为 中心 的 同盟 体 系 。在 普法 战争 中 , 国战败 , 国 法 两 成 为世 仇 。英 国一 直奉 行 均 势 外 交政 策 , 且 在 争 并
友好 关 系 , 是选 择待 在松散 的三皇 同盟 中。这样 , 还 英 国 、 国与 具有 内部利 益 冲突 的德 国 同盟 体 系 构 法
成 了不稳 定 的三 极 均 势 。第 二个 阶段 , 斯 麦 辞 职 俾
后, 德皇威 廉 二 世 放 弃 了联 合 俄 奥 、 立 法 国 的政 孤 策 , 动采取 进攻性 策 略 , 主 打破 了俾 斯麦 时期 的均 势
追求 共 同的 国家 利益 。而 且 , 胜 国在 维 也 纳会 议 战
后所 成立 的神 圣 同盟 ( 、 、 ) 四国 同盟 ( 8 8 俄 普 奥 和 1 1 年 1 吸收法 国加 入 后 , 为 五 国同 盟 ) 原则 和 0月 成 从 行动 上支 撑着 维也 纳 体 系 的 正常 运 行 , 而 确保 五 进 大 国的既源自 利 益和 欧洲 的整体 均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