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语文六下第3课《密西西比河风光》word教案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
年级下册)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
的美丽风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阅读相关课外书。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这篇作品在读
者心中的地位。
2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和通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2.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
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
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交流感受,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再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东岸:万籁无声
西岸:骚动聒噪风光旖旎。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密西西比河风光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密西西比河风光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并记忆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形特点;2.能够理解文学作品描绘的自然景色,提高阅读推理能力;3.能够了解并掌握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描绘的自然景色;2.分析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推理作者的主旨和情感;2.辨析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教案、小黑板、笔;2.学生:听课笔记、课堂参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本课的主题:密西西比河风光。
2.出示图片或视频:美国密西西比河的自然风光图片或短视频。
3.引导学生说出图片或视频中的自然景色。
2. 审读文本1.教师分发阅读材料:《小王子和密西西比河》。
2.学生们个别阅读文本,整体阅读发现文本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3.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文中描写的密西西比河有哪些地理特征?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这些特征表达了哪些情感?”/3. 分析文本1.教师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探究这篇文学作品,“小王子和密西西比河”。
2.分角度进行阅读,如语言技巧、情感、描写自然风光等。
3.教师指导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完成探究文本的目标。
4. 总结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学作品会描写自然景色?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哪些思想和情感?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世界和感受生活?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欣赏自然风光。
六、教学反思密西西比河风光是一篇文学作品,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示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紧凑的课堂时间内,我们需要通过推理和分析等方法来探究文本,从中获得生活和思想的启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多样的探究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使他们能够在文学阅读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和分析探究,借此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的基本信息。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密西西比河的风光。
1.3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密西西比河的基本信息。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欣赏密西西比河的风光。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感受。
第二章:密西西比河的地理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的地理特征,包括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和流经地区。
2.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的地理特征。
2.3 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密西西比河的地理特征。
学生听讲并提问。
2.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相关地理特征的练习题。
第三章:密西西比河的历史与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河流的重要性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3 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密西西比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听讲并提问。
3.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练习题。
第四章:密西西比河的生态环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的生态环境,包括河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的生态环境。
4.3 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密西西比河的生态环境。
学生听讲并提问。
4.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生态环境的练习题。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的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景点和活动。
5.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的旅游资源。
5.3 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密西西比河的旅游资源。
学生听讲并提问。
5.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相关旅游资源的练习题。
第六章:密西西比河的艺术与文学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在艺术与文学中的地位,包括相关的诗歌、小说和歌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6.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在艺术与文学中的作品和作者。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密西西比河风光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密西西比河风光一、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著名的密西西比河及其沿岸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学习本课文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旅游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以绘本为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图片,了解美国著名的密西西比河及其沿岸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同时学习本文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1.学生观看PPT,了解密西西比河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学生阅读绘本《绿色圣路易斯》,体验旅游的乐趣,了解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并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3.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或心愿,学会以欣赏的态度面对世界。
三、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PPT介绍密西西比河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主题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去过其他城市或国家旅行过?你喜欢自然风光还是城市文化?为什么?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与类似背景的同学互动。
学习1.阅读绘本《绿色圣路易斯》,了解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风景。
2.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文章中哪些语言表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让你更好地体会到故事情节?将你最喜欢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分享给大家。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带领大家总结和评价本文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拓展1.学生分组或个人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或想去的地方,要求介绍目的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并用刚才学到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概括介绍。
2.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感受世界的美好,学会从欣赏的角度看待一切。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旨在通过欣赏绘本和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美国著名的密西西比河及其沿岸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教案: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材: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密西西比河的地理特点和风光。
2. 学会运用描写性词语,描述河流的特点和美景。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运用描写性词语,描述河流的特点和美景。
教学难点:1. 学生在描述河流的特点和美景时如何运用描写性词语。
2. 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发现课文中的隐含信息。
教具准备:1. 课文《密西西比河风光》2. 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关于密西西比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密西西比河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密西西比河有什么特点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描写河流的美景?3.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Step 2 阅读(2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密西西比河风光》,并标注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学生阅读完成后,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标注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整理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现隐含信息。
Step 3 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密西西比河的地理特点和风光。
2. 提醒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注意适当运用描写性词语,让描述更加生动。
Step 4 创作(25分钟)1.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河流进行观察和描写。
2. 学生利用所学的描写性词语,撰写一篇描写所观察河流特点和美景的文章。
3. 学生修改并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给予对方建议和意见。
Step 5 总结(5分钟)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对河流的描写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们学到了哪些描写性词语?2.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Step 6 作业布置1.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河流进行观察和描写。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 - 了解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天然资源,培养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 阅读文学作品,感知自然风光和生命的奇妙,培养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
- 学习如何描述景色和人物,掌握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技能。
教材分析本课所选文学作品是《密西西比河风光》。
这篇文章以富有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平凡渔民和他儿子一同途经密西西比河的美妙旅程。
文章通过丰富的细节和鲜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美景与生命的神奇,引发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内容1.知识梳理:介绍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天然资源。
2.阅读文学作品《密西西比河风光》。
3.学习描写景色和人物的基本技巧。
4.进行作文练习。
教学安排1.课前(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天然资源。
•引导学生思考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课中(30分钟)•向学生详细讲解《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背景和情节,并分析文章中的重要细节和描写手法。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问,并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3.课后(20分钟)•教授如何描写景色和人物,并进行实际练习。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的自然风光与生命,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课堂作业(10分钟)•布置作文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所处的环境为素材,写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文章。
•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细节和感性描写,并对同桌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地理环境和天然资源,感受自然风光和生命的美妙,还可以掌握描写景色和人物的基本技巧,并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通过平时表现和课堂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3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_1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密西西比河风光》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精读课文。
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如画,美不胜收。
本文用对比的写法和华丽的语言,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迥然不同的风情,向我们展示了密西西比河两岸斑斓的色彩、跃动的生命、壮观的景象和奇伟的声音。
设计理念首先是做好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读中体会密西西比河两岸景色的特点。
放手让学生阅读,在自主、合作、交流中解决重点。
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重点放在读课文、品文字中去,让学生在“读”和“品”中学习语言文字。
将东西两岸的风光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既“看景”,又“入情”,想象密西西比河两岸不同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异国风光的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体会密西西比河两岸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1. 朗读课文,感受体会密西西比河两岸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 密西西比河的多媒体课件2.课前找与密西西比河相关的文章读一读。
教学方法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二、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把文中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弄明白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写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那些景色?试着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加小标题。
三、细读想象。
1.“旖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呢?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各有什么特点?2.你更喜欢那一处的风光呢?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范文

【导语】本⽂是法国作家夏多勃⾥昂的名作,节选⾃浪漫主义⼩说《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认识密西西⽐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法。
(⼆)能⼒⽬标 训练学⽣正确理解和运⽤语⾔⽂字的能⼒。
(三)情感⽬标 1.培养学⽣健康⾼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
2.陶冶学⽣热爱⾃然、热爱环境的⾼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法。
三、教学⽅法:学⽣⾃我感悟与⽼师点拨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课⽂。
美丽的风景总是令⼈难以忘怀。
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然界的⿁斧神⼯创造了魅⼒永存的杰作。
⽽这种⽤⽂字记录留存下来的魅⼒。
今天我们就⼀起欣赏密西西⽐河两岸艳丽的原野风光。
1、介绍作者:夏多勃⾥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学对当时法国⽂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彩,⽽且创⽴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
著有⼩说《阿达拉》《勒内》和散⽂集《墓畔回忆录》《美洲游记》等 2、介绍相关知识:北美洲最长的河流,主要源出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西北部艾塔斯卡湖,从右岸的⽀流密苏⾥河源头算起,全长6262公⾥,居世界第四位,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洲的尼罗河,中国的长江并称为世界四⼤河. (⼆)、初读课⽂,解决字词,整体感知 1易读错写错的字 旖旎长髯逶迤踌躇攀缘棕榈酩酊 啁啾熠熠哞哞蹒跚藤蔓俯瞰踯躅 鸟喙咂咂喇叭 2密西西⽐河总体特征是什么?描绘的重点在哪⾥?并分别概括密西西⽐河西岸和东岸的风光特点。
明确:风光旖旎。
重点在东岸。
西岸草原⼴阔⽆垠,⽜群在草原上漫游,万籁⽆声。
东岸有杂处⼀堂各种颜⾊,各种芳⾹的数⽊,给这世界带来魅⼒和⽣⽓的动物,有⼀⽚躁动和聒噪,热闹⾮凡。
(三)、再读课⽂,深⼊品析 在作者的笔下,万物都是那样的富有⽣机,悠然⾃得,仿佛在我们⾯前展现了⼀幅幅美丽的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
一、课题:密西西比河风光
二、课时:2课时
三、上课时间:2014年月日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认识作者夏多布里昂。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对比。
3. 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
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对比。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阅读篇目是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第三课的课文,本文是著名的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是浪漫主义小说《阿拉达》的序的节选。
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
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的读者倾心不已。
在体会作者的语言之美的同时,要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
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2、呈现: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
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
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
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
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这篇文章写于他在美洲的旅游期间。
3、讲解与训练:
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
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
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展示PPT图片】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
”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4、小结: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尤其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东西两岸的不同的美景都描写的淋漓尽致。
同学们要学会使用这一方法,让自己的作文也变得如此生动。
5、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灵洁九寨沟》阅读练习。
(2)课后作业:
A.了解美国的乡村音乐
B.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截然不同的自然风貌的形成原因。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