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请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完成作业本1-6。圈 点勾划
• 自主学习完成后,每组安排介绍一个文明 区域的情况。
• 提示关注点:区域、时间、文字、城市、 生产活动等
• 请其它组进行补充
文字的产生
甲骨文
阶级的出现
1、读《摩亨左·达罗城富人住宅区示 意图》找出阶级产生的表现? 2、为什么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
乌鲁克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富人住 宅区示意图
乌尔城遗址
摩亨佐•达罗遗址
二里头遗址
请根据它们分布位置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
从地理位置看, 位于 20°N -40°N,邻 近大河流域。气候大多温暖多雨,热量、水 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 物的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满足人类生存 的基本需要。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 赖性比较强。
请学生根据世界地图来认识四大区 域文明现在大致所处的地区和国家。
中国
文明孕育在哪里
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表明人类开始跨入文明时 代的门槛。让我们寻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了解人类 开启文明生活的主要标志。在领略其文化遗存时,感 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
文明标志是什么
文明发展的怎样
分析交流
材料:据史料记载,古埃及位于尼 罗河谷地势低平,周围的高山阻挡 了外界的骚扰。温暖而又安定的尼 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之后,留下了肥 沃的耕地,带来一年又一年的丰收。 这样古埃及文明持续了3000年, 光辉灿烂,从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 之一 。
图一古埃及壁画
1.从图一中能看到哪些事物?图中人物在从事什么生产?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产 生了什么影响?
小结
1.气候: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有利于 农作物生长,为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提供了 条件。 2.河流:尼罗河水源充足为古埃及农耕文明 的出现提供了灌溉条。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大河流域旳 文明发祥地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与 恒河流域
长江与 黄河流域
阶级旳分化、 国家旳出现 和文字旳发 明,都是人 类迈进文明 时代旳主要 标志。
课本108页最终一段
复习:大河文明
区域文明
文明特色 (文明旳标志)
文明 古国
共同点
阶级旳出现、国家旳 两河流域 形成、楔形文字等 古巴比伦
20°N
非洲
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这些区域孕育早期文明旳原因?
(1)大江大河水源充分,提供浇灌水源和便利旳 交通; (2)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
40°N
尼罗河流域
20°N
两河流域
亚洲
印度河流域
40°N
黄河长江流域
20°N
非洲
这些文明旳产生,阐明了自然环境与人类 文明有着怎样旳关系?
古印度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中国
伴随定居生活旳拓展,在亚洲和非洲旳大河 流域,各自形成了几种早期文明区域
地理位置:西亚 今日旳伊拉克境内 自然环境: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 河流: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说说两河流域旳位置、自然环境(气候、河流)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
1.尼罗河是埃及旳水源 2.尼罗河是埃及主要旳水路交通要道 3.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旳涨落和农作 物旳生长规律,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 一部太阳历。
大约5023年前,埃及就有了象形 文字,最初刻在石头上,后来用纸 草、芦苇做材料,写在纸草卷上。
纸草文书 象形文字
尼罗河流域
文字发明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文化旳传播和传承,对人类 文明发展起着巨大旳推动作用 。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9、在代印度有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 房,在城市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 自己制作的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 户人家属于哪一阶层
❖ A婆罗门
❖ B刹帝利
❖ C吠舍
❖ D首陀罗
3.一位游客在美国卢浮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 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世界上第 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 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出自()
同样神秘的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 高22米,长57
米,雕像的一个耳朵就有2米高。整 个雕像除狮爪外,全部由一块天然 岩石雕成。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
胡夫的儿子哈佛拉在距离父 亲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给自己 也建了一座金字塔。附近还建有 一个雕着哈佛拉头像而配着狮子 身体的大石雕,即所谓狮身人面 像。
位置: 亚洲南部
大河:
印度河 恒河
古 出现:公元前2500年 代 统一:雅利安人入侵,建立奴隶制国家 印 度
目的
种姓 内容
制度:
影响:
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农业文明 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
问题探究:
❖古代亚非文明为什么产生在 大河流域?
1、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 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2、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 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 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 业生产的发展。
一是 ❖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 B地处大河流域,土质肥沃 ❖ C城市国家兴起较早 ❖ D长于军事远征
❖ 7、下列有关于古代印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代印度的农民、商人可以从政 ❖ B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开始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 C雅利安人曾经是印度的统治者 ❖ D种姓制度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 8、按照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人等级划分,以下各阶层受
大河流域与古代文明

大河流域与古代文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一切工农业生产活动都与地理密切相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影响很大。
自古以来,地球上的大江大河流域就是孕育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人类的群体定居生活,离不开水,而大江大河则可以为其提供丰富而稳定的水源,历史上这些大江大河流域都曾产生过许多人类文明。
如: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在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明;约公元前18世纪左右出现在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古代巴比伦文明;公元前2500年出现在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以及公元前2027年出现在东亚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华夏文明。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古代的北非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农产品的运输与交流。
这里独特的农耕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代居民很早便在这些地区生产劳动,生息繁衍,以上这些地方无论是水源、气候还是地形都适合人类的居住。
而且历史考古已经证明在这些地方都曾出现过辉煌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
古代大河流域都以农业文明为特征,农业是这些地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这些地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这些亚非文明古国,就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这句话道出了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之间的关系。
古代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洪水退却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代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基本条件。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如:埃及人民在尼罗河流域留下了世界闻名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马克思曾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8.2.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国家政权、有组织的宗教和新的社会秩序
4、文字: 苏美尔人图画文字后来演变为楔形文字
列表归纳 (结合教材和图册)
区域文明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与 恒河流域 文明产生时间 距今5500年 文明特色 (文明产生的标志)
阶级的出现、 国家城市形成(乌鲁克、乌尔) 楔形文字等
这些文明产生的区域大致处于温带、邻近大 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 于农作物的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够满足人类 生存的基本需要。 这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
历史感悟
水是生命的源泉,大河是文明的摇篮。在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在印度的恒河平原,在幼 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在中国的黄 河、长江流域……人类历史最先在这里绽放文 明之花。我们应该铭记大河的情谊,感激大河 无私的奉献。我们是文明的传承者,请保护我 们的母亲河,保护、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
一、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 ——古巴比伦
气候 干旱少雨
河流 幼发拉底河 和底格里斯河 , 河流水量不稳定。
这种自然条件下, 该地区农业发展有 什么特点?
农业发展依靠人们 修建的灌溉系统。
热点地区
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1、两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两河流过,依靠修建灌溉系统发展农业
2、城市: 乌鲁克、乌尔 (读图8—17 找出)
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四个国家的 象征性建筑? 空 中 花 园 金 字 塔
泰 姬 陵
万 里 长 城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中国
古印度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 经过苏美女神身边我以女神之名许愿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古埃及文明
前3500年出 现小国 前3000统一 国家建立
前 4000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面包
水
院子
山坡
布匹
几种有趣的埃及象形文字
纸草文书
古埃及的象征—— 金字塔
万物终消逝,金字塔永存 ——阿拉伯谚语
吉萨金字塔群中最 著名的 :哈夫拉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以及门卡乌 拉金字塔
两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
结合地图册P62、63,乌尔城、摩亨 佐· 达罗城, 说一说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异同点。
同: 有一定范围;有公共 设 施;是一个地区的文明中心。
异:早期范围较小,现代一般 较大;早期有城墙和护城河,现 • 当时社会已经出现明显的财产不平等 代一般没有城墙和护城河。 和阶级分化现象。
黄河与长江: 中华民族的摇篮
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奠基者
苏美尔人
• 图画文字
楔形文字
说明苏美尔人的文字日渐成熟
气候
温暖湿润 定期泛滥
河流
土壤
肥沃
该流域当时在南亚地 区占有什么地位?
是整个南亚地区 经济、政治、文化的 中心,也是古印度文 明的发源地。
印度河流域的经济状况如何?
人们学会 了修筑拦河堤 坝,引水灌溉 农田,种植棉 花,还通过海 陆与其他地区 进行频繁的贸 易。
古中国 古 埃 及 古巴比 伦
古印度
尼罗河流域
每年的6月,尼罗河刚出现泛滥的迹象—— —河水呈绿色,人们就开始喜气洋洋地聚集在河 边,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每当这时,河面上总 有数不清的船只穿梭往来,人们在船上唱歌跳舞。 河边放着尼罗河神的木雕像,身穿节日盛装的男 女老幼轮流来到圣像前,恭敬地低头表示敬意, 祭司则高声念着祷词,毕恭毕敬地向河神祈求幸 福。到了8月,当河水终于漫过两岸堤坝淹没大 片农田时,人们还要热火朝天地庆祝一番。 在人们眼里,洪水泛滥几乎是灾害的同义 词,为什么古代埃及人反而要庆祝尼罗河的泛 滥呢?
8.2.1早期文明区域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古埃及人就开渠
古 埃
筑坝,兴修水利,
及 壁
在肥沃的土地上画辛勤耕源自。(2)城市遗址: 孟菲斯城
(3)文明表现: ①农业聚落的形成;
②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③文字的发明。(象形文字)
象纸
④国家的出现与统一:
形草
距今5500年前后;距今5100年前后。文 字
文 书
3、印度河、恒河流域(距今约4500年)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②河流: 黄河、长江
③土壤:
肥沃
(2)城市遗址: 仰韶、龙山 龙山文化遗址 仰韶村文化遗址
(3)文明代表: ①出现国家(夏); ②出现阶级分化现象; ③出现文字。(甲骨文)
从纬度和温度带角度描述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 的共同特征?试分析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形成 的有利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4500年
4000年
地点 西亚
非洲
南亚
东亚
自然 环境
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遗址 代表 乌鲁克
孟菲斯
摩亨佐• 达罗
仰韶、 龙山
文明 表现
出现城市、国家、文字、阶级等。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2、尼罗河流域(距今约5500年)——古埃及
(1)自然环境 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②河流: 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 ③土壤:
泛滥后肥沃
Egypt is “the gift of the Nile”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①尼罗河泛滥给
两岸农田带来了
一层肥沃的土壤。
②当河水退却,
N400
N300
N200
大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场景
这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地 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成为人类文明发源及形成的先 决条件。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历史与社会复习知识点八单元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一、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1、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称为史前时代,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以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2、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会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龙骨山顶部洞穴里生活着,已会人工取火。
二、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1、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实物的生产者,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促使人类的定居,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承。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陶器的使用。
3、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4、中国境内的原始聚落:一、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w W w .x K b 1.c o M1、四大文明发祥地:住和发展生产。
3、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因为尼罗河为埃及提供了水源,它的定期泛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4、欧洲文明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特里克文明与迈锡尼文明最早的奥尔梅克文明(距今3000多年前)。
5.中美洲出现的文明玛雅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一、中华文明的曙光:1、距今一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
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
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良渚遗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头塑。
二、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1、炎帝发明耒耜,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号称轩辕氏。
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2、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3、尧—舜—禹:禅让制;禹—启:世袭制。
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第二课
第一课时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主备人罗慧君
【课程标准】
1-1-5 概述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区域文明及影响范围,认识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2-1-3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进代的标志。
2-1-4比较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一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利用地图和图表,知道四大早期文明发祥地的地理位置,分析四大早期文明发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能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文字的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2.掌握从地图、图表和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得出结论的技能;3.知道四大早期文明发祥地代表性的文明成就,如象形文字、古城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2.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3.学会列表归纳、对比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2.逐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3、提高学生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对待自然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早期文明发祥地共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难点:如何理解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的具体表现
【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1.学习方法有: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学习、观察法、归纳梳理法
2.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内容呈现二次备课
(一)观察《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图
教师设置问题:1、找出主要的文明发祥地。
2、从自然条件的角
度分析,这些文明发祥地的共同特点有哪些?3、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自然条件分析”,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之前
第五、六单元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自然条件的各要素分析难
度不大。
而“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能较容易得出人与自然的密
切关系,从而落实了课标2-1-4。
注意事项:可以强调30°N黄金纬线,大致经过了四大文明发祥
或附近,因为热量充足。
(二)初步体验大河孕育了农业文明
多媒体:出示赞美两河流域、尼罗河的诗句。
设计意图:感受河流对农业生产,对早期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
注意事项:可以适当拓展尼罗河定期泛滥给当地人们带来的资
源。
(三)活动探究,完成表格出示表格:
大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文明产生的标志
文字国家产生阶级
出现
文明产生的
时间
代表性的城
市遗址
两河流
域
尼罗河
流域
印度河
与恒河
流域
黄河与
长江流
域
设计意图:1、四个早期文明发祥地有其共同之处,但又有区别,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对比,线索清晰。
2、表格中要有文明产生的标志,因为这是本课的重点
3、让学生自主完成,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而对文字、国家、阶级的初步了解也为具体理解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注意事项:黄河与长江流域点到为止即可,第三课还有详细的学习
(四)将学生分为文字组;阶级、阶层组;国家组;利用书本及图册等资料理解、体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分组讨论、探究:
1、文字组:展示各文明发祥地的文字,归纳其共同点。
感受、表述文字出现的意义。
2、阶级、阶层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阶级的划分?看《摩亨左·达罗城富人住宅区示意图》找出阶级产生的表现?
3、国家组:找到代表性的城市遗址,找出各大早期文明区域国家的产生的表现?出现国家的时间?代表性的典型国家。
概括古代城市与今天城市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强调文明产生的标志及具体表现。
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综合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延伸拓展:可以充分利用图册补充相关的内容,比如新月沃地,胡夫金字塔,夏朝宫殿等
(五)小结(板书)
大河流域的早
期文明
文明产生的标志
文字国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与恒河
流域
黄河与长江流
域
七、【作业布置】
1、作业本P79-81
2、预习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思考1、“就自然条件而言,与四大文明发祥地有何不同?”
三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