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韩非子·说难》译文

《韩非子·说难》译文

《韩非子·说难》译文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译文:凡是游说的难处:并不是我知道用来游说的难处是很难的,也并不是我能辨别事理就能表明我的意思的难处,也并不是我敢于放纵毫无顾忌把事理全部讲出来的难处。

凡是游说的难处,在于知道所游说对象的心思,是不是以我所游说的内容相合。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译文:所游说的对象属于追求高尚名声的人,如果用利益去游说他,那么就会被看成是节操下贱的人而受到卑贱的待遇,必然被抛弃或疏远。

所游说的对象属于看重利益的人,如果用高尚名誉去游说他,那么就会被看成是没有头脑而脱离实际,必然就会被不录用了。

所游说的对象心里追求厚利而表面上是追求高尚名声的人,如果用高尚名誉去游说他,那么他表面上会录用游说的人而实际上却会疏远;如果用厚重的利益去游说他,那么他暗地里会采用游说者的意见而表面上会抛弃游说者。

这些情况不可以不明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

论其所爱,则以为藉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

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

韩非子_说难

韩非子_说难

韩非子_说难2008-02-20 13:24 韩非《说难》原文及译文(好好读吧,也许有所收获)(2008-05-04 23:38:45) 标签:韩非韩非子说难先秦诸子古文文化法家分类:大师作品我先说两句先贤古人为他人的书文作续,往往谦虚地自述为“狗尾续貂”,小子在此却更显得狂妄了一些,居然在大师作品的前面加上自己的陋解,既然已经决定说上这几句废话,也就不管东西南北,豁出去了,说到哪里算是哪里。

我是非常仰慕先秦诸子的,也是非常向往那个产生先秦诸子而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

小时候读《上下五千年》,大略地了解了诸子百家的事迹,也就是从那时起就开始拜慕他们的风采。

当然,那时的拜慕还是非常肤浅的,主要还是喜欢他们的口才,尤其是他们所讲的那些个故事,引人入胜,虽还不知道他们所讲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哲理,但是还是深深地喜欢上了他们。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受到的诱惑渐渐多了,而对诸子的兴趣也渐渐地淡漠了,甚至在那几个浑浑噩噩的年头,几乎忘记了他们和他们的故事。

后来更大一些,当自己渐渐开始独立生活,特别是步入了社会,特别是要自己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熙熙攘攘,我在困惑中再次想起了多年前读过的那些有趣的小故事,才觉得它们包含了太多过去我没有发掘出来的宝贝,于是又重新拾起被我丢失的东西,慢慢地从头开始品味,从头去感悟。

前面说了,先秦诸子特别会讲故事,今天依然还流传于我们这个世上的传统故事和寓言,十之有九,都来自于他们的笔下,而这些故事和寓言,又发展成为了一个个的成语,融入了汉语词汇,单在这一点上,先秦诸子的功绩就是后来者望尘莫及的了。

那为什么先秦诸子那么喜欢讲故事,说寓言呢,三言两语拣要点说就是春秋战国的复杂环境所致,为了向各个国君陈述自己的观点,而又不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显得苍白和死板,于是就不得不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去含蓄表达和陈述,以使得被进谏者能够采纳。

从这点上看,先秦诸子中的许多会讲故事,说寓言的人,和今天的广大求职者别无二致,一样的为了生活而已。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原文】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夫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

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

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

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

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

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

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

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

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

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躬之。

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

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韩非子《说难》很难说

韩非子《说难》很难说

韩非子《说难》很难说韩非子《说难》很难说韩非子因《说难》由一普通学人变成秦王仰慕的人物,又因《说难》遭遇不测被投入死牢。

今有研究者认为,《说难》只不过是一篇关于如何拍马屁的论文,细读之,却知其真有过人之见。

两千多年前的论述,如今仍符合时势,今人当以为愧。

故抄一段来: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这是韩老的中心论点吧?悄悄干,能成大事;说话泄了某些东西,就坏事。

他老人家列举了七种情形,细数与人交谈时的注意事项。

读着,反省着,还真是那么回事。

第一种:语及人私。

说话时触及别人的隐私。

第二种:语及人谛。

别人干这件事的真正目的是想成就另一件事,你把人家看透了,并且说出来。

第三种:意被人察。

你策划的行动决策者采纳了,但被别人猜出来并传开了,决策者会以为是你自己泄露的。

第四种:不亲而密。

你跟对方还没到很亲密的程度,却一鼓劲儿地说那些掏心窝子的话;你说的被人家采信了,人家也不会记住你的功劳,你说的未被人家采信,人家就怀疑你的德行。

第五种:诲人不倦。

对方干了一件有过错的事,你东拉西扯地说人家错在这儿,又错在那儿。

第六种:语破天机。

人家好不容易想出一套好计谋要展示一下自己,你自作聪明地表示你也想到了。

第七种:强人所难。

明知人家不愿意那样干,你硬说那样干很好;明知人家不会终止正在做的事,你硬说千万不能这样干下去了。

韩非子是韩国的太子,他的成长背景让他熟练掌握了如何同国君说话。

我们把他的理论推广一下,跟谁说话都要注意这几点。

韩非子_说难

韩非子_说难

韩非子_说难2008-02-20 13:24 韩非《说难》原文及译文(好好读吧,也许有所收获)(2008-05-04 23:38:45) 标签:韩非韩非子说难先秦诸子古文文化法家分类:大师作品我先说两句先贤古人为他人的书文作续,往往谦虚地自述为“狗尾续貂”,小子在此却更显得狂妄了一些,居然在大师作品的前面加上自己的陋解,既然已经决定说上这几句废话,也就不管东西南北,豁出去了,说到哪里算是哪里。

我是非常仰慕先秦诸子的,也是非常向往那个产生先秦诸子而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

小时候读《上下五千年》,大略地了解了诸子百家的事迹,也就是从那时起就开始拜慕他们的风采。

当然,那时的拜慕还是非常肤浅的,主要还是喜欢他们的口才,尤其是他们所讲的那些个故事,引人入胜,虽还不知道他们所讲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哲理,但是还是深深地喜欢上了他们。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受到的诱惑渐渐多了,而对诸子的兴趣也渐渐地淡漠了,甚至在那几个浑浑噩噩的年头,几乎忘记了他们和他们的故事。

后来更大一些,当自己渐渐开始独立生活,特别是步入了社会,特别是要自己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熙熙攘攘,我在困惑中再次想起了多年前读过的那些有趣的小故事,才觉得它们包含了太多过去我没有发掘出来的宝贝,于是又重新拾起被我丢失的东西,慢慢地从头开始品味,从头去感悟。

前面说了,先秦诸子特别会讲故事,今天依然还流传于我们这个世上的传统故事和寓言,十之有九,都来自于他们的笔下,而这些故事和寓言,又发展成为了一个个的成语,融入了汉语词汇,单在这一点上,先秦诸子的功绩就是后来者望尘莫及的了。

那为什么先秦诸子那么喜欢讲故事,说寓言呢,三言两语拣要点说就是春秋战国的复杂环境所致,为了向各个国君陈述自己的观点,而又不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显得苍白和死板,于是就不得不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去含蓄表达和陈述,以使得被进谏者能够采纳。

从这点上看,先秦诸子中的许多会讲故事,说寓言的人,和今天的广大求职者别无二致,一样的为了生活而已。

《韩非子.说难》详解 含题解、简体字原文、注释和译文

《韩非子.说难》详解 含题解、简体字原文、注释和译文

《韩非子•说难》详解提示:1.本详解由耕夫编辑、修订、制作,供国学爱好者下载学习;2.本详解内容包括《韩非子•说难》篇的题解、简体字原文、注释和译文。

如有问题请加微信公众号“失耕园”进一步联系、交流。

题解《韩非子•说难》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作品《韩非子》中的一篇,且为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说难二字,说读作shuì,是游说的意思;难读作nán,是困难的意思。

说难,即游说的困难。

作者韩非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指君主)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说难》是他后期的作品。

原文(1)凡说1之难:非吾知2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3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4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5。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6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7而遇卑贱,必弃远8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9而远事情10,必不收11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注释(1)1.说(shuì):游说、进言、劝谏。

2.知(zhì):智慧、才智。

3.辩:口才。

4.横失(hâng yì,读hãng shī也可):极骋智辩,无所顾忌。

5.当之(dāng zhī):适应它。

6.为名高者:想要追求美名的。

7.见下节:见读xiàn,见下节即显得节操低下。

8.弃远:抛弃和疏远。

9.见无心:显得没有心计。

10.远事情:脱离实际。

11.收:接受、录用。

译文(1)凡是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

韩非子·说难(2)原文

韩非子·说难(2)原文

韩非子·说难(2)原文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

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

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

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

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

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

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

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

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

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

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

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

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

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

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

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被杀掉。

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韩非子说难全文及解释

韩非子说难全文及解释

韩非子说难全文及解释
可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呢!哎呀,这可不好简单解释呀!就好比
攀登一座高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原文里说:“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这就像你
要给一个特别挑剔的朋友选礼物,得知道他真正喜欢啥,才能选到让
他满意的礼物呀!
又说:“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这就好像人家追求的是高尚的名声,你却一个劲儿跟人家
谈钱,那不是南辕北辙嘛!
还有“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
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

”哎呀呀,这就如同对
方心里其实想要利益却装作追求名声,你要是只跟他谈名声,他表面
接受实际却疏远你;你要是只谈利益,他又偷偷用你的话然后把你抛
弃啦。

总之,韩非子的这些话真是太深刻啦!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对人心和
世事的洞察力。

我的观点就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思考,从中能
学到好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
原文: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

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

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

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

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

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

”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

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

”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

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

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
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

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

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

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

”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

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

”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

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

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被杀掉。

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