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合集下载

《国家级奖项介绍》word版

《国家级奖项介绍》word版

国家级奖项介绍目录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国家技术发明奖 (3)国家自然科学奖 (5)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项名称:国家最高科技奖创办时间:2000年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奖金:500万元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整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国家技术发明奖;(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整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

其他三个奖项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分为一、二等奖两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

历届获奖情况历年获奖人物2008年王忠诚(1925--,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1920--,化学家)2007年闵恩泽(1924—,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1919—,著名植物学家)2006年李振声(1931—,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项目名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抗肿瘤免疫活性研究及复合多糖保健食品的研发主要完成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一、推荐单位意见该项目采用反应曲面分类研究法优化了姬松茸多糖的提取方式,从姬松茸子实体中提取出分子量为48 kDa的抗肿瘤活性多糖,其主体结构为β-(1-3)-D-葡聚糖,经研究证实,提取物——低分子姬松茸多糖具有抗肿瘤转移和抗肿瘤免疫活性的功效,并揭示了其通过多种肿瘤转移基因、蛋白和相关因子的表达发挥抗肿瘤效应;其通过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呈递,启动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免疫活性。

依据其所具有的免疫增强特性,科学性地确定了由姬松茸多糖、香菇多糖、茯苓多糖三种多糖组成的复合多糖组方比例,动物功能实验证明该组方具有免疫协同作用、对化疗药物具有增效减毒作用以及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并成功研制新型复合多糖保健食品——复合松茸多糖片,可作为肿瘤放、化疗辅助药的保健食品,该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用于抗辐射的复合多糖)。

该项目有望扩展对姬松茸多糖的传统认识,为将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开发成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转移新药和免疫刺激佐剂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姬松茸多糖新药和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到了领先水平,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二、项目简介1. 主要研究内容:采用反应曲面分类研究法(RSM)优化姬松茸多糖提取方式,核磁共振碳谱结构分析提取物低分子姬松茸多糖(48kDa)主体结构为β-(1→3)-D葡聚糖;发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具有抑制双侧肿瘤小鼠模型的远端肿瘤生长和肿瘤细胞的肺转移、抑制微血管生长、干扰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其分子机制与多种肿瘤转移基因、蛋白和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并且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可作用于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初始黏附环节,通过阻断NF-κB通路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体内试验发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能够提高荷瘤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通过提高INF-γ、TNF-α、IL-12和IL-18细胞因子表达和NK细胞杀伤活性,促进Th1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并通过小鼠体内免疫的方法,开展了姬松茸多糖与OVA共同免疫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能增强OVA诱导的Th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TL淋巴细胞亚群CD8+T细胞增殖;也能增进CD4+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百分比增加,诱导CD4+T细胞内Th1型细胞因子IFN-γ分泌水平增多,显示了低分子姬松茸多糖的“抗原佐剂效应”。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2013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项目简介(限1200字)三、主要科技创新(限5页)三、主要技术发明(保密要点)四、第三方评价(限2页)五、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推广应用情况2.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3.社会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六、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专家推荐不填写此栏)(单位推荐不填写此栏)十一、主要附件1.知识产权证明2.评价证明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批准文件 3.应用证明4.其他证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严格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全面填写,否则作为不合格项目退回推荐单位,不提交当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两部分,须按要求在线填写和上传。

主件第二、三、四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cm,上下各2.8 cm(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板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偕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八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两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

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

书面推荐书一式两份,原件1份(封面顶部右上角标注“原件”字样),复印件1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具体要求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1.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奖励类别: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3.项目名称:不超过30个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委令第15号【发布部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变更)【公布日期】1993.05.08【实施日期】1993.05.0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任宋健一九九三年五月八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优秀成果的研究集体和个人。

第三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研究成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新发现,或者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以及在基础数据的搜集和综合分析上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贡献;(二)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三)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采用。

第四条国家自然科学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四等奖四个等级。

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能推动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者对经济建设有重大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首创或者领先的研究成果,可评为一等奖。

在科学上有重要的发展,并能推动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可评为二等奖。

在科学上有较大的发展,对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或者对经济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可评为三等奖。

在科学上有一定的发展,对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或者对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可评为四等奖。

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FJRW理论
推荐单位
张恭庆院士(责任推荐人):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基础数学,非线性分析;
龙以明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基础数学,非线性分析和辛几何;
李安民院士,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基础数学,几何分析,辛几何;
推荐单位意见:
范辉军是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杰青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范辉军从事基础数学中辛几何和数学物理方向的研究。这一领域处于国际研究前沿,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接近三分之一的菲尔兹奖得主的获奖工作都与此相关,其中有丘成桐,Witten,Kontsevich等人。近年来,范辉军与Jarvis和阮勇斌合作在这一领域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2-2008年间,通过一系列文章构造了奇点的量子化理论(被称为Fan-Jarvis-Ruan-Witten理论)。作为FJRW理论的最重要的应用,解决了Witten的两个著名猜想:Witten的ADE自对偶镜像对称猜想和DE情形广义的Witten可积性猜想。主要论文于2012年7月被国际顶级期刊,美国数学年刊接受并在线发表。FJRW理论来源于理论物理中对超弦理论的研究。在数学上它实现了经典奇点理论的量子化。这个理论与著名的Gromov-Witten理论一起构成了整体镜像对称的图像。它的产生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7年内就被包括3位菲尔兹奖得主和多达8位ICM60次左右。由于这些成就,FJRW理论获得201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范辉军教授是我国自己培养的青年数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此我们诚挚地推荐他申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美国数学评论(Math. Review):“This is one of the long-awaited foundational papers on the new theory of geometric invariants that is alreadywell known as FJRW theory…The paper, which is over 100 pages…opens the door to a vast new territory”(“这是一篇等待已久的定义新的几何不变量的奠基性文章,现在以FJRW理论而闻名…这篇超过100页的文章…开启了一扇通向广阔领域的大门”)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篇一: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的详细公示材料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的详细公示材料项目名称:胎儿功能学技术平台创建与高血压的发育源性研究推荐单位:江苏省卫生计生委项目简介:孕期不良因素影响胚胎发育,可使出生后个体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即“barker”学说问世25年来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的胎源性疾病。

高血压、中风和糖尿病的起源可追溯到妊娠期。

胎源性疾病研究成为近年科研主要方向之一。

无应激(自然)条件下宫内胎儿在体多项功能动态检测技术是胎儿学及围产医学医药研究的重要技术。

本项目自2004年以来创建了国内首家(也是亚洲唯一的)无应激下动态监测宫内胎儿功能发育实验平台,能对宫内胎儿血液生化、心血管、胰肝代谢、泌尿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动态检测。

在此技术基础上研究高血压的发育源性病因和机制,以及中医药和围产医药研究的原创性研究。

本项目重要成果分两大部分,它们既独立又联系,也是胎儿学多功能研究技术的有效应用。

一部分是特殊胎儿学技术平台创建和其应用成果;另一部分是高血压的胎源性病因和机制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是清醒状态下胎儿多功能动态检测系统创建以及用该平台与中药研究结合的成果。

国内首创无应激条件下哺乳动物宫内胎儿多功能连续监测平台(目前仍为亚洲唯一)。

以往了解的胎儿各项功能发育细节约70%是从类似动态检测平台获得的。

这对了解宫内胎儿发育中心血管功能、肝胆功能、泌尿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等多项功能极为重要。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所院校探索建立类似胎儿学技术平台。

直至2004年我们首先创建成功且不断完善发展,是国内首家成功创建无应激下胎儿动态功能学技术平台的团队。

该平台应用也获得一系列胎儿功能学与胎源性疾病方面的成果。

此外,评估孕期中药对宫内胎儿心血管、肝、肾等多功能动态影响是原创。

这不但有潜在巨大的围产医药开发价值和前景,且在中西医结合的胎儿学研究方面开创舞台。

著名sci杂志《drug discovery today》2010年报道了我们实验室是“全球首家对清醒动物宫内胎儿进行中医药动态监测”的研究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第二军医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第二军医大学

自然科学奖公示内容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8910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共5名,第一完成人是曹广文(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完成人殷建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完成人蒋德科(复旦大学),第四完成人屠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第五完成人余龙(复旦大学)。

本人作为第一完成人与殷建华教授是师生关系,殷建华是本人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任,自2005年9月开始与本人共同完成本项目中代表性论文1(Nat Genet 2013)、代表性论文2(J Clin Oncol 2013)、代表性论文3(Gut2008)、代表性论文4(Hepatology2013)、代表性论文5(Am J Gastroenterol 2011)、代表性论文6(Ann Oncol 2014)和代表性论文8(J Natl Cancer Inst 2009)的研究和发表工作。

本人与余龙教授、蒋德科教授和殷建华教授共同合作完成代表性论文1(Nat Genet2013)的相关研究内容,其中蒋德科教授为第一作者,本人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殷建华教授为共同作者,余龙教授作为通讯作者。

蒋德科教授是余龙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任余龙教授课题组,2016年转南方医科大学工作。

本人与第四完成人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屠红教授是合作关系,双方长期开展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机制研究合作;2008年双方合作获批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经肝炎向肝癌发展病程的流行病学研究”,2012年合作获批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经肝炎向肝癌发展病程的流行病学研究与早期预警”,本人承担子课题“HBV慢性感染相关性HCC早期预警体系及HBV 风险变异检测试剂盒和遗传易感性联合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屠红教授承担子课题“基于HBV变异的启东肝癌风险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双方所在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的同一个大项目下分别承担两个相互验证子课题,共同解决HBV致癌过程中的预测和预警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是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依据,原则上由推荐单位(专家)提供。

推荐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必须由推荐单位(专家)客观、如实、准确作出;重要科学发现、论文专著目录、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情况,以及主要完成人情况等客观内容及其证明材料可以由被推荐的项目完成人提供,但推荐单位(专家)要对有关内容认真严格审查,并承诺对推荐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推荐书中所有内容应根据本填写要求,按照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

形审不合格的推荐书退回推荐单位(专家),不予提交评审。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须按要求填写和上传。

主件第二、三、五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上下各2.8㎝(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版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楷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八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

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

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具体要求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1.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项目名称:不超过30字。

应围绕代表性论文专著的核心内容,准确反映科学发现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征。

3.主要完成人:由推荐系统根据《主要完成人情况表》自动生成。

4.推荐单位或推荐专家: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推荐单位填写。

若选择专家推荐,则由推荐系统根据《专家推荐意见表》自动生成。

5.学科分类名称: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学科,按重要程度依次填写,最多可以填写3个学科名称。

所填学科名称次序应与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点所属学科名称和顺序保持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金属有机半导体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与光电应用主要完成人:黄维(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赵强(南京邮电大学)刘淑娟(南京邮电大学)陈润锋(南京邮电大学)孙会彬(南京工业大学)提名者提名者:教育部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电子信息科学中的半导体材料前沿学科方向。

最近二十多年,有机光电子在显示、存储、传感、光伏等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国际研究热点。

有机半导体的研究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关键。

传统纯有机半导体难以利用三重激发态,金属有机半导体在金属原子旋轨耦合作用下,突破了这一局限,可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发态。

同时,金属中心丰富的电子组态使其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

该项目围绕金属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在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光电应用方面获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主要科学发现如下:1、提出高性能金属有机半导体结构设计新原理,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

金属有机半导体易聚集发光猝灭、载流子注入及传输不平衡等问题大大影响器件性能。

该项目提出位阻功能化和高分子化新策略,显著提高了固态磷光效率,制备了高效、可印刷加工磷光材料;提出了p-n 金属有机半导体设计策略,平衡载流子注入与传输,制备的铕配合物发光器件性能达到同期国际最高水平;提出动态自适应设计原理,实现主体材料电性能的智能动态调控,获得了同期低电压驱动的磷光蓝光器件最优结果之一(外量子效率>16%)。

2、发展智能响应型金属有机半导体,实现高密度和高安全性信息存储。

该项目提出可印刷加工的二阶和三阶金属聚合物信息存储半导体的设计新策略,制备了高稳定电存储器,率先研制了基于单一聚合物的三阶信息存储器,为发展可印刷加工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提供了有效途径;发现电场诱导金属有机半导体磷光变色现象,提出智能响应型有机信息存储的设计原理;利用磷光寿命长的特点,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成像,发展了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的信息存储技术,开辟了有机信息存储领域的研究新方向。

3、利用长寿命三重激发态,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技术提高生物信息传感信噪比。

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长寿命磷光材料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发展了针对体内疾病相关重要标志物的磷光生物传感体系;提出以金属聚合物半导体发光寿命为分析信号,实现了分析物变化过程的准确监控,并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技术,获得高信噪比、高可信度的检测结果,成功解决了“生物背景荧光干扰导致检测信噪比低”这一领域难题。

该项目历时十余年,发表SCI论文115篇。

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等国际权威期刊上,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被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同行在SCI期刊上他引743次,单篇最高他引281次。

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件。

受邀在Chem Soc Rev、Prog PolymSci等顶尖期刊发表综述。

出版专著《有机电子学》(科学出版社),参编英文专著2部。

第一完成人任Adv Mater、Prog Polym Sci、npj Flexible Electronics等国际知名期刊主编、编委或顾问编委。

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100余次,承办学术会议20余次。

主要成果获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客观评价该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了SCI论文115篇,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与认可,8篇代表性论文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国科学院院士等学者在Science、Nat Commun、Sci Adv、Chem Rev 等期刊上SCI正面他引743次,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

对科学发现一的客观评价:该项目关于高性能金属有机半导体及发光器件的研究成果在Angew Chem Int Ed(2013, 52, 10491)、Chem Eur J(2006, 12, 4351)等期刊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德国工程院院士Schubert教授在其综述(Adv Mater 2011, 23, 926,见附件2-1)中大段引用该项目成果,指出高分子化策略可以“促进主客体相容,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香港化学会主席Wong教授也充分肯定了该项目高分子化策略(Coord Chem Rev 2009, 253, 1709,见附件2-2),评价所发展的金属聚合物半导体“具有优异的成膜性…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高效的能量传递…促进光电器件的发展【appealing to the advance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

欧洲稀土和锕系学会主席、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终身教授Bünzli在其综述(Chem Soc Rev2010, 39, 189)中详细介绍了该项目铕配合物发光器件的系列研究成果,并在其文章(Inorg Chem 2013, 52, 8750)中指出“黄等设计的双齿膦氧配体实现了高的光致/电致发光效率【leads to large quantum yields of photo- and electro- luminescence】”。

美国科学院院士、犹他大学Stang 教授在其文章(J Am Chem Soc 2013, 135, 6694)中肯定了该项目位阻功能化策略在先进光电子领域具有潜在应用。

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明斯特大学De Cola教授在其文章(Adv Mater 2013, 25, 437)中肯定位阻功能化设计策略提高了溶解性和加工性,抑制了分子间相互作用【The introduction of bulky and alkyl substituents into the structure enhanced solubility and processability, and prevented ax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neighbor molecules】。

香港大学支志明院士在文章(Chem Sci 2014, 5, 4819)中指出该项目位阻功能化策略可有效减弱分子间相互作用而抑制发光猝灭。

对科学发现二的客观评价:该项目关于含金属聚合物半导体信息存储方面的研究成果在Adv Funct Mater(2011, 21, 979)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立台湾大学的Chen 教授在其文章(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1, 3, 4504)中指出“含金属聚芴半导体在存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were identified for promising memory applications】”。

该项目报道的第一个基于单一聚合物半导体的三阶信息存储器在Adv Mater(2012, 24, 2901)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被同行(Adv Mater 2012, 24, 6210)评价为“三电阻态的实现能够使数据存储密度指数型增加【exponential increase】,为实现超高密度数据存储提供了有效途径【providing an effective route to achieve UHDDS】”。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Chen教授在其文章(Adv Mater 2013, 25, 5498,见附件2-3)中评价该成果,指出“这种多阶存储为单个单元信息存储量超过二阶存储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从而显著增加了存储密度【The multilevel memory offer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ore more than 2-bits in asingle cell, thereby enhancing the storage density multifold】”。

香港大学任咏华院士在其文章(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0569,见附件2-4)中肯定了该项目的三阶存储设计原理,指出“通过结合两种电双稳单元实现了可溶液加工的三阶存储器件【achieved a solution-processable ternary devic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wo independent moieties with electrical bistabilty】”。

该项目关于有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Nat Commun(2014, 5, 3601)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该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日本京都产业大学Tsuboi教授等在其发表在Adv Mater (2017, 29, 1603253,见附件2-5)的综述中对该工作作了多个页面的正面评述,指出“该出色工作表明了响应型Ir配合物在光学数据记录、存储和安全保护方面的潜在应用【This brilliant work suggeste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stimuli-responsive cationic iridium(III) complexes in optical data record, storage, and security protection】”,同时指出“金属配合物在多色信息自加密和防伪技术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high promise in colorful information self-encryption and anti-counterfeiting technology】”。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Stoddart教授在其发表在Nat Commun(2015, 6, 6884,见附件2-6)文章中将该项目的成果作为刺激响应型半导体的代表性工作进行正面引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在其文章中(Nat Commun 2017,8,416; Adv Optical Mater 2015, 3, 1184)多次引用该成果,指出“磷光材料由于在电子领域的潜在应用再次引起广泛研究兴趣”。

国际顶尖期刊Chem Rev(2015, 115, 7543,见附件2-7)发表的综述肯定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指出“长寿命磷光应用于时间分辨技术为提高信噪比提供了新方法”。

对科学发现三的客观评价:发表在Adv Funct Mater(2013,23,3268)的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并被Wiley出版社的MaterialsViews和MaterialsViewsChina分别以“Improving signal-to-noise in biosensing”和“磷光共轭聚电解质用于时间分辨生物检测与成像”为题进行专题报道,指出该项目“首次将时间分辨生物检测和寿命成像技术引入到共轭聚合物传感领域,显著提高了检测的信噪比和灵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