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用创新设计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训练: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必修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第1章 文言双基的回归与训练 古诗文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4

• 7. 疾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 伐颛臾》) ( )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见蔡 桓公》) ( ) • 老 臣 病 足 , 曾 不 能 疾 走 (《 触 龙 说 赵 太 后》)( ) •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 ) • 声 非 加 疾 也 , 而 闻 者 彰 (《 劝 学 》 ) ( )
妙问趣解
• “一别心知两地秋”
• 下面是唐朝诗人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 这首诗用了拆字,两字合起来就是作者表
达的感情。你猜猜试试。
基础梳理
• 一、写出通假字并释义 • 1.青雀黄龙之轴________通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________通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3.忽奔腾而砰湃 ________通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窜梁鸿于海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17.多情自古伤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18.宾主尽东南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19.谨庠序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 文言文双基的回归与训练 必修4 试题

苏教版必修四文言文双基的回归与训练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一、根底稳固1.以下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哪一项(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忽奔腾而砰湃C.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D.青雀黄龙之轴解析:A项,“颁〞通“斑〞;B项,“砰湃〞通“澎湃〞;D项,“轴〞通“舳〞。
答案:C2.以下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勉励)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大声、快速) 河东凶.亦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C.谷不可胜食.也(食物) 无乃尔是过.与(过失、错误)D.相.夫子,远人不服(辅佐) 数.罟不入洿池(很多)解析:B项,疾:痛恨、讨厌。
C项,食:吃。
过:责备。
D项,数:细密的。
答案:A3.以下加点词的意义不一样的一组是( )A.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刑人如恐不胜.B.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C.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窥父不在,窃发.盆D.①非我也,兵.也②非兵.不利,战不善解析:C项,①翻开粮仓,②翻开。
A项,都译为“尽〞;B项,都译为“这〞;D项,都译为“兵器〞。
答案:C4.以下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哪一项( )A.草拂.之而色变(掠过,拂拭)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情调)C.欧阳子方.夜读书(将要) D.其色惨淡,烟霏云敛.(收,聚)解析:方:正在。
答案:C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哪一项(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既来之,那么安.之解析:D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D6.以下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 )A.故国不堪..之词宗..回首月明中B.腾蛟起凤,孟学士C.暮去朝来颜色..嫁作商人妇..故D.老大解析:A项古今义均为“不忍、不能〞。
高考 文言文双基的回归与训练 必修1 试题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苏必修一文言文双基的回归与训练一、根底稳固1.以下句中加点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句中“水〞活用类型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君子博学而日.参乎B.吾从而师.之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侣.鱼虾而友.麋鹿解析:例句和C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A项,名词用作状语;B、D两项,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C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隔绝B.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C.纵一苇之所如.如:往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解析:绝:横渡。
答案:A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A.于其身也,那么..足羞..耻师焉位卑那么B.其.可怪也欤吾未见其.明也C.于.此乎于.其身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解析:D项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HY性。
A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承接关系;B 项,副词,表示感慨语气;代词,他们;C项,介词,从;介词,对于。
答案:D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B.悠悠乎.与颢气俱游于是乎.始C.故为之文以.志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D.而不知其所.穷道之所.存解析:D项“所〞与后面动词组合,构成“所〞字构造,相当于名词,可译为:……的地方。
A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B项,助词,……的样子;助词,表示停顿。
C项,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介词,在。
答案:D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古之学者..一跃,不能十步..必有师B.骐骥C.白露..乎始..横江,水光接天D.游于是解析:B项古今义都指千里马。
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D项,古义:从此;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安徽专用)创新设计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1.1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必修1)

()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
⑤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或工作的人,也可作动词 答案 执事;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答案 行李;出使的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复习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松柏之志
——日积月累、厚积能薄发 宗世林是东汉末年南阳人,他和曹操
时代的人,但他非常瞧不起曹操的为人, 和他交往。 后来曹操官至司空,总揽了朝 权,对他说:“现在我们可以交往了吧? 拒绝说:“松寓柏意之点志评犹存。”
指坚贞不移的志节。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现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7.樊第将9军章以穷扩困声来系归统丹调( 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贫穷,物质上不富有 答案 穷困;不得志,走投无路 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答案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9.诸郎中执兵(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答案 郎中;宫廷的侍卫 10.愿大王少假借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答案 假借;宽容,原谅
【创新设计】安徽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1.1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 必修3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振长策而御宇内D.或师焉,或不焉解析A.生—性;B.无—毋;D.不—否。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吾属今为.之虏矣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拘于.时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解析B项,均为介词,被。
A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关系。
C项,介词,从/介词,被。
D项,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 B3.对下列各句中的“乎”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生乎①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②吾,吾从而师之。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3)浩浩乎④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解析①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②介词,译为“比”;③句末语助词,译为“呢”;④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答案 B4.下列各句加点实词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赢粮而景.从A.吾从而师.之B.却.匈奴七百余里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谨.庠序之教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
A.名词的意动用法;B.动词的使动用法;D.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斯天下..之民至焉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吾从.而.师之解析B项“天下”指人们能认识到的所有区域。
A项“可以”意为“可以凭借”;C 项“养生”意为“供养活着的人”;D项“从而”意为“跟从(他)”。
答案 B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B.数罟.不入洿池罟:网度长絜.大絜:衡量C.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平常,普通奋.六世之余烈奋:发扬D.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解析等闲:随随便便。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第1章 文言双基的回归与训练 文言文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1

• 答案:1.省略句(大家)相互枕垫着躺在船 中睡觉。2.判断句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 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3.宾语前 置句 但今天在什么地方!4.宾语前置句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5.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没有强健的 筋骨。6.状语后置句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点击此处进入 能力提升
•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坏人的党羽、帮凶 • 8.白露横江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 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古义: _______________ ;今义:总括
• 7. 是 • 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 ( ) • 是己而非人(《问说》) ( ) • 然 后 是 非 乃 定 (《 报 任 安 书 》 ) ( ) • 安 能 辨 我 是 雄 雌 (《 木 兰 诗 》) ( ) • 无 乃 尔 是 过 与 (《 季 氏 将 伐 颛 臾 》) ( )
• 二、古今异义词,写出古义 • 1.师不必贤于弟子 • 古义: _____________ ;今义:表 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游于是乎始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连词,表承接
• 2. •
• 3.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
• 11.吾从而师之 •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连词,表目 • 的或结果 • 1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古义: ____ ;今义:把理想、希望、 感情放在 • 答案:1.不一定 2.从此 3.小的方面学 • 习了 (某人或某物上面 ) 4.一般人 5.这样以后 6.广泛地学 习 7.爪子和牙齿 8.白茫茫的水汽 9.两 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 10.用来……的 11.从,跟从;而,连词,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B.失其所与,不知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秦王还柱而走解析A项“要”通“邀”;B项“知”通“智”;D项“还”通“环”。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诸郎中..执兵D.秋毫..不敢有所近解析D项古今义都是指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A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B项“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C项,“郎中”,古义指宫廷的侍卫;今义为(方言)中医医生。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竖子..不足与谋竖子:不肖之子B.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句中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C.以乱易整,不武.武:符合武德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投击解析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文中指项羽。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解析地位低下,卑贱。
A、C、D三项义为“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答案 B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荆轲和而.歌②泉涓涓而.始流B.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C.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①吾其.还也②君知其.难也解析两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B项①介词,表被动;②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C项①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②疑问代词,哪里。
D项①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②代词,代“这件事”。
答案 A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因.击沛公于坐,杀之B.不如因.善遇之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解析C项“因”释为“依靠”,其他三项中的“因”均释为“趁机”。
【创新设计】安徽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1.1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课件 必修3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用于指刀子、尺子,范围有所扩大 答案 刀尺;剪裁衣服的工具 ( )
2.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答案 老大;年纪大了 ( )
复习篇目:《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日积月累、厚积能薄发 先发制人 出自《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寓意点评 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交战双方先发动进攻 的就能争取主动,控制敌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 服对方。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通 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智慧 横 1.涂 4.从 途 道路 2. 煣 使……弯曲 5.景 影 传授 3.知 智 6.衡
纵 与“横”相对 7.受 授
像影子一样
与“纵”相对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寒衣处处催刀尺 ( )
9.绝 ①可以横绝 峨眉巅 (《蜀道难》 ) . 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 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 ) . ④独与迈乘小舟,至绝 壁下 (《石钟山记》 ) . ⑤佛印绝 类弥勒 (《核舟记》 ) . ⑥天柱折,地维绝 (《淮南子 · 天文训》 ) . ⑦佗之绝 技,凡此类也 (《三国志 · 魏书 · 华佗传》 ) . 答案 ①越过 ②断绝 ③停止 ④陡峭的 ⑤副词,很,非常 ( ) ( ( ( ( ( ) ) ) ) )
1~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愚”,使……愚蠢,使……愚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C.芳菲菲其弥章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解析A.“冯”通“凭”,乘;C.“章”通“彰”,明显;D.“悟”通“晤”,面对面。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 怨灵修之浩荡..兮D.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解析A项“交通”,古义:连接,通连;今义:指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事业的总称。
B项“非常”,古义:不平常,非同寻常;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C 项“浩荡”,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
答案 D3.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及其所之.既倦②不知东方之.既白③与山间之.明月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①中“之”是动词,往、到达;②中“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④两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答案 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①虽.一毫而莫取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C.①而.今安在哉②而.人之所罕至焉D.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解析均为连词“和”。
A项“于”均为介词,①是“从”,②表被动;B项“虽”,均为连词,①即使,②虽然;C项“而”均为连词,①是表转折,②是表承接。
答案 D5.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请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高高的D.何意.致不厚意:料想解析危:端正。
答案 C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昼夜勤作.息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安步以当.车C.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D.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君安与项伯有故.解析都是“无、没有”的意思。
A项,振作/劳作,工作。
B项,占着,把守/当做。
D项,缘故/旧交情,老交情。
答案 C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楚人有涉江者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为仲卿母所遣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B项被动句。
C项状语后置句。
D项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答案 A8.名句默写。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4)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______________,士贰其行。
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诗经·氓》)(5)西望夏口,_____________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_____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______________,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7)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8)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9)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10)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答案(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4)女也不爽士也罔极(5)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舳舻千里酾酒临江固一世之雄也(6)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7)挟飞仙以遨游(8)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9)羁鸟恋旧林(10)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9.翻译下列句子。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随着产生。
(2)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景色,取用它没人禁止,享用它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享它们。
(3)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但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4)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就可以没有后悔遗憾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5)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
二、阅读鉴赏(一)诗歌鉴赏10.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秦词的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的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1)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
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
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
(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
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二)文言断句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解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
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
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
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此走邯郸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