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之乡_新闻稿
参观博物馆新闻稿范文

参观博物馆新闻稿范文各位小伙伴们!今天咱可得好好唠唠一次超有趣的博物馆参观之旅。
就在[具体日期],阳光那叫一个明媚,就像老天爷都在喊着:“快出门,去博物馆长点见识!”于是,一群充满好奇的小伙伴们就浩浩荡荡地向着[博物馆名称]进发了。
一走进博物馆的大门,就感觉像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拉进了时光隧道。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恐龙骨架化石,好家伙,那家伙得有几层楼高呢!它就那么威风凛凛地站在那儿,仿佛在说:“想知道我当年的霸气吗?”旁边有个小朋友瞪大了眼睛,奶声奶气地问他妈妈:“妈妈,这个恐龙是真的吗?它会不会突然活过来呀?”这天真的问题把周围的大人都给逗乐了。
再往里走,就像是翻开了一本本历史的相册。
那些精美的古代瓷器,一个个都像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小仙子。
青花瓷瓶上的花纹细腻得就像仙女用最细的画笔描绘出来的,瓶身泛着柔和的光泽,就好像在偷偷给我们讲着以前达官贵人家里的故事。
还有那些色彩斑斓的唐三彩,一匹匹马儿像是随时要从展台上奔腾而出,带着我们领略大唐的盛世风光。
在历史文物的展厅里,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可别小瞧它们。
这些青铜器可都是“老家伙”了,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古人的智慧。
有个像是古代酒壶一样的青铜器,上面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旁边的讲解员神秘兮兮地说:“这可都是古人的密码呢,现在的专家还在努力破解呢。
”大家都围在那儿,眼睛里满是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和敬畏。
而最让大家兴奋的,得算是民俗文化展区了。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民间艺术的大派对。
各种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有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还有漂亮的花花草草。
感觉那些剪纸艺人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他们手里几下就变成了艺术品。
还有那些精美的刺绣,绣娘们用针线勾勒出了人间百态,每一针每一线都像是在诉说着老百姓的生活故事。
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都像是一群好奇的小探险家。
有人在展品前驻足凝视,试图解读背后的故事;有人不停地向讲解员提问,就像十万个为什么附身;还有人在和同伴热烈地讨论着,那场面,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
参观八七会址纪念馆的新闻稿

参观八七会址纪念馆的新闻稿
【原创版】
目录
一、导语
二、八七会址纪念馆简介
三、参观过程及感受
四、结束语
正文
导语: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有幸参观了位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八七会址纪念馆,深感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对于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八七会址纪念馆简介:八七会址纪念馆,全名“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是为纪念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而设立的
红色教育基地。
该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参观过程及感受:走进纪念馆,我们被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照片所吸引。
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我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区,详细了解了八七会议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我们还看到了许多革命先烈的遗物和照片,深感他们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参观过程中,我们不禁为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而感动。
结束语:通过参观八七会址纪念馆,我们不仅了解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也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们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第1页共1页。
塔城博物馆新闻稿

塔城博物馆新闻稿都说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参观当地博物馆。
参加“新疆是个好地方,畅游冬疆网络主题传播活动的达人们来到了被誉为新疆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塔城市,在这里参观了红楼博物馆、手风琴博物馆以及美术馆。
塔城市位于祖国西北边陲,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在这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民俗风情。
达人们走进油画中的塔城,开启了一段浪漫的文化之旅。
红楼博物馆,作为塔城地区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一座折射着塔城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红楼博物馆的前身,始建于清宣统二年。
由俄国喀山塔塔尔族商人热玛赞·坎尼雪夫兴建,他亲选城北三角地块,聘请俄国设计、监工人员及塔城优秀工匠,历时三载建成。
其天棚地板、门框窗棂均砌有图案,绿色铁皮为顶,是俄罗斯建筑风格,因临街墙面呈铁锈红色,故称之为红楼。
参观完红楼博物馆,来到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
刚走进博物馆,手风琴演奏家道吾然·对山汗用欢快的琴声欢迎达人们的到来,这让大家十分欣喜。
手风琴博物馆于2015年12月1日建成,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据讲解员介绍,展馆内收藏着国内以及俄罗斯、德国、意大利、乌克兰等10多个国家1000余架不同品牌、不同年份的手风琴。
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还是全疆唯一一家手风琴博物馆,在这里,每一架手风琴都留存着时光的印记,见证着塔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程。
塔城市美术馆位于塔城师范院内,在原塔城师范俄式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上进行修缮改建,主要用于展陈、收藏国内外名家书画、油画、雕塑作品,为疆内外知名书画家提供创作基地。
在这里,不仅有独具匠心的红楼博物馆,还有灿烂多元的城市文化;不仅有欢快的手风琴乐曲,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边城美食;不仅有一笔一画绘风景的油画作品,还有一篇一幅颂塔城的艺术篇章。
三下乡新闻稿 陶艺

三下乡新闻稿陶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是指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的一种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因其独一无二的传统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当地温和的气候特征,优渥的地理环境,匠心独具的人们,天时、地利、人和,才孕育出了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我国传统民间彩陶艺术瑰宝。
为了响应国家对于非遗文化的号召,6月18号,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服务团队”团队成员奔赴阜阳市界首市调研彩陶工艺传承与发展。
团队成员首先到达界首市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界首彩陶的历史传承及相关彩陶文化。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陶艺公园,拜访了界首彩陶传承家族之一的卢氏卢群海大师。
此时卢先生正细心地对彩陶进行刻画工作。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手制作了陶坯,体验了制作陶瓷的过程。
6月19日团队成员前往了张存世艺术馆,张存世大弟子介绍了艺术馆内的界首彩陶藏品及其特点:界首彩陶器形古朴厚重,刻画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艺术实用兼备,享有“东方之秀”的美称。
作为扎根安徽民间古老而纯朴的传统民间艺术,不仅是当地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和缩影,更是当地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和升华,具有独树一帜的、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界首彩陶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散布于13个村子,因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现属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管辖。
6月20号团队成员奔赴田营镇卢窑村,并对该地村民了解了当地的相关历史并填写了相关问卷。
最后团队成员前往田营十三窑古窑址继续调研,卢窑的文物保护员带领团队成员介绍了彩陶的古法制作工艺,并将田营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成立十三窑直至今日的兴衰史娓娓道来,随后与团队成员拍照留念。
昨日之陶瓷,记载着远古的东方文明。
今日之陶瓷,孕育着现代人的理念和智慧。
明日之陶瓷,预示着更为广阔的用途和神奇。
非遗传承流新韵,砥砺前行启春华。
愿彩陶传承同秉初心、坚守根脉、薪火相传。
新闻稿范文(精选20篇)

新闻稿新闻稿范文(精选20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用到新闻稿的地方越来越多,新闻稿如何传播新闻稿营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稿件的传播与效果监控。
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新闻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新闻稿篇120xx年8月8日,黄昏雨后,微风徐来,正值金秋来临之际,由广东作家书画院、《作品·诗书画》修改部主办、广东省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作家书画院秘书长郑旭彬策划的李丰雄教授油画作品展在广东作家书画院展厅隆重展出,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廖红球等领导莅临观摩。
李丰雄教授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为广东汉剧的舞台美术革新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舞台美术创作和突破的同时,李丰雄教授一向没有放下油画的创作和教学研究工作。
自1990年以来,对此举办个展及联展,其作品屡次入选国内外画展。
此次展览代表了李丰雄教授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集风景、人物、花鸟等为一体,其中又以风景尤为突出。
有《春山为屏》的清远和华滋、《草原之夏》的蔚蓝和广阔、《秋声》中的淡淡馨香以及《银装素裹》的沉淀和微寒;又有《桂林山水》的迷人和妖娆、《九寨沟烟岚》的飘渺和弥漫,有《嘉峪关》的静穆和神圣、《黄山北海》的巍峨和雄壮。
如同作品中春夏秋冬的轮回无常、东西南北的四海为家,岁月带走了时间却遗留了迹痕,在那里——李丰雄的笔下,一切都得以重现。
能够说,此次展出的李丰雄教授的油画精品,不仅仅是对李教授艺术历程的一次重温,更是艺术家对生命精神的一次新的体悟和嘱托。
祝此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祝李丰雄教授的艺术及生命长青。
新闻稿篇2我院学生安全稳定会议顺利召开。
简讯:20xx年x月x日,法政学院学生安全稳定会议顺利召开。
会议中,辅导员赵强老师就学生宿舍安全卫生,大学生责任意识等展开会议。
首先,赵老师就目前学生干部工作状况对未来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提出班干部应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
其次,就宿舍内务、在寝检查和安全用电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要求各班班委及时召开班会,提高学生宿舍意识,整理好宿舍内务,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将对各宿舍就寝状况重点进行检查,防止学生夜不归宿的现象发生;各宿舍注意安全用电,防止火灾的发生等。
博物馆参观新闻稿

打牢根基强使命,重温誓词守初心
为传承革命奋斗精神,铸造忠诚信仰警魂,增强党员争优意识,强化学习延伸拓展,确保党史教育有声有色开展,进一步筑牢思想根基,牢记初心使命。
6月24日上午,**市发改局第二党支部以《百年辉煌——**市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展为契机,组织全体成员参观**市博物馆并重温入党誓词,扎实推进党史学习走深走实。
在博物馆内,大家认真听取讲解,详细了解图片、文献、文物背后的故事,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历史性贡献,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唾手可得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出来的,还要靠继续奋斗才能变得更美好。
参观结束后,第二党支部全体成员满怀神圣而又庄重的心理,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重温了入党誓词。
在重温誓词过程中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矢志不渝的政治担当、攻坚克难的改革担当、无私奉献的为民担当。
此次参观活动让第二党支部全体成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进一步坚定对党忠诚、甘于奉献的入党初心,继承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工作中不断体悟初心使命,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奋斗。
我的家乡深厚底蕴的文化之乡

我的家乡深厚底蕴的文化之乡家乡,一个充满回忆和故事的地方,是我心灵永远的归宿。
它位于中国的南方,被誉为文化之乡。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深厚底蕴的文化之乡。
家乡的文化底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片繁荣的王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老的城墙和寺庙。
这些建筑物代表了家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见证了家乡的兴衰和变迁。
除了建筑物,家乡的传统文化也是其底蕴的一部分。
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度欢乐时光,互相祝福和慰问。
此外,家乡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如端午节和中秋节,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除了传统节日,家乡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手工艺品和美食。
这些手工艺品代表了家乡人民的工艺水平和创造力,每一件作品都凝结了无数的汗水和智慧。
而家乡的传统美食更是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当地特色的菜肴和小吃,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无论是红烧肉还是家乡独特的面食,都展示着家乡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家乡的文化之所以深厚底蕴,还得益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都在努力地传授和推广传统文化。
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古诗词和传统绘画,社区组织着各种文艺演出和传统戏剧表演。
这种积极的态度使得家乡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为今后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拥有深厚底蕴的文化之乡。
它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使得它成为了一个令人骄傲的地方。
只有了解和尊重我们家乡的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它,使得家乡的文化底蕴永远流传下去。
家乡,我爱你!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怀念你那深厚底蕴的文化。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传承和发展家乡的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万盛博物馆活动新闻稿范文

参观万盛博物馆活动新闻稿范文
一座城市的文化需要传承,一个地方的历史需要铭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形成了具有诸多功能的文化展示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积淀与见证。
万盛博物馆让市民们感受到万盛发展的历史脉络。
万盛博物馆地处万盛经开区西城大道414号,总面积约6500㎡。
主要分为7个展区,按参观线路主要布局在一楼和二楼。
在一楼布局“乌金之乡、煤都圣火;军工岁月、铿锵盾牌;转型发展、蝶变之城”3个展区,在二楼布局“山川风物、地质奇观;巴僚开疆、溱州烟云;乡贤先烈、光耀桑梓;文化溢彩、泽润古今”4个展区。
万盛悠久的建置史实、悠长的人文脉络、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这方人民与自然抗争、为国家的兴旺发展奋斗的伟大精神就浓缩在这7个展区里。
万盛博物馆现有古生物化石、宋代碑刻、宋代青铜器、铁钱、民俗用品、矿山老物件、三线军工老物件等各类藏品5000余件,其中117件藏品通过市级专家文物鉴定,第三纪蟒蛇化石被鉴定为珍贵古生物化石,宋弦纹铜瓶等7件藏品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2017年12月,“宋‘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款带柄铜镜”和“清同治十二年禁煤外运石‘示碑’”入选重庆市馆藏文物“镇馆之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稿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文物的荟萃地。
然而,拥有灿烂历史的南京人,是否依然珍视着这些带着风霜与岁月的古物?而面对这些历经岁月的文物,人们能否好好地保护它们?为了了解南京文物保护现状,我们暑期社会实践“访古千里行”团队走访了南京许多名胜古迹,在实践中体会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
在实践开始前,我们请教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物保护材料研究所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的邱老师,并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关于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
了解了我们的暑期实践计划后,邱老师鼓励我们“现在很少有学生关注文物保护这方面的东西了,希望你们好好做”。
在邱老师的鼓励下,我们的实践于七月四日正式开始。
在第一天里我们走访了甘熙故居,老门东以及瞻园,队员们在感受古风古韵的同时,也在积极观察这些地方的文物损毁和保护的情况,并积极的记录下来作为资料。
次日,通过与相关单位的联络,我们来到总统府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志愿服务。
当然,我们在志愿服务的同时也不忘我们的实践目的,对游客进行采访,向游客宣传保护文物的知识。
大部分接受采访的游客都对当前南京市文物保护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有些人还认为“南京的文物非常多也珍贵,但是现在并没有什么很有效的文物保护措施”。
这让我们队员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以及如今文物保护方面的薄弱。
但是正因为有很多不足,我们的实践才有进行下去的动力。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又去了阅江楼、夫子庙、南京博物馆等地分发问卷,进行现场调研。
虽然天气炎热,虽然有些游客并不想做我们的问卷,但是我们依然奔走在烈日下,寻找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游客。
通过亲自走访,做志愿服务,分发问卷,进行采访等活动,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拥有如此灿烂历史的自豪,也为文物保护面临的一系列困境而担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虽然现在的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善这一境况,但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依然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宣传去保护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