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提问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梳理文章结构。

3、学会列小标题,自主学习。

二、学习活动设计(一)预习探究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

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既然是要表现鲁迅先生的,那咱首先要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打开《伴你成长》自学提示1课外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下面再看课本的内容,首先正字音《伴》2其次释字义《伴》3(二)合作交流1、自主读书(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学习作者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体会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学习作者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事迹,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1.2 学生齐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 学习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标记。

2.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含义。

2.3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辅导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交流3.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情来描写鲁迅先生的?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

4. 深入学习课文4.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描述鲁迅先生的具体事情。

4.2 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5. 总结拓展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6. 布置作业6.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鲁迅先生的事迹。

6.2 写一篇关于学习鲁迅先生精神的感悟日记。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4.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的感悟。

七、作业批改与反馈1. 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

2. 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堂笔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堂笔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整体感知1. 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2. 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或特点?3. 文章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深入分析1.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2.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的还流下眼泪。

”这句话中的“笑”和“泪”分别代表什么?3. “谈碰壁”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4. “我站起来问道:‘伯父,您为什么把别人大骂一顿就心安理得?’”这句话中的“大骂一顿”是什么意思?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5. “伯父叹了口气,摇摇头,说:‘……还是让他们大吃大喝吧!’”这句话中的“叹气”和“摇头”分别表达了什么?“还是让他们大吃大喝吧!”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6. “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说:‘先生,原谅我,我瞎了眼睛。

’”这句话中的“瞎了眼睛”是什么意思?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7. “伯父送我的礼物只是一本破烂不堪的《水浒传》,但它却是我人生中最早的一本长篇小说。

”这句话中的“一本破烂不堪的《水浒传》”代表的是什么?“我人生中最早的一本长篇小说”又代表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 “伯父跟我讲了一件他小时候砸茶缸的故事,并告诉我:‘不认真读书就没有出路。

’”这句话中的“砸茶缸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不认真读书就没有出路”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观点?9. “伯父跟我讲起小时候读书的事情,他特别强调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他说:‘读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这句话中的“读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观点?10. “他说:‘多读一些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扩大视野。

’”这句话中的“多读一些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扩大视野”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观点?四、总结与反思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特点,包括认真读书、关心他人、爱憎分明、勇敢坚强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记录及评价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记录及评价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记录及评价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我有幸目睹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一次讲课,以下是对他的听
课记录及评价。

鲁迅先生的讲课内容是关于文学的力量及其社会责任。

他首先强调了文
学对于社会的改变和引导的作用。

他指出文学的力量在于其能够唤起人们对
社会现实的关注,并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弊病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他举
了许多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他的讲课中,鲁迅先生特别强调了作家的责任感。

他认为作家应当坚
守自己的艺术原则,不轻易屈从于封建观念或者外界的压力。

只有通过真实、生动、深入地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病,作家才能够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的这种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在听课的过程中,鲁迅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他用大量的实
例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使我们更容易理解。

他还鼓励我们多读书,多了解社会,以便能够更好地创作出有力量的作品。

他的课堂氛围充满着活力和激情,让我对文学充满了热爱和渴望。

我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听课印象非常深刻。

他的思想和观点引领着我
们走向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鲁迅
先生是一位伟大而值得尊敬的文学家,他的影响将会持续流传下去,激励着
新一代的作家和文化从业者。

探究思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中的提问技巧

探究思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中的提问技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由余光中先生所写的文章,通过对于自己在上小学时对于鲁迅先生的一些印象,来表达自己对于伯父的深深思念和敬意。

这篇文章可谓是独树一帜,在文化和思想上都有着相当高的审美追求。

而在文章的教案中,更是包含着相当有营养的提问技巧,下面,我们就进行一次探究思路,看看这篇教案中的提问技巧,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提问技巧一直都是老师们所需要掌握的一个技能,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一个不好的提问则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影响学习效率。

在教案的设计中,提问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提问会促进学生的思维,促进讨论,让学生探究出问题的本质。

那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值得推崇的提问技巧呢?我们可以从教案的开头中看到一个非常经典的提问:你知道余光中吗?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但其实却具有相当高的引导性,因为这个问题不仅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是否了解余光中,同时也促使学生去尝试了解余光中的一些背景和历史,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基础。

相比之下,一个一开始就跑题的问题则会让学生感到迷惑和困惑。

教案的设计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问题。

通过询问学生鲁迅的影响和鲁迅的一些作品,促使学生思考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力,从而启发他们对于一些作品的阅读和思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设计,比如教案中的第九步:你如果是作者,你会如何写这篇文学作品?通过这个问题,老师们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自己,进而关注自己的创意灵感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这个问题也促使学生去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教案的结尾中找到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对于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与余光中先生交流的吗?这个问题直接让学生关注到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真正感受和理解,进而促使他们去思考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对于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探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精品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精品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句理解科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仪悼逝餐枣搞冠骂嚼悟摊奥咳嗽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餐:共16笔嚼:20笔奥:注意上部嗽:注意右边冠:多音字组词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伯父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五、作业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

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

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

“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

“张冠李戴”什么意思?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分析-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分析-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分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经典段落。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来深入了解一个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兴趣。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掌握。

2.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和独特风格。

学会如何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来深入了解一个历史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被称为“文学巨匠”?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经典段落,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小结:提醒学生课后继续深入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经典段落。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3. 知识点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鲁迅先生作品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提问分析下面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她的伯父,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疑问?生: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为什么得到爱戴?)师:带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懂了课文中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生: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

师打出投影片: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师:上节课我们用以上方法进行学习,同学们学得很好。

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些方法学习,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各自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一边读一边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读书找疑,用笔勾画,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小组学习,了解学生质疑的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摒除一些质量不高、意义不大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找到了不理解的问题,现在请你们把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请教其他同学。

(各小组积极展开讨论,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合作解疑。

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师:现在我们集中交流。

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

生:(第五组代表)我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经过讨论,我们理解到破折号一般是在疑问和答案之间用的一种标点。

作者听伯父说他从前鼻子也是又高又直的,就问那怎么现在鼻子又扁又平,后面用了破折号,下面是伯父的解疑,这个破折号表示疑问。

生:(第二组代表)我们组学习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们同意他们的意见。

师:很好。

其他小组解决了什么问题?生:(第六组甲生)我们小组不理解“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并提出作者听了伯父的话真的恍然大悟了吗?经过讨论,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呢?生:(第六组乙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的。

我们又理解了作者不是真的恍然大悟,因为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作者以为伯父的鼻子一定是碰壁碰扁了。

师:第六组的同学在学习时随时遇到不理解的字就查字典理解,这种学习习惯真好。

刚才这两个组的同学读书真仔细,不仅注意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还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

其他小组的同学,你们学懂了什么?生:(第三组甲生)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黑洞洞”指旧社会黑暗的一面。

生:(第三组乙生)“碰壁”可能指鲁迅先生受到迫害。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别组的同学也提出不理解这句话。

(投影片:“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表面上是什么意思。

)生:四周围很黑,没有灯光,所以就碰到墙壁了。

师: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生:不是。

师:显然,这句话另有所指,有着深刻的意思。

“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师给每一位同学发一份小资料,请仔细认真阅读,看能否结合资料上的内容,对这句话的意思“恍然大悟”。

(各小组分发资料,学生分组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联系资料内容展开讨论。

很多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恍然大悟”之后,踊跃举手,要求发言。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生甲:我知道“黑洞洞”的意思,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黑洞洞”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现实。

生乙:“碰壁”指鲁迅先生遇到了困难,他的文章被国民党反动派禁止发表,反动派对他本人也进行迫害。

生丙:鲁迅先生虽然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并没有放弃,继续进行工作。

师:我也来补充一点。

鲁迅先生面对斗争中的挫折毫不畏惧,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用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和敌人展开巧妙的斗争。

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个伟大的革命家。

现在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借谈碰壁来——生丁:抨击旧社会。

师: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请各组相邻的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各组同学情绪高涨,声情并茂地分角色练读,气氛热烈。

)师:老师发现第四组的两个同学读得很有感情,请他们给大家表演一下好吗?(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女生读出了作者天真可爱的样子,男生模仿鲁迅维妙维肖,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师: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有的学生出声读,指读,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强调默读要求,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

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则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使学生的讨论深入、扎实、高效。

)师:现在我们集中交流。

按顺序,请各组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组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鲁迅先生救了黄包车夫,他助人为乐应该是很高兴的,为什么他的脸上那么严肃?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另一组同学抢着发言)师:请等一下。

这个问题提得好,它发生在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之后。

我想你了解了车夫的遭遇和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经过后,再谈这个问题,理解会更加深刻。

请第二组的这位同学发言。

生甲:(第二组)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这么冷的天,车夫为什么光着脚在路上跑?”我们认为在旧社会劳动人民受到反动派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很穷,没有钱买鞋穿。

生乙:(第二组)我还有补充,车夫在旧社会的地位是很低的,所以光着脚在地上跑。

师:我觉得第一位女同学的理解更准确一些。

车夫为了养家糊口,终年忙碌,理应丰衣足食。

可他们穷得连一双鞋都买不起,而那些剥削者却不劳而获。

你们觉得这个社会公平吗?生:不公平。

师:这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生甲:(第三组)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我们查了字典,知道是经历了许多坎坷,吃了很多苦。

生乙:(第三组)我们还讨论了车夫经历了哪些困难。

冬天,他光着脚在雪地里跑,脚被冻伤了。

生丙:(第三组)我还有补充。

夏天,车夫光脚在发烫的路面上跑,脚磨起泡,会流血。

可他必须去赚钱,否则会饿死的。

师:车夫吃了这么多苦,应该过上好日子,他的生活状况如何?生:吃不饱,穿不暖。

师:对,在旧中国,人民就是过着这么悲惨的生活。

生甲:(第四组)我们组觉得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这段写得很好,尤其是动词用得很精彩。

比如“半跪”,鲁迅先生是著名的大学教授,而车夫是一个地位很低的人,鲁迅先生却半跪着为他治疗,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就像他的亲人一样关心他。

师:这个同学能够抓住人物的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品质,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其他同字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说一说你读书后的体会。

生乙:(第四组)我觉得“扶”这个词也用得好。

车夫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扎进脚底,非常疼,鲁迅先生想得很周到,把他扶上车子,让他舒眼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关心他人。

生丙:(第四组)我从“洗”字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心车夫,因为鲁迅先生怕他的脚感染,所以用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生丁:(第四组)我从“敷”字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关心车夫。

他是认真地将药敷上去,而不是胡乱抹上去的。

师:我觉得第四组的同学在学习中能从人物的动作去体会人物的品质,这很好。

实际上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就是从这些动词中体现出来的。

同学们平时在作文时,不知道如何通过人物动作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这段话就是很好的例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比较)生甲:(第五组)我们小组的同学不明白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师:你们小组和第一小组同学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现在你们两组展开竞赛,看谁把这个问题理解得好。

(学生讨论得更加积极、热烈)生乙:(第五组)拉车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低贱,有钱人看不起他们,把他们当成牛马(师随时补正该生发言中的语病),鲁迅先生对此非常的生气,非常的……师:鲁迅先生对此十分愤慨,对吗?(生点头)生甲:(第一组)鲁迅先生从这个拉车的想到全中国受压迫的人。

他救得了一人,却救不了全中国受压迫的人。

生乙:(第一组)我从“他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这句话中看出鲁迅先生此时的心情很沉重。

老人一般是抚摸小孩子的头,而伯父是“按”着我的头。

师:一个“按”字表现出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感受到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伟大形象。

生甲:(第六组)我们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鲁迅先生救助了车夫之后,还给他钱和药?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些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师: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

你喜欢哪一段就练读哪一段。

(学生练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巡视指导。

对朗读感情不到位的同学进行范读指导。

学生读完后,纷纷举手,要求读给大家听。

)生甲:(读“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一段)师:请停一下,“路灯的光是微弱的”,你没有读出感情来,请听老师读(师范读)。

你再读读。

(生再读有明显的进步)生甲:我喜欢这段话,是因为一些句子写得非常好,我应该把这些好句子用在我的作文上。

师:能注意使用课本上的好词好句的做法较好,但要使用得恰当。

你们看,这位同学多有收获。

生乙:(读“黄昏时候……”一段)师:请等一下,这一段话很重要,老师给你配一段音乐,好吗?(录音机里传出北风怒号的声音,悲凉的音乐徐徐响起,渲染了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

该生读得很有感情。

)生丙:我想跟他比一比,我觉得比他读得好!(绘声绘色地读)生丁:我读黄包车夫说的话。

(语气断续,读出了黄包车夫痛苦的神情。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生丁:因为黄包车夫受伤之后,疼得非常厉害,他很痛苦,说话很费劲。

生戊:我也想读这一段,和他比赛。

师:好!请大家听,车夫疼成什么样,甚至不能连贯地说完一句话。

(生动笔按课文的思想内容填空。

让写完的同学互相批改。

用投影仪打出学生填写的练习,让学生齐读。

)师: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你们读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他的精神不死,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黑板上的空白处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下节课我们练习给四个故事加小标题,到时同学们将板书补充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