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读完之后,我对实践理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在书中对实践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实践理性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他认为,实践理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人类自由和道德的基础。
通过实践理性,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从而在行动中遵循道德法则。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实践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励我去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书中对道德法则的阐述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认为,道德法则是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是任何理性存在者都必须遵循的法则。
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道德法则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并激励我去遵循道德法则,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探讨了道德情感和幸福的问题。
他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是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认同。
同时,他也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幸福并不等同于快乐或满足欲望。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幸福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并激励我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即通过遵循道德法则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最后,我认为阅读《实践理性批判》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之旅。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实践理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的不足之处。
它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意识的人,并努力践行道德法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心灵。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5篇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5篇第一篇:《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简介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五猖会〉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四篇,主要记叙“我”对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赛神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诗经时“我”的痛苦感受《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猫?狗?鼠〉通过三种动物之间详尽的论述来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景况,也正因为那时,发现了鲁迅的隐鼠并不是因长妈妈故意杀死的,也为后〈阿长与山海经〉作了铺垫《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文章《狗?猫?鼠》核心内容表现了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内容分析第六篇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内容分析第六篇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康德的理论体系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时,随之进行辩证分析。
也就是将分析论和辩证论结合在同一个理论体系里,分析论用来分析问题并得出原理,而辩证论则是界定原理的范围,为原理的有效性划定界限。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中,康德首先提出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随后考察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最后明确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从原理到概念最后到感性完成了对理论体系的构建。
下面就进入了辩证论部分,康德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解决一个看似是“二律背反”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较多,但为了保证其连贯性,我们在一篇中完成,所以部分内容会有些简略,主要还是为了突出康德的思路和结论性内容。
第二卷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辩证论一共分为两章,也是按照康德的理论习惯,第一章讲的是纯粹实践理性的一般辩证论,这部分主要是提出纯粹实践理性进行辩证论的原因以及方向;第二章讲的是具体的辩证论内容,分为九个小节,提出了一个二律背反以及针对这个二律背反的解决提出的一系列内容。
首先从结构上有一个总览,然后再进行内容的分解:第一章纯粹实践理性的一般辩证论第二章纯粹理性在规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论Ⅰ.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Ⅱ. 对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的批判的消除Ⅲ. 纯粹实践理性在其与思辨理性结合时的优先地位Ⅳ. 灵魂不朽,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Ⅴ. 上帝存有,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Ⅵ. 总论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Ⅶ. 如何能够设想纯粹理性在实践意图中的扩展而不于此同时扩展其思辨的知识Ⅷ. 出于纯粹理性的某种需要的认其为真Ⅸ. 人的认识能力与他的实践使命的明智适当的比例在纯粹实践理性的一般辩证论的部分,康德首先总括的提出了辩证论存在的原因:“向有条件者寻求绝对条件总体”。
突然看这个可能会有些费解,其实包含在康德哲学术语之下的内容并不是很难理解。
人类理智中的逻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通过经验获得了概念,利用概念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再根据这些判断进行推理。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康德。
虽然显而易见地,道德在康德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有一种无奈。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定律简直就是变本加厉地应验着。
坏消息常常越离谱越能吸引眼球,越糟糕越有热度,于是坏消息便天然地带有幸存者偏差的加成,这更加深了公众的焦虑。
曾经“扶不扶”的讨论和医闹事件的频发都是具现的案例。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道德的信任不免会动摇。
这时读康德的思想,让我对道德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人人都清楚法律是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行为红线,但是生活实践中,遵守社会公德才是人的基本要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生活中人人喊打的“小三”实际上没有触犯严格的法律,但是却会受到社会公德的谴责。
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在遵守道德的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
人在生活,人在活动,人从事的一切,都是实践;人的生活,人的活动,又都是由人本身的思维指导,这就是理性。
无论一个人想要做什么,他都有自由去做,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受到道德的支配。
而康德的理论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在于,他解释了一个在实践中古往今来难以挣脱的矛盾宿命。
一谈到道德,面对着现实的一地鸡毛时,人们却常常有种《堂吉诃德》、《白痴》那样的无奈。
因为书中的道德面对现实中的男盗女娼,就好像堂吉诃德面对风车、梅什金面对娜斯塔霞般的无力。
这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如何让如书中所说的“laudaturetalget”这种情况不再发生,仅靠个人对道德律的敬重及不朽和上帝这两个悬设是不够的。
“他受到赞扬,却死于冷漠”的悲哀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他所处的环境的殇痛。
人不是康德般有理性的人,也不是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认为的非理性的人,而是趋利的。
正如任何时代都可能有汉奸,因为利益驱动之下,这只是个概率问题。
或许只有能够让人意识到遵守道德法则对其有利反之而对其不利,这才能在此岸而不是彼岸建立上帝之国。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心得

自从阅读了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我对理性、道德、自由等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该书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实践理性的本质、来源、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使我对理性与道德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实践理性批判》的读书心得。
一、实践理性的本质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实践理性是一种不依赖于经验而存在的理性。
它不是用来认识事物的,而是用来指导人们行动的。
实践理性关注的是道德、自由、尊严等价值问题,而不是事物的性质、原因和目的。
康德认为,实践理性具有以下特点:1. 自律性:实践理性不受外界事物的制约,而是由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所支配。
这种自律性使得实践理性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2. 规范性:实践理性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要求人们遵循道德法则,追求道德善。
3. 先验性:实践理性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而是先于经验存在的。
它是人类理性的基本形式,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二、道德法则的来源康德认为,道德法则不是来自于经验,而是源于理性。
道德法则具有以下特点:1. 无条件性:道德法则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必然性:道德法则是必然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守。
3. 义务性:道德法则要求人们履行义务,而非追求功利。
康德提出,道德法则的来源是“纯粹实践理性”。
这种理性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独立于经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纯粹实践理性通过“先验统觉”这一概念,使道德法则成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三、道德法则的实践康德认为,道德法则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律:人们应当遵循道德法则,不受外界诱惑和压力的影响。
2. 自由:人们应当自由地选择道德行为,而不是被迫。
3. 尊严: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道德权利,维护他人的尊严。
4. 义务:人们应当履行道德义务,关爱他人,实现道德善。
四、道德与理性的关系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强调了道德与理性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道德是理性的最高表现,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石。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实践理性批判》解读序言段1 说明为什么这个批判不使用与纯粹理性批判相对应的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这个名称,而只是使用一般实践理性批判名称。
因为纯粹理性只有一个,体现在思辨认识方面是思辨理性,体现在实践方面就是实践理性,只要说明纯粹理性的实践能力是存在的并且致力于分析这个实践能力就可以了。
它不需要像纯粹理性批判那样,批判纯粹实践能力本身是否会像认识那样僭越自己的合理界限。
段2 说明纯粹理性批判揭示了先验自由,先验自由产生于思辨理性对因果性终极原因的探究。
在现象领域,每一事物都有一个原因,原因有自己的原因,如此可达无限,因而在现象领域只有必然性没有自由存在。
但是我们的思维却免不了要去思考那终极的原因,这就与现象领域的必然性发生了矛盾,从而危及理性的存在,使它陷入怀疑主义的深渊,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理性就确立了先验自由的概念。
先验自由是消极的并非实在的,但它却构成实践自由的基础。
段3 说明道德法则的存在证明了人的自由的实在性,这一自由构成了纯粹的、甚至思辨的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顶石。
没有自由,道德就不会存在,也没有设想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必要性,因为如果没有道德而设想上帝和不朽是没有意义的。
但为什么康德还说自由也是思辨理性体系的拱顶石呢,因为人为自然立法,没有主体的主观形式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段4 注释说明道德法则与自由的关系,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内容分析第二篇实践理性诸原理的演绎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内容分析第二篇实践理性诸原理的演绎《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的原理部分,由两部分内容组成,首先是分析的提出实践理性的诸原理,然后要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演绎。
什么是演绎,为什么要做演绎呢?康德的演绎,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这个概念借用了法律的一些内容,当在法庭上针对一个纠纷进行论证的时候,有两类东西需要确认,一类是“事实”,一类是“权利”。
演绎就是针对于权利的论证,也就是确定权利的一个过程。
举例来说,在哪儿有一所房子,这就是事实,这个事实很好确认,只要有人去看了,或者拍照有证据证明就好,事实不需要演绎,只需要证明;而这所房子属于什么人,这就是一种权利,这个论证就有些复杂,如果我要举证这所房子属于我,可能就要拿出一些证据,比如地契,同时还要去追溯这个房子我是从哪儿得到的等等,权利无法用一种直接的事实证明,能够确认权利的过程,也就被称为演绎。
在康德的哲学理论中,只要是提出原理,都会紧跟着演绎。
因为原理只是一种分析的阐明,是康德的观点,提出来之后这个观点是否有普遍性,这个原理的“权利”,就需要“演绎”这个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的第二部分,原理的演绎,以及一个补充的说明。
Ⅰ. 纯粹实践理性原理的演绎既然要对原理进行演绎,那么就要明确这个原理到底是什么,在这部分一开始,康德就充分的总结了之前原理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很重要,也很明确,所以先原文引用——“这个分析论阐明,纯粹理性是实践的,亦即能够独立地、不依赖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而规定意志——虽然这种阐明是通过一个事实,在其中纯粹理性在我们身上证明它实际上是实践的,也就是通过理性借以规定意志去行动的那个德性原理中的自律。
——这个分析同时指出,这一事实是和对意志自由的意识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甚至与它是毫无二致的,借此,一个属于感官世界并认识到自己和其他起作用的原因一样必须服从因果性法则的有理性的存在者,他的意志同时却又在实践中从另一个方面,也就是作为自在的存在者本身,意识到自己的可以在事物的某种理知秩序中得到规定的存有,虽然不是按照对他自己的某种特殊的直观,而是按照某些能在感官世界中规定自己的因果性的力学性法则;因为自由,当它被赋予我们时,就把我们置于事物的某种理知秩序中,这是在别处已得到充分证明的。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
判》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范亚峰(感谢作者惠寄)
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头上的灿烂星空,示我们以宇宙的无垠,让我们体会自身的渺小,感悟现象界的短暂;仰望苍穹,造物主的博大启示物如的了义,引领我们接近天地的大光明,证会生命的真谛,吾人乃以造化所赐的智的直觉体证心灵中的道德律,躬自践行,以意志的自主从自然走向自由。
由此,头上的星空不仅仅启迪知识的惊奇,更是物如之体的示相,她灵运世界之网,妙演宇宙创生,以宇宙之造化昭示神谕、开启诫命。
万象为宾客,宇宙的寥廓与神的光引导吾人心中的灵明,接近崇高,走向神圣。
在参天地之化育中,乃能顿悟:体相不二,物我一如!心、神、及宇宙,是三无差别!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吾人道德之根基立于何处?是基于功利的算计、权智的机巧,还是大本大原的体悟?!是基于关于幸福的成本收益,还是本乎德性圆成的愿望?道德是大本大原之呈现,发乎吾人之本心,是宇宙与神启示于人的绝对律令。
普遍立法、意志自由、人是目的,我们之为善去恶本乎生命的理性,根于性智的证会而非量智即理智的推演。
人类因思辨理性而获得知识,培根一语“知识就是力量”唤起人们戡天役物的自信而至于狂妄,康德老人告诫道:现象界是妄非真,而德性就是力量,实践理性的自主所导向的德性的圆成才是生命的超越之路,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大自由。
为此,让我们时时仰望苍穹,铭记康德老人的诫命: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Reading notes of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定理二主要阐述了幸福原则。
虽然幸福原则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普遍适用于每个理性存在者的实践法则,但是康德看不否认幸福的作用,并且认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本性。
康德花了大篇幅论述幸福原则、幸福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
1幸福原则: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从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则。
即一切物质的、主观的实践原则都是从属于对幸福的欲求这股基本的原则。
出自一个事物实存的表象的快乐,在它应当是对这个事物的欲求的决定根据范围内,是以主体的接受性为基础的,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对象的此在。
即人们的快乐(幸福)它是由人对所希望得到的对象而确定的它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观感觉决定的,是依赖
于人的愿望的那个对象而存在的,倘若人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没有得到,那么这种幸福便不复存在了。
从而它属于感觉(情感),而不属于知性,后者依照概念表达表象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而不依照情感表达表象与主体的关系。
即幸福是之于主体(人)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依赖客观实在而是依赖主体的感觉。
于是,只有在主题期待于对象现实性的那种愉悦感觉决定欲求能力的范围之内,这种快乐才是实践的。
但是,想在一个理性存在者有关贯穿他整个此在的人生整个此生的人生愉悦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意志的最高决定依据的那个原则,正是自爱原则。
于是,一切质料得原则既然将意愿的决定依据置于从任何一个对象的现实性那里感受到的快乐与不快乐之中,便在它们一并属于自爱原则或个人幸福的范围以内。
即这种原则就人们的行动是以是否获得了幸福快乐为依据的。
2幸福与德行的关系:尽管康德把德行看做人之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尽管他把先天理性和感性经验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排斥幸福原则。
相反,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完善的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幸福虽然和德行相关联,但它既不是德行的附属品,也不是德行的派生物,如斯多亚派所主张的那样:幸福就
是对德行的认识。
在康德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道德虽然是最高的善,但不是唯一的善也不是
完全的善。
一个有德行的人还应该得到幸福,最理想的情况是所得的幸福和他所有的德行在程度上相一致。
不应得的幸福是无价值的,得不到报偿的德行本身虽然可贵。
而伴随着应得幸福的德行却最为理想。
德行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必须是无条件得善。
所以,康德的德行论并不否认幸福为完满的道德生活所必须。
他所着重的不是幸福,而是去研究怎样才值得幸福才配得上去享受幸福,研究幸福的条件是什么,以及这种条件是从哪里来的。
3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由对幸福原则的论述可知,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期待的对象得到了,才算的上幸福,而每个人的对幸福的欲求是不同的,因此,幸福是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法则。
整体来说,康德对于幸福的阐述是基于道德法则基础上的,是辩证论述的,因此,很有说服力。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