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执业范围

中医外科学执业范围标题:探寻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引言: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处理外科疾病。
在中医学中,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在不断拓展和演变,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患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技术和疗效。
一、概述中医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1.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学原理基础上,针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总称。
2.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中国医学就注重综合运用中医与外科的治疗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不断丰富并与现代外科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外科学体系。
二、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1. 骨伤科:中医外科学在骨折、关节炎等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2. 外科手术:传统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历史悠久,如外科手术前后的中医药辅助治疗,对疾病康复有积极作用。
3. 感染性疾病:中医外科学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 疤痕修复:中医外科学运用中药和针灸疗法可促进创伤愈合,减轻疤痕形成的风险。
三、突出中医外科学技术和疗效1. 刮痧疗法:在中医外科学中,刮痧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痛风、颈椎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止痛和消肿效果。
2. 拔罐疗法:针对扭伤、肌肉酸痛等问题,拔罐疗法通过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3. 草药疗法:中医外科学中广泛采用草药疗法,如中药熏洗、包扎等,它们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杀菌和促进创伤愈合。
结论: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其执业范围日渐拓展,涵盖了骨伤科、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和疤痕修复等多个领域。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这一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刮痧疗法、拔罐疗法和草药疗法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不过,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医外科学的技术和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推动其发展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内科疾病B. 外科疾病C. 妇科疾病D. 儿科疾病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外科常用的治疗方法?A. 针灸B. 草药外敷C. 推拿按摩D. 内服汤药答案:D3. 中医外科理论中,“疮疡”指的是什么?A. 外伤B. 感染性疾病C. 肿瘤D. 皮肤病答案:B4. 中医外科中,“外感风寒”导致的疾病,通常采用哪种治疗方法?A. 发汗解表B. 清热解毒C. 活血化瘀D. 补益气血答案:A5. 下列哪种药材常用于中医外科治疗疮疡?A. 黄连B. 当归C. 人参D. 薄荷答案:A二、填空题1. 中医外科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注重整体观念和__________相结合。
答案:辨证施治,内治外治2. 中医外科中,常用的外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答案:针灸,草药外敷,拔罐3. 中医外科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答案:外邪,内伤,情绪4. 在中医外科中,对于急性炎症的处理,应首先考虑使用具有__________作用的药物。
答案:清热解毒5. 中医外科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采用__________,以达到软坚散结的效果。
答案:活血化瘀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外科的治疗特点。
答案:中医外科治疗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二是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不仅使用内服药物,还会采用针灸、草药外敷等外治方法;三是重视预防,通过调整饮食、情志和生活习惯等,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阐述中医外科对“疮疡”的治疗方法。
答案:中医外科对疮疡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扶正固本。
初期多采用清热解毒法,以清除体内的热毒;中期则注重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后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通过补益气血、调整阴阳来增强机体的自身修复能力。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和探讨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下面将对中医外科学中常考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一、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在手术后感染了细菌,引起切口局部发炎、流脓和出现其他感染相关症状的现象。
中医外科学常用草药、中药疗法来改善和控制切口感染,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等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的草药。
二、瘘管:瘘管是指由外部环境至体表的管道,通常是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产生的组织间的异常通道。
在中医外科学中,治疗瘘管常使用逍遥丸等药物来调理气血,促进肌肉和组织的修复。
三、局麻和全身麻醉:局麻是指通过给药或注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使局部组织、神经失去感觉,以实施手术或治疗的一种方法。
而全身麻醉是指通过药物作用于整个机体,使机体处于完全无痛或昏迷状态,用于大手术的麻醉方式。
在中医外科学中,可以结合中医草药和麻醉药物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四、溃疡创面愈合:溃疡创面愈合是指治疗溃疡和创面时,创面上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逐渐形成新的组织,最终形成愈合的过程。
中医外科学中常使用中药来增加创面的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细胞的增殖,促进创面的愈合。
五、术后恢复:术后恢复是指手术后患者在科学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和康复措施,恢复到手术前的状态,并达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中,常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六、创伤骨折:创伤骨折是指由外伤导致的骨折,属于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外科学常采用针灸、推拿、外敷以及内服草药等方法来治疗创伤骨折,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促进骨折的愈合。
七、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后出现的非预期的病理变化和症状。
中医外科学常运用中药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
总结:中医外科学中的名词解释涵盖了手术切口感染、瘘管、麻醉方式、溃疡创面愈合、术后恢复、创伤骨折和手术后并发症等内容。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引言: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各种外科疾病。
它与西医外科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医外科学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从调理脏腑功能出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1. 中医外科学的渊源: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2.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理论:中医外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理人体脏腑功能的平衡,来治疗外科疾病。
其中,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3.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注重从整体来观察患者,综合各种病证,以达到准确的诊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二、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疾病治疗1. 慢性创伤:慢性创伤是人体长期受到外界刺激引起的损伤,如骨折、脱位等。
中医外科学治疗慢性创伤主要从调理人体气血,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恢复器官功能等方面进行。
2. 腰腿痛: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症状,恢复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
3. 骨折和脱位:中医外科学治疗骨折和脱位主要采用传统的扎带、拔罐等方法,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刺激经络,促进骨头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
4. 疝气和痔疮:中医外科学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以及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气血运行,缓解疝气和痔疮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外科学的预防与保健1. 预防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注重从平时生活中预防外科疾病的发生。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2. 外伤的急救处理: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急救处理方面经验丰富,掌握一定的急救技巧和方法,能够在意外伤害时快速有效地处理伤口,控制出血,减轻伤情。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

手术在继承前 人的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
其著作体现了 明以前外科的 主要成就。
“全生派”
“心得派 ”
王维德
高锦庭
《外科全生集》 《疡科心得集》
治疗主张“以消 用三焦辨证揭示
为贵,以托为 了外科 病因与发
畏”,以“温通” 病部位的联系,
为治疗大法。 确立“审部求因”
东晋刘涓子编著 《鬼遗方》,经南齐龚庆 宣重新编次定名为《刘涓子鬼遗方》。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等集体编写。 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晋书》中记载兔唇修补术。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有海藻治疗 瘿病,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 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 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 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著作《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
首创用动物的脏器或组织,治疗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 入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
在外治方面,发背初期用冷熨法,瘘管初期用纸捻引 流等。特别是葱管导尿的使用记载,比法国的橡胶管 导尿造1200年。
外用剂型得到极大的丰富。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外科方药的重要 参考文献。
夏商时代,《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外科最早用于排脓 的手术器械——砭针。甲骨文中已记载有外科病症名 及单列专科,有疾目、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 分,是外科疾病的最早记载。
周代,医事分工中有了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外科 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的划分。
《周礼·天官篇》“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
为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药物学 理论基础。
中医外科学试题库20套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库20套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A. 内服药物B. 外敷药物C. 手术D. 以上都是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外敷药物?A. 金黄散B. 红霉素软膏C. 紫草膏D. 消炎止痛膏答案:B3. 中医外科治疗中,以下哪个穴位常用于治疗乳腺炎?A. 合谷B. 足三里C. 乳根D. 神阙答案:C4. 中医外科手术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手术器械?A. 刀B. 剪C. 针D. 锤答案:D5. 中医外科在治疗疮疡时,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外敷药物?A. 拔毒膏B. 消炎止痛膏C. 清凉油D. 红霉素软膏答案:C二、填空题6. 中医外科治疗疮疡的主要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7. 中医外科常用的外敷药物金黄散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答案:消炎、止痛、生肌8. 中医外科在治疗乳腺炎时,常用的外敷药物是________。
答案:消炎止痛膏9. 中医外科手术中,常用的止血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压迫止血、药物止血10. 中医外科在治疗烧伤时,常用的外敷药物是________。
答案:紫草膏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医外科治疗疖肿的一般步骤。
答案:中医外科治疗疖肿的一般步骤包括:首先进行局部清洁消毒,然后根据疖肿的大小和成熟程度选择是否需要手术切开排脓,之后使用外敷药物如金黄散等进行消炎止痛,最后根据病情配合内服中药调理。
12. 描述中医外科在治疗烧伤时的注意事项。
答案:中医外科在治疗烧伤时应注意:首先,立即进行冷敷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其次,清洁伤口,避免感染;然后,根据烧伤的深度和面积选择适当的外敷药物,如紫草膏等;最后,注意伤口的保护和定期换药。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医外科在治疗疮疡时的辨证论治原则。
答案:中医外科在治疗疮疡时,首先要进行辨证,区分疮疡的类型和阶段,如初期、成脓期、溃破期等。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诊疗方法和手术技术,治疗外科疾病的学科。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是对中医外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是培养高素质中医外科医生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展开讨论。
一、课程设置。
中医外科学课程设置应包括基础理论、临床技能和实践教学等内容。
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外科学基本理论等;临床技能包括中医外科诊断、手术技术、疾病预防和康复等;实践教学包括临床实习、实验操作和科研训练等。
二、教学目标。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中医外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临床诊疗和手术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临床诊断、手术技术、疾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应该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了解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实践相结合,传授与引导相结合。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验、临床实习、病例分析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实践教学。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该通过临床实习、实验操作和科研训练等方式,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六、考核评价。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临床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既包括笔试、实验考核,又包括临床技能考核和科研成果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A1型题1.最早记载外科病名的是( )A.《五十二病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甲骨文 D.《黄帝内经》 E.《周礼》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金创瘛疚方》c.《肘后备急方》 D.《刘涓子鬼遗方》E.《五十二病方》3.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的是( )A.《外科正宗》 B.《五十二病方》 c.《中藏经》 D.《世医得效方》 E.《黄帝内经》4.《刘涓子鬼遗方》的作者是( )A.危亦林 B.龚庆宣 c.葛洪 D.王怀隐 E.刘涓子5.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A.《灵枢经》 B.《五十二病方》 C.《外科精要》 D.《世医得效方》 E.《刘涓子鬼遗方》6.最早记载用水银治疗皮肤病的著作是( )A.《刘涓子鬼遗方》 B.《肘后备急方》 c.《千金方》 D.《霉疮秘录》 E.《外台秘要》7.世界上最早记载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著作是( )A.《五十二病方》 B.《伤寒杂病论》 c.《刘涓子鬼遗方》 D.《诸病源候论》 E.《肘后备急方》8.《外科精义》的作者是( )A.齐德之 B.陈自明 C.汪机 D.王维德 E.马培之9.集膏药外治法大成的文献是( )A.《理瀹骈文》 B.《外科全生集》c.《外台秘要》 D.《洞天奥旨》 E.《外科传薪集》 10.被后世医家誉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外科著作是( )A.《外科大成》 B.《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c.《外科正宗》D.《外科精义》 E.《外科理例》11.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观点的医家是( )A.陈实功 B.巢元方 C.王惟德 D.高锦庭 E.汪机B1型题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太平圣惠方》D.《世医得效方》E.《千金方》1.最早使用截趾术治疗脱疽的是( )2.最早提出“五善七恶”学说的是( )A.《外科理例》B.《霉疮秘录》c.《外科秘录》 D.《理瀹骈文》 E.《外科传薪集》3.我国第一部梅毒学专著是( )4.专述膏药外治法的著作是( )A.王怀隐 B.吴师机 C.王维德 D.陈司成 E.高锦庭5.《疡科心得集》的作者是( )6.《理瀹骈文》的作者是( )A.王维德 B.齐德之 C.陈自明 D.朱震亨 E.陈实功7.《外科精要》的作者是( )8.《外科精义》的作者是(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学命名、基本术语A1型题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 )A.汉代B.周代c.唐代D.宋代E.明代2.元代将外科称为( )A.外科 B.疡科 C.疮疡科 D.金疮肿科 E.金创骨科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 )A.疡科 B.疮疡科 C.疮肿科 D.外疡科 E.外科4.下列疾病中以部位命名者是( )A.对口疽 B.肠痈 C.人中疔 D.蛇头疔 E.鹅掌风5.下列疾病中以病因命名者是( )A.鹅掌风 B.白驳风 c.破伤风 D.面游风 E.油风6.下列疾病中以疾病形态命名者是( )A.丹毒 B.疖 C.烂疔 D.乳岩 E.鹅掌风7.下列疾病中以疾病特征命名者是( )A.流注 B.蛇眼疔 c.疫疔 D.丹毒 E.千日疮8.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是( )A.疡 B.疮疡 c.肿疡 D.溃疡 E.疮肿9.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有囊性感的包块是( )A.结核 B.毒 C.痰 D.痈 E.肿疡B1型题A.子痈 B.人中疔 C.痈 D.蛇头疔 E.烂疔1.以部位命名的疾病是( )2.以疾病特性命名的疾病是( )A.根脚 B.根盘 C.护场 D.胬肉 E.肿疡3.肿疡的基底根部是( )4.肿疡基底部周围边缘清楚的坚硬区是(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A1型题1.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部位是( )A.上部 B.下部 C.中部 D.上肢 E.背部2.由毒而致病的特点是( )A.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 B.多侵犯人体上部 c.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 D.好发于身体下部 E.易伤人体阴液3.情志内伤所致外科疾病的特点是( )A.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 B.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 c.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 D.导致脏腑气血受损E.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4.饮食不节可导致的病理变化是( )A.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B.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 c.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 D.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 E.阴液受损,咽喉干燥5.下列关于痰饮瘀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仅是病理产物 B.既是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为病因 c.任何情况下都是病因 D.常常痰饮单独为病 E.常常瘀血单独为病6.下列各项中不属外科疾病发病机理的是( )A.邪正盛衰 B.气血凝滞 C.经络阻塞 D.痰饮瘀血 E.脏腑失和7.下列各项中不属病因特殊之毒的是( )A.虫毒 B.蛇毒 c.冻伤 D.疯犬毒 E.疫毒8.下列各项中不属外来伤害致病的是( )A.跌仆损伤 B.沸水烫伤 C.食物毒 D.火焰伤 E.金刃创伤9.下列各项中不属劳伤虚损的是( )A.过度劳力 B.食伤 c.过度劳神 D.过度劳心 E.房事过度10.下列各项中不属痰邪为病的是( )A.瘰疬 B.乳核 C.疫疔 D.肢体结节肿块 E.流痰11.下列各项中不是典型血瘀为病的是( )A.白疤 B.痈肿 C.脱疽 D.漆疮 E.肾岩B1型题A.瘰疬 B.肢体结节肿块 C.白疙、瓜藤缠、中药毒 D.痈肿、疮疡 E.恶脉、胸痹1.营气不从,逆于肉里引起的外科疾病是( )2.瘀阻皮肤引起的外科疾病是( )A.皮、肉 B.筋、骨 C.皮下、关节 D.皮里膜外 E.皮肤、筋脉、关节3.因火而致的疮疡好发部位是( )4.因痰而致的疮疡好发部位是(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A1型题1.痒的常见病因是( )A.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B.风胜、热胜、湿胜、阴虚、血虚C.风胜、湿胜、热胜、燥胜、阴虚D.风胜、热胜、湿胜、虫淫、阴虚E.风胜、湿胜、热胜、血虚、火胜2.病变在皮肉者的疼痛性质是( )A.胀痛 B.裂痛 C.灼痛 D.绞痛 E.抽掣痛3.疮疡化脓时,临床常见的疼痛性质是( )A.阵发痛 B.持续痛 C.烧灼痛 D.胀裂痛 E.跳啄痛4.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 )A.按触法 B.透光法 C.切开法 D.穿刺法 E.点压法5.痰肿的临床特点是( )A.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B.坚硬如石,皮色不变 C.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 D.皮紧内软,喜怒有变 E.皮肤漫肿,其色青紫6.提出“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说法的医学著作是( )A.《外科理例》 B.《外台秘要》 c.《疡医大全》 D.《外科精义》 E.《外科正宗》7.下列表现中属于阴证的是( )A.皮肤红活掀赤 B.肿胀范围局限 c.皮色紫暗 D.肿势高突E.根盘收束 8.寒痛的特点是( )A.游走性,痛无定处 B.阵发性,攻痛无常 c.木痛,得热缓解 D.酸痛,得热缓解 E.持续性固定性胀痛B1型题A.热肿 B.寒肿 C.风肿 D.湿肿 E.痰肿1.发病急骤,漫肿宣浮的是( )2.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的是( )A.气痛 B.湿痛 c.痰痛 D.化脓痛 E.瘀血痛3.痛势急胀,无止时,如同鸡啄的是( )4.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暗紫的是( )A.气血充足 B.气火有余 C.血虚 D.血络受伤 E.余毒日久,损伤筋骨5.脓液黄白稠厚者是( )6.脓液绿黑稀薄者是( )第五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Al型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清热法适应证的是( )A.热毒内传之走黄内陷 B.药物性皮炎皮损色红灼热 c.流痰初起,骨骼隐痛,肿不显者 D.流痰后期,阴虚火旺,虚热不退者 E.局部红、肿、热、痛2.益气托毒法的常用方剂是( )A.透脓散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托里消毒散 E.清肝解郁汤3.温阳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 )A.右归丸 B.托里消毒散 C.金匮肾气丸 D.神功内托散E.四君子汤4.太乙膏的功效是( )A.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B.活血祛腐,解毒止痛 c.消肿止痛,提脓祛腐 D.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E.温经和阳,祛风散寒5.具有腐蚀性的膏药是( )A.千捶膏 B.太乙膏 C.咬头膏 D.阳和解凝膏 E.红油膏6.下列各项中属于提脓祛腐药的是( )A.九一丹 B.红灵丹 C.八宝丹 D.白降丹 E.金黄散7.性偏寒凉,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的药物是( )A.咬头膏 B.金黄膏 C.千捶膏 D.冲和膏 E.玉露膏8.对升丹过敏者,提脓祛腐时宜选用的外用药是( )A.红灵丹 B.八宝丹 C.平胬丹 D.黑虎丹 E.九一丹9.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应选用的外用药物是( )A.冲和膏 B.太乙膏 C.阳和解凝膏 D.咬头膏 E.玉露膏10.阳证肿疡的首选外用药物是( )A.红油膏 B.冲和膏 C.金黄膏 D.疯油膏 E.生肌玉红膏11.阴证疮疡的首选外敷药物是( )A.冲和膏 B.阳和解凝膏 C.太乙膏 D.疯油膏 E.玉露膏12.具有腐蚀作用的药物是( )A.九黄丹 B.八宝丹 C.五五丹 D.红灵丹 E.三品一条枪13.常用挂线法来治疗的疾病是( )A.内痔 B.脱肛 c.瘰疬 D.肛漏 E.脱疽B1型题A.不致出现过敏现象 B.柔软、滑润,无板硬、黏着不适感 c.不会刺激皮肤引起皮炎 D.能使疮口早日愈合 E.富有黏性,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1.使用膏药的主要优点是( )2.使用油膏的主要优点是( )A.八宝丹B.小升丹C.红灵丹D.小金丹 E.白降丹3.具有腐蚀作用的药物是( )4.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药物是( )A.寻常疣 B.丝状疣 C.下肢丹毒 D.息肉 E.颈部多发性疖肿5.适用砭镰法的是( )6.适用挑治法的是( )A.生肌散 B.青黛散 c.桂麝散 D.八宝丹 E.回阳玉龙散7.溃疡腐肉已脱新肉不生,可选的外用药是( )8.溃疡腐肉难脱肉芽暗红,可选用的外用药是( )A.箍围药 B.消散药 c.腐蚀药 D.平胬药 E.提脓祛腐药9.金黄散是( )10.红灵丹是( )第六单元疮疡Al型题1.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 )A.疖 B.有头疽 C.疔 D.附骨疽 E.痈2.治疗颈痈初起应选用的方剂是( )A.五味消毒饮 B..黄连解毒汤 c.仙方活命饮 D.牛蒡解肌汤E.普济消毒饮3.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是( )A.痈 B.疔 C.疖 D.有头疽 E.无头疽4.颈痈的内治方法是( )A.散风清热,解毒化痰 B.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c.清肝利胆,消肿化毒 D.清热泻火,利湿消肿 E.清热和营,化痰消肿5.结喉之处肿势散漫,坚硬灼痛,壮热口渴,吞咽困难的疾病是( )A.颈痈 B.瘰疬 C.发颐 D.晷核 E.锁喉痈6.下列关于有头疽病因病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风温、湿热之毒 B.情志内伤,气郁化火 c.肾气亏损,火邪炽盛 D.膏粱厚味,湿热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