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二)_4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教案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情感。

(3)学习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情感。

2. 学习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散文有何了解?为什么学习散文?二、朗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查字典理解。

2.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讲解生字、生词。

3.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调、语速。

三、分析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点明文章主题和情感。

四、欣赏散文风格1. 教师介绍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等。

2. 学生结合课文,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总结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荷塘月色》,谁能简要概括文章主题和情感?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2. 学生自选一篇作品进行阅读,做好笔记。

三、交流分享1.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朱自清散文的理解。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总结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大学语文第2版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第2版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第2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大学语文第2版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2.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有自己独立见解的思考方式;3.提高写作能力,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

二、教学内容1.教材:《大学语文》第2版;2.教学内容:教材第一册至第四册,共16个单元。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授课的方式解释课文,耐心引导学生理解;2.互动式讨论:教师引入问题,学生进行互动式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作业点评: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作业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1-4周1.教师简单介绍《大学语文》第2版教材,告诉学生教材学习的重要性;2.教师讲授第1个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3.学生在家完成第1个单元的课后作业;4.下一节课时,教师点评第1个单元的作业,讨论其中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5-8周1.教师讲授第2个单元的内容;2.学生在家完成第2个单元的课后作业;3.下一节课时,教师点评第2个单元的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9-12周1.教师讲授第3个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主题;2.学生在家完成第3个单元的课后作业;3.下一节课时,教师点评第3个单元的作业,让学生自行分析主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13-16周1.教师讲授第4个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用词准确;2.学生在家完成第4个单元的课后作业;3.下一节课时,教师点评第4个单元的作业,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作文,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作业评估:教师会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写作能力;3.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课本及其相关知识点,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建议本教学设计主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大学语文》的教案

《大学语文》的教案

教案:《大学语文》课程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分析:对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

3. 写作技能培养: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句子结构、段落组织、文章结构等方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文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阅读理解训练(15分钟)1. 提供阅读理解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写作技能培养(10分钟)1. 提供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现场写作。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探讨写作技巧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讲解、阅读理解训练和写作技能培养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大学必修第2课教案语文

大学必修第2课教案语文

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时间: [具体日期] [上课时间]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文学习1. 阅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解释生僻字词。

2. 讨论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 课文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课文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3. 写作练习:-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 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的收获。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 阅读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3. 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2. 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哲理和情感。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写作法: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发言积极性等。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二)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二)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二)《秋夜》辅导1.文章主旨:本文是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而作的。

作者有幸结识鲁迅,颇有交往,多得教益,为此作者谱下这"秋夜"之思,从波光荡漾的记忆之流中,闪映出鲁迅先生飘忽的身影,再现了他的音容笑貌,突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

2.文章特色:(1)另辟蹊径,以梦入文,在诸多悼念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

(2)时空交错、今昔重叠、虚实渗透。

(3)在似真似幻,或实或虚中,凸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非大家手笔,难有这等气势。

重难点提示一、名词解释1.巴金(1904年-),四川成都人,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旅途随笔》、《随想录》等。

代表作《家》,揭露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堕落,描写了它全面崩溃的历史进程,同时歌颂了新生力量的觉醒与抗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2.《秋夜》本文是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而作的。

作者另辟蹊径,以梦入文,以象征手法,突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在诸多悼念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

二、简答题简述本文是如何前后呼应的?提示:文章开始,写夜读《野草》,走向梦境。

寥寥几笔,勾勒出风声、雨声中的书斋环境,尤其那忽明忽暗的灯影更增添了雨夜的迷茫气氛。

文笔洗练,直接入题,文章由实入虚。

文章最后写梦醒。

由虚入实,化幻为真。

紧紧围绕"燃烧的心"再挖新意,拓展出新的视野,给人以道德净化与精神升华的神圣感。

而其中的景物描写,再次点出秋夜雨声,渲染了梦境的氛围,与开篇呼应,使文章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的整体。

三、分析1.试析本文梦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梦境,给了作者以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将一个个并不联系的生活片段、瞬间感受衔接起来,形成连续不断的电影镜头,让时空交错、今昔重叠、虚实渗透,在似真似幻,或实或虚中,凸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

06秋期《大学语文(2)》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06秋期《大学语文(2)》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07年秋期开放教育(本科)《大学语文(2)》期末复习指导2007年12 月修订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教材所选的文章认知程度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情况,考核学生对文章的体式、内容、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复习指导适用于重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法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采用张继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2004年4月第1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大学语文(2)》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个角度来要求。

主要考核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对文章的体式、内容、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6、试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5%);单项选择题(10%);古文翻译(15%);简答题(10%);分析题(20%);作文(40%)。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的范围与要求叙述单元一、重点名词中州组练舳舻拂逆虚怀若谷逸事苏轼《孟子》表柳宗元史可法胡适普陀山二、重点掌握1.用现代汉语翻译《陈情表》、《始得西山宴游记》、《左忠毅公逸事》、《前赤壁赋》。

2.掌握叙述的方法、叙述的人称、叙述的角度等,作文重在练习叙述的方法。

题目:给妈妈的一封信窗外登山3.《陈情表》以“情”字经纬的作文手法,并分析其语言特色。

4.《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意境描写及选材特点。

“顶真”手法的运用。

5.《前赤壁赋》的写作手法。

6.《左忠毅公逸事》的写作上主要特点。

7.《记张自忠将军》记写人物的笔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8.《忆傅雷》选材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9.《吊古战场文》的写作目的。

三、一般掌握下列教材中所选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艺术特色。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3. 培养语言运用和思辨能力;4. 培养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语文学科的定义和特点;2. 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3. 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4. 语文学科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 (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段优美的诗歌或文言文,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程对他们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 (15分钟)1. 介绍语文学科的定义和特点,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和实用性;2. 概括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阅读、写作、修辞、文学等方面;3. 分析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积累词汇、背诵经典作品、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等;4. 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科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包括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等。

第三部分:案例学习 (20分钟)1. 选择一个经典诗歌或文言文进行解读,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2. 分组讨论,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就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和讨论;4.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学科在日常交流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10分钟)1. 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读书和写作活动,培养语文学科的兴趣和能力;2.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深化对语文学科的认识;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和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五部分:总结 (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2. 强调语文学科在个人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性;3.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教学评估1. 提供一份简答题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案

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第二版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第二版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语文》第二版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内容讲解1. 介绍《大学语文》第二版的编写目的和原则。

2. 分析《大学语文》第二版的结构和内容,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3. 重点讲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三、文学作品鉴赏1. 以一首诗歌为例,讲解诗歌的鉴赏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对所给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教师点评,总结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语言表达与写作1. 分析《大学语文》第二版中的优秀作品,总结写作技巧。

2. 学生练习写作,尝试运用所学技巧。

3.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语文》第二版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

3. 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方面的进步。

教学资源:1. 《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材。

2. 文学作品鉴赏资料。

3. 学生作文。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二)《秋夜》辅导1.文章主旨:本文是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而作的。

作者有幸结识鲁迅,颇有交往,多得教益,为此作者谱下这"秋夜"之思,从波光荡漾的记忆之流中,闪映出鲁迅先生飘忽的身影,再现了他的音容笑貌,突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

2.文章特色:(1)另辟蹊径,以梦入文,在诸多悼念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

(2)时空交错、今昔重叠、虚实渗透。

(3)在似真似幻,或实或虚中,凸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非大家手笔,难有这等气势。

重难点提示一、名词解释1.巴金(1904年-),四川成都人,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旅途随笔》、《随想录》等。

代表作《家》,揭露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堕落,描写了它全面崩溃的历史进程,同时歌颂了新生力量的觉醒与抗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2.《秋夜》本文是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而作的。

作者另辟蹊径,以梦入文,以象征手法,突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在诸多悼念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

二、简答题简述本文是如何前后呼应的?提示:文章开始,写夜读《野草》,走向梦境。

寥寥几笔,勾勒出风声、雨声中的书斋环境,尤其那忽明忽暗的灯影更增添了雨夜的迷茫气氛。

文笔洗练,直接入题,文章由实入虚。

文章最后写梦醒。

由虚入实,化幻为真。

紧紧围绕"燃烧的心"再挖新意,拓展出新的视野,给人以道德净化与精神升华的神圣感。

而其中的景物描写,再次点出秋夜雨声,渲染了梦境的氛围,与开篇呼应,使文章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的整体。

三、分析1.试析本文梦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梦境,给了作者以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将一个个并不联系的生活片段、瞬间感受衔接起来,形成连续不断的电影镜头,让时空交错、今昔重叠、虚实渗透,在似真似幻,或实或虚中,凸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

梦,成为推动作者的思想发展的依据,文章第一部分,直接入题,交代梦的背景。

第二部分为全文主体,层层深入地展示梦境,名为梦境,实为现实中一系列真实片段的集锦,它紧紧围绕"燃烧的心",不断拓展出新的视野,最后以红日,象征鲁迅永垂不朽的精神,给人以道德净化与精神升华的神圣感。

作者借助梦境这个特殊的空间来进行创作构思,飞驰想象,全面展示了鲁迅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有声有色,有情有谊,感心震耳,在诸多悼念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

2.试分析"燃得通红的心"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提示:《秋夜》的核心部分,采用象征的手法,层层深入的描绘"燃得通红的心",其实,它这就是鲁迅的精神。

这种描写,由外及里,由浅而深。

开始:"这颗心",它的外观是"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它的强大感召力,使"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

"而且"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继而,进一步引出鲁迅的一连串家喻户晓的警策之句,作者将鲁迅的精神具体化了:"我决不离开你们!"表现了鲁迅与青年同呼吸、共命运血肉联系。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表现了鲁迅敢于斗争的无畏气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表现了鲁迅高瞻远瞩的必胜信念。

这样,文章以具体可感的事实,塑造了青年导师的光辉形象,进一步展示了鲁迅的精神风骨和人格力量。

最后,描写这燃烧的心"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

" 红日,象征永垂不朽的鲁迅精神,这正是写作此篇的缘由,"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远不会死!"以此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寄托无限思念。

《记张自忠将军》辅导内容概要1.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记张自忠将军》是现代著名作家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写的一篇记人的散文。

文章回忆抗战时期参加国民参政会华北视察慰问团,在前线见到著名爱国将领张自忠的情景。

本文和鲁迅的《忆刘半农君》都是记人为主的散文,但在写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与《忆刘半农君》相比较,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作者并非为张自忠将军立传,没有全面评述人物的生平业迹,而是注重直接的见闻,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所谓侧面描写,是对记写对象做间接描述,或以物写人,或以彼说此。

文章用许多笔墨详细介绍了张自忠将军司令部的简单朴素和他招待慰问团的那餐饮食的清淡简朴,又与慰问团一路访问过的不少司令部的陈设以及慰问团所到之处每每受到款待进行对比衬托,从而突出表现了张自忠将军自奉俭朴、为官清廉的可贵品质。

对于张将军的治军之严、作战之勇和以身殉国之壮烈,文章也没有正面介绍和描写,而是通过夜间敌人不时放炮壮胆,放哨战士态度安详,以及将军牺牲后的举国震悼,从侧面加以表现。

这就如"烘云托月"一般,使所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突现出来。

这种写法既意味深长,又可以留下大量的艺术空白供读者想象。

第二,将见闻与感受,记述与抒情,交织融和在一起,在平朴的记叙中注入深浓的情愫。

文章第二段在以细致的笔触记写了张将军司令部的简朴之后,作者写道:"我们访问过多少个司令部,无论是后方的还是临近前线的,军招待慰问团的那餐饮食的同时,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自从我们出发视察以来,……名为慰劳将士,实则受将士慰劳,到处大嚼,直到快活铺这才心安理得的享受了一餐在战地里应该享受的伙食。

珍馐非我之所不欲,设非其时非其地,则顺着脊骨咽下去,不是滋味。

"文章的第六段,作者回顾此次视察的见闻,感受更为深沉:"军民疾苦,惨不忍言,大家只知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其实亦不尽然,后方亦有不紧吃者,前方亦有紧吃者,大概高级将领之能刻苦自律如张自忠将军者实不多觏。

我尝以为,自奉俭朴的人方能成大事,讷涩寡言笑的人方能立大功。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国难当头之际仍然到处可见的奢侈腐败之风的憎恶与鞭鞑,寄寓着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愤之情,而对张将军亮风亮节的敬佩与景仰更溢于言表。

见闻与感受,记述与抒情的交织与融和,使文章增加了深度和广度。

此外,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既显示了白话文平易、自然、通脱的特点,又融进了文言文精练、简洁、雅致的长处。

全篇文章用的是平易自然的白话,同时又适当运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和句法,既能清新流畅地写人状物,表达情思,文笔又显得精炼雅洁,隽永耐读。

2.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在张自忠将军防地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这位爱国将领身居高位而自奉俭朴的风范,对其谋国之忠和作战之勇深表景仰。

文章不仅以敬佩之情写出了张自忠将军的高风亮节,而且融和着作者抗战时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匡世救弊的历史责任感。

重难点提示一、名词解释1.梁实秋(1903~1987),现代作家。

1923年赴美留学,三十年代参加新月书店和《新月》杂志编辑工作,曾就文学的阶级性等问题与鲁迅等左翼作家进行论争,1949年东渡台湾。

一生致力于英国文学翻译与研究,在创作上以散文著称。

2. 国之干城,国家的捍卫者。

干,盾;城,城郭。

干和城都起捍卫防御作用,用以比喻捍卫者或御敌立功的将领。

3. 讷涩,说话迟钝,不善言谈。

4. 谋国,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谋划、考虑。

5. 侪辈,同辈,同类的人。

二、词语辨析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冰霰xiàn 珍馐xiǖ别无长zhǎng物B.蕴藉jiâ多觏gòu 踱dú来踱去C.讷nà涩灵榇qīn 国之干gàn城D.侪chái辈江干gān 举国震悼dào提示:D2.《记张自忠将军》一文的主旨是:A.记述张自忠将军的事迹,为其立传C.记写对张自忠将军的印象,对其谋国之忠和作战之勇表示敬佩与景仰D.借张将军的事迹,抒发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愤之情提示:C3.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是:A.骄情,骄傲自大的情绪B.孤傲,孤僻高傲C.拂然,不赞成的样子D.人心叵测,众人的感情、愿望能以了解E.从谏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F.虚怀若谷,没有知识,内心空虚得像山谷一样提示:B.E4."我与张自忠将军仅有一面之雅,但印象甚深,较之许多常常谋面的人更难令我忘怀 "中"一面之雅"、"谋面"的意思?提示:一面之雅,只见过一面的交情。

雅,交情。

谋面:彼此见面。

5."像是会议室,别无长物,•里间是寝室,内有一架大木板床,床上放着薄薄的一条棉被,床前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架电话和两三叠镇尺压着的公文,四壁萧然"中"别无长物"、"萧然"的意思?提示:别无长(chánɡ)物,没有别的像样儿的东西,形容俭朴。

萧然:形容空虚、冷落。

6."张将军也常亲自过河督师"中"督师"的意思?提示:督师,指挥军队作战。

师,军队。

7."我们奉上一面锦旗,上面的字样不是'我武维扬'便是'国之干城'之类"中"我武维扬"、"国之干城"的意思?提示:"我武维扬",语出《尚书·泰誓》,这里意思是显示、高扬我们的军威。

维,句中助词,无义。

三、简答题1.什么是侧面描写?《记张自忠将军》一文是怎样使用侧面描写手法的?侧面描写是指对记写对象做间接描述,或以物写人,或以彼说此。

《记张自忠将军》一文通过写司令部陈设的简单和饮食的清淡,表现张将军自奉俭朴和谋国之忠的品德,通过描述张将军防地夜间的景象和将军牺牲后的举国震悼,表现其治军之严、作战之勇和以身殉国之壮烈。

2.梁实秋在《记张自忠将军》一文中使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和句法,请各举出几个。

对此,你如何评价?提示:文言词语,如:谋面、督师、俄而、遗榇、厝。

文言句法,如:"珍馐非我之所不欲,设非其时非其地,……","山以梅花名","行旅往还辄相顾指点","视任何侪辈皆无逊色","谓予不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