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1. 道德伦理的建设:儒家文化强调的“仁爱”、“礼仪”、“中庸”等道德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美德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 治国理念的启示:儒家思想倡导以德治国、以礼治国,提出君子应当以德行感化人民,而不是仅仅依靠刑法和暴力。
这一点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强调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3. 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
通过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可以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4. 教育理念的影响:儒家文化重视教育和学习,提倡“有教无类”,强调个人修养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5. 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国际合作与友好关系的发展。
6. 精神价值的追寻: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的探讨,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价值导向,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7. 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大同”理想等,激励人们关心社会、参与公共事务,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8. 生态环保的倡导: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9. 家庭和睦的促进:儒家文化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提倡孝顺、夫妻相敬如宾等家庭美德,这对于构建现代和谐家庭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
10. 个人修养的提升:儒家文化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倡导诚信、礼貌、谦逊等美德,这些都是现代职场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推荐下载】浅谈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浅谈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对环境保护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的生态智慧,则是儒家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思想。
人类经济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和现在活着的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不仅给人类的后代、也给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埋下了目前还难于逆料的隐患。
这不能不使人多方反省和思考,寻求对策和出路,包括重温古人悠久的生存智慧。
这里所说的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对自然界除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及万事万物能做些什么和不能做些什么,指在人对待非人的生命和存在的行为上有没有、以及有那些道德约束和限制,这些规范连同直接支持它们的思想和精神就构成了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则是指使人们遵守这些约束和限制的、属于终极信仰层面上的根本精神和信念。
而另一方面,这种精神信仰又很可能不仅仅是支持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同时也是支持人们对他人及社会的态度和行为的,即它可能同时也是一种全面的伦理学、人生哲学或者宗教信仰,是有关人的整个一生和所有生命的根本意义的精神信仰:生态智慧则是指与上述两者,尤其是与行为规范有关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充分认识和睿智选择。
1顺应自然、禁弛有秩的行为规范 古代儒家所主张的生态伦理行为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
作为一种关注人间社会的维持和人类的普遍生存、而不仅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学说、古代儒家学说不是普遍地禁止或绝对地非议杀生猎兽或伐树,而是认为人们有些时候可以做这些事,有些时候不可以做这些事。
人的生存固然离不开自然物,人在自然界也居主体地位,但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对它们做任何事情。
在此的要义不是完全的禁欲,而是节制人类的欲望。
《礼记》祭义记载说:曾子日: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日: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又《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日寸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建设和谐中国进程中的意义

第2 6卷 第1 期
新 乡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ixagU iesySca Sine dtn or l f n i nvrt( oi c cs io) n X n i l e E 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 b2 2 e . 01
Vo _ 6 No l 2 .1
儒家认 为人与 自然关 系的思想基础是 “ 仁学” 思想 , 处理人与 自然关系 的基本方法是 中庸之道 。儒家普遍怀有一种
热爱大 自然的伦理思想 , 仁 民爱物 ” 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的重要 内容 。儒 家一 再主张在实践 中对 自然 万物 即“ ,
既要合理利用 , 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 , 取之有时” “ 如“ 、 取予有 度” “ 、 用之 有节” 等等 。主张人 与 自然协 调统一 , 尊
1 4
个整体。发展到宋代 , 这种天地人整体观更趋于成 熟 。张 载提 出 了 “ 民吾 同胞 , 吾 与 也 ” 的命 题 , 物 意 即人类 是 我 的 同胞 , 地 万 物 是 我 的朋 友 , 与 天 天 人 、 物与 人类 本 质 上 是 一 致 的 。北 宋 理 学 大 师程 万 颢进一步提出了“ 仁者 以天地万物 为一体 ”5盼观 _ 点, 明代王 阳明也 主 张 “ 大人 者 , 以天 地 万 物 为一 体 者 也 ”。, 。 强调 人 与 自然 的融 合 。综 上 所述 , 以看 可 出他们 的侧 重点 和 具体 内容 不 尽 相 同 , 都 包 含 着 但 对 人与 自然 之 间 内在 统 一 关 系 的深 刻 思 考 , 穿 着 贯 “ 人合 一 ” 天 的思 想意境 , 们所 说 的人 与 自然 的和 我 谐都包含在这些思想内容之中。 ( ) 二 生态 伦理 思想 中人 与 自然 和谐 的观 念 儒家 “ 人 合 一 ” 观 念 强 调 人 与 自然 应 当 和 天 的 谐相处 , 同时 又肯定 人 的 主体能 动性 , 人 的主体 能 把 动性与尊重 自然规律结合起来。儒家天人合一的思 想 , 含着 追求 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 处 的生 存 境 界 。 其 包 中 “ 是 指诸 多性 质不 同 的事 物构 成 的互 补互 济 、 和” 均衡协调 、 和谐有序的有机统一体 。像史伯所说 的 “ 和 实生 物 , 则 不 继 , 夫 同 以他 平 他 谓 之 和 ” 。苟 子 继承了史伯 的思想 , 和” 把“ 当做万物得 以产生和发 展的综合协调机 制。他提 出“ 万物各得其 和以生 , 各得其养以成”2。《 _ j 苟子 ・ 礼论》 中说 :天地和而 “ 万 物生 , 阳接 而 变 化 起 , 伪 合 而 天 下 治 。 其 阴 性 ” 中 ,和 ” “ ” “ 与 合 同义 , 是 万 物 化 生 与 成 长 的 基 础 都 和依 据 。 “ 道变 化 , 乾 各正 性 命 , 合 太 和 , 利 贞 ” 和 乃 ( 周易》 《 乾卦象词 ) 。这是说 , 天道运行规定着万物 各 自的性 质 , 保持 和调 整着 万物 间全 面 和谐 的关 系 , 以达 到普 利 万 物 的 中正 状 态 。“ , 乾 阳物 也 ; , 坤 阴 物也 。阴 阳合 德 , 刚 柔 有 体 , 而 以体 天 地 之撰 , 通 以 神明之德” 。《 j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 “ 发 而 皆中节 谓之 和 。 中也 者 , 天下 之 大本 也 ; 和也 者 , 天下 之达 道也 。致 中和 , 地 位 焉 , 物 育 焉 ” 这 天 万 。 里 的“ 中和” 调事 物 和谐 过 程 中 的“ 适 度 ” 强 合 。儒 家 的天人 合一 的生 存 境 界 , 同时 也 是 一 种 真善 美 相 统 一 的理想 境界 。“ ” 指经 过 诚 明的途 径 , 真 是 去洞 感 天地 创 生万 物 的宇 宙 过 程 , 握 人 在 宇 宙 中 的位 把 置, 积极 发 挥人参 天 地 、 化 育 的作 用 , 赞 自觉地 与 天 地 和其 德 。“ 天 地 和 其 德 , 与 岂不 乐 哉 ? 。 善 ” ” ‘ 是 ‘ 认识 到 天 地 创 生 万 物 过 程 中包 含 着 一 种 至 善 的德 性, 即生 生 之谓 仁 。儒者 追求 天人 合一 , 天地 一样 像 养 生万 物 , 其 各 随 其 生 , 得其 所 , 种 “ 使 各 有 民胞 物 与”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 和“ 的博大胸襟。“ 与 万物 为一 , 所 碍 , 中 泰 然 , 无 胸 岂有 不 乐 ! l l美 ” ”】 “ U 指在 生存 境 界上 , 因对 天 地万 物之 和谐 一 体 进 行 人 精神 体 验 而 产 生 的 最 高 快 乐 。 “ 者 , 地 之 和 乐 天 也”“ ,大乐 与 天地 同和 ” 。它 是 说在 人 对 天 地 万 ¨ 物 的和谐 产 生的审 美 体 验 中 , 的情 感 与 万 物 的景 人 象交 融为 一 。人 同 时 因 自然 和 谐 产 生 愉 悦 和 快乐 , 天与人 、 与景本 身又和谐 不分 , “ 情 如 莫春者 , 春服 即成。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咏而 归 ” 孔 子 日“ 与 点 也 ” 。 吾 。孔 子 的 曾点 之 志 , 就是人 完 全融 入 自然 , 现 与 自然 完 美 和 谐 的 审 美 实 境 界 。儒 家乐 的 境 界 与 仁 的境 界 合 而 为 一 , 对 天 在
试论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内在于心而存在 。 _1 1 J
孟子 生活在 一个战 乱的年代 , 侯们 彼此征伐 , 诸 以致 民 不聊 生 , 土地 荒芜 , 生态环 境也 由于征战遭 到破坏 。作为 一 个 提倡 性善论的思想家 , 面对这样 的情形 他肯定会有所 反思 的。故有 了《 孟子 ・ 告子 上》 的记 载 , 孟子 日 :牛 山之木尝 美 “ 矣 。以其 郊于大 国也 , 斧斤伐 之 , 以为美乎 ?是其 日夜之 可 所息 ; 雨露 之所润 , 非无 萌蘖之 生焉 , 牛羊 又从 而牧 之 , 以 是 若彼濯濯也 。这是孟 子生态伦理意识产生 的一个时代背 景 , ” 也是外因 。那么 , 内因又是什 么呢?应当说是 他的性善论 。
孔子对人的教化方 面 , 主要体 现在对人作为道德 主体 的 心理建设 , 他把 “ 看成是最高 的道德修养 , 仁” 道德情操 , 家 儒 思想史 上第一 次将 “ 山” 乐 的生态伦理 要求纳 入“ 的范 畴 仁” 之中, 就是体现在 孔子 的 “ 知者乐 水 , 仁者乐 山” 的命题 中 , 人 与 自然 和谐 共处 , 者不仅 “ 仁 爱人 ” 而且 热爱大 自然 。孑 , L 子 很重 视 “ ” 把 “ 乐 , 心是 之乐 ” 看成是 人生 的最 高追 求 。但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智慧的特质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智慧的特质及当代价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爱惜生命、遵守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生长规律等道德观念,尤其反映在儒家思想学说中。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他们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参赞化育、仁民爱物、取物循时、和谐共生”等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今正处于生态危机日渐深重的20世纪的人类产生了重大启示。
正确认识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当代现代价值,将有益于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一、儒家生态伦理智慧的特质(一)“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伦理智慧的理论基石“天人合一”论是五千年中华灿烂文明的精华与核心。
人与天地万物的平等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儒家学派便把自己的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很好地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之上了。
“先秦儒家认为,天并不是与人相对的,仅仅作为认识对象而存在的自然界更不是毫无生命的僵死的自然界,而是有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的自然界,是创造生命的自然界,人的生命既来自于天,又与之息息相关,自然界取代了上帝,成为生命的创造之源,因而是神圣的。
”[1]与道家以人道天,即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不同,儒家强调人、物俱为天地和合而生,或者说人就是自然,“唯天为大”(《论语·泰伯》),人应该顺从天意。
宇宙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生命共同体,万物既同出于天地一体,又共处于天地一体之内,人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万物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单一体性”。
[2]孔子认为,人若有了天所赋予的仁和心性,就会了解“天道”,从而天人想通,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合一境界。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认为人性即天性。
《孟子·尽心上》有言: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荀子以气为万物生成的基础,基于对生态价值的正确认识,提出“天人相参”的生态伦理目标。
荀子认为,人是自然而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人又能治理天地、造化万物。
“天人合一”思想虽然闪耀着智慧之光,但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限制,片面强调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物我不分的认知态度,表现出人对自然的盲目崇拜,从而忽视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过分依赖与人“顺天”的行为。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伦理思想体系,它的理论主要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即仁慈、厚待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及崇尚“礼”,即尊重社会伦理准则、遵守社会规矩,以及崇尚“义”,即维护正义、行使正义、追求正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它提倡以礼以义,坚持正义,弘扬仁爱,倡导尊重他人,反对自私自利,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激励人们勇于奉献,追求真正的幸福。
它还提倡社会公平正义,提倡资源公平分配,反对社会不公,反对贫富差距扩大,反对贫困人口被排挤,反对社会不公正的现象,以及提倡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总之,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倡仁爱、公正、尊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激励人们奉献、追求真正的幸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儒家自孔子创立以来,儒家的思想一直是人们学习的对象,儒家学派的宗旨对中国及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
下面店铺小编带您一起来了解下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着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
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
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人民支配权力而非权力支配甚至主宰人民。
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则须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心处理一切党务和政务,将使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其执政的实质,积极组织和领导人民行使权力,使人民群众逐渐掌握自己管理自己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实现权力体制的民主化。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方鹿阅读附答案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蔡方鹿阅读附答案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蔡方鹿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大家手笔)
蔡方鹿
《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9日07 版)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
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
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
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作者为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