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1. 道德伦理的建设:儒家文化强调的“仁爱”、“礼仪”、“中庸”等道德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美德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 治国理念的启示:儒家思想倡导以德治国、以礼治国,提出君子应当以德行感化人民,而不是仅仅依靠刑法和暴力。

这一点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强调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3. 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

通过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可以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4. 教育理念的影响:儒家文化重视教育和学习,提倡“有教无类”,强调个人修养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5. 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国际合作与友好关系的发展。

6. 精神价值的追寻: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的探讨,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价值导向,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7. 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大同”理想等,激励人们关心社会、参与公共事务,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8. 生态环保的倡导: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9. 家庭和睦的促进:儒家文化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提倡孝顺、夫妻相敬如宾等家庭美德,这对于构建现代和谐家庭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

10. 个人修养的提升:儒家文化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倡导诚信、礼貌、谦逊等美德,这些都是现代职场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儒家文化的现世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世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世意义首先,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道德价值。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道德经济。

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不仅需要法律,也需要道德。

与之相适应的公民社会是法制社会,同样也是道德社会。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上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儒家文化强调人道与天道的一致,强调以义制利,忠恕之道,互信互利,这些都符合市场经济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儒家伦理的道德超越性的现代价值体现。

而当代社会,更确切来说是当代的中国,这种理念严重缺失,从三鹿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皮革奶,牛肉膏,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于我们来说迫切需要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信用体系建设。

不仅仅是经济上需要儒家文化提供保障,在伦理方面,同样也需要儒家文化,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

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

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其次,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

“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

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

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

儒家经典的文化解读与现实意义

儒家经典的文化解读与现实意义

儒家经典的文化解读与现实意义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书。

这些经典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也对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儒家经典的文化解读与现实意义。

一、思想精髓的传承儒家经典中的思想精髓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其中的“仁爱”、“诚信”、“谦虚”、“勤劳”等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提倡“仁者爱人”,“乡党不可贱”,强调个人应当在家庭、社会、国家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关心他人、尽己所能。

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当代社会,人们经常感到拜金主义蔓延、道德滑坡,因此在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精髓方面尤为重要。

二、现实问题的研究儒家经典不仅关注人类道德素养和理性,同样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乃至人类未来的问题。

《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则强调“中正平和”,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中央应当执行公正明辨、中正平和的政策,同时也呼吁人们用自律和努力实现个人的大我。

尤其现代社会面临诸多难题:如政治制度如何合理,社会实现和谐,如何应对资源匮乏等问题,而儒家经典中的许多思想都对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有积极的作用。

三、文化自信的表现近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的复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正在向世界展示其光彩独特的文化。

通过研究和理解儒家经典,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很多核心概念如仁爱、诚信、勤劳等国际化的价值观,也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树立起了更加优秀、更加自信的文化形象。

结语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正确的研究和理解儒家经典,对于推动中国文化再次辉煌、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文明都有积极的作用。

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地挖掘和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以此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

2.1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2.1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

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

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

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

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

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

试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试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试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以孔子为代表,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当代社会,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仁”,强调人们要以仁慈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及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义”,强调人们要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坚持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礼”,强调人们要尊重传统文化,尊重传统礼仪,尊重传统习俗,尊重传统道德。

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智”,强调人们要求知务行,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拓展自身视野。

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法治精神、文化素养和学习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文明进步和精神文明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以仁爱为本,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公正以及国家治理权威。

在当代社会,儒家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儒家文化强调的个人修养,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着焦虑、压力、失落等负面情绪。

而儒家文化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提醒人们要从内心开始修养自己,实现个人的齐家和治国。

当人们具备了自控、公德和爱心等品质,才能真正走上一条健康、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其次,儒家文化强调的“家庭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推动家庭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社会中,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压力与挑战,使得许多家庭失去了安详、温馨等基本的人文关怀。

儒家文化由内而外地倡导着“三纲五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婿献礼、妇顺”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提醒着人们家庭建设不仅是硬件上的富裕、生活上的便利,更是人们心灵上寻求安定和风凉。

此外,儒家文化强调的“承天治民、仁政优治”的思想亦能理清国家治理的方向和意义。

现代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污染、贫富差距、失信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幸福,更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儒家文化中的“仁者爱民,治者为民”的思想为当今时代的治理问题提供了启示。

一方面,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权利;另一方面,治理要注重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更多的利益和福祉。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核心思想提醒着人们要从内心开始修养自己、建设和谐的家庭,以及关注社会发展与政治治理。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发扬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强盛。

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与现代意义

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与现代意义

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与现代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被历代人所推崇,它的哲学内涵和现代意义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哲学内涵1. 仁爱与道德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就是“仁爱”和“道德”。

为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表现出人类对于道德和人性的关注。

其次,关注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通过道德教育,每个人可以了解道德规则,明白良心和责任,以感性理解道德法则,然后通过行为表现出它们,这就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

2. 教育和认知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条是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智慧,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真谛。

与此同时,他们还讲究“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思考和思想发现真理。

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努力掌握知识,同时也应该寻求知识背后的真理。

3. 社会与个人儒家思想非常看重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他们认为,个人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为社会做贡献。

对个人而言,儒家思想推崇谦虚、诚恳、正直、忠诚等美德,这些美德是影响整个社会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关注人类道德和信仰。

1. 价值观在当前环境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实际上广泛适用。

以道德为导向,寻求真理和哲学原则,深入研究人类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通过教育这些品质来完善个人形象,真正地还原道德的本质。

2. 对于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它结合了人类和个人社交的影响,涵盖了社会关系的整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儒家思想在政治方面提倡君主专制和礼仪之邦,有利于维护和平、团结和公正。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稳定和繁荣,而不只是过渡和速度。

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主张正义、和谐和权责平衡的社会价值观。

3. 受青年的欢迎儒家思想在中国青年中受到了广泛的亲近。

中国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

中国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

中国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中国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指导意义。

从人伦、礼仪、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儒家思想都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帮助。

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道德教育儒家思想把“仁”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倡导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求道德、品行。

儒家思想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强调个人要顺应自己的天赋才智,认真学习,不断探索,为国家、社会、自己创造价值,最终得到社会认可。

就在今年的4月7日,国家卫健委高度评价了扶持医学教育改革的南京医科大学从德育入官育的办学理念,这就是透过现代教育来实行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中还有许多的道德经典,例如《弟子规》、《大学》、《中庸》等等,着重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和道德价值的传承。

尤其是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理念,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优秀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政治哲学儒家思想也在政治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仁政”理念是儒家思想中许多政治哲学的核心,“仁者爱民”,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领袖应该是有良好品格的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讲求公正、仁爱,推行“仁政”,使政治更加稳定和公正。

此外,《论语》中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长之时血气方刚,老之时血气既衰,三者不得,则君子可保矣。

”强调君子要有不断的自我修身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正确的引导,其中“明辨是非”是需要用于现代政治的关键要素,一个领导能在个人和民族与其他民族、国家的交往中坚持自己的立场,并正当合理的维权,那才是真正的民族大义。

在当代社会中,政治哲学已经成为社会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儒家思想中的仁政,以及其他的政治价值观,依然具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分析了它们在东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提出了对以往的现代化模式要重新认识,指出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整合的功能必将对当代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内圣外王天人合一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西方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并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传统以来的儒家孔教,不但无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反而构成了一大阻碍。

因而,近代资本主义只能在西方国家产生而不能在东方国家产生。

然而,历史的发展似乎向马克斯·韦伯的论断提出了挑战。

上个世纪60—80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萧条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东亚经济圈却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奇迹。

当时,人们在考察其原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本身,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资本的积累、劳动力技术等等。

但这时的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像东亚这样的经济奇迹?同时,人们又考察了非经济的制度结构,这些国家在制度结构方面也大不相同。

人们在考察其文化因素时,发现这些地区的共同之处就是,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于是,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产生了:儒家文化对于亚洲这五个地区的经济成就是否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有利影响?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是什么?它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对社会的整合价值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1]。

儒家文化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和以皇帝为最高顶点的垂直隶君型的社会结构上产生的。

经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魏晋儒道并融、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的兴盛,儒家文化经久不衰,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被保存下来。

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1、人本主义思想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女娲、伏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等。

也就是说,一开始,中华民族就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性地位。

在《孝经》中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

在《荀子·王制》中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

并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

“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沦语·雍也》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回》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

“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

所以说,儒学是一种积极人世的人生哲学。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

这种精神鼓舞了历史上的中国人创造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

2、“内圣外王”思想在积极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之后,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这就是著名的“内圣外王”思想。

“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

“内圣外王”,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和社会理想的统一,它所注重的是个人人格的自我修养、人生理想的完成和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治理。

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规范,如“礼、仁、忠、孝、信、义、恕”等等。

“仁”是指以血缘为纽带的父母兄弟之间的亲情之爱,以及由此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为了达到“至仁”的境界,儒家提出“礼”的概念。

“礼”即“正名”,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孔孟还强调忠君孝父、友信仁义。

在此,儒家为君臣关系、家庭关系、一般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为封建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伦理规范。

至于怎样实施这些规范,儒家认为,除了人们自己潜心修养外,还有赖于社会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将这些伦理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心理过程,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与性格,因此,儒学十分注重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先行。

“外王”思想中,儒家提出了一套治国安邦的思想。

如孟子的“民本思想”,他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得民心是得天下之所在。

故此,孟子主张推行“仁政”,即要“制民恒产”,因为民有恒产才有恒心,无恒产则无恒心,仁政是王道政治的基本要求。

继孟子之后,荀子提出了“庶人安政”的思想,他以舟水形象地说明了“庶人安政”的作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外,儒家还有许多推行王道的政治思想。

“内圣”与“外王”并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统一、相一致的。

孔子认为“修己”可以“安人”;荀子认为“圣者”可以为王,圣者就是王者,圣王是合一的,即修养自己,安顿好家庭,达到至圣,就可以治国、平天下。

3、“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强调人本思想,但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

儒家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提倡“天人合一”,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在反神教的同时,也反自然,更多的是强调人定胜天,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开发,如今的生态系统失衡与这一“戡天论”思想是不无相关的。

孔子所讲的天命,不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说:“孔子所说‘天’,其实是自然,所谓‘命’,是自然之数或自然之必然性。

”[2]如《论语·阳货》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究天人之际”问题时,把“天”与“人”纳入一个能自觉维持平衡的有机系统中进行思考,认为天人之间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汉初,董仲舒提出“天人相类说”,认为人与天相似,天是有意志、有目的、有道德的主宰,人受命于天,天人之间存在着神秘的感应关系;天人之间用王者贯通起来,王者依天行事,“天瑞应诚而降”;反之,王者逆天行事,将招致“天谴”。

显然,其目的旨在寻求天人的和谐统一,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

传统儒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有机的自然观,也是儒家文化特质之一。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儒家文化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有机的自然观、完美的伦理道德体系和重民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整合功能一定的思想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基础上产生并体现出其文化价值。

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指出:“在一切文化现象中都体现出某种文化价值,由于这个缘故,文化现象或者是被产生出来的,或者是即使早已形成但被故意地保存着的。

”[3]儒家文化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特点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就是它对于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具有极强的凝聚功能和整合功能。

1、价值的整合。

社会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和欲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化熏陶,就难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达成大体一致的观念,儒家文化之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绵延几千年,在于它为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了统一的价值观,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

2、规范的整合。

统一的价值观需要统一的规范去维持,文化的整合规范因价值的需要而产生,因文化的整合而系统化和协调一致。

因此,不仅要制定统一的规范,而且要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从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文化的规范整合在于它提出了“礼、仁、忠、孝、信、义”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并强调人们修身养性,通过人们的这种内在的教化来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实现规范的整合。

3、结构的整合。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是由众多互相分离而又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

每一个部分和单元都有自己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必须和其他部分的功能联结起来才能实现,才能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发挥作用,即所谓的功能互补。

由于统一文化的作用,使社会结构成为一个协调的功能体系,儒家文化既提出了“君君、臣臣”的君主制思想,又提出了民本思想,忠君爱民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

“忠君”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爱民”是为了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二者都是为了巩固君主制,从而,实现了君主阶层与百姓阶层的结构整合,以进一步实现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同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实现了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结构性整合。

还有人圣思想,即只要人人潜心修养,都可以成圣等等。

整合功能是儒家的一大特色。

所以说,儒家文化是秩序文化并不过分,它所追求的就是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儒家文化在东亚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儒家文化经历了几百年的衰微而重新让人们认识它的价值,是由于近些年来西方经济的萎靡不振和东亚经济圈的迅速崛起。

人们发现,东亚经济的起飞除了科技、经济等物质性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在支撑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仍然在现代社会发挥着核心文化的作用。

正如美国学者赖肖尔所说:“当代的日本人,虽然已经不是德川时代他们祖先那种意义上的孔孟之徒了,但是,他们身上仍然渗透着儒教的价值观、伦理观。

”[4](一)儒教的整体性原则本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和对利益的无限追求,损害了经济组织和集团的正常运行,而东亚人虽然也有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意识,他们也追求个人利益,但社会仍保持着统一,并显示了集团整体性的效率。

如在韩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二者.是同时加强的。

在日本、新加坡都莫不如此。

这主要源于社会本身所具有的统一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