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形成与基本观念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项。

禅宗起源于唐代中国,因在印度佛教中“禅那”一词的译音为“禅”,故名为“禅宗”。

禅宗的思想核心是“悟”,即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达到直接悟性的境界,体验真实的生命本质,从而看破生命中的种种幻想和束缚,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禅宗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的思想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理性,“言语不逮”,强调直接悟性;二是注重方法,如打坐、坐禅、禅悟等,以求突破幻象,实现本我;三是“看心为觉”,将悟性当作认知的本源,不依赖于经验和因果。

禅宗思想的核心是证悟。

禅宗认为“诸法无我”,即某种表象下的存在,并不代表其真实存在,其存在并不等价于它的实在性。

禅宗不仅否认概念性知识的一切价值,而且也否定道德规范和所有客观存在的本质。

禅宗主张的是要去除所有假设和为真实所糊涂的瞎想,通过直接悟性而达到真实的认识。

禅宗把“觉悟” 看作是认知的一种,认为这种认知能够既跨越史学和经验,突出认识的有限性,又能够直接体验实在的生命。

这种认知不仅超越了理性、知识等传统学科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开拓世界、创新历史的意义。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首先,在文学艺术上,禅宗与诗歌结合,产生了“诗狂论、古意、墨宝”等艺术形式,形成了赞美生命、自然与心灵的诗歌。

其次,在建筑和园林中,禅宗的思想以自然美、人文情、趣味性和精神节肢及所孕育的禅意修养,形成了丰富多彩、气韵环美的禅园建筑。

再次,在医学中,禅宗为中医学的疑问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从禅宗的角度看,病是由于人们的紧张、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引起的,体验禅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哲学、道德、社会等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禅宗代表了自我与大众性、理性与非理性、历史与超历史、经验与超经验等相对的一种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中国禅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又称为禅宗佛教,是佛教中的一种宗派,其思想体系强调觉悟,注重禅修和直接体证,因此非常受到人们的追捧。

禅学思想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中国禅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禅宗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中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主要包括禅宗佛教、禅宗艺术、禅宗诗歌等领域。

禅宗佛教的核心是“观心”,即通过禅修达到对自己和宇宙的真实认知。

禅修是通过禅坐、默想、禅打等方式进行的。

禅宗艺术指的是以禅修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如禅画、禅剧、禅曲等。

禅宗诗歌则是借助诗歌形式表达禅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如苏轼的“庐山谣”、杨万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等。

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贡献。

禅宗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生命、人类存在等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中国古代禅学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禅学的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宇宙和自我存在的思考。

禅学主张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悟道的本能和潜力,只要经过适当的修行,就能够觉醒,了悟佛性,超越生死,达到无上的境界。

禅学思想的核心是“一念清净”。

禅宗认为,人们应当通过禅修将自己的自我意识转化为“智慧的目盼”,使自己的“心”得到调和,达到真正的安定和平静。

禅宗认为,“无心”即“无念”,是达到涅槃的境界。

禅宗所追求的不止是一种对世界的看法,更是一种对世界、自我、他人的感知。

三、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等领域。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禅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在佛教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禅宗强调内觉、领悟、体验、直指本心等方式,帮助人们超越思维的限制和对立,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禅学精神下存在着许多二元对立的概念和思想,这些二元对立在禅宗思想中的体现,既是揭示了矛盾的本质,又是指导人们寻找平衡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包括"有"与"无"的对立。

禅宗强调"无我"的观念,认为个体自觉的存在是虚幻的,只有抛弃有限的个体认知,追求无始无终的真实本性,才能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平静。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还包括"返静"与"常闹"的对立。

禅宗强调回归安静、内觉、内心安宁的状态,认为世俗的喧嚣和心灵的安宁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而返静即是要超越常人的追逐和执着,寻求内心的宁静。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还有"空"与"有"的对立。

禅宗认为万物皆空,事物的存在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空即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虚无、无为、无量。

而有则是世俗的存在,是表象和幻象。

禅宗倡导超越对有的执着,追求空的境界。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还有"无为"与"为"的对立。

禅宗强调无为而治,认为追求非行为、非计划、非目的的生活方式,可以达到自在与自由。

禅宗强调的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通过觉知和领悟,追求无为而为的境界。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体现了禅宗思想中超越矛盾和对立的核心观念。

禅宗通过悟性的领悟和内觉的体验,追求超越表象和幻象的本质,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还指导人们寻求内心解脱和和谐的方法。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其禅修方法以“止观双修”为主要特点。

自从禅宗兴起以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禅修方法和卓越的人才造就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璀璨历程。

一、禅宗的创始禅宗的创始人是南朝宋代的僧人达摩。

据传说,达摩是印度南部的一个王子,由于不满王宫的奢华生活,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

他曾经游历中、西亚、中亚等地,智慧博学,是佛教社会中广受尊敬的大师。

达摩到达中国后,进入了北魏孝文帝的宫廷,传播佛法,并被封为南天竺大师。

他将禅宗思想融合在佛教体系中,打破了佛教律法僵化的状态,在佛教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禅宗兴起的历程禅宗在唐朝时期迎来了兴盛的时期。

五祖惠能、六祖慧能、七祖法眼三代禅师成为了佛教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惠能主张“不立文字”,强调顿悟,提出了著名的“提起头皮,会顶天”的口号;慧能在六祖慧因的基础上,从而发展出了“打破依止心行,善知识法身不想”的观点;法眼则注重“三观”和“三身”,准确阐释了心灵修行的要义。

唐朝时期禅宗小论延续了禅宗的兴盛局面,洛阳大觉寺、广州慧远寺等成为著名的禅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前来诵经参禅。

宋朝时期禅宗的地位更加巩固,出现了“五宗合一”的文化现象,即“唯心、法华、华严、净土、禅宗”五种佛教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大乘佛教的“五教一门”体系。

在宋代禅宗又分为宗派,如临济宗、曹洞宗、淨土宗等;而在元明清时期禅宗逐渐走向变革和革新,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方式。

三、禅宗的影响禅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思想上,禅宗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关注人性,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契合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特点。

其次,在文化上,禅宗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的影响在诗歌、书画、茶道、园林艺术、武术等方面体现,渗透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最后,在社会生活中,禅宗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影响也得到了巨大发扬。

其普及了印刷技术,推广了经学修养等。

第4讲 禅宗的形成及其基本观念

第4讲 禅宗的形成及其基本观念

三祖僧璨
僧璨,也写僧粲,在禅宗几祖中是个神秘 人物,史料最少,《景德传灯录》说是“不知 何许人也”。但在慧可传中说“有一居士,年 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师(慧 可)”,推测也是个知识分子。
四祖道信
与僧璨相比,道信的地位重要多了,因为 不只事迹明确,而且住蕲qi州黄梅双峰山,开 创了东山法门,为弘忍传法、慧能立宗准备了 条件。他俗姓司马,原籍河内,后徙于蕲州广 济县(在今湖北)。
六祖慧能
慧能,也写惠能,俗姓卢,因为剃度晚,也称 卢行者。他父亲卢行瑫是范阳(今河北涿县) 人,作官,被贬到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在那里落了户。慧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公元638),三岁丧父,随母亲迁到南海 (今广东南海县),过苦日子。长大些,卖柴 为生。
初见五祖弘忍,弘忍问他是哪里人,来求什么。 他说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求作佛。弘忍说: “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如何)堪作 佛!”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达摩
由海路经广州来中土,时间有早晚二说:早的是南朝 宋末,晚的是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依 后一说,次年至金陵,曾与梁武帝论佛法:
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 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 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 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 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 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
五祖弘忍
五祖弘忍,俗姓周,祖籍寻阳,后徙黄梅(在今 湖北)。
因为与四祖道信同在一地,所以有相识的机缘:
一日,(道信)往黄梅县,路缝一小儿,骨相奇 秀,异乎常童。师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 有,不是常姓。”师曰:“是何姓?”答曰:“是佛 性。”师曰:“汝无性邪?”答曰:“性空故。”师 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于父母所乞令出家。 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名曰弘忍。 以至付法传衣。(《景德传灯录》卷三)

中国哲学之禅宗

中国哲学之禅宗

• 第四则 “佛是干屎橛”
• 在草纸普及之前,中国人用“干屎橛”这种工具擦屁屁。 干屎橛用竹片制成,水洗后可循环往复使用。著名的南唐 后主李煜诚心礼佛,居然亲自为僧侣削干屎橛。给僧侣使 用前,还要经过严格的自检——用自己的脸颊测试竹片上 有没有毛刺…… 但早在唐朝时,有人请教高僧宣鉴和尚 ,“佛是什么?” 宣鉴回答的很客气——“佛就是干屎橛 !”这下把大家吓坏了,怎么这样侮辱佛祖呢? 宣鉴和 尚甚至说:释迦摩尼是干屎橛,达摩是老躁胡(达摩是天 竺人,也算胡人),文殊普贤菩萨都是担粪汉…… 宣鉴和 尚并不是诽谤佛祖,而是从一个最浅显的角度印证佛法— —“众生平等”。 南唐后主李煜为了礼佛为僧侣削干屎 橛,而宣鉴说佛是干屎橛。两人到底谁更接近禅心,由大 家见仁见智吧!
• 第十则 龙潭吹烛
• 德山宣鉴反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一天,他 与龙潭禅师聊到夜深。龙潭说:“你回房去吧。”德山走 到门口又返回,说:“师父,外面黑,看不见。”龙潭点 燃一支蜡烛递过去,德山伸手来接,龙潭突然把烛吹灭, 问: • “你见到了什么?”德山大悟,立即跪下顶礼,说:“从 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都不再怀疑了。” • 启示:在黑暗中摸索方向,只有当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 内心的禅光才会亮起。
• 第六则 捉虚空
• 石巩和西堂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 ,石巩问西堂:“你会捉虚空么?”西堂道:“ 会捉。”石巩问:“怎么样捉?”西堂用手在空 中抓了一把,说:“就这么捉。”石巩摇了摇头 ,道:“你不会捉。”西堂不服气,反问道:“ 那你说该怎么捉?”石巩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 疼得西堂大叫。石巩笑着说:“虚空必须这么捉 才行。”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说:“多谢师兄指 点!”
• 第十六则 学僧背柴
• 唐代高僧马祖和希迁,一个住江西一个住湖南,学僧们两 边跑,“走江湖”以学法。一次,希迁问江西来的学僧, “你见过马祖吗?”“见过。”希迁指指院子里一堆柴: “马祖像这堆柴吗?”学僧答不上,跑回去找马祖。马祖 问:“那堆柴有多重?”“有百把斤吧。”“那你力气很 大啊!”学僧不解,马祖道:“你背着那么重一堆柴,从 湖南走到了江西,岂不是力气很大吗?” • 启示: 马祖是否像柴,本来不是问题,无端背起,不懂 放下,烦恼自寻。

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禅宗,又称为禅宗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

它秉持着直指人心,追求心灵觉悟的理念,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一、禅宗的兴起与传入中国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印度。

当时,一位名叫菩提达摩的印度僧人来到中国,传授了禅宗的教义。

菩提达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修行成果,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修行者前往寻求指导。

二、禅宗的发展与独特教义禅宗的发展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历史上,禅宗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及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

禅宗注重对内观察,通过坐禅等修行方法,以觉察自身心灵状态并达到觉悟的境地。

禅宗主张超越言语和概念,注重直接体验和非语言的交流,因此被称为“无言宗”。

禅宗的实践方法简单实用,深受广大信徒的喜爱。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空性和如来心性。

空性是指万物皆空,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

如来心性则是指每个众生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所蒙蔽。

通过修行和觉悟,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三、禅宗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作为中国佛教宗派中最具本土特色的一支,禅宗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直指人心,与中国传统的思想倾向相契合。

禅宗注重个体的体验和领悟,强调个体灵性的觉醒。

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追求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倾向相呼应。

其次,禅宗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禅宗精神对于诗人、书画家、茶道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的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名人墓志铭、石刻和诗词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禅宗通过世间化运动的发起,与社会运动紧密相关,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上,禅宗一直与士人、文人、武士的群体联系紧密,对社会稳定和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禅宗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禅宗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着活跃的传承与发展。

现在,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已经传入了世界各地,成为了跨文化的传统。

禅与佛的区别

禅与佛的区别

禅与佛的区别
禅与佛的区别
中国禅与佛是两种不同的宗教思想,尽管它们表面上有所相似,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实践方式以及认识观念。

禅宗起源于第六世纪中国南方,其基本理念是修持一定的心态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它倡导简约、吃苦、一念见性、入定为主,佛法无边。

禅修者注重身体力行,不以文字解释为主。

佛教源于公元前5世纪印度,它注重教义学习与修行,核心任务是实现的“解脱”。

它的实践多以文字解释为主,运用四大因缘来解释人的存在与解脱,“释迦之死”提出了释迦牟尼的解脱,被当作最后的准则。

对于禅宗和佛教而言,它们在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实质上又有着千差万别的区别。

禅宗注重身体力行,佛教注重文字解释。

此外,两种宗教还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例如禅宗产生于中国南方的鹤林寺,而佛教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地区。

总而言之,中国禅和佛教是两种不同的宗教思想,它们的历史背景、实践方式以及认识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1)机锋
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 答:“庭前柏树子”
“好大灯笼” “一寸龟毛重九斤” “破草鞋” “山河大地” “西来无意” ……
(2)棒喝 棒指棒打,喝指口喝。
(3)毁佛 毁佛、毁祖、骂僧和排拆经典三藏等
三、禅宗特点
表现中国佛教的两大特点:简易性 和世俗化。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佛性常清净)
南能北秀
3,分化:五家七派
临济宗:黄龙派、杨歧派 曹洞宗 云门宗 法眼宗 沩仰宗
二、禅宗的基本观念
1,明心见性 人的“心”、“性”即为佛性
2,顿悟成佛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 于念而不念 无相: 于相而离相 无住: 不定住,不执著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四、禅宗与中国文化
1,佛性与心性 2,顿悟与虚静
Hale Waihona Puke 佛教对中国传 统文化有何影响

且听下节分解
谢 谢!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佛 教 主文 讲化
高 文 强
中国化的佛教在观 念上有何变化?
第四讲 禅宗的形成及其基本观念
明心见性 顿悟成佛
一、禅宗的形成
1,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之说 西天:迦叶——菩提达摩 东土:齐梁达摩、北齐慧可、隋代僧璨、 唐代道信、弘忍、慧能
黄梅四祖寺
黄梅五祖寺
2,慧能与神秀的比试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