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概念部分练习题汇编
第二章--概念部分练习题

第二章概念内容提要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
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构成集合体的个体。
初二物理概念练习题

初二物理概念练习题题目一:速度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是什么?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学中常见的两个概念,用于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和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它们的定义、区别以及计算方法。
一、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快慢程度,用字母V表示,其计算公式为:V = Δs / Δt其中,Δs表示物体在时间Δt内所移动的距离。
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用字母a表示,其计算公式为:a = Δv / Δt其中,Δv表示物体在时间Δt内速度的变化量。
题目二:力的概念及其三大基本性质是什么?力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介绍力的定义以及其三大基本性质。
一、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发生加速度或形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效果。
力以矢量的形式表示,用字母F表示。
二、力的三大基本性质1. 力的大小:力的大小由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通常使用牛顿(N)作为单位进行表示和计算。
2. 力的方向:力是矢量量,具有方向性。
力的方向由施加力的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方向决定。
3. 力的作用点: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是力所施加的物体上的一个点。
题目三: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什么?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
下面将介绍重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一、重力的定义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使得物体朝着地球的中心运动。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二、重力的计算方法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表示重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为9.8m/s²。
题目四: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什么?压力是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的大小。
下面将介绍压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一、压力的定义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用字母P表示。
数值上可以表示为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其次章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试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肯定精神B.具有思维实力、从事社会实践和相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肯定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相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须要,则这种须要会比十所高校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依据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相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相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相识自然的实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料将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建出来。
”从相识和实践的关系看,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相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相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相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行,而且具有干脆现实性的品行D.实践与相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相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相识的目的D.间接阅历毫无用处10.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区分是( )A.感性相识是牢靠的,理性相识是不行靠的B.感性相识来源于实践,理性相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相识是对现象的相识,理性相识是对本质的相识D.感性相识来源于干脆阅历,理性相识来源于间接阅历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辩不休的唯理论和阅历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阅历论是错误的B.阅历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阅历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阅历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特别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状况下都是肯定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分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运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阅历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仔细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仔细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相识与一般相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复习题有哪些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复习题有哪些数学一直是同学们公认的难题,想要学好数学不下功夫是不行的。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复习题,希望可以帮到你!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复习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1.(2003•烟台)若3x﹣2y=0,则等于( )A. B. C. ﹣ D. 或无意义2.(2009•上海)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1=0时,如果设=y,将原方程化为关于y的整式方程,那么这个整式方程是( )A.y2+y﹣3=0B. y2﹣3y+1=0C. 3y2﹣y+1=0D. 3y2﹣y﹣1=03.(2010•聊城)使分式无意义的x的值是( )A.x=﹣B. x=C. x≠﹣D. x≠4.(2011•连云港)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 )A. B. C. D.5.(2014•永州)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a2•a3=a6B. ﹣2(a﹣b)=﹣2a﹣2bC. 2x2+3x2=5x4D. (﹣ )﹣2=46.(2014•海南)下列式子从左到右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a2+4a﹣21=a(a+4)﹣21B. a2+4a﹣21=(a﹣3)(a+7)C.(a﹣3)(a+7)=a2+4a﹣21D. a2+4a﹣21=(a+2)2﹣257.(2014•龙东地区)已知关于x的分式方程+ =1的解是非负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2B. m≥2C. m≥2且m≠3D. m>2且m≠38.(2014•来宾)将分式方程 = 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正确的是( )A.x﹣2=2xB. x2﹣2x=2xC. x﹣2=xD. x=2x﹣49.(2014•安徽)x2•x3=()A.x5B. x6C. x8D. x910.(2006•绍兴)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图中以BC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 )A.2对B. 3对C. 4对D. 6对11.(2013•黑龙江)已知关于x的分式方程=1的解是非正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a≤﹣1B. a≤﹣1且a≠﹣2C. a≤1且a≠﹣2D. a≤112.(2014•本溪一模)如图,在△ABC,∠C=90°,∠B=15°,AB的中垂线DE交BC于D,E为垂足,若BD=10cm,则AC等于( )A.10cmB. 8cmC. 5cmD. 2.5cm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题4分)13.(2003•宜昌)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如下:三角形 ( )内可填入的是_________ .14.(2013•株洲)多项式x2+mx+5因式分解得(x+5)(x+n),则m= _________ ,n= _________ .15.(2014•西宁)计算:a2•a3=_________ .16.(2014•成都)已知关于x的分式方程﹣ =1的解为负数,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7.(2014•南充)分式方程 =0的解是_________18.(2014•沙湾区模拟)如图在△ABC,△ADE中,∠BAC=∠DAE=90°,AB=AC,AD=AE,点C,D,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D,BE.以下四个结论:①BD=CE;②BD⊥CE;③∠ACE+∠DBC=45°;④BE2=2(AD2+AB2),其中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8小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逻辑推理 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练习题一、填空题1.概念是反映对象__________的思维形式,它的两个逻辑特征是_______和________。
2.属概念与其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______关系,这种关系式对概念进行_______和________的逻辑根据。
3.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这里的“同一”只是指它们的______相同,而它们的_______却不完全相同。
4.概念的限制是缩小概念______的方法,它是由___概念过渡到___概念;它的极限是______。
5.概念的概括是______概念外延的方法,它是由__概念过渡到____概念,它的极限_____。
6.定义是揭示__________的逻辑方法,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的;属加种差定义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划分是揭示概念的_____的逻辑方法,它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的。
8.“河南人”这个概念的矛盾概念是__________,反对概念是__________;它的属概念是________,种概念是___________。
9.“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员”这两个概念外延见的关系式________关系。
10.“苹果”与“苹果树”这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是_____关系。
11.“多数人赞同的观点”与“正确观点”这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12.设a、b为矛盾关系的概念,c为它们的属概念,则c类中的任一外延对象都必然属于________________,若a、b为反对关系的概念,则a+b______c。
13.设a、b、c为0三个概念,若a真包含b,并且a与c为全异关系,则b与c的外延关系为__________。
14.“未成年人”这个概念,可以概括为________,可以限制为_________。
15.在判断“郭沫若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中,“郭沫若”与“文学家”在外延上具有_________关系;“文学家”与“历史学家”在外延上具有______关系。
法律逻辑练习题第二章概念

第二章概念练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概念的概括和限制 3.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4.种差 5.划分二、填空题1.“附加刑指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这句话是从()方面来明确“附加刑”这一概念的。
2.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非法行为”这个概念是()概念,它的论域是()。
3.从概念间的关系来看,“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具有()关系;“联合国”与“中国”具有()关系;“动物”与“昆虫”具有()关系;“小说家”与“作家”具有()关系;“普遍概念”与“实体概念”具有()关系;“宪法”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关系。
4.“在四川工作的人”(a)与“四川人”(b)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5.“抢劫集团”(a)、“抢劫集团的成员”(b)、“犯罪集团”(c)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6.划分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它由()、()和()这三部分组成。
7.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逻辑基础是()。
8.罪名概念定义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9.从概念是否反映集合体来看,“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中的“这次会议的代表”表达的是()概念。
10.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这个犯罪分子”是()概念;“这些犯罪集团”是()概念。
11.下定义时,如果被定义项的外延大于定义项的外延,那么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12.“法院”与“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这两个语句表达了()关系的概念,而“马达”与“电动机这两个语词表达的是()概念。
13.“这个书亭出售的书很多,有工具书、字典、文艺书、科技书和社科书。
”这一划分,违反了()规则,犯了()错误。
14.“刑法是国家的法律”作为“刑法”的定义,违反了()的规则,犯了()的逻辑错误。
15.“我家门口栽了几株花卉。
”这一语句在使用概念方面犯了()的错误。
16.“子项相容”的划分与“划分过宽”的划分之间具有()关系。
新概念物理第二章题目答案高一

新概念物理第二章题目答案高一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考点】光的反射【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解:A、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B、池底反射的光线穿过水面,折射进入人眼,此时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池底经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且虚像在实际池底的上方,所以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故与题意不符;C、平静湖面上拱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D、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故选C。
2、【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1Q:生活中的升华现象;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解答】解: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②盛夏,旷野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B符合题意;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C符合题意;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概念内容提要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
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
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
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
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
(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
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构成集合体的个体。
所谓“类”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分子所构成的,其特点是:“类”是对于分子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因此,“类”所具有的属性,其分子必然具有。
“类”的外延必然包括分子的外延。
例如:“法律词汇”是个集合概念,因为“法律词汇”是由许多法律语词构成的一个集合体,构成“法律词汇”的用语是它的个体;“法律词汇”中的任一个法律用语都不具有“法律词汇”的特点,如我们不能说“诉讼”、“法庭调查”、“法律咨询……是法律词汇,而只能说它们是法律用语。
再如:“警察”是个非集合概念,这一概念是对从事“维护社会治安”这类人员的一种概括,凡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都称之为“警察”,都具有警察的性质。
因此,“警察”是一个类概念,构成这个类的分子就是“警察”中的具体对象,如警察这个类中的张××、王××等。
2.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同一语词既可表达集合概念,也可表达非集合概念如:①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②警察是能吃若耐劳的。
这两个语句中都有“警察”这个概念,当我们从集合、非集合意义上去判定这个概念时,首先要看“警察”这个概念在两个语句中的含义。
第个语句,断定“警察”具有“维护社会治安”这样的性质,凡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都是“警察”,都属于“警察”这个类,因此,第①个语句中的“警察”是当作非集合概念来使用的;在第②个语句中,断定“警察”具有“能吃若耐劳”的特性,而这一特性是对“警察”这支队伍的整体断定,并非“警察”这支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能吃若耐劳”这样的特性。
因此,第②个语句中的“警察”是当作集合概念来使用的。
三、概念间的关系(一)概念间的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不外有五种,即: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其中,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统称从属关系。
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以及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都不能并列使用。
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来表示。
在实际思维中,往往需要认定三个或更多个概念间的关系。
这时可照上述五种基本关系的特征,将它们依次进行分析认定。
概念的外延关系中,重点是从属关系,难点是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二)怎样理解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1.一个概念的外处被包含中另一个概念的外处之中,并且仅为另一概论外延的一部分,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就是从属关系。
在从属关系中,外延大的,包含另一个概念外延的概念叫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外延小的,被包含在另一个概念外延之中的概念叫种概念(亦称下位概念)。
从属关系分包含关系和包含于关系两种。
2.理解从属关系,要把它与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加以区别。
从属关系中的属概念是对种概念性质的概括,种概念必然具有属概念的特性;整体是由该整体中个体有机构成的,整体的性质个体必然不具有。
例如:“法院”和“中级法院”,由于“法院”这一概念是对所有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审判机关”共同性质的概括,“中级法院”作为“法院”这个类概念中的一个分子,必然具有法院的特性。
因此,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是从属关系;“法院”和“刑庭”之间则不同了,“法院”是由“刑庭”、“经济庭”、“民庭”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法院”具有的特性,“民庭”必然不具有,“法院”的外延中没有“民庭”,“民庭”的外延中没有“法院”,当然不能说“民庭”被包含在“法院”外延之中。
因此,这两概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它们的外延关系是全异的。
(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和区别和联系(参见教材,从略)四、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一)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是在概念内涵与外延反变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概念的外延,使种概念过渡到包含它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从而缩小概念的外延,使属概念过渡到它的某一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在理解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时,以下两个问题要十分注意:1.概念的概括和限制必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如果不是属种关系的概念,就不能进行概括和限制。
如:“刑法”与“刑法第100条”之间就不是属种关系,因而把“刑法”限制为“刑法第100条”就是错误的;反之,把“刑法第100条”概括为“刑法”也是错误的。
2.概括和限制必须实现概念外延的扩大或者缩小,否则就不是概念的概括和限制。
如:“长江”与“奔腾的长江”这两个概念外延是一样的,把“长江”限制为“奔腾的长江”或者把“奔腾的长江”概括为“长江”都是错误的。
(二)定义和划分(参见教材,从略)练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概念的概括和限制3.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4.种差5.划分二、填空题1.“附加刑指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这句话是从()方面来明确“附加刑”这一概念的。
2.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非法行为”这个概念是()概念,它的论域是()。
3.从概念间的关系来看,“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具有()关系;“联合国”与“中国”具有()关系;“动物”与“昆虫”具有()关系;“小说家”与“作家”具有()关系;“普遍概念”与“实体概念”具有()关系;“宪法”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关系。
4.“在四川工作的人”(a)与“四川人”(B)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5.“抢劫集团”(a)、“抢劫集团的成员”(b)、“犯罪集团”(c)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6.划分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它由()、()和()这三部分组成。
7.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逻辑基础是()。
8.罪名概念定义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9.从概念是否反映集合体来看,“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中的“这次会议的代表”表达的是()概念。
10.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这个犯罪分子”是()概念;“这些犯罪集团”是()概念。
11.在下定义时,如果被定义项的外延大于定义项的外延,那么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12.“法院”与“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这两个语句表达了()关系的概念,而“马达”与“电动机这两个语词表达的是()概念。
13.“这个书亭出售的书很多,有工具书、字典、文艺书、科技书和社科书。
”这一划分,违反了()规则,犯了()错误。
14.“刑法是国家的法律”作为“刑法”的定义,违反了()的规则,犯了()的逻辑错误。
15.“我家门口栽了几株花卉。
”这一语句在使用概念方面犯了()的错误。
16.“子项相容”的划分与“划分过宽”的划分之间具有()关系。
17.在划分时,如果划分的母项外延大于划分子项外延之和,就要犯()的错误;违背“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的规则,就会犯()的错误。
18.概念“大学生”(a)、“学生”(b)、“球迷”(c)的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三、单项选择题1.“地球的卫星”这一概念是()。
①单独概念②普遍概念③否定概念④属性概念2.“书不可不读,报不可不看”这一语句中的“书”和“报”这两概念都属于()。
①属性概念②集合概念③非集合概念④否定概念3.在语句“人民警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和“人民警察应该成为遵纪过法的模范”中,“人民警察”这一个概念()。
①在两句中都是集合概念 ②在两句中都是非集合概念③在前一句中是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④在前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集合概念4.“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的”中的“勤劳”与“善良”这两个概念( )。
①都是实体概念 ②前者是实体概念而后者是属性概念③都是属性概念 ④前者是属性概念而后者是实体概念5.“命题”与“概念”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 )。
①从属关系 ②全异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全同关系6.“中国”与“北京”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 )。
①真包含关系 ②交叉关系 ③真包含于关系 ④全异关系7.“不发达国家”这一概念的论域是( )。
①非洲国家 ②亚洲国家 ③欧洲国家 ④国家8.“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中的“爱因斯坦”与“世界著名科学家”这两个概念之间是( )。
①真包含于关系 ②真包含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矛盾关系9.“中国”(a )、“四川”(b )、“重庆”(c )这三个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① ②③ ④10.“抢劫犯”(a )、“杀人犯”(b )、“强奸犯”(c )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① ②③ ④11.下图所示的外延关系,可以填入这样一组概念,即( )。
a b c a b c a b c b a c a b c a b c a b c A.b.c①男青年(a )、教师(b )、女青年(c )②被告(a )、罪犯(b )、盗窃犯(c )③发达国家(a )、欧洲国家(b )、亚洲国家(c )④大学生(a )、男学生(b )、女中学生(c )12.下列连续概括中,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