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率与电阻计算
常用导体材料电阻率计算公式

常用导体材料电阻率计算公式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电学部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⑴Q=I2Rt普适公式)⑵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⑴I=I1=I2⑵U=U1+U2⑶R=R1+R2⑷U1/U2=R1/R2 (分压公式)⑸P1/P2=R1/R26并联电路:⑴I=I1+I2⑵U=U1=U2⑶1/R=1/R1+1/R2 [ R=R1R2/(R1+R2)]⑷I1/I2=R2/R1(分流公式)⑸P1/P2=R2/R17定值电阻:⑴I1/I2=U1/U2⑵P1/P2=I12/I22⑶P1/P2=U12/U228电功:⑴W=UIt=Pt=UQ (普适公式)⑵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⑴P=W/t=UI (普适公式)⑵P=I2^R=U^2/R (纯电阻公式)电流密度的问题:一般说铜线的电流密度取6A/mm2,铝的取4A,考虑到大电流的趋肤效应,越大的电流取的越小一些,100A以上一般只能取到左右,另外还要考虑输电线路的线损,越长取的也要越小一些。
计算所有关于电流,电压,电阻,功率的计算公式1、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串联)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2、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并联)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或。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注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支路电阻都小。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ρ=RS/l。
其中ρ为电阻率——常用单位Ω·m
S为横截面积——常用单位㎡
R为电阻值——常用单位Ω
L为导线的长度——常用单位m
电阻率的另一计算公式为:E/J
ρ为电阻率——常用单位Ω·mm2/m
E为电场强度——常用单位N/C
J为电流密度——常用单位A/㎡
(E,J 可以为矢量)可以看出,材料的电阻大小与材料的长度成正比,而与其截面积成反比。
简介:
电阻率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
某种物质所制成的原件(常温下20°C)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乘积与长度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电阻率。
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无关,是导体材料本身的电学性质,由导体的材料决定,且与温度有关。
电阻率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Ω·m,读作欧姆米,简称欧米。
常用单位为"欧姆·厘米"。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
电阻率(电阻系数)是材料表征其电阻性质的物理量,它用于衡量一个材料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电阻率一般用希腊字母ρ表示,单位为Ω·m(欧姆·米)。
计算电阻率需要两个参数:材料的电阻值和材料的尺寸。
电阻值可以通过电阻的测量获得,而尺寸可以通过测量材料的长度、横截面积和电阻值。
ρ=R×(A/L)
其中
ρ是电阻率
R是电阻值
A是电阻材料的横截面积
L是电阻材料的长度。
这个公式可以从欧姆定律推导而来。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I通过一个电阻R,产生的电压V与电流I成正比,即:
V=I×R
将电流I通过一个截面积为A、长度为L的材料时,电阻为R,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到:
V=I×R=(J/A)×R=(E×A/L)×R
其中J是电流密度,单位为A/m²;E是电场强度,单位为V/m。
R=(E×A/L)
将上述等式中的R代入电阻率的定义公式中,可以得到电阻率的计算
公式:
ρ=R×(A/L)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材料的电阻率。
不同材料的电阻率会有所不同,导体的电阻率一般较小,绝缘体的电阻率一般较大。
例如,金属的电
阻率通常在10⁻⁸Ω·m左右,而绝缘体的电阻率可以高达10¹⁰Ω·m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电阻率时需要确保所使用的单位一致。
如果输入
的参数有不同的单位,应该先进行单位换算,然后再进行计算。
电学电阻的计算公式

电学电阻的计算公式电学电阻是电路中的重要参数,它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力。
在电路中,电阻可以限制电流的流动,同时也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电学电阻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电路中的电阻值,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分析电路。
电学电阻的计算公式为:R = ρ L / A。
其中,R为电阻值,单位为欧姆(Ω);ρ为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Ω·m);L为导体长度,单位为米(m);A为导体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电阻率ρ是材料的一个固有性质,它与材料的导电能力有关。
不同材料的电阻率不同,导体的电阻率通常比绝缘体小很多。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材料的电阻率表来获取材料的电阻率值。
导体长度L是指电流在导体中传播的距离,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导体横截面积A是指电流通过的截面积,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在实际的电路设计和分析中,我们经常需要根据电路中的元件参数来计算电路的总电阻。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电学电阻的计算方法。
例1,直流电路中的电阻计算。
假设有一个直流电路,其中包含一个铜导线和一个碳膜电阻器,我们需要计算电路的总电阻。
铜导线的电阻率ρ为1.68×10^-8 Ω·m,长度L为2m,横截面积A为1.5×10^-6 m²;碳膜电阻器的电阻值为100Ω。
首先,我们可以计算铜导线的电阻值:R1 = ρ L / A = 1.68×10^-8 2 / 1.5×10^-6 = 0.0224Ω。
然后,我们将碳膜电阻器的电阻值与铜导线的电阻值相加,即可得到电路的总电阻:Rtotal = R1 + R2 = 0.0224 + 100 = 100.0224Ω。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得到了电路的总电阻值为100.0224Ω。
例2,并联电阻的计算。
假设有一个并联电路,其中包含两个电阻器,我们需要计算电路的总电阻。
第一个电阻器的电阻值为50Ω,第二个电阻器的电阻值为100Ω。
电阻、电阻率、方阻

电阻率的定义(Ω·m)之青柳念文创作电阻率(resistivity)是用来暗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某种资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毫米的在常温下(20℃时)导线的电阻,叫做这种资料的电阻率.电阻率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Ω·m或ohm m),常常使用单位是欧姆·毫米和欧姆·米.电阻率的计算公式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ρ=RS/Lρ为电阻率——常常使用单位Ω·mS为横截面积——常常使用单位㎡R为电阻值——常常使用单位ΩL为导线的长度——常常使用单位m概况电阻率(Ω)(实际上等于方阻)surface resistivity平行于通过资料概况上电流方向的电位梯度与概况单位宽度上的电流之比,用欧姆暗示.注:如果电流是稳定的,概况电阻率在数值上即等于正方形资料双方的两个电极间的概况电阻,且与该正方形大小无关.是指暗示物体概况形成的使电荷移动或电流活动难易程度的物理量.在固体资料平面上放两个长为L、间隔为d 的平行电极,则两电极间的资料概况电阻Rso与d成正比,与L成反比,可用下式表达:dRs=ρs——L式中的比例系数ρs称作概况电阻率,它与资料的概况性质有关,并随周围气体介质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很大变更,单位用Ω(欧)暗示.方块电阻ohms per square在长和宽相等的样品上丈量的真空金属化镀膜的电阻.方块电阻的大小与样品尺寸无关.薄层电阻又称方块电阻,其定义为正方形的半导体薄层,在电流方向所呈现的电阻,单位为欧姆每方方阻就是方块电阻,指一个正方形的薄膜导电资料边到边“之”间的电阻,方块电阻有一个特性,即任意大小的正方形边到边的电阻都是一样的,不管边长是1米还是0.1米,它们的方阻都是一样,这样方阻仅与导电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方阻方阻是指膜厚一定、长度和宽度相同的膜资料的电阻,又称为片电阻率、面积电阻率.方阻的大小与资料的特性及膜层的厚度有关,而与面积的大小无关.2.1 体积电阻在试样的相对两概况上放置的两电极间所加直流电压与流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稳态电流之商;该电流不包含沿资料概况的电流.在两电极间能够形成的极化忽略不计.2.2 体积电阻率在绝缘资料外面的直流电场强度与稳态电流密度之商,即单位体积内的体积电阻.2.3 概况电阻在试样的某一概况上两电极间所加电压与颠末一定时间后流过两电极间的电流之商;该电流主要为流过试样表层的电流,也包含一部分流过试样体积的电流成分.在两电极间能够形成的极化忽略不计.2.4 概况电阻率在绝缘资料的概况层的直流电场强度与线电流密度之商,即单位面积内的概况电阻.介电常数的定义:介质在外加电场时会发生感应电荷而削弱电场,原外加电场(真空中)与最终介质中电场比值即为介电常数(permittivity),又称诱电率.它是暗示绝缘才能特性的一个系数.相对介电常数是资料介电常数与真空介电常数的比值.介电常数又叫介质常数,介电系数或电容率,它是暗示绝缘才能特性的一个系数,以字母ε暗示,单位为法/米(F/m)定义为电位移D和电场强度E之比,ε=D/Ε.电位移D的单位是库/二次方米(C/m^2).某种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与真空介电常数ε0之比称为该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r ,εr=ε/ε0是无量纲的纯数,εr与电极化率χe的关系为εr=(1+χ)e.真空介电常数:ε0= 8.854187817×10^12 F/m介质在外加电场时会发生感应电荷而削弱电场,原外加电场(真空中)与最终介质中电场比值即为相对介电常数(permittivity),如果有高相对介电常数的资料放在电场中,场的强度会在电介质内有可观的下降.[编辑本段]应用电介质常常是绝缘体.其例子包含瓷器(陶器),云母,玻璃,塑料,和各种金属氧化物.有些液体和气体可以作为好的电介质资料.干空气是杰出的电介质,并被用在可变电容器以及某些类型的传输线.蒸馏水如果坚持没有杂质的话是好的电介质,其相对介电常数约为80.一个电容板中充入相对介电常数为ε的物质后电容变大ε倍.故相对介电常数εr可以用如下方式丈量:首先在其两块极板之间为真空的时候测试电容器的电容C0.然后,用同样的电容极板间间隔但在极板间加入电介质后侧得电容Cx.然后相对介电常数可以用下式计算εr=Cx/C0电介质有使空间比起实际尺寸变得更大或更小的属性.例如,当一个电介质资料放在两个电荷之间,它会减少作用在它们之间的力,就像它们被移远了一样.当电磁波穿过电介质,波的速度被减小,有更短的波长.对于时变电磁场,物质的介电常数和频率相关,通常称为介电系数.电流密度描绘电路中某点电流强弱和活动方向的物理量.它是矢量[1],其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电流方向单位面积的电量,以正电荷活动的方向为这矢量的正方向.单位:安培每平方米,记作A/㎡. 它在物理中一般用J暗示.公式:J=I/A。
方块电阻与电阻率的关系

方块电阻与电阻率的关系
方块电阻与电阻率的关系是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的:
方块电阻 R = 电阻率ρ * 长度 l / 面积 A
其中,电阻率ρ 是材料的特性参数,指的是单位长度内电阻面积的电阻值;长度 l 是方块的长度;面积 A 是方块两端的横截面积。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方块电阻与电阻率成正比,即电阻率越大,方块电阻也就越大。
这是因为电阻率反映了材料阻碍电流流动的能力,电阻率越大,则阻碍电流的能力也就越大,因而电阻也就越大。
另外,方块电阻还与方块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成正比。
长度越大,电阻也越大;面积越大,电阻也越小。
这是因为电阻是通过材料的截面传递电流,长度增加会增加电阻,面积增大会减小电阻。
综上所述,方块电阻与电阻率、长度和面积有以下关系:R ∝ρ * l / A。
方块电阻与电阻率的关系

方块电阻与电阻率的关系电阻是指电流在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
而电阻率是一个物质的固有属性,表示单位长度内的电阻。
方块电阻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方块形状的电阻器件,它的电阻值与电阻率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来了解一下电阻率。
电阻率是一个物质特性,用符号ρ表示,单位是Ω·m。
它的定义是单位长度内导体两个相对表面之间的电阻。
电阻率与物质的导电性质有关,导电性好的物质电阻率较小,而导电性差的物质电阻率较大。
方块电阻的电阻值与电阻率相关。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值R等于电阻率ρ乘以导体长度L除以导体截面积A。
这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R = ρ * L / A由于方块电阻具有规则的矩形截面,其截面积可以用边长l1和l2表示。
假设方块电阻的长边为l1,短边为l2,则截面积A等于l1乘以l2。
因此,方块电阻的电阻值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R = ρ * L / (l1 * l2)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方块电阻的电阻值与电阻率成正比,与导体长度成正比,与截面积成反比。
也就是说,电阻率越大,方块电阻的电阻值就越大;导体长度越长,方块电阻的电阻值就越大;截面积越小,方块电阻的电阻值就越大。
通过改变方块电阻的尺寸和材料,可以调节其电阻值。
当导体材料的电阻率不变时,可以通过增加方块电阻的长度或减小截面积来增大电阻值。
同样地,可以通过减小方块电阻的长度或增大截面积来减小电阻值。
方块电阻的电阻率也可以用来表征导体材料的特性。
一般来说,导体材料的电阻率与温度成正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导体内原子和离子的热运动加剧,电阻的散射现象增多,导致电阻率增大。
因此,在设计方块电阻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温度特性,选择适合的导体材料。
总结起来,方块电阻的电阻值与电阻率、导体长度和截面积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改变方块电阻的尺寸和材料,可以调节其电阻值。
电阻率则可以用来表征导体材料的特性,对于同一材料来说,电阻率与温度成正比。
了解方块电阻与电阻率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应用电阻器件。
电阻、电阻率、方阻

电阻率的界说(Ω·m)之答禄夫天创作电阻率(resistivity)是用来暗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某种资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毫米的在常温下(20℃时)导线的电阻, 叫做这种资料的电阻率.电阻率的单元国际单元制中, 电阻率的单元是欧姆·米(Ω·m或ohmm), 经常使用单元是欧姆·毫米和欧姆·米.电阻率的计算公式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ρ=RS/Lρ为电阻率——经常使用单元Ω·mS为横截面积——经常使用单元㎡R为电阻值——经常使用单元ΩL为导线的长度——经常使用单元m概况电阻率(Ω)(理论上即是方阻)surface resistivity平行于通过资料概况上电流方向的电位梯度与概况单元宽度上的电流之比, 用欧姆暗示.注:如果电流是稳定的, 概况电阻率在数值上即即是正方形资料两边的两个电极间的概况电阻, 且与该正方形年夜小无关.是指暗示物体概况形成的使电荷移动或电流流动难易水平的物理量.在固体资料平面上放两个长为L、距离为d的平行电极,则两电极间的资料概况电阻Rso与d成正比, 与L成反比, 可用下式表达:dRs=ρs——L式中的比例系数ρs称作概况电阻率, 它与资料的概况性质有关, 并随周围气体介质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很年夜变动,单元用Ω(欧)暗示.方块电阻ohms per square在长和宽相等的样品上丈量的真空金属化镀膜的电阻.方块电阻的年夜小与样品尺寸无关.薄层电阻又称方块电阻, 其界说为正方形的半导体薄层, 在电流方向所出现的电阻, 单元为欧姆每方方阻就是方块电阻, 指一个正方形的薄膜导电资料边到边“之”间的电阻, 方块电阻有一个特性, 即任意年夜小的正方形边到边的电阻都是一样的, 不论边长是1米还是0.1米, 它们的方阻都是一样, 这样方阻仅与导电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方阻方阻是指膜厚一定、长度和宽度相同的膜资料的电阻, 又称为片电阻率、面积电阻率.方阻的年夜小与资料的特性及膜层的厚度有关, 而与面积的年夜小无关.2.1 体积电阻在试样的相对两概况上放置的两电极间所加直流电压与流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稳态电流之商;该电流不包括沿资料概况的电流.在两电极间可能形成的极化忽略不计.2.2 体积电阻率在绝缘资料里面的直流电场强度与稳态电流密度之商, 即单元体积内的体积电阻.2.3 概况电阻在试样的某一概况上两电极间所加电压与经过一按时间后流过两电极间的电流之商;该电流主要为流过试样表层的电流, 也包括一部份流过试样体积的电流成份.在两电极间可能形成的极化忽略不计.2.4 概况电阻率在绝缘资料的概况层的直流电场强度与线电流密度之商, 即单元面积内的概况电阻.介电常数的界说:介质在外加电场时会发生感应电荷而削弱电场, 原外加电场(真空中)与最终介质中电场比值即为介电常数(permittivity),又称诱电率.它是暗示绝缘能力特性的一个系数.相对介电常数是资料介电常数与真空介电常数的比值.介电常数又叫介质常数, 介电系数或电容率, 它是暗示绝缘能力特性的一个系数, 以字母ε暗示, 单元为法/米(F/m)界说为电位移D和电场强度E之比, ε=D/Ε.电位移D的单元是库/二次方米(C/m^2).某种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与真空介电常数ε0之比称为该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r, εr=ε/ε0是无量纲的纯数, εr与电极化率χe的关系为εr=(1+χ)e.真空介电常数:ε0= 8.854187817×10^-12 F/m介质在外加电场时会发生感应电荷而削弱电场, 原外加电场(真空中)与最终介质中电场比值即为相对介电常数(permittivit y),如果有高相对介电常数的资料放在电场中, 场的强度会在电介质内有可观的下降.[编纂本段]应用电介质经常是绝缘体.其例子包括磁器(陶器), 云母, 玻璃,塑料, 和各种金属氧化物.有些液体和气体可以作为好的电介质资料.干空气是良好的电介质, 并被用在可变电容器以及某些类型的传输线.蒸馏水如果坚持没有杂质的话是好的电介质, 其相对介电常数约为80.一个电容板中充入相对介电常数为ε的物质后电容变年夜ε倍.故相对介电常数εr可以用如下方式丈量:首先在其两块极板之间为真空的时候测试电容器的电容C0.然后, 用同样的电容极板间距离但在极板间加入电介质后侧得电容Cx.然后相对介电常数可以用下式计算εr=Cx/C0电介质有使空间比起实际尺寸变得更年夜或更小的属性.例如, 当一个电介质资料放在两个电荷之间, 它会减少作用在它们之间的力, 就像它们被移远了一样.当电磁波穿过电介质, 波的速度被减小, 有更短的波长.对时变电磁场, 物质的介电常数和频率相关, 通常称为介电系数.电流密度描述电路中某点电流强弱和流动方向的物理量.它是矢量[1],其年夜小即是单元时间内通过垂直于电流方向单元面积的电量,以正电荷流动的方向为这矢量的正方向.单元:安培每平方米, 记作A/㎡. 它在物理中一般用J暗示.公式:J=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阻率
(1)定义或解释
电阻率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
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毫米的导线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2)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常用单位是欧姆·平方毫米/米。
(3)说明
①电阻率ρ不仅和导体的材料有关,还和导体的温度有关。
在温度变化不大的范围内,:几乎所有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作线性变化,即ρ=ρo(1+at)。
式中t是摄氏温度,ρo是O℃时的电阻率,a是电阻率温度系数。
②由于电阻率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所以对于某些电器的电阻,必须说明它们所处的物理状态。
如一个220 V 1OO W电灯灯丝的电阻,通电时是484欧姆,未通电时只有40欧姆左右。
③电阻率和电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电阻率是反映物质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属性,电阻是反映物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属性。
影响电阻或电阻率测试的主要因素
中国静电信息网
a.环境温湿度
一般材料的电阻值随环境温湿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对而言,表面电阻(率)对环境湿度比较敏感,而体电阻(率)则对温度较为敏感。
湿度增加,表面泄漏增大,体电导电流也会增加。
温度升高,载流子的运动速率加快,介质材料的吸收电流和电导电流会相应增加,据有关资料报道,一般介质在70C时的电阻值仅有20C时的10%。
因此,测量材料的电阻时,必须指明试样与环境达到平衡的温湿度。
b.测试电压(电场强度)
介质材料的电阻(率)值一般不能在很宽的电压范围内保持不变,即欧姆定律对此并不适用。
常温条件下,在较低的电压范围内,电导电流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材料的电阻值保持不变。
超过一定电压后,由于离子化运动加剧,电导电流的增加远比测试电压增加的快,材料呈现的电阻值迅速降低。
由此可见,外加测试电压越高,材料的电阻值越低,以致在不同电压下测试得到的材料电阻值可能有较大的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导致材料电阻值变化的决定因素是测试时的电场强度,而不是测试电压。
对相同的测试电压,若测试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同,对材料电阻率的测试结果也将不同,正负电极之间的距离越小,测试值也越小。
c.测试时间
用一定的直流电压对被测材料加压时,被测材料上的电流不是瞬时达到稳定值的,而是有一衰减过程。
在加压的同时,流过较大的充电电流,接着是比较长时间缓慢减小的吸收电流,
最后达到比较平稳的电导电流。
被测电阻值越高,达到平衡的时间则越长。
因此,测量时为了正确读取被测电阻值,应在稳定后读取数值或取加压1分钟后的读数值。
另外,高绝缘材料的电阻值还与其带电的历史有关。
为准确评价材料的静电性能,在对材料进行电阻(率)测试时,应首先对其进行消电处理,并静置一定的时间,静置时间可取5分钟,然后,再按测量程序测试。
一般而言,对一种材料的测试,至少应随机抽取3~5个试样进行测试,以其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
d.测试设备的泄漏
在测试中,线路中绝缘电阻不高的连线,往往会不适当地与被测试样、取样电阻等并联,对测量结果可能带来较大的影响。
为此:
为减小测量误差,应采用保护技术,在漏电流大的线路上安装保护导体,以基本消除杂散电流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高电压线由于表面电离,对地有一定泄漏,所以尽量采用高绝缘、大线径的高压导线作为高压输出线并尽量缩短连线,减少尖端,杜绝电晕放电;
采用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等绝缘材料制作测试台和支撑体,以避免由于该类原因导致测试值偏低。
e.外界干扰
高绝缘材料加上直流电压后,通过试样的电流是很微小的,极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造成较大的测试误差。
热电势、接触电势一般很小,可以忽略;电解电势主要是潮湿试样与不同金属接触产生的,大约只有20mV,况且在静电测试中均要求相对湿度较低,在干燥环境中测试时,可以消除电解电势。
因此,外界干扰主要是杂散电流的耦合或静电感应产生的电势。
在测试电流小于10-10A或测量电阻超过1011欧姆时;被测试样、测试电极和测试系统均应采取严格的屏蔽措施,消除外界干扰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