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计算的各种情况2
2.2负荷的统计与计算方法

一,计算负荷的概念: 计算负荷的概念: 通常把一年内最高日负荷曲线中 一年内最高日负荷曲线中30min平均负荷的最大值,称为 平均负荷的最大值, 通常把一年内最高日负荷曲线中 平均负荷的最大值 平均最大负荷(简称最大负荷, ),并作为按发热条 平均最大负荷(简称最大负荷,记作 P max ),并作为按发热条 件选择导线,电缆和电气设备的依据, 件选择导线,电缆和电气设备的依据,它就是所要求的计算负 荷 P ca . 计算负荷是一个假想的负荷, 计算负荷是一个假想的负荷,它持续运行所产生的热效应与按照 实际变动负荷长期运行所产生的最大热效应相等.所以根据" 实际变动负荷长期运行所产生的最大热效应相等.所以根据"计 算负荷"选择的导体及电器, 算负荷"选择的导体及电器,能够满足实际运行中的导体和电器 的最高温升. 的最高温升. 要保证供电系统安全可靠的工作, 要保证供电系统安全可靠的工作,实际负荷电流通过系统各个元 件产生的热量引起的温升应不超过导体和电气设备在规定使用期 间内长期工作的允许温升.因此,必须考虑用电设备的工作特征, 间内长期工作的允许温升.因此,必须考虑用电设备的工作特征, 其中工作制与负荷计算的关系较大. 其中工作制与负荷计算的关系较大.
tanφ=0.75 tanφ=2.4kw× Qca2=Pca tanφ=2.4kw×0.75=1.8kvar
tanφ=0.2 tanφ=1.4kw× Qca3=Pca tanφ=1.4kw×0.2=0.28kvar
380V线路上的总计算负荷 线路上的总计算负荷( ② 380V线路上的总计算负荷(取K∑ =0.95 ) Pca= K∑ (Pca1+Pca2+Pca3)=0.95(8+2.4+1.4)=11.564kw Qca= K∑ (Qca1+Qca2+Qca3)=0.95(13.8+1.4+0.28)=15.17kvar
项目2负荷计算21工厂用电设备按工作制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项目2 负荷计算2.1 工厂用电设备按工作制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答:工厂的用电设备,按其工作制分以下三类。
1.连续工作制这类工作制的设备在恒定负荷下运行,其运行时间长到足以使之达到热平衡状态。
2.短时工作制 这类工作制的设备在恒定负荷下运行的时间短,而停歇的时间较长。
3.断续周期工作制 这类设备周期性地工作—停歇—工作,如此反复运行,而工作周期一般不超过10 min 。
2.2 什么叫负荷持续率?它表征哪类设备的工作特性?答:负荷持续率为一个工作周期内工作时间与工作周期的百分比值,用ε 表示,即100%1000⨯+=⨯=t t t T t ε2.3 什么叫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什么叫年最大负荷和年平均负荷?答: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又称为年最大负荷使用时间T max ,它是一个假想时间,在此时间内,电力负荷按年最大负荷P max 持续运行所消耗的电能恰好等于该电力负荷全年实际消耗的电能。
年最大负荷P max 是全年中最大班内(这一工作班全年至少要出现2~3次)消耗电能最大的半小时的平均功率,因此年最大负荷也称为半小时最大负荷P 30。
年平均负荷为 P av = W a /87602.4 什么叫计算负荷?为什么计算负荷通常采用半小时最大负荷?正确确定计算负荷有何意义?答:通过负荷的统计计算求出的、用来按发热条件选择供电系统中的各元件的负荷值称为计算负荷。
理论及实践均证明,计算负荷实际上与从曲线上查得的半小时最大负荷P 30,也就是年最大负荷P max 是基本相当的。
所以计算负荷也可认为就是半小时最大负荷P 30。
计算负荷是电力一次系统的电器及传输导线选择的基本依据,也是二次系统继电保护整定值确定的基本依据。
若计算负荷确定过大,将使电器和导线电缆选的规格过大,造成投资过高,导致浪费。
若计算负荷确定过小,又将使电器和导线电缆等设备在过负荷情况下运行,必将增加电能损耗,产生过热,导致绝缘老化甚至烧毁,这也是很危险的。
供配电负荷计算方法详细解答

供配电负荷计算方法详细解答配电负荷计算是指根据用电设备的功率和数量,以及用电时间等因素,对供配电系统负荷进行准确的计算和分析。
配电负荷计算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合理的供电容量,从而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配电负荷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静态负荷计算和动态负荷计算。
1.静态负荷计算:静态负荷计算主要是通过统计用电设备的功率和数量,以及用电时间进行负荷计算。
具体步骤如下:1.1确定用电设备的功率和数量:首先,需要确定用电设备的功率和数量。
可以从用电设备的技术参数手册、设备标牌或相关的设计文件中获取这些信息。
然后,按照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列出所有的用电设备及其对应的功率。
1.2计算用电设备的总功率:将所有用电设备的功率相加,得到用电设备的总功率。
1.3计算用电设备的负荷率:负荷率是指设备实际工作时的功率与额定功率的比值。
通常来说,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往往不会达到额定功率的100%,因此需要根据设备的使用特点和工作条件,对负荷率进行合理估计。
1.4计算用电设备的负荷电流:根据用电设备的功率和负荷率,通过公式I=P/(√3×U×η)计算出用电设备的负荷电流,其中I为电流,P为功率,U为相电压,η为负荷率。
1.5计算用电设备的总负荷电流:将所有用电设备的负荷电流相加,得到用电设备的总负荷电流。
1.6计算用电设备的负荷阻抗:根据用电设备的负荷电流和相电压,通过公式Z=U/I计算出用电设备的负荷阻抗。
1.7计算用电设备的总负荷阻抗:将所有用电设备的负荷阻抗相加,得到用电设备的总负荷阻抗。
2.动态负荷计算:动态负荷计算主要是考虑负荷的变化规律和负荷的峰谷差异,以更加精确地计算负荷。
具体步骤如下:2.1确定用电设备的功率和数量:同静态负荷计算中的步骤1.12.2分析负荷曲线:通过统计用电设备在一天、一周或一个月内的用电时间和负荷变化规律,绘制出负荷曲线图。
负荷曲线图反映了负荷的峰谷差异和负荷的持续时间。
2.3计算负荷峰值:根据负荷曲线图,确定负荷的峰值,即负荷曲线上的最大负荷点。
电力负荷计算公式与范例

电力负荷计算公式与范例电力负荷计算是指根据给定的用电设备功率、数量和使用时间,来计算其中一时段的负荷需求。
负荷需求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单位时间内电力系统所需的功率大小。
在电力供需平衡中,准确计算负荷需求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在电力负荷计算中,常用的公式有以下三种:1.电力负荷计算的基本公式是:负荷需求=功率×数量其中,功率是指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单位通常为瓦特(W)或千瓦(kW);数量是指用电设备的个数。
根据实际情况,功率和数量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是根据时间变化的。
2.对于多个用电设备功率不同而使用时间相同的情况,可以使用加权平均功率的方法进行计算。
加权平均功率=Σ(功率×使用时间)/Σ使用时间其中,Σ表示求和操作,功率和使用时间分别表示每个用电设备的功率和使用时间。
3.如果不同用电设备的使用时间不同,则需要将不同时间段的功率和相应的使用时间进行乘积再求和。
负荷需求=Σ(功率×使用时间)其中,Σ表示求和操作,功率和使用时间分别表示每个用电设备在不同时间段的功率和使用时间。
范例:假设一个电力系统的其中一时间段内有三个用电设备,分别是洗衣机(1000W)、电冰箱(500W)和电视机(200W)。
洗衣机的使用时间为2小时,电冰箱的使用时间为8小时,电视机的使用时间为4小时。
计算该时间段的负荷需求。
按照公式2的方法,我们可以先计算加权平均功率。
加权平均功率=(1000W×2小时+500W×8小时+200W×4小时)/(2小时+8小时+4小时)=(2000W+4000W+800W)/14小时=6800W/14小时≈485.71W/h按照公式3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不同时间段的功率和使用时间的乘积再求和。
负荷需求=1000W×2小时+500W×8小时+200W×4小时=2000W小时+4000W小时+800W小时=6800W小时上述计算结果都是对应其中一时间段的负荷需求,单位为功率时间(W小时或kWh)。
发电厂一类负荷二类负荷计算公式

发电厂一类负荷二类负荷计算公式发电厂负荷分类及计算公式是对发电厂产生的负荷进行分类和计算的一种方法。
负荷可以分为一类负荷和二类负荷,其计算公式如下:一、一类负荷:发电厂的一类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直存在并且稳定的负荷。
这类负荷通常包括基本负荷和固定负荷。
1.基本负荷:基本负荷是指在发电厂负荷曲线上相对稳定的部分负荷,通常是发电厂在正常运行条件下需要一直保持的负荷,如供应给城市常用电力、工业企业的基本负荷等。
基本负荷的计算公式如下:基本负荷=A*平均负荷系数其中,A为设备或区域需要的平均负荷,平均负荷系数为根据历史数据或经验所得到的值,反映了基本负荷的变化情况。
2.固定负荷:固定负荷是指发电厂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承担的固定负荷,通常是一些设备或系统的负荷,如照明负荷、通信负荷等。
固定负荷的计算公式如下:固定负荷=B*峰值负荷系数其中,B为设备或系统需要的峰值负荷,峰值负荷系数为根据历史数据或经验所得到的值,反映了固定负荷的变化情况。
二、二类负荷:发电厂的二类负荷是指不稳定的负荷,通常是在基本负荷之外的变动的负荷部分,如季节性负荷、突发性负荷等。
1.季节性负荷:季节性负荷是指由于季节变化引起的负荷变动,如夏季空调负荷、冬季供暖负荷等。
季节性负荷的计算公式如下:季节性负荷=C*季节性负荷系数其中,C为设备或系统根据季节需要的负荷,季节性负荷系数为根据历史数据或经验所得到的值,反映了季节性负荷的变化情况。
2.突发性负荷:突发性负荷是指由于意外事件或突发情况引起的负荷变动,如突发停电、突发事件等。
突发性负荷的计算通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估算或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测。
总结:发电厂负荷分类及计算公式是对发电厂负荷进行分类和计算的一种方法。
一类负荷包括基本负荷和固定负荷,二类负荷包括季节性负荷和突发性负荷。
根据不同负荷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和系数来估算发电厂的负荷。
三相用电设备的负荷计算方法

三相用电设备的负荷计算方法一、引言三相用电设备的负荷计算是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重要环节。
正确计算设备负荷可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过载和故障。
本文将介绍三相用电设备负荷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二、三相电流计算三相用电设备的负荷计算首先需要计算三相电流。
三相电流的计算公式为:三相电流=设备功率/(√3×线电压×功率因数)其中,设备功率指的是设备的额定功率,单位为瓦特(W)或千瓦(kW);线电压指的是三相电压,单位为伏特(V);功率因数是设备的功率因数,通常为0到1之间的小数。
三、负荷计算方法在掌握了三相电流的计算方法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计算设备的负荷。
设备的负荷通常分为主要负荷和附加负荷两部分。
1. 主要负荷计算主要负荷是指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负荷。
主要负荷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常用的途径:(1)根据设备的额定功率计算。
根据设备的额定功率和功率因数,可以直接计算设备的主要负荷。
例如,一台额定功率为100kW,功率因数为0.8的设备,其主要负荷为:主要负荷=100kW/0.8=125kVA(2)根据设备的电流计算。
根据设备的额定电流和电压可以计算设备的主要负荷。
例如,一台额定电流为50A,电压为380V的设备,其主要负荷为:主要负荷=50A×380V×√3=44kVA2. 附加负荷计算附加负荷是指设备在特定条件下需要的额外负荷。
附加负荷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1)设备启动时的附加负荷。
设备在启动时通常需要比正常运行时更大的负荷,这是因为启动时设备需要克服静止摩擦力和惯性力。
启动时的附加负荷可以通过设备的起动电流来计算。
(2)设备运行过程中的附加负荷。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额外的负荷,例如电机的负载扭矩、风机的风阻力等。
这些附加负荷可以通过设备的负载特性曲线来计算。
(3)其他特殊情况下的附加负荷。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设备可能需要额外的负荷,例如电弧炉的电弧负荷、焊接设备的焊接负荷等。
计算负荷的方法

计算负荷的方法在电力系统中,负荷是指电力系统所需的电能。
计算负荷是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中的重要工作,合理的负荷计算可以为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计算负荷的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计算负荷的方法是基于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历史负荷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负荷的日、月、年等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负荷的峰值、谷值等特点。
这种方法可以为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提供依据,为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运行提供参考。
其次,还可以采用负荷曲线法来计算负荷。
负荷曲线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照负荷大小的顺序排列的曲线,通过绘制负荷曲线,可以直观地了解负荷的变化规律。
利用负荷曲线,可以进行负荷分段、负荷平滑等操作,为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运行提供依据。
另外,还可以采用负荷率法来计算负荷。
负荷率是指实际负荷与额定负荷之比,通过对负荷率的计算,可以了解电力系统的负荷利用率,从而为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运行提供参考。
此外,还可以采用负荷预测法来计算负荷。
负荷预测是指通过对负荷变化规律的分析,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和模型来进行负荷的预测。
通过负荷预测,可以为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运行提供预测性的依据,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最后,还可以采用负荷抽样法来计算负荷。
负荷抽样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负荷进行抽样观测,通过对抽样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负荷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通过负荷抽样,可以为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运行提供实时的负荷数据,为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计算负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负荷计算,为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负荷计算方法总结表

负荷计算方法总结表负荷计算是电气工程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设备的选型。
本文将对负荷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负荷计算方法概述负荷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法、间接法和能量法等。
直接法是根据设备的功率和运行时间计算负荷;间接法是通过计算负荷曲线或负荷密度曲线求解;能量法则是根据用电量和时间计算负荷。
二、常见负荷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对比1.直接法优点:计算简单,易于理解,适用于单一设备的负荷计算。
缺点:未能考虑负荷的波动性和时间特性,精度较低。
2.间接法优点:能反映负荷的波动性和时间特性,适用于系统负荷计算。
缺点:计算复杂,对数据要求较高,不易掌握。
3.能量法优点:计算精度较高,能反映负荷的全年变化规律。
缺点:数据处理繁琐,适用于长时间稳定运行的系统。
三、负荷计算在工程中的应用在实际工程中,负荷计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项目特点、系统规模和精度要求进行。
如在工业项目中,可直接采用直接法计算设备负荷;而在电力系统设计中,则需采用间接法或能量法进行负荷计算,以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四、负荷计算的注意事项1.确保数据准确性:负荷计算所需的数据包括设备功率、运行时间、负荷曲线等,数据的准确性对计算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2.考虑负荷的波动性:负荷波动会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设备选型,因此在计算负荷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3.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根据项目特点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负荷计算方法,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4.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调整:在计算负荷时,还需结合实际工程的特点进行调整,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可行性。
总之,负荷计算在电气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有单相负荷计算的各种情况解法推敲
一、只接于相电压情况:
(1)同一种设备组
A
B
C
N
20KW30KW
10KW,
cosφ=0.5,tanφ=1.73
假设Kd=0.7
Pe=3*30KW=90KW
P30=Kd*Pe=0.7*90=63KW
Q30=P30*1.73=108.99KV AR
S30,I30就不求了。
我的理解:计算等效三相负荷P d=3*30KW=90KW
(2)具有不同设备组
设备组1设备组2
设备组1:
假设Kd=0.7
A相:
Pe.1.A=10kw P30.1.A=0.7*Pe=0.7*10=7KW Q30.1.A=7KW*1.73=12.11KV AR
B相:
Pe.1.B=30Kw P30.1.B=0.7*Pe.B=0.7*30=21KW Q30.1.B=21Kw*1.73=36.33KA VR C相:
Pe.1.C=20KW P30.1.C=0.7*Pe.C=0.7*20=14KW Q30.1.C=14KW*1.73=24.22KV AR
设备组2:
假设Kd=0.8
A相:
Pe.2.A=20kw P30.2.A=0.8*20=16KW Q30.2.A=16*1.02=16.32KV AR
B相:
Pe.2.B=30KW P30.2.B=0.7*30=21KW Q30.2.B=21*1.02=21.42KV AR
C相:
Pe.2.C=0 P30.2.C=0 Q30.2.C=0
A相:
P30.A= P30.1.A+ P30.2.A=7+16=23KW
Q30.A= Q30.1.A+ Q30.2.A=12.11+16.32=28.43KVAR
B相:
P30.B= P30.1.B+ P30.2.B=21+21=42KW
Q30.B= Q30.1.B+ Q30.2.B=36.33+21.42=57.75KVAR
C相:
P30.C= P30.1.C+ P30.2.C=14+0=14kw
Q30.C= Q30.1.C+ Q30.2.C=24.22+0=24.22KV AR
判断哪相负荷最大:
S30.A=36.569KVA
S30.B=71.408KVA
S30.C=27.975KVA
所以A相的负荷最大,将A相计算负荷乘以3倍,即三相计算负荷为:
P30=3* P30.A=3*23kw=69kw
Q30=3* Q30.A=3*28.43=85.29kvar
S30=109.7KVA
I30=166.686A
我的理解:A相:10+20=30KW
B相:30+30=60KW
C相:20KW
B相为最大相
计算等效三相负荷P d=3*60KW=180KW
二、既有相电压也有线电压的
第一步:求出接于相电压的各设备的容量,并求出各相计算负荷
第二步:将接于线电压的设备利用配三P12公式1-28~1-33分配到各相,求出各相计算负荷第三步:求出A,B,C各相上总的计算负荷,也就是第一步,第二步计算结果的对应相加
第四步:找出负荷最大项,然后其有功计算负荷和无功计算负荷分别乘以3,得到等效三相计算负荷。
具体参加《工厂供电》刘介才主编的负荷计算那章,很详细。
对于相同设备组:
A
B
C
20KW30KW
10KW,
cosφ=0.5,tanφ=1.73
方法1:Pe=1.732P(最大)+1.27P(次大)
Qe=1.732P(最大)tanφ+1.27P(次大)tanφ
P30=Kd* Pe
Q30= Kd* Qe
方法2:利用配三P12公式1-28~1-33分配到各相,找到最大项,乘以3倍。
(这个地方有个疑问:两种方法算出来的P30可能有较大差别,Q30也可能有较大差别,那么如果这两种方法都正确的话,他们和三相设备相加乘以同时系数后,求得的总的计算负荷会出现较大出入,那么到底哪个正确呢?)
我的理解:不建议用方法2,建议用方法1
对于不同设备组:
设备组2
个人认为此题方法只有一种:
按照不同设备组,利用配三P12公式1-28~1-33分配到各相,
然后将两组设备的各相分别相加,找到最大负荷相,然后乘以3倍。
我的理解:AB:10+30=40kw
BC:20+30=50kw
CA:20kw
计算等效三相负荷P d=1.73P(最大)+1.27P(次大)
=1.73x50+1.27x40=137.3KW
对于相同设备组:
A
B
C
20KW30KW
10KW,
cosφ=0.5,tanφ=1.73
Pe=1.732*(10+20+30)
P30=Kd*Pe
Q30= P30* tanφ
这里有个疑问:是否可以利用配三P12公式1-28~1-33分配计算?
如果可以,那么分配计算出来的P30,Q30和上面的值不同(已经试验过),从而会影响到和其他三相负荷的合并的值,如何处理??
我的理解:计算等效三相负荷P d=1.732*(10+20+30)
对于不同设备组:
A
设备组2
个人认为此题方法只有一种:
按照不同设备组,利用配三P12公式1-28~1-33分配到各相,
然后将两组设备的各相分别相加,找到最大负荷相,然后乘以3倍。
是否可以用Pe=1.732P(最大)+1.27P(次大),如果可以,怎么使用??
我的理解:计算等效三相负荷P d=1.732*(10+20+30+20+30)
(以上蓝色字为天线宝宝的理解) 请各位,提出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