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上课)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水调歌头》教学教案1第一课时时间:一、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精品)中职语文:《宋词二首》教学设计.doc

(精品)中职语文:《宋词二首》教学设计.doc

參教学设计《宋词二首》教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1 •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提高朗诵水平。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和结合的写法,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和迅速从惆怅失意屮解脱出来的旷达洒脱情怀。

【教学难点】感悟苏词感情激荡、气势雄壮的主旋律,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的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师:冈U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口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乱世出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让后 來人品。

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是哪些英雄人物呢?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 (学生口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 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问一:苏轼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放芦來朗读,在诗词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1 .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來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 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 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 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6.2 宋词二首 参考教案

6.2 宋词二首 参考教案

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学习目标:1、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在分析诵读中品味和体会苏词“苍凉式”的豪放风格。

2、了解怀古诗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正确理解“人间如梦”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方法1、文本品读法。

2、词句剖析法。

3、难点质疑法。

4、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老师缓缓描述:在距离我们现在914年前,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创新的画家,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出了名的美食家。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书中这样描述:他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

他是谁呢?(略停)他才华横溢,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黄庭坚并称;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人提豪放派必提他;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他是苏东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苏东坡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三、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朗诵。

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这篇千古经典。

教法:设境想象法。

音乐渲染情境,教师语言描述情境。

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运用想象再现词作描述的宏大景象,感受字面、画面之下蕴含的作者情感。

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发展。

2、谈感受。

这首词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的境界,让学生用合适的词来概括一下。

学法:体验式学习,思考,表达。

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展示学生体会到的词作所呈现的艺术境界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3、体会后明确:雄浑境界,苍桑感教师总结:苏轼,豪放派词人,其词这种整体的“雄浑之境”正体现豪放的特征。

但,字里行间又渗透着苍桑感。

4、学生朗读在刚才总结出来的苏词意境特点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诵读、品味苏词,另请同学指出优点及不足(如读音、语调、语气缓急、情感等),提出改进建议,然后自己再试读,体现“豪放”。

苏轼词二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课件(共25页)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苏轼词二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课件(共25页)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联系方式
【用典】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
会挽雕弓如满月
联系方式
【夸张】“千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出猎场面之宏大,军容之盛,士气之高。
千骑卷平冈
联系方式
社会经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社会经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什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社会经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有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小序:缘由与主要内容
上片:场景
下片:抒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定风波
社会经历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密州蝗旱灾害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又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近不惑仍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这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新人教版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二)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4.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1、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2、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内容】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开北宋豪放词风。

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

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东坡肉)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常识,成为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教学实录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教学实录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教学实录]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教学实录题记:公开课上很少看到古诗教学,尽管大家都喜欢古诗,但不敢轻易走进古诗,王崧舟是语文界的“神”,但他也说,上古诗——伤神!但今天,我们可以分享赵笑益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心里真是庆幸!这是苏轼的诗,也是我最爱的一位诗人。

苏轼,他豪迈、大气,又不失儿女情长。

我一下子想起他的一首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正想着,赵老师已经上面试话筒,很年轻的一位老师,穿着棕色的上衣,多像词里的一片落叶呀。

课前谈话:师:初次见面,说说对老师的了解。

师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

师:我介绍了我的家乡,现在该你们来介绍XX了,让老师感受到XX的风采。

生:XX有很多好吃的,有红糖、蜜枣。

生:XX有雄伟的古塔。

绣湖公园,这些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生:我们XX人很热情。

生:XX有很大的国际商贸城。

生:XX有一位很伟大的诗人,骆宾王。

师:你有什么话想对我说。

生:老师,你辛苦了,你从XX赶来。

生:欢迎你来XX来。

生: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

师:上课,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也精神。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XX的西湖吗?生:去过。

师:说说你眼中的西湖。

生:西湖很美,有很多荷花。

生:西湖里还有十个美景。

课件音乐起(古筝)师动情西湖。

引出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读题(三生)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先是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苏轼先是在饮酒,一开始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师:对呀,倒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苏轼呢?自己读读这首诗,自己读,多读几遍。

生读师:你们觉得这里边哪几个字特别难读?生:潋滟生:淡妆师:这么难读的字送到诗句中,你还会读吗?谁来读读诗的第一句。

生读第一句师:你读得很努力生读第一句师;好的。

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2课《苏轼词二首》 (共47张PPT)

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2课《苏轼词二首》 (共47张PPT)
▲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 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 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 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 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面吗?
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装备)的句子吗?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请你找出表现狩猎人数之多,速度之快句子。 “千骑卷平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问题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 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 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 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 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 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问题
▲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 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导入新课

讲到词我们不能讲到苏东坡,“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 壮土耳边回响。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 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 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州出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 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 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 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鲜于子骏书》
题目
江 城 子
密州出猎
词牌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姑且 黄犬 苍鹰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跟《江城子· 密州出猎》相比, 在词风上有何不同?
狂放豪情的苏轼
哀婉凄怨的苏轼 泰然自若的苏轼
勤政爱民的苏轼 ……
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
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江 城 子更加激发了
密州出猎 豪情壮志。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hān, 尚:更。 畅快。 开张:开阔、张扬。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用典。这里是以魏尚自比, 希望朝廷派遣使者起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应当,将要。 天狼星,主侵掠。 这里隐指西夏。 挽:牵引,拉。
落花声
纺车声
叫卖声
初夏农村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
诗歌描写了三幅怎样的画面? 1. 枣花飘落在衣襟上,无心修饰而 天然成趣。 2. 整个村庄的缫车都在呜呜欢唱。 3. 粗布衣衫的农民在古柳树下叫卖 黄瓜。
仔细体会下阕中“试问”一词。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试问”一词既写出了作者满怀 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 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 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 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 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浣溪沙》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 起纺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 有一个穿粗布衣服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 想睡觉。艳阳高照口渴难忍想喝茶。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 给碗茶?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三句话 三个画面 三种声音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 画俱佳,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 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但细数《东坡乐府》,340 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 “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 一.实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 两擅长的大家。
总结:
• 苏轼满怀着喜悦的心情给我们描绘 了一幅仲夏农村生机勃勃的风景画。 风格清新、朴素、富有浓郁的乡土 气息。刻画了苏轼谦和、平易近人 的知州形象。
苏轼名作
•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风格
上片 叙事
出猎
盛况 报国 志向
勇武 威猛
豪情 壮志
豪放
下片 抒情
《江城子》描写出猎的雄壮场 面,抒发了苏轼为国效力疆场, 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浣溪沙
【宋】 苏轼
sù,微弱 而连续发出 的声音,这 里指落花的 声音。
浣溪沙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通过渲染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将 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 概(亲射虎,看孙郎),塑造一个风华 不减当年、充满英雄豪气、意气风发的 人物形象。
风格 豪放 “狂”
上阕 叙事
出猎
盛况
勇武 威猛
下阕 ?
?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豪壮

畅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
虽已微白,又有何妨?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 朝廷才能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定将
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方,
奋勇射杀犯界的天狼(西夏军队)!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实)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写作背景】1057年,苏氏二 兄弟赴京赶考,两人皆高中。 苏轼先后在陕西凤翔、京城开 封任职。1069年,王安石推行 变法,苏轼遭排挤,外放杭州 任职通判。5年后,他迁任密 州知州。此后在密州的三年是 他词风转变的重要时期。
江 城 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江 城 子
密州出猎

豪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 英姿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阵容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场面 气概
酒酣胸胆尚开张, 信心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忠心 雄心
• 《赤壁赋》 • 《后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
对比阅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表现在哪些词句上?(找找具体的意象)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鬓微霜,又何妨!
谁道人生衰老, 尚有用武之地。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表达希望得到 朝廷的信任,到边关去抗敌的愿望。
擎(qí ng):举,向上托住。
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 jì ,一人一 席卷 马的合称。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全城 作者自比 为孙权
《江城子》译文
•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
牵着黄犬,右臂举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
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
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
缫(sāo)车, 纺车。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随意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写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 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大旱,身为知州 的苏轼亲自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 为民求雨。不久,天降甘霖。他 再去石潭致谢。路上欣然作词, 以记喜悦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