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苏轼词两首》
5.《苏轼词两首》导学学案1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宋词的风格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关于苏轼生平: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鉴赏 ⼈教版必修4中的《苏轼词两⾸》,分别选⼊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预习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苏轼词两⾸》鉴赏 《念奴娇》⽤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词的豪壮情调⾸先表现在对⾚壁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就显⽰了词⼈的⼴阔视野:“⼤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凡⽓象,⽽且将⾃古以来这⾥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周郎,是词⼈⼼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只是先埋伏⼀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写到这⾥,⼼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如画,⼀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不住内⼼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逼⼈”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将“周郎”和“⾚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表明了词⼈对他的景仰;到下⽚再着⼒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以美⼥衬英雄,⼜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转⼊正题:“⽻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从容闲雅,⼀⾝儒装,说说笑笑,⼀把⽕就把敌⽅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敬啊!词⼈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样为⾃⼰的国家建⽴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见⼤,托物⾔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
《定风波》以道中遇⾬这寻常⼩事,隐喻仕途风⾬,并进⽽借⾬后“也⽆风⾬也⽆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托物⾔志、以⼩见⼤。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全面版

• 《定风波》融合了:
• 《赤壁怀古》的豪杰风流
• 《后赤壁赋》的名士风流
•
《赤壁赋》的智者风流
• “是真名士自风流”“风流”的苏东坡给我们留 下了千古风流的诗、词、文。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锐气凌霄弦,舞剑器,摄提蜂, sort 二将去,矫四海之凶!扬名西蜀之晚,霸陵原上赤县侯,虞羽盖、羊车置之宝。
朝驭北来过平原,从蓬莱路,临清涧、上峰度、还归来,翻过青云路。
便觉一寸斜阳,草色新翻醉。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辞君去,卧浪青楚凤。
【翻译】老夫谈狂放年少时的疯狂,左手握黄龙旗,右手举苍龙旗,气势凌霄弦,舞剑狂傲,射飞提蜂,合二位将帅一同离开,扬威遍及西川之晚,纣陵原上称霸的赤县侯,他的盖帐,羊车谓之宝贝。
朝廷御驾北征,经过平原,顺着蓬莱路,过清涧,登上峰顶,再通过青云路归来。
这时候夕阳斜照,使得大地的青草焕发出迷人的醉意。
八百里广袤的疆土,都在这里决策的统帅下炙热饱满,五十条琴弦串联的乐声顿时翻涌到塞外,马蹄激荡起冬天沙场战火,秋季也灌溉着战争的孕育。
千里黄沙百战穿金甲,马蹄轰隆声响如霹雷。
已经了却了君王举世之事,赢得了生前生后的美名。
可怜身体已经白发苍苍了!辞别了君王,我就躺在海浪之间,尽享青楚美景。
《夜行船·秋湖独往瀵渡口立独行人事》苏轼秋湖独往瀵渡口,立独行人事。
酒冷诗病好知己,说出山南山。
北地云惊四海页,界断南风难。
争教朝客闻词拙,归向画堂看。
髭相伴归春戏,不敌青娥笑。
【翻译】秋天,独自来到瀵渡口的湖,站着一个孤独的人,心思纷繁。
酒冷了就写下诗歌来慰藉我的孤单,只有知音能够真正理解幽寂的心情。
告诉他们南山的美,神秘莫测。
北国的云霾扩散四海,可是南国的凉风难以传送。
我努力让朝廷的官员听到我的忠言耿直,可是他们觉得我的词不够畅快淋漓,于是我选择回到自己的画堂里欣赏自己的画作。
绰约娉婷的青娥在春天归来时,伴我戏弄髭须的春姬,我真的无法抵挡她娇笑的魅力。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1.《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
豆蔻梢头二月初,告急东风御史疏。
年丰杖藜人共睡,罗城门外日高无。
空山体,广野躻,万绿丛中一点黄。
云天远,水天长,彩楼新澹锁神庄。
翻译
豆蔻梢头迎来二月初,紧急消息东风传来上书。
年丰之时,老百姓们在杖藜的安眠中度过,城门外阳光映照下高山无影。
空旷的山体,广袤的原野,万物绿色之中唯有一点鲜黄。
天空广阔,水面无际,彩楼新澹,闲置着神庄。
2.《赤壁怀古》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波浪茫茫愁不尽,高楼当此夜叹嗟。
一片冰心在玉壶,人间四月芳菲尽。
翻译
战罢,断戟埋于沙下,铁器泯无踪。
自愿意磨洗旧物认清前朝的来龙去脉。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茫茫波浪淹没了无尽的忧伤,高楼之上,在这个夜晚叹息不已。
一颗冰心,宛如玉壶中的清泉,人间四月芳菲渐尽。
结语
以上是苏轼创作的两首词的原文及翻译。
这两首词分别传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展现了苏轼细腻的诗意和对世事的思考。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的呈现,能够让读者更深入的理解苏轼的词作,并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与哲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

【结】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赤壁怀古》上片是怎样展开景物描写的?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
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3.《赤壁怀古》下片是如何描写周瑜这一形象的?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
“小乔初嫁了”,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周瑜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从容闲雅,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5.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有人说,《赤壁怀古》的结尾抒情含有消极成分,与豪壮情调不合,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
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思路提示二:如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到“人生 如梦”即戛然而止,则流露的是感叹和哀伤,但是加 了“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多少可以看出作者旷达 的一面:人生如梦般既美丽又短暂,我不能改变这现 实了,别想那么多了,斟杯酒敬明月,让它代我向周公 表达敬意。或者这样理解:我是不能像周瑜那样年 少得志了,可是我知道人生像梦一般短暂,何必为自 己的不得志而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呢?斟杯酒,邀月共
课内阅读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色有什么作用?
解析:写景是为了抒情或写人,根据词的内容,可以想 到写景对人物或事件的衬托作用。 答案:写赤壁雄奇之景,在于衬托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 烈,而这又是为了衬托英雄人物。
2.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 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 好?好在哪里?
3.语意双关,风趣幽默 这首词风趣幽默的笔调,主要表现在语意双关。如“竹 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仅指行走之轻快,也指 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指刚才遇 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从表面 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人生的沉浮变 幻、喜乐哀愁。这些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 把作者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 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Thank you
饮吧。邀月共饮其实就是寄情山水,排解苦闷。寄情 山水,借月消愁是作者摆脱现实困扰、获得心灵安慰 的重要途径。
写作借鉴
《念奴娇·赤壁怀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一、《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酒后豪情激发,胸怀依然雄壮,发白的鬓发又有何妨?
埃默多拉宣布命令,云中拍打翅膀,什么时候才能让凤凰唐被召唤?拿起绝弦似一轮满月的弓,向西北方眺望,射击星宿的领头天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述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 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 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 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 想是很自然的事情。 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拭一生始终没有真的 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 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 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 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 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 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 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 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 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 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的人生态度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多情应笑我, 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豪 杰
风 流 人 物
周 瑜 诗 人
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人
景
雄 气 奇 势 壮 阔 礴 磅
景 人 景
人
春风得意 风流倜傥 豪放洒脱
周瑜
自 比
人
豪放:关西大汉持铜琵琶 绰铁板歌“大江东去” 婉约:少女执红牙板 唱“寒蝉凄切”
感受诗情 鉴 赏 诗 歌 领悟诗意 把握形象 展开联想 仔细品味 反复吟咏 感受韵律 加深领悟
返回
艺术特色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若即若离,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 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 系 , 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 。 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 即若离的特点, 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 例如在“ 即若离的特点 , 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 。 例如在 “ 莫听穿林 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中 , 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 然自若的情绪;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然自若的情绪 ; 在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阳却 相迎” 相迎 ” 中 , 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 社会人生感受; 但不能说, 这些都是比喻。 可以说, 社会人生感受 ; 但不能说 , 这些都是比喻 。 可以说 , 隐喻 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 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 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 , 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 、 隐约而含蓄的, 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 隐约而含蓄的, 若离的朦胧之中。 若离的朦胧之中。
返回
课文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晴。 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景? 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 者什么样的感情? 者什么样的感情?
返回
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 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 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 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 来说, 要素: 要素:
返回
艺术特色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 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 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 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 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 想象到彼。 定风波》 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 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 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 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 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 在此而意在彼。。 。。在 定风波》 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 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 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 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 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 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 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返回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 这一句不是写 眼前景, 而是想心中事, 因为“ 眼前景 , 而是想心中事 , 因为 “ 雨具先 去 ” , 当时并无蓑衣, 而 “ 烟雨” 则是 当时并无蓑衣 , 烟雨 ” 江湖上烟波浩渺、 斜风细雨的景象, 江湖上烟波浩渺 、 斜风细雨的景象 , 故 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 自 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 、 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 “ 任 ” 字含放任 自由之意。 自由之意。
返回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返回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这两句似乎 是说穿着草鞋、 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 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 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 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 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 “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 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 反觉一身轻松。 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 可能轻松的, 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 返回 无官一身轻” “无官一身轻”。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 (1082)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 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 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 忿懑和痛苦的一面, 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 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 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 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返回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 斜照却相迎。
返回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却相迎。 这三句写雨过天晴、 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 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 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 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 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 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 悸尚未完全消尽、 醒、晚境或尚有望等词释句
⑴芒鞋:草鞋。 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吟啸:吟唱长啸, ⑶料峭:形容微寒。 料峭:形容微寒。
返回
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返回
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 。 ”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 雨于不顾、 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 雨于不顾 、 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 , 暗示 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 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返回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 唐宋八大家 ” ——散 文 “苏 “苏 黄” ——诗 辛” ——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多情应笑我, 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返回
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风雨也无晴。 风雨也无晴。
返回
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无晴。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 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 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 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 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 萧瑟处” 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 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 宦途风雨,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 之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 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 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 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 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 主要意向是隐逸。 主要意向是隐逸。 返回
返回
艺术特色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以小寓大, 定风波》 以道中遇雨, 隐喻仕途风雨, 《 定风波 》 以道中遇雨 , 隐喻仕途风雨 , 并进而借雨后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 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 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 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 “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 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 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 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 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 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 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 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 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 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 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 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 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 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 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 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