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知识点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配套课件:2.5 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高二语文配套课件:2.5 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7)雄姿英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记·晨读晨练
4.一词多义
第5课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动词,说 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 . 沙湖道 中遇雨: 名词,道路 . (1)道 : 名词,学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 . 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 .
,樯橹灰飞烟灭: jiān,名词,之间 谈笑间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jiàn,副词,间或,偶尔 .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jiàn,副词,暗中,偷偷地 (4)间又间 . 焉: jiàn,动词,置身其间,参与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行: jiàn,动词,抄小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 .
导记·晨读晨练
第5课
2.写作背景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写。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 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因见景顿生种种联想, 借往事抒发感慨。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 谪居黄州已第三年。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 沙湖,予买田其间(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因往 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导记·晨读晨练
第5课

贬到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惠州一绝》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苏轼词两首解析

苏轼词两首解析

苏轼词解析苏轼词两首解析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知识点苏轼词两首下面是苏轼的两首词《定风波》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中的课文,那么在苏轼的这两首词中,我们应该掌握哪些要点呢,下面为同学们总结了这两首词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还有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第5课苏轼词两首复习总结

第5课苏轼词两首复习总结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词方面: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 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有怀古、咏史、 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 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 “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苏轼注 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 补之为其门下。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篇名句时要注意领悟其含意, 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字、难写字、同 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必修4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4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1 经典晨读
2 高考导航
5 课堂互动
3 学习目标
6 课后强化作业
4 课前预习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词的特点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词的特点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的特点一、“以诗为词”:形成豪放雅词苏轼豪放词既然在题材、结构、情调、形象、内涵诸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也就必然引发对词的形式自身的革新。

这方面,通常被学者们评为“以诗为词”。

题材的开拓,正指示了由婉约而豪放,由“俗”而“雅”的方向。

二、以我观照万物:人物形象的豪放雅格苏轼词中的主人公形象和角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就形象而言,苏轼之前的词作中,大多是柔肠百曲之士,千娇百媚之态。

多为女性形象:花间及晏欧文人词一派多是上层女性形象,柳永笔下则多为沦落风尘的女性,而男主人公也多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情郎。

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作里,则或是“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亲射虎”的“孙郎”,“欲乘风归去”的酒徒,“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豪杰等等。

不仅如此,从词人抒情的角度来看,苏轼更进一步把自我推向了词这一艺术舞台的前台。

花间词人如同情窦未开的少女,隐在薄薄的幕帷里,显示着含蓄的少女魅力,柳永则如放荡的少妇,向你展示她美妙的胴体。

故前贤说,花间妙在“不尽”,而柳永妙在“尽”,但他们“尽”也好,“不尽”也好,词人都如同导演一样,只在幕后;或如同高妙的皮影大师,在台底操作着他们的美人表演。

而苏轼则既是导演,又是主人公,他把自己直接推向前台,特别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世人坦露无遗。

从前文所举的四例来看,两例是词人自我,两例是以古人象征自我。

还可以举出几十句表现自我的词句: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蝶恋花》)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我是世间闲客,此间行。

(《南歌子》)但令人饱我愁无。

(《浣溪沙》)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水龙吟》)不仅以我写我,以他人写我,还以天地万物写我。

以“我”之目光观照万物,则万物莫不着我的性情。

如“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寄参廖子》)。

潮卷潮落,本为自然,东坡眼中,皆因“情”字不同,因而会发出“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的痴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苏轼词两首》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两首不同类型的作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 __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作者采取江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 __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故垒①西边,人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

(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①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

②三国:从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过的魏、蜀、吴。

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二十四岁时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④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鼻矶,而周瑜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县东北。

)[这几句破题,由大江引出赤壁,点明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慨。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表示不过传闻而已。

“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

]乱石①穿空,惊涛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陡峭尖锐的石壁直插云霄,惊天骇地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滚滚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汹涌澎湃的雪浪。

①石:石壁。

②惊涛:怒涛、巨浪。

③千堆雪:无数的浪花。

)[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乱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形容水之汹涌澎湃。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

【结】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赤壁怀古》上片是怎样展开景物描写的?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

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3.《赤壁怀古》下片是如何描写周瑜这一形象的?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

“小乔初嫁了”,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周瑜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从容闲雅,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5.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有人说,《赤壁怀古》的结尾抒情含有消极成分,与豪壮情调不合,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

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处处是家

❖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 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 处是吾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安是家
词的主旨
❖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 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 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特 殊的审美风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 遂晴”一句,这是眼前 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 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 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词的由来。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读出情感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理解小序
❖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 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 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个个埋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时游玩的兴趣全 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不 一会儿天放晴了,所以写下了这首 词。

【推荐下载】高二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推荐下载】高二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键入文字]
高二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准备了高二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的生平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应举时期。

二、从入仕到贬谪。

三、从谪居到再起。

四、远谪惠儋时期。


 苏轼的一生三次在朝,时间都很短,三次到外地做官,共十九年;两次谪居,共十二年,
 历尽升沉。

他前后两次受到新党打击,中间又受到旧党派斥,耿直敢言使他成了党争的牺牲品。

由于他仕途坎坷,倍尝了人世艰苦,包揽了祖国山川,广泛地接触了人民,因此他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

今存《东坡七集》,包括诗、词、文共一百一十卷。


 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他为人重操守,不以时迁,毁誉不计;一生热爱学问事业,中心乐之,自进不已。

他能做到随缘自适,知足常乐;处逆境而不颓唐,处顺境而不淫逸。

他有治世济民的政治抱负,但在北宋昏暗政治斗争中成了牺牲品。

苏轼的一生,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知识点人教版
【原文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

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

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

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
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字词:
1、大江:长江。

(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2、淘:冲洗。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与大乔合称“二乔”。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guān)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

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

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

现在人教是用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12、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如苏教版)
14、酹(lèi):(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练习题: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
(1)拟人。

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