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组织的损伤

合集下载

细胞组织损伤、适应与修复

细胞组织损伤、适应与修复

脂 肪 变 性 肝 细 胞
心 肌 脂 肪 变 性
在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可见黄色与暗红色相间的条纹,状如虎皮 斑纹,故称虎斑心.
(三)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 hyaline degeneration) 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为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蛋白蓄集。为一类物理性状相同,病因及化学成分不同的物质沉积。 其形态为: 大体:呈灰白半透明、毛玻璃状 镜下:为均质红染的无结构物质
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
01
志。表现为:核浓缩
02
核碎裂
03
核溶解
04
细胞核的改变:
(三) 坏死的基本病变
坏 死 细 胞 核 形 态
坏死细胞的胞浆嗜酸性增强而变红染, 单个实质细胞坏死后,因胞浆失水而固缩成为强嗜酸性的球状物称嗜酸性小体。
01
间质的改变:在坏死组织释出的溶解酶的作用下,坏死细胞和崩解的间质融合成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3
4
(五)粘液样变性
(六) 病 理 性 色 素 沉 积
含铁血黄素 脂褐素
(七) 病 理 性 钙 化
在骨和牙之外的其它组织内有固态钙盐沉积。
坏 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局部组织、细胞死亡
坏 死 的 原 因: 任何能导致组织、细胞代谢完全停止的原因
01
02
二、不可逆性损伤 坏 死(necrosis)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 形态学改变
一、可逆性损伤 变 性(degeneration)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或间质间出现异常物质,或者其内原有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
淀粉样变性
玻璃样变性 (七)病理性钙化
脂肪变性 (六)病理性色素沉积
细胞水肿 (五)粘液样变性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损伤和修复是生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受的一种现象,无论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原因,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经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本文将解释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的相关名词。

1. 组织损伤:组织损伤是指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细胞和组织遭受破坏或改变的过程。

组织损伤可以是机械性的,如撞击、割伤或拉伤;化学性的,如酸碱等化学物质的侵蚀;或是生物性的,如微生物感染。

组织损伤会引发炎症反应,并触发组织修复的过程。

2. 细胞损伤: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或内源性因素破坏的过程。

细胞损伤可以是可逆性的,如细胞受到轻微的热、辐射或化学物质刺激;也可以是不可逆性的,如细胞遭受严重的烧伤、缺血等。

细胞损伤会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甚至细胞死亡。

3.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组织损伤后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当细胞或组织受到损伤时,机体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浸润等症状。

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损伤组织的残留物,并为后续的修复过程提供必要的环境。

4. 组织修复:组织修复是指损伤组织重新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组织修复包括两个主要过程:再生和修复。

再生是指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受损组织恢复其原有结构和功能;修复是指通过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蛋白填充损伤区域,形成瘢痕组织,但无法完全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

5. 细胞凋亡:当细胞受到不可逆性损伤时,会发生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被程序性激活的细胞死亡过程,具有清除受损细胞和维持组织稳态的作用。

细胞凋亡的特征包括细胞收缩、细胞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

6. 瘢痕组织:当损伤较大或再生能力有限时,修复过程往往会形成瘢痕组织。

瘢痕组织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蛋白组成,具有嫩粉色或无色的外观,但不具备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7. 再生能力:再生能力是组织和细胞损伤修复的关键指标。

再生能力指的是细胞或组织在受损后能够恢复其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而组织则是由细胞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在生物体内,组织和细胞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的损伤,然而,生物体拥有一套精细的损伤修复机制,可以迅速启动并促进组织和细胞的修复过程。

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受到外界或内部因素的破坏或变化,从而导致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细胞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机械创伤、热伤、化学物质作用、病原体感染、辐射等。

当细胞受到损伤时,它们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以保护自身或启动修复过程。

组织损伤是指整个组织或其各个组成部分受到外界或内部因素的破坏或变化。

组织损伤可以是细胞损伤的集合体,也可以是在细胞损伤基础上引起的更大范围的损伤。

常见的组织损伤包括创伤性损伤(如刀伤、撞击)、烧伤、化学物质作用、感染、缺血和缺氧等。

组织损伤导致组织结构的解体和功能的丧失,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损伤修复是指生物体对组织和细胞损伤的自我修复过程。

损伤修复包括多个阶段,如炎症反应、再生和修复。

炎症反应是组织和细胞损伤后启动的一种生理防御反应,其特征是发热、红肿、疼痛和功能受损等。

炎症反应通过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凝固和白细胞浸润等一系列反应,为修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再生是指受损组织和细胞通过分裂和增生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在组织损伤后,某些细胞,如干细胞和再生细胞,可以经过增殖和分化,替代受损的细胞,并重新建立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然而,再生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组织和细胞具有不同的再生能力。

修复是指组织和细胞在无法完全再生的情况下,通过产生瘢痕组织或纤维组织来填补受损区域,以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当组织损伤严重或失去再生能力时,修复是一种重要的修复方式。

修复过程包括创伤面外伤血凝块形成、细胞增生和分化、细胞迁移和分泌基质、新生血管生成等。

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是生物体内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制,它保证了生物体的完整性和正常运作。

深入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为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再生医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四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表现形式和轻重程度不一,轻者当招致损伤的原因消除后仍可恢复,重者则可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兹分述如下:一、变性和物质沉积所谓变性(degeneration)乃指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而数量显著增多。

但使用这一定义时必须慎重,因为有时细胞内某种物质的增多恰属生理现象而并非病理性改变。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当原因消除后,变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仍可恢复。

但严重的变性则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变性可概括分为二大类;细胞含水量异常;细胞内物质的异常沉积。

(一)细胞水肿人体约一半由水构成,其中约2/3存在于细胞内,约1/3存在于细胞外。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的水分互相交流,协调一致,保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但当因缺氧、缺血、电离辐射以及冷、热、微生物毒素等的影响,而致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损,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或细胞膜直接受损时,则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形成细胞水肿,严重时称为细胞的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形态学:水肿的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基质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较为透明、淡染,胞核也常常被波及而增大、染色变淡、从而使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变之称(图1-17)。

电镜下,除可见胞浆基质疏松变淡外,尚可见线粒体肿胀及嵴变短、变少甚至消失;内质网则广泛解体、离断和发生空泡变。

严重的水变性有时与渐进性坏死和坏死难以区分。

在电镜技术问世之前,有混浊肿胀之称,用以形容细胞肿胀和胞浆出现颗粒而变混浊,相应的器官(如心、肝、肾等实质性器官)在肉眼观上肿胀、边缘变钝、透明度降低(混浊)。

电镜检查表明,胞浆内的颗粒实乃水肿时肿大的线粒体和扩张断裂的内质网,但有时也可为小泡状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的沉积。

故为避免误解,现已放弃混浊肿胀这一名称。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变性和物质异常沉积1.概念变性是指新陈代谢障碍时,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

变性的组织细胞功能下降,但通常为可复性,严重者可发展为坏死。

2.类型1)细胞水肿:即细胞内水钠积聚过多,引起细胞体积肿大,胞浆疏松、透明、淡染。

常见于心、肝、肾等脏器的实质细胞。

病理上,轻度的细胞水肿,胞浆内出现许多细小的伊红染颗粒,此乃水肿时肿大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

进一步发展,线粒体和内质网高度扩张,囊泡变。

此时镜下表现为胞浆透明、空泡状,故又有空泡变性或水样变性之称。

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称为气球样变。

2)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称为脂肪变性,简称脂变。

脂变常发生于心、肝、肾等代谢旺盛或耗氧较多的器官。

病理上,HE染色的切片,光镜下细胞中的脂滴呈空泡状。

在冰冻切片苏丹Ⅲ染色时脂滴染成橘红色,锇酸染色时呈黑色。

电镜下脂滴形成于内质网中,有界膜包绕的圆形均质小体,其电子密度较高,称为脂质小体。

(1)肝脂肪变性:轻度脂变肝脏无明显改变,脂变广泛时肝脏均匀性肿大,包膜紧张,边缘钝,色淡黄,切面有油腻感。

光镜下,HE染色的切片,早期脂变表现为核周围出现小空泡,以后渐增大,散布于胞浆中,严重时融合成一个大空泡,将核推挤到包膜下,状似脂肪细胞。

脂变在肝小叶内的分布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在慢性肝淤血时,脂变首先发生于小叶中央区,长期淤血,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大多萎缩、消失,小叶周边区也发生脂变;磷中毒时,脂变主要发生在小叶周边区。

(2)心肌脂肪变性:多见于贫血。

在严重贫血时,可见心内膜下,尤其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的条纹,如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严重感染、白喉外毒素以及一些毒物(如磷、砷、氯仿等)可引起心肌弥漫性脂变。

(3)肾脂肪变性:贫血、缺氧、中毒和一些肾脏疾病时,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吸收漏出的脂蛋白,在细胞内分解成脂滴。

脂肪变性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组织细胞损伤

组织细胞损伤
蜡样坏死:是肌肉组织发生的凝固性坏死。肌肉肿胀,无光 泽,干燥坚实,呈灰黄或灰白色,外观如石蜡,故称蜡样 坏死。组织学上,肌纤维肿胀、断裂、横纹消失,最后变 为均质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灶状坏死:巴氏杆菌病引起肝坏死,呈乳白色、针尖大小。
(2)液化性坏死: 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 速溶解成液体状。如脑坏死(软化)和化脓性炎等。
◆神经营养因素
3、病理变化
肉眼变化:坏死组织缺乏光泽,混浊, 失去正常组织结构和弹性,组织切断后 回缩不良,失去正常的感觉。
组织学变化
细胞核的变化: ①核浓缩:核体积缩小,染色加深,染色 质浓缩,核边缘不整 。 ②核碎裂: 核膜破裂,胞核崩解成大小不 等的碎块或颗粒,散在于细胞内。
③核溶解: 核失去对碱性染料的亲和力,染色变淡,仅 见核的轮廓或残存的核影,甚至完全消失。
肾 颗 粒 变 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内有红色颗粒,管腔变小或闭塞
鼻端水疱
猪水疱病
肝 水 泡 变 性
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肿胀是一种可恢复的病变,当病因消除 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即恢复正常,对机体影响 不大。若病因持续存在,可使该器官、组织功能 降低。若进一步发展,则能导致细胞坏死。
二、脂肪变性
上图:组织切片 右图:大体标本
脑液化 性坏死
脑坏死 在高倍放大下观察脑部液性坏死显示右侧 许多巨噬细胞将坏死的细胞碎屑吞噬。
肝脓肿
肝内小脓肿充满了许多中性白细胞。 这是局限性液体化坏死的实例
脾凝固 性坏死
干性坏疽
上图:头坏疽 左图:皮肤坏疽 (猪麦角中毒)
气管内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质
猪肠道溃疡
5、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结局
◆溶解吸收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04
细胞和组织损伤、适应与修 复的关系
损伤、适应与修复的相互影响
01
损伤是适应与修复的前提
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后,会引发一系列的适应性和修复反应,以恢复其
正常功能。
02
适应是修复的重要基础
在长期或反复的损伤刺激下,细胞和组织会逐渐适应并产生相应的代偿
机制,以减轻或消除损伤的影响。
03
修复是损伤和适应的最终目标
损伤的原因
物理因素
如紫外线、高温、低温、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
如毒素、药物、重金属等。
生物因素
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生理因素
如细胞老化、细胞凋亡等。
损伤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1 2
结构改变
细胞或组织结构受到破坏,导致形态和功能异常。
功能失调
细胞或组织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作用。
3
代谢紊乱
细胞或组织的代谢过程受到影响,导致物质代谢 和能量代谢异常。
通过有效的修复过程,细胞和组织能够恢复到损伤前的状态,或至少达
到一种能够维持其基本功能的稳定状态。
损伤、适应与修复在疾病中的作用
损伤与疾病的发生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有关 ,如创伤、感染、化学物质或放射线暴露等 。
适应与疾病的进展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细胞和组织会通过适应来应 对损伤,但有时这种适应会进一步导致疾病的发展 。
02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适应的定义与类型
适应的定义
细胞和组织对环境变化或损伤所做出 的反应性改变,以维持其结构和功能 的稳定。
适应的类型
分为可逆性适应和不可逆性适应两种 类型。可逆性适应是指细胞或组织在 受到刺激时发生的暂时性反应,而不 可逆性适应则涉及结构和功能的永久 性改变。

《病理生理学》细胞、组织的损伤

《病理生理学》细胞、组织的损伤

细胞、组织的损伤一、原因和发生机制缺氧、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药物、感染性因子、免疫反应、遗传因素、营养不均衡细胞损伤的一般分子生物学机制:1、ATP的耗竭2、氧和氧源性的自由基3、细胞内的游离钙的增高4、膜的通透性的损伤5、不可逆性的线粒体的损伤二、形态学变化(掌握不同变性的概念、类型,出现在哪些疾病以及意义)(一)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细胞内水分和Na+的增多,使细胞肿胀,也叫水样变性、疏松水肿。

原因:缺氧、感染、中毒机理:细胞能量供应不足,钠泵受损;细胞膜机械性损伤肉眼:器官体积肿大,颜色苍白。

常见于心、肝、肾的实质细胞镜下:细胞肿大、胞浆透明依病变轻重,分别呈颗粒变性,疏松样变,气球样变。

电镜: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2、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脂肪细胞以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

细胞内甘油三脂的蓄积。

(1)好发部位: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

(2)缺氧(脂肪酸氧化减少),传染病:白喉(外毒素干扰脂肪酸氧化)中毒:如酒精、CCl4,饥饿或营养不良(脂肪动员过多、合成类脂和脂蛋白量减少)代谢病:如糖尿病时,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3)发病机理:脂肪合成与代谢途径障碍,导致中性脂肪堆积(3)病理变化:好发于肝、肾、心肝脂肪变性(严重时为脂肪肝);镜下:肝细胞内大小不等的透明空泡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影响:功能下降、坏死、结缔组织增生★★3、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透明变性。

(1)细胞内玻璃样变:浆细胞中的Russell小体(见于慢性炎症时的浆细胞内病毒包含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内Mallory小体(中间丝的聚集)、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玻璃样小滴(见于肾小球肾炎);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中出现嗜酸性小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病理变化
眼观:轻度水泡变性,肉眼往往不可辨认,多半在镜检时才能发现;严 重时,形成肉眼可见的水泡。
镜检:变性细胞肿胀,胞浆中含有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间有残留的胞 浆分隔,所以呈蜂窝状或网状。严重时,融合成一个大空泡,跑核悬浮于 中央或被挤于一侧或不见胞核,形成气球样结构,故又称气球洋变。
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变性轻微的组织细胞,病因消除,可恢复正常,严重时可导致细胞崩解
二、水泡变性(vacuolar degeneration)
1、概念:水泡变性是指变性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含有微量蛋白液 体的水泡,胞体肿大呈空泡状,故又称空泡变形。
2、原因和机理 水泡变性多发生于烧伤、冻伤。口蹄疫、痘症、猪传染性水泡病及中毒
等急性病理过程。
水泡变性的发生机理与颗粒变性相似,是其进一步的发展。
二、 原因与类型:
(一) 生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是指动物在生理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 某些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变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
(二) 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是指组织和器官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 使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的萎缩。
l、全身性萎缩(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多见于长期饲料不足,某些慢性 消化道疾病,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二)局部性萎缩: 眼观:萎缩的组织器官体积变小,色泽变深,边缘锐薄,质地变韧,重
量减轻,被膜皱缩。除压迫性萎缩外,器官常保持原有形状。注意与肺萎陷 相区别。
镜检:萎缩的组织器官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在萎缩的肝细胞、心肌细胞的胞浆中常出现脂褐素。
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结局 (二)对机体的影响
而死亡。
三、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l、概念:脂肪变性是指在变性的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小滴。胞浆
中的脂滴多数为中性脂肪(甘油三脂),也可能是类脂质,或两者的混合物。 2、原因和机理: 原因:引起脂肪变性的原因很多,常见于饥饿、中毒、缺氧、感染和缺
乏必要的营养物质等。
2、局部性萎缩:根据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 (1) 神经性萎缩:是指中枢或外周神经损伤时,受其支配的肌肉因神经营 养障碍而导致的萎缩。
(2) 废用性萎缩:是指动物因病长期躺卧或某一肢体因骨折或关节疾病, 而致长期不活动或活动受到限制时,患肢神经感受器得不到相应的刺激, 因而兴奋性降低,此时离心营养性冲动也就减弱,从而导致血液供应不足 和物质代谢障碍而萎缩。
第二节 变 性
概念:机体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时,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 了生理状态下看不到的,并具有各种理化特性的异常物质,或 正常物质显著增多,或正常物质发生的部位改变,这些变化均 称为变性(degeneration)。
一、 颗粒变性(granular degeneration)
1、 特征: 器官体积肿大,失去原有光泽、浑浊——浊肿; 细胞肿胀,光镜下胞浆中出现红染颗粒——颗粒变性; 细胞肿胀,胞浆中出现蛋白颗粒——蛋白变性: 多发生于线粒体丰富,代谢旺盛的实质器官——实质变性。
三、 病理变化:
(一)全身性萎缩: 全身性萎缩时,萎缩发生的顺序:脂肪组织>肌肉>肝、脾、肾>心、脑。
1、临床表现:精神沉郁、行动迟缓、进行性消瘦、严重贫血、被毛粗乱和 低蛋白血症,从而导致水肿甚至恶病质状态。
2、 剖检变化:全身性萎缩时,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萎缩程度并不是完全一 致的。首先看到的是尸体全身消瘦,皮下、腹膜下、肠系膜及网膜、心脏 冠状沟和肾脏周围的脂肪组织大部分消失,被渗透出来的浆液所填充,呈 现黄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此称脂肪浆液性萎缩。其次是全身肌肉萎缩; 再次为肝、脾、肾、淋巴结等器官体积缩小,特别是肠壁萎缩更甚。而脑、 心、内分泌腺的萎缩发生最晚且不明显。
(3) 压迫性萎缩:是指器官或组织受到机械性压迫而引起的萎缩。A、直接 作用;B、间接作用(血管受压,血液供应不足) (4) 激素性萎缩:由于内分泌功能低下所引起的相应组织器官的萎缩。如垂体
功能低下时→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促性腺激素降低→甲状腺、肾上腺、
性腺萎缩。 (5) 缺血性萎缩:当小动脉不全阻塞时,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相应 组织器官发生萎缩称为缺血性萎缩或血管性萎缩。
(2) 肝颗粒变性:肝细胞肿胀变圆,肝细胞索变粗,肝血窦狭窄甚至闭锁, 肝细胞胞浆中出现淡红色颗粒。
(3) 肾颗粒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突出于管腔,胞浆浑浊,充满蛋 白颗粒,肾小管管腔狭窄呈星形甚至闭锁。变性严重时,肾小管上皮因肿胀 而破裂,胞降内颗粒溢出,凝集于管腔,形成柱状物,可随尿排出,称蛋白 性尿管型。有时变性上皮脱落,仅留下肾小管的轮廓。
则见器官体积肿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色泽变淡,呈灰白或灰黄色,好 像开水烫过一样;器官切面隆凸,边缘外翻,质பைடு நூலகம்脆弱,切面固有结构模糊。
镜检:细胞肿胀变圆,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红染絮状颗粒,胞核略为肿 胀,核染色质变粗。
(1) 心肌颗粒变性:心肌纤维肿胀变粗,横纹消失,肌原纤维不清晰,原 纤 维间出现微细的的蛋白颗粒。
2、 原因和机理:
原因:颗粒变性多见于一些急性病理过程,如急性感染、中毒、缺氧和血 液循环障碍等。
机理:
细胞 病因 氧化酶破坏 三羧酸循环障碍
细胞内氧化不全产物蓄积
ATP减少,钠泵功能障碍,[Na+]蓄积
胶体渗透压增高 晶体渗透压增高
水分进入细胞内 细胞肿胀
线粒体肿胀、 碎裂
3、 病理变化: 眼观:发生颗粒变性的器官,变性轻微时,肉眼变化不明显;变性较重时
机理: (1)脂肪物质的蓄积 A、蛋氨酸、胆碱缺乏→磷脂、脂蛋白合成障碍→脂肪蓄积; B、脂肪酸氧化障碍→脂肪蓄积; C、细胞→线粒体受损→ ATP 减少→细胞利用脂肪能力降低→脂肪蓄积; D、细胞中脂肪增多鳞脂缺乏脂蛋白合成障碍→脂肪蓄积。
5、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颗粒变性是一种最轻微的变性,是一种可复性病变,病因消除可恢复,进
一步发展,可导致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甚至坏死。
颗粒变性使器官功能降低,轻微的变性,由于器官有强大的储备力,对机 体的影响不大,若严重,又发生于重要器官,对机体影响较大。若心肌发生 严重颗粒变性,收缩力减弱,将会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