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86
棉花三系杂交种中棉所83在新疆的试种示范表现

2 4 0 ~2 8 0 k g・ h m
酸钾 1 0 0 k g・h m- 。 。平 整 土地 , 清 除残膜 等杂 物 ,
达 到“ 齐、 平、 墒、 碎、 净、 松” 六 字标 准 。
快成 铃率 高 、 吐絮 畅且集 中等优 点 。
1 田 间 性 状
3 . 3 适 时早 播 。 春 季 要 提 早 整 地 ,适 时 抢 早 播 种 。
场 等 地 开 始示 范 种 植 , 两 年平 均 实 收 子 棉 产 量 、 皮
棉产 量 分别 为 8 2 3 0 k g・ h m_ 。 、 3 5 3 8 . 9 k g・ h m- 。 ; 部 分 高 产 田 块 子 棉 产 量 、皮 棉 产 量 可 高 达 8 9 6 5 k g・ h m_ 。 、 3 9 3 6 k g・h m一 , 表 现 出较 强 的生 态适 应 性 和 丰产 性 能 。通 过 室 内考 种 和 农 业 部 棉 花 品质 监督 检验 测试 中心 纤维 品质 检测 , 中棉所 8 3 纤 维 长度 2 9 . 8 mm, 比强 度 3 0 . 2 c N ・t e x - , 麦克 隆
中 国棉 花 ・ 棉 花 三 系杂 交 种 中棉 所 8 3在 新 疆 的试 种 示 范 表 7
棉 花 三 系杂 交 种 中棉 所 8 3在 新 疆 的 试 种 示 范表 现
郭立 平 。 邢 朝柱 , 吴建 勇 。 戚 廷香 , 王海 林 , 唐 会妮 , 乔 秀琴 。 张学 贤
尖 和群尖 的过 快生 长 , 改 善群 体冠 层结 构 , 把 棉株 高控 制在 8 0 c Y n左右 , 有效 地 提高 光能 利用 率 。
3 . 5 水 肥 管理 。 在 施足 基肥 的基 础 上 ,根据 各 生育
早中熟常规棉中棉所96A(中棉所116)选育及栽培技术

早中熟常规棉中棉所96A(中棉所116)选育及栽培技术
孙君灵;黄殿成;彭凯;张鹏飞;张西岭
【期刊名称】《中国棉花》
【年(卷),期】2022(49)2
【摘要】中棉所96A在南疆早中熟植棉区生育期约为133 d,株型较紧凑,塔形,结铃性强,铃重5.8 g,霜前花率97.0%以上,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
2016―2017年新疆早中熟常规棉品种区域试验中,其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5 681.3 kg·hm^(-2)、2 488.5 kg·hm^(-2)和2 426.3 kg·hm^(-2)。
介绍了优质常规早中熟棉中棉所96A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页数】3页(P17-18)
【作者】孙君灵;黄殿成;彭凯;张鹏飞;张西岭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
【相关文献】
1.早中熟陆地棉新品种中棉所49
2.常规早中熟棉花品种——中棉所49
3.常规中熟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110选育
4.国审早中熟常规棉新品种——中棉所96B
5.陆地棉早中熟新品种“新陆棉1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部公告第978号停止推广国家审定农作物品种目录(第一批)

农业部公告第978号停止推广国家审定农作物品种目录(第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78号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号)的有关规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决定停止推广原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竹系26等50个水稻品种、丰抗2号等36个小麦品种、丹玉6号等34个玉米品种、豫棉一号等50个棉花品种、铁丰18等32个大豆品种,现予公告。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上述品种种子停止生产;自2009年1月1日起,上述品种种子停止经营、推广。
附件:停止推广国家审定农作物品种目录(第一批)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blgg/t20080125_961427.htm)附件:停止推广国家审定农作物品种目录(第一批)一、稻(50个)序号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选育单位1水稻竹系26GS01001-1984镇江地区农科所2水稻二白矮GS01002-1984广东省水稻所3水稻广二104GS01003-1984广州市农科所4水稻青二矮GS01004-1984广东省水稻所5水稻红梅早GS01005-1984广东省新会县环城区农科站6水稻鄂晚5号GS01006-1984湖北省作物所7水稻鄂宜105GS01007-1984宜昌地区农科所8水稻黎优57GS01008-1984辽宁省稻作所9水稻汕优2号GS01009-1984萍乡市农科所10水稻二九青GS01010-1984浙江省农科院11水稻青秆黄GS01011-1984浙江省农科院12水稻先锋1号GS01012-1984浙江农业大学13水稻包选2号GS01013-1984玉林地区农科所14水稻包肽矮GS01014-1984玉林地区农科所15水稻红410GS01015-1984福建省同安县良种场16水稻南京11号GS01016-1984江苏省农科院17水稻农虎6号GS01017-1984嘉兴地区所18水稻中秆早GS01018-1984浙江省农科院19水稻余赤231-8GS01019-1984湖南农学院20水稻矮粳23GS01020-1984浙江省农科院21水稻威优6号GS01021-1984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22水稻湘矮早9号GS01022-1984湖南省水稻所23扬稻2号GS01001-1989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24威优35GS01002-1989湖南省农科院25浙辐802GS01003-1989浙江农业大学余杭县农科所2673―07GS01005-1989萍乡市芦溪区农牧水电局27汕优桂33GS01006-1989广西区水稻所28秀优57GS01007-1989辽宁省稻作所29紫金糯GS01008-1989江苏省粮作所30双桂1号GS01009-1989广东省农科院31桂朝2号GS01010-1989广东省农科院32博优64GS01001-1990广西博白县农科所33鄂早六号GS01003-1990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34余赤231-8GS01004-1990湖南农学院35湘早籼三号GS01005-1990湖南农科院水稻所36青华矮6号GS01006-1990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37晚华矮1号GS01007-1990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38祥湖25GS01008-1990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39秀水04GS01009-1990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40浙852GS01010-1990浙江省农科院41辐8-1GS01011-1990中国水稻所、浙江杭州市农科所42中百4号GS01014-1990中国农科院作物所43京越1号GS01016-1990中国农科院作物所44D优63GS01017-1990四川农业大学45泸红早一号GS01018-1990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46湘早籼1号GS01019-1990湖南农科院水稻所47合江23号GS01020-1990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48藤系138GS01021-1990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49辽盐2号GS01022-1990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50119GS01023-1990福建省建阳地区农科所二、小麦(36个)序号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选育单位1丰抗2号GS02001-1984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2丰抗8号GS02002-1984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3丰抗13号GS02003-1984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4晋麦20号GS02004-1984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5扬麦4号GS02005-1984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6晋麦2148GS02006-1984福建省晋江地区农科所7盐辐矮早三GS02009-1984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8东方红3号GS02010-1984北京农业大学9农大139GS02011-1984北京农业大学10红良5号GS02012-1984北京市南郊农场科技站11冀麦1号GS02013-1984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校12扬麦3号GS02014-1984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13宁麦3号GS02015-1984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14泰山1号GS02016-1984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15泰山5号GS02017-1984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泰安地区农科所16博爱74-22GS02018-1984河南省博爱农场17博爱7023GS02019-1984河南省博爱农场18百农3217GS02020-1984河南省百泉农校19鄂麦6号GS02021-1984湖北省农科院原子能所20绵阳11号GS02022-1989四川省绵阳地区农科所21早熟3号GS02024-1989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22冀麦5418GS02001-1990河北农科院粮油所23绵阳15号GS02003-1990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24冀麦26号GS02006-1990河北省农科院粮油所25京冬1号GS02007-199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26农大146GS02008-1990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27新春2号GS02009-1990新疆农科院原子能所28山农辐63GS02016-1990山东农业大学29豫麦13号GS02002-1991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30北京837GS02003-1992中国农科院作物所31中麦2号GS02002-1993中国农科院作物所32晋麦42号GS02003-1993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33晋麦45号GS02001-1994山西省农科院小麦所34皖麦17GS02004-1994安徽省六安地区农科所35北京841GS02004-1995中国农科院作物所36中作8131-1GS02005-1995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三、玉米(34个)序号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选育单位1丹玉6号GS03001-1984辽宁省丹东市农科所2豫农704GS03002-1984河南农学院3沈单3号GS03003-1984沈阳市农科所4恩单2号(原公告中为思单2号)GS03004-1984湖北省恩施天池山农科所5郑单2号GS03009-1984河南农科院粮作所6京杂6号GS030010-1984北京东北旺农场科技站7鲁原单4号GS030011-1984山东省农科院原子能所8京早7号GS030012-1984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9丰单1号GS030013-1984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0吉单101GS030014-1984吉林省农科院11成单4号GS030015-1984四川省农科院12嫩单3号GS030016-1984黑龙江嫩江地区农科所13丰三1号GS030017-1984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4鲁玉3号GS03001-1989山东省聊城地区农科所15苏玉1号GS03002-1989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16丹玉13号GS03003-1989辽宁省丹东市农科所17四单8号GS03004-1989四平市农科所18烟单14号GS03005-1989山东省烟台市农科所19沈单7号GS03001—1990辽宁省沈阳市农科所20吉单118GS03004—1990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21农大60GS03005—1990北京农业大学22豫玉5号GS03006—1990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23桂顶1号GS03007—1990广西自治区玉米所24白单9号GS03008—1990吉林省白城地区农科所25吉单131GS03009—1990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2673单交GS03010—1990湖北省郧阳地区农科所、四川省雷马屏农场27掖单4号GS03001—1992山东省莱州市农科所28丹玉15GS03002—1992辽宁省丹东市农科所29四单16号GS03003—1992吉林省四平市农科所30鲁玉13号GS03001—1994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31川农单交9号GS03003—1994四川农业大学32四早6号GS03001—1995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33冀单28GS03004—1995河北省唐山市农科所34豫玉11号GS03005—1995河南农科院粮作所四、棉花(50个)序号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选育单位1豫棉一号GS08001-1984河南新乡地区农科所2棉花徐州514GS08002-1984江苏徐州地区农科所3黑山棉一号GS08003-1984辽宁省黑山县农业局4棉花徐州142GS08004-1984徐州地区农科所5鲁棉一号GS08005-1984山东棉花所6沪棉204GS08006-1984上海棉花所7中棉10号GS08007-1984中棉所8棉花鄂沙28GS08008-1984湖北沙洋农科所9棉花植保86-1GS08009-1984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0冀棉一号GS08010-1984河北邢台地区所11晋棉5号GS08001-1989山西省经作所12中棉12号GS08002-1989中棉所13中棉14号GS08003-1989中棉所14泗棉二号GS08004-1989江苏泗阳棉花原种场15冀棉8号GS08005-1989石家庄地区所16鲁棉2号GS08006-1989山东省棉花所17棉花岱红岱GS08007-1989湖南省棉花所18冀棉11号GS08001-1990河北省邯郸地区农科所19盐棉48GS08002-1990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20豫棉4号GS08003-1990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21鲁棉6号GS08004-1990山东省农科院试验农场22新海3号GS08005-1990新疆农三师农科所、农三师43团23皖夏棉1号GS08006-1990安徽省淮北市农业局24新陆早1号GS08007-1990新疆石河子下野地试验站25中棉16GS08008-1990中国农科院棉花所26中棉13GS08009-1990中国农科院棉花所27中棉17号GS08001-1991中国农科院棉花所28鄂荆1号GS08002-1991湖北省荆州地区农科所29冀棉17GS08001-1993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科所30豫棉9号GS08002-1993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31中棉19GS08003-1993中国农科院棉花所32鄂棉18GS08002-1994湖北省黄冈地区农科所33鄂棉20GS08001-1995湖北省荆沙市农科所34中棉所24GS08001-1997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35石远321GS08002-1997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36中棉所27国审棉980003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37豫棉12国审棉980004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38冀棉21号国审棉980005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39鄂抗棉7号国审棉980006湖北省荆州农科所40中棉所23国审棉980007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41鄂抗棉3号国审棉990001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42苏棉12号(原名:太193)国审棉990002江苏省太仓市棉花原种场43川棉239国审棉990003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4中棉所38(原名RH-3、中抗杂A)国审棉990004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生物中心45豫早275国审棉990006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46中棉所39(原名中抗杂4号)国审棉20000002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7豫棉21号(原名豫国审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067)2000000348苏棉14号(原名徐203)国审棉20000004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49川棉243国审棉20000005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50苏棉16号(原名太121)国审棉20000007江苏省太仓市棉花原种场五、大豆(32个)序号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选育单位1大豆铁丰18GS06001-1984辽宁省铁岭地区农科所2大豆黑河3号GS06002-1984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农科所3大豆黑农26GS06003-1984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4大豆丰收10号GS06004-1984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地区所5大豆丰收12GS06005-1984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地区所6大豆开育8号GS06006-1984辽宁省开源县农科所7大豆吉林3号GS06007-1984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8大豆九农9号GS06008-1984吉林市农科所9大豆徐豆2号GS06009-1984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10大豆齐黄1号GS06010-1984山东农科院作物所11大豆鄂豆2号GS06012-1984中国农科院油料所12大豆跃进5号GS06014-1984山东菏泽地区农科所13大豆丹豆5号GS06016-1984辽宁省丹东市所14大豆吉林8号GS06017-1984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15大豆跃进4号GS06018-1984山东菏泽地区农科所16大豆吉林18号GS06010-1989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17大豆长农2号GS06011-1989吉林省长春市农科所18大豆绥农3号GS06012-1989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地区农科所19大豆鲁豆1号GS06013-1989山东农科院作物所20大豆吉林20号GS06002-1989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21大豆长农4号GS06003-1989吉林省长春市农科所22鲁豆2号GS06005-1989山东省济宁地区农科所23豫豆2号GS06006-1989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24中豆-19号GS06007-1989中国农科院油料所25冀豆4号GS06008-1989河北邯郸地区农科所26大豆浙春1号GS06009-1989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27豫豆8号GS06001-1990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28黑河5号GS06002-1990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29湘春豆10号GS06004-1990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30铁丰24号GS06001-1991辽宁省铁岭大豆研究所31宁镇1号GS06001-1992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江苏省镇江地区农科所32通农10号GS06001-1995吉林省通化市农科所六、油菜(8个)序号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选育单位1油菜西南302GS07001-1984中国科学院四川成都生物所2油菜宁油7号GS07002-1984江苏省院经作所3甘油5号GS07003-1984中国农科院油料所4油菜川油9号GS07015-1984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5油菜湘油2号GS07016-1984湖南农科院作物所6油菜矮架早GS07017-1984四川新都县第一原种场7中油821GS07001-1989中国农科院油料所8秦油2号GS07001-1992陕西省农垦科技教育中。
杂交抗虫棉新品种——中创86

编辑/刘本福172273877@q q.c o m新品一览杂交抗虫棉新品种——中创86中创86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优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2013年10月通过了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特征特性。
该品种苗期生长势强,植株整齐度好,生育期124天。
植株塔形,株型松散、高大,平均高105.2厘米。
叶片三裂、中等大小、草绿色,叶背茸毛厚。
结铃性强,铃卵圆形、中等大小,单铃重达7克。
第一果节位平均为6.7节,单株平均果枝数14.5个,单株平均结铃26.9个,单铃重6.1克,衣分42.6%,籽指10.3克,霜前花率92.2%。
吐絮畅,易采收。
纤维色泽洁白,上半部长度29.30~30.29毫米,断裂比强度28.30~30.2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0~5.13,整齐度84.30%~86.38%,伸长率4.78%~4.90%,反射率78.75%~78.90%,黄度7.70~7.88,纺纱均匀性指数133~149。
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
每亩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02~250公斤、84~107公斤、74~103公斤。
2.栽培技术要点。
该品种适宜在河南省各棉区春直播和麦棉套作种植。
采用宽窄行种植较好,一般宽行110厘米、窄行70厘米、株距33厘米。
也可以采取等行距种植,行距1米,株距33厘米。
栽培密度高肥水棉田1200~1800株/亩、中等肥力棉田1800~2200株/亩、低肥力棉田2200~2500株/亩。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霍建中 邮编:453003)DOI:10.19433/ki.1006-9119.2019.03.00632。
棉花化学打顶整枝剂应用试验与示范

2021 年第3 期现代农村科技试验研究棉花化学打顶整枝剂应用试验与示范贺奇志(新疆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129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奎屯834032)摘要:为了最大限度简化棉田打顶整枝工序,降 低植棉成本,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第七师 129团开展了棉花化学打顶整枝剂应用试验。
与传统 的人工打顶相比,应用棉花化学打顶整枝剂后产量较对照高5.39 kg/667 m 2,较对照增收84.35元/667 m 2,投入产出比为1:1.89,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为探索 合理水肥运筹下的棉花化学打顶整枝综合配套技术的 推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棉花;化学打顶整枝;水肥运筹;降成本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 伟农科技抑顶棉花化学打顶整枝剂,含40%氟节胺悬浮剂;供试品种:当地主 栽棉花品种一中棉所86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129团7连1支7斗5号 地,面积80亩,承包户董培军。
试验地土壤质地为粘土,肥力中等,前茬为棉花。
采用1膜3行3带机 采棉种植模式。
选取基础长势长相基本相同的相邻地 块(正常人工打顶)作为对照。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 1 个示范处理和 1 个对照处理, 不设重复。
示范处理: 应用伟农科技抑顶棉花化学打顶整枝剂打顶,整个生育期共喷施2次,第1次(6月23日)在棉花顶部喷施60 ml/667 m 2,第2次(7月15日)喷施90 ml/667 m 2,并加15 g 缩节胺;对照: 正常人工打顶。
1.4田间管理。
示范处理与对照田间管理相同。
4月18日播种,4月23日滴岀苗水,4月25日岀苗,保 苗株数7 667株/667 m 2。
全生育期化调5次,共使用 缩节胺35.6 g/667 m 2;全生育期灌水8次,滴水量240 m 3/667 m 2,随水滴施尿素32kg/667m 2,磷酸钾铵20 kg/667m 2,磷酸一铵 10 kg/667 m 2, 2019 年秋季全层施用三料过磷酸钙20.5 kg/667 m 2,人工除草3次,防治棉蚜、叶螨共6次。
“中国棉”协同创新之路——解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之经验

“中国棉”协同创新之路——解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之经验作者:宋先锋马雄风来源:《创新科技》 2014年第6期文/ 宋先锋马雄风1957 年8 月,北京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棉作室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1958 年3 月中棉所搬迁到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
自此,中棉所的协同创新拉开了帷幕。
胸怀全国,铺设协同创新网络以国家队为引领,联合上中下游优势单位联合攻关农业生产重大科技问题的解决需要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链,需要学科集群之间互相衔接支持、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
在我国棉花产业发展过程中,中棉所始终坚持与我国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棉种企业等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一场毁灭性的棉铃虫灾害使我国的棉花产业濒临绝境,致使大部分棉田减产50%以上。
据统计,1992年至1996 年,因防治棉铃虫等虫害造成农药中毒的有24 万余人。
其中仅1992 年棉农中毒人数就高达7 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 多亿元。
国外种子公司凭借其成熟领先的高新技术优势,成功培育转Bt 基因抗虫棉,抢占中国市场。
1999 年已占领我国95%以上的抗虫棉市场份额。
面对国外抗虫棉对我国棉花产业的严重冲击,中棉所积极发挥国家队作用,联合国内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协同攻关。
通过联合全国上中下游优势单位紧密合作、协同攻关,于1998 年成功培育第一个国审转单价Bt 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中棉所29。
为缓解棉铃虫抗性上升,中棉所又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所联合攻关,于2002 年成功培育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彻底打破国外抗虫棉垄断,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抗虫棉自主创新之路也由此成为我国协同创新的成功典范。
截至2012 年,培育“中棉所”系列抗虫棉品种42 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 亿亩,约占国产抗虫棉推广总面积的1/3,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从1999 年的5%上升到2012 年的98%,发挥了主导和引领作用。
我国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棉花种子产业化是棉花行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实现棉花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棉花;育种;对策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
它既是我国 2 亿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又关系到1900 多万纺织工人以及近千万棉花科研、加工、流通队伍的生存和就业问题。
我国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棉花种植面积36.7 万hm2 占世界棉花种植总面积的30%,平均单产1300kg/ hm2比世界平均单产712.5 kg/ hm2增产75%),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用棉消费国,其单产水平在主要产棉国中居中上游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共育成各类棉花品种818个(1995年前404个,1996-2007年,414个),其中抗枯黄萎病品种361 个,抗棉铃虫品种99个,优质棉品种67个。
棉花育种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我国棉花育种进展建国以来,我国棉花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生产, 一方面将传统的植棉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吸取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应用。
新品种的选育、先进实用的栽培、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棉花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1.1 品种改良品种是棉花增产的内因,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良种占增产份额的20%~30%。
50年来, 在我国主要棉区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品种换代, 每次都使棉花单产提高10%以上。
自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国自育棉花良种种植面积由8.8%上升到80%以上,对促进我国棉花单产和总产提高有重要作用。
80 年代以来,随着纺织工业技术改造,棉区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棉花病虫害的发生蔓延等。
相应地育成了一批优质、早熟、抗病虫及低酚等棉花品种。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纺织工业和棉区生产发展的要求。
南繁 同汪若海一起再访崖城中棉所基地

南繁同汪若海一起再访崖城中棉所基地作者:暂无来源:《种子科技》 2015年第8期吕青戴盈华年逾古稀,再访崖城宝地6月18日,中棉所老所长汪若海偕同南繁科学院宣传小组等一行人前往崖城镇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崖城南繁基地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
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崖城成为全海南气温最高的地方,无论冬夏,这里的气温总会比其他地区高出1~2℃。
优异的气候条件,使崖城成为棉花南繁加代育种的天堂。
基地建在一个盆地的小山坡上,居高临下,地理位置特别好。
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野生棉活体样本,我们一行人有的扛着摄像机、照相机记录着这些珍贵的野生棉样貌,有的耐心地听着黎绍惠(中棉所南繁基地负责人)一一介绍:这是白小彤,那是阿拉伯棉、美洲棉、澳洲棉……“获得中国科技发明奖的中棉所12就是在这块宝地上研究并繁育出大量种子的;还有抗虫棉最初的培育和扩繁,解决了北方抗虫棉种子供给不足问题,并把美国的抗虫棉种子赶出了中国的市场”,汪若海说到这儿,满脸的自豪。
崖城兴地说来由为了扩大和丰富棉花育种所需要的种质资源,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棉属野生资源的收集和对野生种质的研究和利用。
为此,棉花专家通过各种途径,先后从印度、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非洲等地收集到了许多野生棉种资源。
由于野生棉种属于高温短日照植物,在我国主产棉区基本上难以完成个体生活周期,所以往往要在温室过冬。
到了野生棉种质圃后,野生棉种不仅很好地得以多年生保存(或宿生保存),还能较好地完成个体自然生活周期,产出种子。
野生棉资源材料的保存分为种子和活体植株两种方式,种子主要保存在国家棉花种质库,活体植株主要在野生棉种质圃,该圃又名国家野生棉种植园。
崖城棉花基地是汪若海亲手创建起来的。
当时,面对外国学术对“环境可以改变遗传性”理论的权威统治,而国际上对棉花价格的垄断等严峻形势,加上我国棉花种植技术短缺,优势良种资源匮乏,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国家战略性物资,棉花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宗农作物和纺织品生产的主要原料,其充足和稳定供应事关国家经济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 平 均6 6 7 平 方米产籽棉 、 皮棉 、 霜前 皮棉分别为2 5 5 . 4 千 克、
1 0 4 . 7 千克和 9 8 . 1 千克, 分 别 比 对 照 品种 “ 豫杂 3 5 ” 增产 1 2 . 6 %、 1 0 . 1 %、 7 . 9 %, 分居 春棉 4 组1 4个 参 试 品种 第 4 、 7 、 7 位; 2 0 1 0 年
千克、 8 9 . 7千 克 、 7 7 . 7千 克 , 分 别 比对 照 品种 “ 豫杂3 5 ” 增 产
1 9 . 8 %、 1 8 . 1 %、 1 4 . 7 %, 分居 春棉2 组1 3个参试 品种 第 1 、 5 、 7 位; 前皮棉分别为 2 1 2 . 3 4千克、 8 5 . 3 7 千克和7 7 . 0 3 千克, 比对照品种 “ 鲁棉研 2 8 ” 增产 1 5 . 8 3 %、 1 0 . 4 3 %和 9 . 7 5 %, 居杂交2组7 个 参试
方米产荚果3 2 3 . 8 千克、 子仁2 2 9 . 9 千克 , 分 别 比 对 照品种“ 豫花 1 5 号” 增产 1 0 . 4 %和 l 0 . 2 %, 均居 5 个
参试品种第 1 位。
该 品 种 适 宜在 河 南 省 各 棉 区春 直 播 和 麦 棉 套
适宜地 区
种 植 ●
产量表 现 该 品种 于 2 0 0 9 年 参 加 河 南 省 杂 交 春 棉 品种 区
总分枝 8 条左右 , 结果枝 6 条左右 , 单株饱 果数 8 ~
形, 果 嘴钝 且 不 明显 , 网纹 细 、 稍深 , 缩 缢稍 浅 , 百果 色, 百 仁质 量 9 5 克, 出仁 率 7 0 . 0 %。经 鉴 定 , 该 品 种
艳 E - m a i l : x c k j h n @1 6 3 . C O n r
乡村 科 技 2 0 1 3 . 0 1
豫 花 己1号
审 定编 号 豫审花 2 0 1 2 0 0 2 审定 编 号
审 辑 8 6
豫审棉2 0 1 2 0 0 2
选育单位
所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
1 2 6 天左右 : 一般 主 茎 高 4 5 厘米 , 侧 枝长 5 1 厘米,
植株塔形 、 松散, 株高1 0 6 . 7 厘米 , 主茎粗壮坚硬 、 抗倒伏 , 茎秆 茸毛少 ; 叶片掌状 , 绿色 , 中等大小 ; 铃 卵圆形 , 中等偏 大; 吐絮 株果枝数 1 3 . 9台 , 单株 结铃 数 2 2 - 3 个, 单铃重 7 . 0克 , 衣 分 和黄萎病, 高抗棉铃 虫。
花1 5 号” 增产 5 . 5 %和 3 . 9 %, 均居 8 个参试品种第 1
位; 2 0 1 0年 参 加 续试 , 平均 6 6 7平 方 米 产 荚 果
3 4 3 , 3千 克 、 子仁 2 4 0 . 7千 克 , 分别比对照 品种“ 豫
参加续试 , 平均 6 6 7平方米产籽棉 、 皮棉 、 霜前皮棉分别为2 4 2 . 4
品种 第 1 、 1 、 2 位。 适 宜地区
广 ●
花1 5 号” 增产 8 . 8 %和 1 0 . 2 %, 均居 1 4 个参试 品种 2 0 1 1 年参加 河南省生产试 验, 平均6 6 7 平方米产籽棉 、 皮棉和霜
第1 位; 2 0 1 1 年 参加河 南省 生产试验 , 平均 6 6 7 平
豫花 1 1 号× 豫花9 3 2 7 属 直立疏枝型品种 , 麦套 生 育 期
选 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 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 中5 8 A x ( J 2 6 x 中棉所4 1 )
中杂5 号 转基因生物名称
品 种来 源 特 征特性
特征特性
双价转抗虫基 因杂交春棉 品种 , 生育期 1 2 4天;
5 4 3 . 4 千克, 比对 照 品 种 “ 豫粳 6 号” 增产 9 . 5 %, 居6 个 参 试品种第 1 位。 适宜地 区 该 品种 适 宜 在 河 南 省 沿 黄 稻 区及 南 部 籼 改 粳 稻 区种 植 。 ●
l 0 个; 叶片淡绿 色, 长椭 圆形 , 中等大小; 荚果普通 畅且集 中, 易收摘 , 纤维色泽洁 白; 平均第 1 果枝节位 6 . 8节, 单
质量 2 2 1 . 5 克, 饱 果率7 8 %; 子仁椭 圆形 , 种皮粉红 3 9 . 5 %, 子指 1 1 . 7 克, 霜前花率 8 9 . 7 %。 经 鉴定 , 该 品 种 耐枯 萎病 抗网斑病和根腐病 , 中抗病毒病 , 感叶斑病。 产 量表 现 该品种 于 2 0 0 9年参加 河 南省 麦
选育单位 品种来源 特征 特性
河南省新乡市新粮水稻研究所 豫粳 6 号× 镇稻 8 8 属 常规粳 稻 品种 , 全生 育期平 均 1 5 5 . 6
区域试验 , 平均 6 6 7 平方米产稻谷 5 8 7 . 5 千克 , 比对照 品 种“ 豫粳 6 号” 增产 1 2 . 9 %, 居l 4 个参试品种第 5 位; 2 0 1 0 年参加续试 , 平均 6 6 7 平方米产 稻谷 5 5 9 . 1 千克, 比对 照 品种 “ 豫粳 6 号” 增产 1 4 . 8 %, 居 1 5个参试 品种 第 5 位; 2 0 1 1 年 参加 河南 省 生产试 验 , 平均 6 6 7平方 米产 稻 谷
该品种 适宜在河 南省各地 春 、 夏
作种植 , 应 严 格 按 照农 业 转 基 因 生 物 安 全 证 书 允 许 的 范 围推
互戎 0 4 1 3 6
审定编号 豫审稻 2 0 1 2 0 0 2 K S 一 6 — 6 表 现 为 中感 。 产 量表现 该 品种 于 2 0 0 9 年 参 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南 省 粳 稻 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