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15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习专用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15古代诗歌五首-word

七年级语文上15古代诗歌五首-word

七年级语文上15古代诗歌五首内容预览:15 、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1、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必考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必考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必考知
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的必考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复和备考。

1.《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概要:本诗是描写作者在登临鹳雀楼后对美景的赞美与
思考。

- 考点:
-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内容概要:本诗是李白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时写下的一首诗。

- 考点:
-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观书有感》
- 作者:唐婉
- 内容概要:本诗是唐婉在读书时对书中美好故事的感叹和思考。

- 考点:
-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望月怀远》
- 作者:张九龄
- 内容概要:本诗是张九龄怀念故乡和亲人的诗篇。

- 考点:
-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悯农》
- 作者:李时中
- 内容概要:本诗以农民困苦为题材,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关爱。

- 考点:
-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以上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为学生的复习提供帮助。

请在课前多阅读诗歌原文,并注意各种考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6)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6)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6)doc初中语文(1)|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钞票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秋思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诗歌语言,品味诗歌的意境;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乐趣。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观沧海»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差不多一览他的风姿。

然而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判。

事实上,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爽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

今天,我们立即学习的一首«观沧海»确实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

那时,他立即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

就让我们赶快来观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概。

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咨询题: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表达作者博大的胸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研讨探究:〝日月之行〞至〝假设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古代的交通是专门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专门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代诗歌五

导读:本文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代诗歌五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课文朗读MP3免费下载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本站课件均从网络收集或是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大家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并积极上传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普通下载。

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人教课标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人教课标版
请把《次北固山Fra bibliotek》改写成散文。
方法:
1、确定人称;2、把握主题;3、进行适当 想象;4、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会使 语句更加生动;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 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温馨提示: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2、不要脱离诗原 来的意境。
王湾
客路 /青山外,行舟 /绿水前。 潮平 /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 /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边。
读懂诗句之意
1、自由朗读古诗。 2、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把握诗中之景,体悟诗中之情
1、这首诗哪些句子是写景?哪 些是抒情?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2、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 能说说理由吗?
次 北 固 山 下 ( 王 湾 )
了解作者
王湾(693~751),洛 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 人。他成名很早,但留下来的 诗不多,《全唐诗》仅存十首。
朗 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朗 读
次/北固山下
我喜欢
,因为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拟人化的手法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 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流 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
归纳方法
赏析古诗的方法: 1、多读; 2、了解古诗内容; 3、把握诗歌情感,领悟 诗歌主题。
拓展延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说教材】《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

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拓展阅读 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拓展阅读 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拓展阅读古代诗歌五首李商隐残阳西入崦②,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③,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注释】①青萝:一种攀生在石崖上的植物,此处代指山。

②崦(y ān):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③磬(qìng):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

【且读且思】1.颈联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用“闲”字写出佛家对红尘物欲的否定,突显出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将爱憎抛却,求得内心的宁静。

2.这首诗写诗人赴山中访一个孤僧的曲折过程和感想,表达了诗人在苦闷彷徨之时,不满现实,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这首诗是王勃旅蜀后期的作品。

大约作于乐山一带,抒发了强烈的乡思和羁旅之哀愁。

起句不同凡响,很有气势。

“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

诗人登上蜀地的高山之巅,远远望去,山下的长江仿佛已经停滞。

“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抒发了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

第三句“况属高风晚”,承接前两句,转为写物候,远行思归之情原本就令人不堪其苦,何况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更令人感伤不已。

结句“山山黄叶飞”,是写深秋的景象。

“山山”叠词的运用,营造了一个旷远辽阔的悲凉意境,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凸显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

这首五言绝句,寥寥数字而意象十分丰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

【且读且思】从一、二句中的“悲”“念”两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可以看出诗人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痛。

读点诗词养点气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读诗词养点浩气。

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诗词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诗词五首》

15诗词五首教学设想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

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

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

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XX/XX/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XX/Xx/XX如“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XX/XX/XX/X如“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

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观沧海曹操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调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

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息愁绪。

■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_导入新课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明确] O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最爱湖东行不足”二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西江月辛弃疾导入新课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

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

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

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

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黪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a.上片:写景。

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问题组: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隋。

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导入新课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做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

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