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喏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其耐药现状

合集下载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6 6 5 - 6 6 6.
陈韬 , 胡敏 , 刘丽. 糖 尿 病 健 康 教 育 计 划 的 实 施 和 效 果评价 [ J 】 . 健 康教 育与健 康促 进 , 2 0 0 9, 4( 增 刊 ) :
6 2 — 6 6.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1 6 )
f J 】 . 护 理研 究 , 2 0 0 4, l 8 ( 1 O ): 1 7 2 0. [ 1 4】 张 爱 敏 , 韩晶 , 姜 云霞 . “护 理 记 录 ”多 媒 体 教 学 课 件 的 开发 及应 用 【 J 1 . 护 理学 杂志 : 综合版 , 2 0 0 3, 1 8( 9 ) :
【 摘 要 】 喹 诺 酮 类抗 茵药 是 由萘 啶 酸 发展 起 来 的合 成 抗 茵 药 , 自1 9 6 2 年 投 入使 用 以来 , 经过 5 ( ) 多年 发展 , 尤其 是 2 ( 1 世 纪8 0 年代 以 来, 氟喹 诺 酮类 药物 快 速发 展 , 已成 为 临床 上 最常 用 的抗 茵 药之 一 。 然随 着喹 诺 酮 类抗 茵 药 临床 应 用的 增 多 , 细 菌对 喹诺 酮 类 抗 菌
药的耐 药性也 迅 速上 升 。研 究发现 , 喹诺 酮 类抗 生 素耐 药机 制广 泛 , 并 且 不 同细 茵对 喹诺 酮耐 药机 制 不 同 。
【 关键 词 】 喹诺 酮 ; 耐药; 耐 药机 制
1 喹诺 酮 类抗 菌药 的 种 类及 应 用状 况 根 据喹 诺 酮类 药 物 的研究 开 发状 况 , 喹诺 酮类 抗 菌 药
护 理 , 2 0 0 9f 2 31 : 2 0 7 1 — 2 0 7 3.
病健 康 教育 管 理新 模 式探 讨 [ J 】 . 中国 社 区医 师 : 医 学 专业 , 2 0 1 2,1 4( 6 ) : 4 1 8 — 4 2 0 鲁娟. 城 乡 糖尿 病 健康 教 育 需 求调 查 分 析 [ J ] . 中国当 代 医药 , 2 0 1 2, 1 9f 6 ) : 1 7 2 — 1 7 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汇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汇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类、药效和临床应用1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分类1.1第一代喹诺酮类1.1.1第一代喹诺酮类的抗菌特点: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奈啶酸、吡咯酸等,因其抗菌谱窄,仅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具有抗菌作用,且作用弱,对敏感菌株的MIC90也多在4mgL-1以上;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等均无抗菌作用。

1.1.2第一代喹诺酮类的常见品种及临床应用:第一代喹诺酮类常见品种有奈啶酸、噁喹酸及吡咯酸等,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目前此类药物已被抗菌作用强、毒性低的其他抗菌药物所替代。

1.2第二代喹诺酮类1.2.1第二代喹诺酮类的抗菌特点:第二代喹诺酮类较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包括了部分绿脓杆菌,可达到有效尿药浓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明显较第一代喹诺酮类少见。

1.2.2第二代喹诺酮类的常见品种及临床应用:第二代喹诺酮类有新噁酸、噻喹酸、噁噻喹酸、吡喹酸、吡哌酸等。

临床上主要用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及肠道感染的治疗。

1.2.3典型药物实例:吡哌酸(吡卜酸,Pipemidic Acid,Dolcol,Pipram,PPA)抗菌谱较广,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的抗菌作用比对奈啶酸、头孢氨苄及羧苄西林强;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

吡哌酸一般采用口服给药,口服后部分吸收,成人单次口服0.5g和1.0g后,血药峰浓度为3.8mgL-1和5.4mgL-1,半衰期为3.1h;本品吸收后可分布于肾、肝等组织,胆汁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浓度;本品主要经肾排泄,给药后24h58%~68%的药物从尿液中排出,部分自粪便排出。

吡哌酸在临床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治疗,本品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青霉素等抗生素联用有协同作用,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的作用增强。

1.3第三代喹诺酮类第三代喹诺酮类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后开发上市的药物,为一系列新型氟取代的4-氟喹诺酮类结构类似物。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简介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简介

➢ 肾功能减退者选 用自肝肾双通道 排出的环丙沙星。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特点
肝功能损害者选用 主要经肝胆系统排 泄的环丙沙星时应 减量使用。
诺氟沙星和培氟沙星使用 大剂量或者尿液pH大于7时 容易发生结晶尿,用药期 间应多喝水,24小时排尿 量大于1200mL。
应用喹诺酮类药物静脉 滴注时,滴注时间应控 制在1小时以上。
5
药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01
02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某些品种会抑制CYP450
酶活性。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可抑制茶碱类、咖啡 因和华法林在肝脏中 的代谢,导致血药浓 度升高和不良反应的 发生。
03
➢ 茶碱类药物血药浓度升 高,会产生中毒症状, 如恶心、呕吐、激动、 失眠、心悸等。
相互作用
皮肤软组织感染
病原菌
骨、关节感染。中耳炎、 窦炎,由敏感需氧革兰阴 性杆菌所致的成年患者, 可以选用。
抗菌 药物
有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 萄球菌可能者,不宜选用 氟喹诺酮类。
细菌性脑膜炎
01
02
03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 用于病原菌尚未明确的
化脓性脑炎的初始经验 治疗。
➢ 目前常用的氟喹诺酮 类药物中也未获批用
➢ 曲伐沙星肝毒性 较大,已经撤市。
血糖异常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和 莫西沙星所致低血糖都 有报道。
低血糖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口服降糖药物时。
老年非糖尿病患者服用加替 沙星时也有高血糖的报道。
其他不良反应
01
白细胞减少和嗜酸 性粒细胞增加的发 生率低于1%。
02
替马沙星所致的以 溶血为主要表现并 伴有肾功能不全, 凝血功能不全、肝 功能不全,称为替 马沙星综合征。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性及耐药现状的探讨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性及耐药现状的探讨
Ol 9 san sltd i u opt1Reut C mp i7 t isi ae no rh si . s l r o a s o  ̄ wt imf  ̄cn, e o oa i n aioai b w d tehgeta . i Cp l ai L v ̄ x cn ad G t xcn 8o e h ih s n h c l f
性, 并比较 了 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 的敏感性 , 同时 比较分析环丙沙星与复 方新诺 明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嗜麦芽窄
食单胞菌对大多数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对青霉紊类、 头孢他啶、 头孢噻肟、 头孢吡肟、 氨曲南高度耐药 , 对亚胺培南 1 %耐药, 0 0 含酶抑制剂的 内酰胺类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 舒巴坦、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敏感率较单用相应 内酰胺
林益强, 姚艺辉, 宋秀宇, 林丽蓉
( 厦门中山医院・ 厦门市临床检验中心, 福建 厦门310) 604 摘要: 目的 观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 8 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性及其它各种抗生素耐药现状 , 以指导 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标本中分离的 7 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 9
l r u o ns dS Z T P h et fo qJ l e n M / M v e蝴 uo n o a a h
hv l esmi er , h hwr 6 .%( ae o r e t w i 岫 w i ee 9 6 P<0 0 )n 18 P<00 )7 珊 so e nf h reiac oat i v c .5 ad6 .%( .5 .9g hwdlo i s t et n b e  ̄e r s n i .
I _ I N ̄q , ,A IfSN Xu u 矗a.C tfr 咖 i, YO I ,O C iy , /(  ̄e o £ ag l £ ‘ - r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喹诺酮类药物及其研究进展摘要:喹诺酮类药物系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

自第一个此类药物萘啶酸问世以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成为目前抗菌药物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抗菌效果及不良反应与结构的关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该类药物作一综述,以便读者对其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喹诺酮,研究进展,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构效关系,光毒性1 药理药效特征1.1作用机制大量研究证实,氟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拮抗细菌的DNA回旋酶(gyr),阻碍细菌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DNA 回旋酶由A、B两个亚型分子构成。

较早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DNA回旋酶A亚单位(gyrA)的切割及封口活性。

近来研究发现,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同时作用于gyrA和gyrB,只是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其依据为B亚型的突变可改变细菌对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

此外,当RNA或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杀菌活性会降低。

1.2 药代动力学氟喹诺酮类药物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可分布于各种组织体液和器官,特别在肾、肝、肺及皮肤组织中分布良好。

口服后1~2h达到血药峰浓度,较早开发的该类药物血浆清除半衰期一般在3~8h,需每日2~3次给药。

近年研发的新药中t1/2呈延长的趋势。

延长t1/2可减少用药次数,方便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

如盐酸莫西沙星半衰期12~15.2h,每日1次服药。

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为浓度依赖型,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用来评价浓度依赖型药物杀菌效果的PK/PD参数主要有AUC24h/MIC和C max/MIC。

氟喹诺酮类药物同样如此。

近年来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PK/PD研究表明,AUC24h/MIC对临床有效率有很强的预见性,并建议AUC24h/MIC>125为临床药物应达到的目标。

如环丙沙星,当AUC24h/MIC<125时,临床有效率为42%,细菌清除率仅为26%,而当AUC24h/MIC>125时,临床有效率为80%,细菌清除率达82%。

喹诺酮类药物的现状及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的现状及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的现状及应用【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进展;现状;临床应用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发现的第一个含有4-喹诺酮母核的药物——萘啶酸,以其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开辟了抗菌药物研究和使用的新途径。

30多年来,国内外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不断进行修饰,并对其含氟集团加以变革,陆续开发出多种新药物投入临床使用。

该类药物的抗菌谱逐渐拓宽,从单一抗革兰阴性菌的窄菌谱,发展到抗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的广谱抗菌药。

下面就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史,药物作用特点、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诺酮类药物的发展第一代药物为萘啶酸、吡咯酸,1962~1969年上市应用。

主要作用于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第二代药物为吡哌酸、西诺沙星,1969~1979年上市应用。

此类药物的抗菌谱有所扩大,对革兰阴性菌有了较好的抗菌效果,并对部分革兰阳性菌有效。

第三代药物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

第三代药物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进一步加氟,并对革兰阳性菌、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有杀作用。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最成功地广泛应用的化合物之一是环丙沙星。

它在1986年第一次投放市场,从那时起,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各种感染治疗的价值被承认。

在抗生素领域内,氟喹诺酮类是唯一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媲美的合成抗菌药,对大多数敏感菌有快速杀菌作用。

第四代药物主要有格帕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曲伐沙星、克林沙星,1997年开始上市,与前三代相比,第四代药物抗菌谱更广、既保留了前三代抗革兰阴性菌的高活性,又保留了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并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显示出较强的作用。

2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它们主要抑制DNA回旋酶,干扰DNA超螺旋结构的解旋,阻止DNA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DNA回旋酶是由两个A亚基和两个B亚基组成的四聚体,A亚基先将正螺旋后链切口缺口,B亚基催化ATP 水解提供能量,使DNA的前链经后移,重新连接,形成负超螺旋。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恰当评价和合理使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恰当评价和合理使用

9 0 年 代 中期 以来 氟 喹 诺 酮 类 药物 对 几乎 所 有 革 兰 阳
性 和 阴 性 细 菌 出现 耐 药 。近 1 0 余 年 来 监 测 显 示 喹 诺
院2 0 1 1 年 院 内感 染 常 见 病 原 菌 耐 药性 研 究显 示 ,肺 炎克 雷伯 菌对 环 丙沙 星 的耐药 率2 6 . 0 %,左 氧氟 沙星
2 1 _ 3 %;铜绿 假 单 胞菌 对 环 丙 沙星 耐 药 率 1 7 . 9 %,左 氧 氟 沙星 1 8 . 6 %,低 于美 罗 培 南 的2 2 . 1 %和亚 安培 南
酮类耐药率上升,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大肠埃希 菌 ,例如 1 9 9 8 —2 0 l 1 年 间全世 界4 1 项泌尿 道 大肠埃 希 菌耐 药监测 显 示 ,社 区 获得性 非 复杂性泌 尿道 感染 大
1 喹诺 酮 类药 物 耐药现 状
喹诺 酮耐 药 与 特 定 的细 菌 种 属和 患者 人 群 相 关 ,如 S E NT R Y项 目欧 洲二十 世 纪9 0 年 代末 在2 0 家 大学 医院 的监 测 显 示 ,奥 地 利 、瑞 士 大 肠 埃希 菌 和 肺 炎 克 雷 白杆 菌 对 环 丙 沙 星 、 曲伐 沙 星及 加 替 沙 星 的敏 感 率 都达 到 1 0 0 %;通 常 大肠 埃 希菌 对 喹 诺酮 类 敏 感率 低 于肺 炎克 雷 白杆 菌 ,但 是 在 波 兰 却相 反 ,前 者 环 丙 沙星敏 感 率8 2 . 9 %,后者 仅5 4 . 6 %[ 5 1 ; 中国1 6 家 教学 医
国外 医 药 抗 生素 分册 2 0 1 5 年1 1 月第3 6 卷6 期
2 4 9
喹诺酮 类抗菌药物 的耐药现状 、恰 当评价和合理使用

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重耐 药铜 绿假 单 胞 菌 的流 行 动 向更 被 关 注 。近 年 来 的研 究表 明 , 绿假单 胞 菌对 各 种氟 喹诺 酮 类 药物 有 铜
相似 的耐药 率 ( 2 一2 ) , 国全 国性调查 I U 2 4 ] 美 C 铜 绿假 单胞 菌 的耐 药 率 表 明 , 1 9 — 2 0 从 9 3 0 2年对 环 丙沙 星 、 亚胺 培南 、 妥布 霉 素 及 氨 曲南 的 耐 药 率 增 高
铜 绿假 单 胞 菌 是 一种 条 件 致 病 菌 。随着 抗 生 素 的广泛应 用 、 免疫抑 制剂 和各 种 侵袭 性 诊治 方 法 的应 用 , 绿 假 单 胞 菌 已成 为 医 院感 染 的 主 要 病 原 菌 之 铜

氟 氟 喹 诺 酮 类 药 物 的 抗 菌 机 制
氟氟 喹诺 酮类 药物 是一类 以 1 4二 氢一一 3喹 ,一 4氧一一 啉羧 酸为基 本 结 构 的全 合 成 抗 菌 药 物 。迄 今 为 止 已 有 4代 药物 在 临 床 上 应 用 。其 代 表 药 物 分 别 为 萘 啶 酸、 吡哌酸 、 丙 沙 星 和 莫 西 沙 星 。为 一 组 完 全 人 工 环 合 成 的抗 菌药 物 , 其抗 菌 机制 和 细 菌 的 D NA 拓 扑异 构 酶有 关 。氟氟 喹诺 酮类 的主要作 用靶 位是 DN 促 A 旋 酶 和拓扑异 构 酶Ⅳ ,革 兰 阴性 菌 以 DN 促 旋 酶作 A 为第 1靶 位 。D NA 促旋 酶 暂 时 切 断 DN 双 链 ,氟 A
杆菌产 生 , 有诊 断意义 。但 广 泛使 用 有效 抗 生 素后 故 筛选 出的变 异 株 常 丧失 其 合 成 能 力 。本 菌 对 外 界 环 境 因素抵 抗力 较强 , 对青 霉素 等 多种 抗 生素 有 天然 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 , 别是革 兰阳性菌 , 氟 喹 喏酮类 耐药 很 快上 升。2 特 对 O世 纪9 O年 代 末 , 代 、 代 氟 喹 喏 酮 类 , 格 帕 沙 星 、 帕 沙 三 四 如 司
星 、 西 沙 星 、 替 沙 星 、 林 沙 星 问 世 。 这 些 新 药 对 革 兰 阳 莫 加 克
物 质 。此 系 统 的 表 达 受 自身 的 局 部 调 节 子 ar cR基 因 或 通 用
王 辉 陈 民 钧
在过 去的 2 O年 中 , 些 地 区 由 于 用 药 不 当 导 致 某 些 菌 某
在 大 肠 埃 希 菌 中 , cA 系 统 由 三 种 蛋 白 组 成 , 系 统 A rB 此 是 非 特 异 的 , 的 底 物 谱 广 泛 , 以排 出 多 种 抗 生 素 和 其 他 它 可
耐药。 二 、喹 喏 酮 类 的 耐 药 现 状 1 革 兰 阴性 菌 : 项 全 球 的 耐 药 监 测 项 目 S N R 数 据 . 一 ETY
对 于 革 兰 阴 性 菌 中 , vA 的 改 变 最 常 见 , 次 是 G r。 Gr 其 vB 在 大 肠 埃 希 菌 中 , vA的 改 变 通 常 发 生 在 第 6 Gr 7位 ~16位 , 0
Gr vB亚 基 组 成 ; 谱 异 构 酶 I 与 其 同 源 , 2个 Pr 2个 拓 V 由 a C、 Pr a E组 成 。 由于 氟 喹 喏 酮 类 结 构 的 差 异 以 及 细 菌 菌 属 的 不
同 , 作 用的主要靶位 点也不 同。 它
变 可 以分 别 引 起 三 个 系 统 表 达 增 强 而 导 致 对 多 种 抗 生 素 的
表达 增 加 , 以 通 过 下 面 3种 途 径 导 致 耐 药 _ ( ) 活 可 3 1 激 :

喹 喏 酮 类 的 耐 药 机 制
质 粒 介 导 的耐 药 很 罕 见 。靶 位 点 , D A 解 旋 酶 或 拓 即 N
A r B主 动外 排 系 统 , 致 药 物 泵 出增 加 ; 2 降 低 孔 通 道 蛋 cA 导 () 白, O p 即 m F的 表 达 ;3 减 少 细 胞 内保 护 性 酶 。从 美 国 分 离 () 的 耐 氟 喹 喏 酮 类 的 大 肠 埃 希 菌 ,0 ~1 % 的 菌 株 Ma 和 1% 5 r A
维普资讯
中 华 儿 科 杂 志 20 0 2年 8月第 4 0卷 第 8期
C i JPdar uut 02 o 4 hn eit ,A gs20 ,V l 0,N . o8

讲 座 .
氟 喹 喏酮 类 抗 生 素 的 耐 药 机 制及 其 耐 药 现 状
性 菌 ( 别 是 肺 炎 链 球 菌 )厌 氧 菌 、 原 体 、 原 体 的 抗 菌 活 特 、 支 衣 性 增 强 , 保 持 对 革 兰 阴 性 菌 的 活 性 。 随 着 它 们 在 临 床 的 应 并
用 , 药问题也 引起人们 的关注 。 耐

活 M A。Ma r a r A是 一 个 控 制 多 个 基 因 的 转 录 激 活 子 , 旦 其 一
调 节 子 m R B oR 、 oA 的控 制 I , 三 者 的 功 能 相 似 。 r a A 、sx S rb 2 后
m ( u i e a t i i rs t c , a ) 子 由 m r 抑 制 子 ) r a M h p n bo c eia e m 座 l i t s n r aR( 、 m A( 活 子 ) m B 编 码 小 蛋 白 ) 成 。 m r r a 激 、a ( r 组 aR突 变 , 以 激 可
此 区域称为“ 喏酮 类耐 药 决定 区域 ( R R ” 在 此 区域 , 喹 Q D )。 S t3和 A p 7的 改 变 最 常 见 。对 于 革 兰 阳 性 菌 , N 解 旋 e8 s8 D A
显 示 , 9 —20 年 的 大 肠 埃 希 菌 对 环 丙 沙 星 的 耐 药 率 为 1 8 00 9 1% , 炎 克 雷 伯 菌 、 沟 肠 杆 菌 为 1 % , 脓 杆 菌 为 1 % 、 6 肺 阴 2 绿 0 鲍曼 不动杆菌 为 4 %。在我 国, 氟 喹喏酮 类 的耐 药率 , 0 对 大 肠 埃 希 菌 明 显 高 于 国外 , 高 于 其 他 肠 杆 菌 科 细 菌 。 耐 环 丙 也 沙 星 的 大 肠 埃 希 菌 高 达 6 % , 其 他 肠 杆 菌 科 <1% 。 0 而 0 20 00年 我 们 研 究 了大 肠 杆 菌 对 环 丙 沙 星 的 耐 药 机 制 [ 。 结 果 发 现 :0个 高 耐 环 丙 沙 星 的 大 肠 埃 希 菌 的 G r Pr 3 yA、a C均 有 3~5个 氨 基 酸 的 改 变 ;0 的 菌 株 高 产 A r 通 用 调 节 子 6% c A; M A、oS表 达 未 增 强 , ar 的 突 变 对 氟 喹 喏 酮 类 耐 药 起 r a Sx 但 cR 重要作用 。为 何我 国大 肠 杆菌 对 氟 喹 喏酮 类 耐 药 率 高 呢? 脉 冲 场 凝 胶 电泳 发 现 3 O株 菌 均 为 多 克 隆 株 , 此 大 肠 埃 希 因 菌 对 氟 喹 喏 酮 类 的 高 耐 药 率 并 非 由 于 克 隆 传 播 , 是 抗 生 素 而 的选 择 压 力 造 成 的 。 我 国 每 年 有 大 量 仿 制 的 喹 喏 酮 类 用 于 畜 牧 业 、 产 业 , 氟 沙 星 、 丙 沙 星 、 氟 沙 星 的 兽 用 量 约 水 诺 环 氧 占其 生 产 总 量 的 4 % ; 时 氟 喹 喏 酮 类 广 泛 用 于 泌 尿 系 统 0 同 感染 、 炎等 。 肠 近 期 我 们 对 我 院 11 临 床 医 生 进 行 问 卷 调 查 , 果 近 6位 结
Sx o s的 表 达 增 加 J 。 绿 脓 杆 菌 中有 三 种 主 动 外 排 系 统 。 n l n B n C 的 突 a B、f 、 f x x
Hale Waihona Puke 谱 异 构 酶 的改 变 , 低 了 与 氟 喹 喏 酮 类 的 亲 和 力 而 耐 药 ; 降 孔
通 道 蛋 白缺 失 , 者 主 动 外 排 系 统 增 强 均 可 引 起 细 胞 内药 物 或 浓 度减少 而耐药… 。 1 靶 位 点 的 改 变 : 菌 的 D A解 旋 酶 由 2个 G r 2个 . 细 N y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