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800字左右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800字左右文化苦旅读书心得800字左右5篇《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老师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第一名。
那么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心得800字左右,希望大家喜欢!文化苦旅读书心得800字左右【篇1】合上这本封面素雅却沧桑的书籍,黑乎乎的四个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双眼久久注视着着独具特色的封面和异常刺眼的“苦”字,久久不能讲目光从那上面抽离,它要了我的魂。
带着满肚子对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准备开始享受这份文化大餐了。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老师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第一名。
全节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兴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白发苏州》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形神俱佳。
本书虽名为“苦旅”,却实为享受,从迷离深浅,丰富稠柔的书中,还能饱览世界各地文化风情,实为一大享受啊。
作者游遍了祖国各地,触境生情,把情写进了文章,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在这本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篇,一篇是《道士塔》,在中国文化遗址莫高窟上,有个叫王远录的道士,上天注定让他当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一个年轻的诗人写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绝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还有一篇,是《华语情结》,一个人身处异乡,突然听到有相同的口音传来,可以想象,那是多么令人快乐激动啊!但总有一些人,去了异乡,很快就忘记的了自己的家乡,这些在《华语情结》中暴露无遗,真是令人心寒啊。
名著《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7篇

名著《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7篇名著《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篇1土黄的纸页,尘土的味道,凝重而带着惆怅。
这早已让人对它肃然起来,似乎面前就是一片片历史的废墟。
作者没有用甘甜的文字,而是用无尽的感慨和伤感来焕发我们懵懂的心,让我头一次觉得,历史竟这么伟大。
这本书是余秋雨的散文集,写了他在游山玩水时对历史,对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历史是什么?只是单调的人物,早已过去的年代,还是数不尽的故事?在《莫高窟》一文中作者写道:“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的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灵魂。
”难道历史能给人如此大的心灵冲撞,连作者都会被它的沧桑和朴实所征服?在《西湖梦》一文中又写道“即便明智如鲁迅,也愿意在一个传说故事的象征意义上深深沉浸。
”历史也许太过于复杂,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壮志凌云的英雄,或是平民百姓,都愿跪在它的面前,倾听它的咆哮。
秦始皇吞并六国,可最终还是没有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尽管赤壁大战,曹操却依然能统一天下。
屈原投江不久,都江堰的工程才刚刚开始,随后又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历史在变,可最终不都是过眼云烟?“神马都是浮云”,也不过如此。
仔细再想想,历史同时能有许多面。
莫高窟炫丽的壁画,流动的色彩,背后同样是烽火连天的岁月。
洞庭湖看似平静,却同样孕育出许多文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杨么和岳飞也曾在这片土地上挥动过红缨…….江南小镇的亭亭楼阁幽僻蜿蜒,但也曾面对历史的长河发出哀鸣。
这本书虽说是游记散文,可更多是作者对历史的惋惜。
历史的起起伏伏,兴起和衰败,沉淀而厚实,让我不禁对它又有些敬仰起来。
我望着窗外,鸟瞰着辽阔的大地,心里有些澎湃和激动。
这块地方,5000年来,前前后后有过多少豪杰!华夏大地,世界的古国,它在战争中挺立,把长城当做自己的脚跟,把长江黄河当做自己的血液,把山脉当做自己的臂膀,把积淀的历史当做自己的灵魂。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深不可测,竟引得无数学者直到自己生命的结束也没有揭开其中的奥秘。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800字左右(通用8篇)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800字左右(通用8篇)文化苦旅阅读心得800字左右篇1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
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了黄河礼貌的兴衰,写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
《江南小镇》开始的那一段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
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齐。
”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我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与众不一样,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我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我曾走过的足迹,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而我们也在这遗憾中,坎坷中寻找这人生的真谛,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
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
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
然而,《文化苦旅》一齐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静静地合上这本书,仿佛也有了一种想要游历山水的冲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间寻觅着历史的足迹。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800字左右篇2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6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6篇)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篇1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
”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
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
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
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
”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
“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
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假如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考的。
继续往下看,我又发现了一桩“怪事”:80高龄的范钦终于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他分家产时,将其分为两份,或是藏书楼,或是万两白银。
他让后代去选择。
我想,假如让我选,让大家来选,会选哪个呢?要么拿着白银万两,逍遥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书楼,世世代代。
说句实话,范老爷此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也十分钦佩这个相隔我好几百年的古人。
也正因为这样,天一阁留下了。
但这是一个难题,我在思考:假如把此事搁在今天,不搀假,谁会铤而走险,谁会选择天一阁,包括我。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5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写的一本从古代跨越现代的长篇小说。
书虽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的十分轻松潇洒,但仔细一读,却发现是对历史的批判、嘲笑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他独特的观察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历史。
读着余秋雨写的文章,我才发现,自己虽然是一个内心坚强的人,但读着读着也会不知不觉地被这本书所吸引,所震撼。
有时,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令我佩服不已。
他用他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走进书中静静地思考。
在几百年前,莫高窟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虽然它曾今是记录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记录点,可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让其流落在外人手里。
江南的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
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因此江南才会如此吸引文人墨客。
或许,也是被江南的这种粉墙黛瓦的奇特风格所吸引吧!这本书似乎没有把很多的笔墨用在了名胜古迹上而是集中在了他的文化背景以及各个所附有文化气息的角落上。
它可以是街头小巷,或是一条不知名的清澈小河。
这些在他的笔下都可以成为书中的闪光点。
这让我们更贴近历史,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是我们更了解它。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精选9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精选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精选9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800字(优秀10篇)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800字(优秀10篇)文化苦旅阅读心得800字篇1之前听语文老师说过,我们的文笔还太过嫩,像初历尘世的无知小儿,当时不太肯承认。
直到读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一刻才明白,什么叫沧桑,什么叫苍老,才懂得,文化的那一份厚重感。
回过头来看自己以前认为很成熟的*,才发现竟显得如此苍白。
的确,是苍白,而且是苍白得无处可躲。
曾以为可以意气风发谈苏东坡,可以大恣赞扬都江堰,可以怒斥清代文字狱。
但余秋雨一篇《黄州突围》,便是所有对苏东坡的言谈批判黯然失色,《山庄背影》《宁古塔》将知识分子的灾难与艰苦写的一览无遗。
文化苦旅阐述的是一种平实,却将文化的那种厚重感一一还原。
捧着这本书,心里还有着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一开始读,有点读不下去,因为读得不是很懂。
开篇的两篇是《牌坊》《寺庙》,讲了尼姑庵与吴山庙的故事,故事我看懂了,但老觉得有一种隐含的、难懂的在里面,我可能还不懂。
让我突然喜欢上这本书的开始,是读到《信客》这一篇。
信客带给我一种震撼,人性的感悟。
简简单单的俩字,联系着一边是没了家的男人,一边是没了男人的家。
他们承担着艰辛,生命危险、怀疑、猜忌、污蔑,他们本可以不必承受这些,但,为了他人,为了远行者与远行者的家,他们义无反顾的当起了信客,接受着多少难以承受的痛苦,但,他们不会后悔。
这种人性的无私付出,剧烈的撞击着我的心灵,我感受到一种厚重,做人的厚重。
《人生之旅》写的是令人钦佩的文化名人,但我看到的,是灵魂,是文化是人性是那高贵的灵魂。
这种厚重,精神的厚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与体现,是一种压人心扉的厚重。
看完这本书,文化被摧毁的心酸,文人被压迫的凄楚,让我不禁沉思:“怎样做人,怎样传承和重建这厚重的文化?”这句话,一直锁在我的心里,时时拷问着我的灵魂。
这一刻起,兴许我也不会再肤浅地乱谈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厚重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变得厚重起来……文化苦旅阅读心得800字篇2中华文化,说是人文文化,不如说是自然生态文化,中华文化从长江,黄河,高原点滴累计!在我看来,宗教和时间是让人从热血沸腾的状态冷却下来,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科学和高速让人从淡然到沸腾,可是却耗废了生态文化!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经历过苦才能有沉淀,中华文化,虽说是泱泱大国传下来的精粹,虽然自带文弱书生的软病气息,那也是经历了种种苦楚才积累沉淀下来的!宁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灾多难!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经历的那场浩劫而涅槃重生!种种苦难,打不垮的压不倒的中国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对人生种种苦楚,是祖先传给我们血液中最大的财富,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怕吃苦的来由吧!呵呵!以前对于余秋雨,并无甚好感,总觉得青歌赛长上的文化评委,卖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养的选手卖弄一下。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通用10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通用10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这本书。
读罢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文化苦旅》,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久久难复平静。
在读之前,我根本不会想到一处处名胜古迹的背后都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不会想到踏足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其实是踏足在千年历史的`沉淀之上。
那一段苦涩,那一段艰难,那一段早已成为历史的路迹是现今无法真切感受到的。
就说说那个敦煌的罪人——王道士吧!他原是湖北麻城一个普普通通的可怜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不幸地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把持着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
王道士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痛。
读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
这笔文化重债,我们又能向谁讨要呢?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
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从西北的敦煌走回东南的江南,江南,与敦煌是不一般的感觉,它也是美,不过它是若朦胧羽纱般的美,它是细雨绵延的美,它是柔情似水的美。
与江南牵系的是一字“隐”,这是失意文人的隐归,他们隐去知识修养,他们隐去满腹才华,他们隐去对国家的满腔热情,孤傲、名声,一切都像是顺着江南的水一并隐去了,顺着时间悄悄地隐去了。
道士塔,阳关雪、废墟、西湖……路,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飞,在沙山顶端,望着山脚下那一抹清泉,心中是何等之复杂。
阳关外飘飞的白雪,你可记得古人的足迹?圆明园啊,你可想念当时的辉煌?仅仅只有悲凉吗?不,还有那无序的愁。
中国当时的路迹早不再,璀璨如星辰的文化也在一点点被时间冲刷,如同坚韧的岩石也能被水滴穿破一样。
闭上眼,静下心去走那一段历史之路,那一段苦旅,用心去感受那一片时间所不能存留的情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从中找出了丝许的感觉。
作者余秋雨先生从九三年开始从上海戏剧学院辞职后,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
经驻足的角角落落。
用他独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写着一段段亲身感悟。
或许作为
我们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尝试这样的一种体会,这种苦行僧般的高尚,我们只
是以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传承着这样一种精神。
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学。
在游历山水之间,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
我们去到了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总是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发生过的一切,曾经在我们所站的这个地方有谁走过,又发生过的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呢,又是
谁在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
就在这样的一瞬间里,那所
有的一切都会很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会油
然而升,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重燃而生,使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
过了一般。
那我们的教书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与
学生们做着不同的互动,在同他们的交流中,我感觉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此
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觉自己是无比的自豪。
我们在默默耕耘的同时,看
到学生们快乐成长,在知识的海洋中畅快的游历着,我感觉到无比欣慰,感觉
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
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
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长我们的
智慧,洗涤着我们的心灵。
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一
种精神的寄托。
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见证在这里留下了最真实的写照。
岁月的
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经是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或许也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将这些诠释出来。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教学是一种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们看不到呐喊声,没有欢呼声,更加没有掌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
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
更不能因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
教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读着《文化苦旅》,让我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东西。
我想,读一本书除了能够获得理性和知识的收获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种喜悦,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种喜悦。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
但是读着读着,便会有所收获。
犹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更加无法整齐划一。
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的细节。
要知道学生们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想听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有责任心还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才是真正的关键之所在。
这些是我在读完《文化苦旅》后的所思,所想,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