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及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及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及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一、典型特例,引发冲突师:草地上有7个人围坐在一起,他们平均年龄10岁,请你们猜一猜他们的年龄大致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生1:(10+10+10+10+10+10+10)÷7=10,因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0岁,所以我认为他们的年龄都是10岁。

生2:把他们的年龄相加的和除以7等于10,我认为他们的年龄可能是10、11、9、9、10、11、10。

生3:因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0岁,所以我认为他们的年龄可能在10岁上下。

师:同学们都知道平均数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因为他们平均年龄10岁,所以同学们根据平均数10做出了合理的猜测,很好,但事实上他们的年龄是6、6、6、34、6、6、6(板书)。

师:这种情况你们想到了吗?这组数据与同学们猜测的数据有什么不同?你认为用平均年龄表示这群人的年龄情况恰不恰当呢?师(小结):由于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数(极端数据),把平均年龄提高了,所以平均年龄不能很好地表示这群人的年龄情况。

除了平均数以外,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年龄”复习平均数是一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同时引出中位数和众数也是可以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使学生了解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一些极端数据时(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实例探讨,理解意义1.创设生活情境师:李奶奶年纪大了,但她还想赚点钱,她看到一个招聘启事(课件出示如下)。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定义中位数和众数。

2.学生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求解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

2.学会如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求解实际问题。

3.掌握相关概念间的比较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统计数据的概念及其种类。

2.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讨论交流法3.问题解决法五、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板书工具、小黑板、彩色笔等示教工具。

3.已收集好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知识导入•引入问题:班里有8个同学的考试成绩如下:72,83,91,62,74,83,77,89,求这8个同学的平均分数是多少?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如何求出这8个同学的平均分数,并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第二步:教学内容•定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中位数: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好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

•讲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求解方法。

以实例为例,进行归纳总结中位数与众数的求解方法。

第三步:教学实践•给出若干实际问题,并让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某家庭已知爸爸的工资为 3000 元,妈妈的工资为 2000 元,姐姐的工资为 2500 元,哥哥的工资为 3500 元,求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工资中位数和众数?•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步:教学归纳教师与学生进行总结性回顾,概括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与求解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

第五步:课堂练习教师出若干中位数和众数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第六步: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简短的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评价课堂教学采用讨论交流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能够使用统计方法求取中位数和众数;2.加深对集合、样本、样本空间、频数与频率等概念的理解;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1. 复习老师先给学生们讲解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统计概念,包括集合、样本、样本空间、频数与频率等概念,并让学生们做一些简单的例题来复习。

2. 引入老师通过一个例子(比如班级里所有同学的身高数据),引入本节课要讲解的概念——中位数和众数。

3. 讲解通过讲解示意图,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中位数以及如何求取中位数,体现中位数作为一个数列的中间值的特点;然后再讲解什么是众数以及如何求取众数,体现众数在一个数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特点。

4. 练习老师让学生们分组进行练习。

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数据集(比如小组成员的考试成绩),然后让学生们通过所学知识,求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点。

5. 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数据集以及求取的中位数和众数,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数据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6. 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课程评价与作业1. 课程评价对于本节课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如果学生们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节课就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课后作业让学生们自己找一个数据集,通过所学知识求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成果写在课程笔记中,供下一次课的复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改好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改好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小学:王正燕教学内容: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简析: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中位数、众数各自的特点,期望学生能合理选择统计量。

教材在引入这一内容时,是以平均数为参照物,感受当一组数据中有极值时,用中位数或众数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平均数更合理。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

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并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方法:情境探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设想:首先创设15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情境,对平均数有一个认识。

接着出示春风超市招聘视频,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其它统计量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一、相关知识链接:1、出示15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视频。

(刚才大家听了一首歌,这是青哥赛总决赛时的歌曲。

今天老师把青哥赛搬到教室现场,主要看一下评委打分环节)。

2、投影:亮分视频。

(评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是97.11)提问:(1)、这个数是怎样算出来的?怎样列式?(2)、得到的这个数是什么数?(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对,平均数在我们实际中用的很多。

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一、认识中位数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

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

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

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职员月工资经理 3000副经理 2000员工A 900员工B 800员工C 750员工D 650员工E 600员工F 600员工G 600员工H 600员工 I 6002、思考与讨论(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3、交流与沟通(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

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00,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新化中心小学普文彬“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新化中心小学普文彬一、教学内容:“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88-89页第一课时内容。

二、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探索向纵深发展。

2、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平均数这个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学生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在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中,初步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统计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以前在小学阶段从未涉及到,这是本教材第一次将其引入小学课堂,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理解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应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实际的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位数、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中位数与众数的学习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分析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五(1)班一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数学、科学及英语的成绩分别是:82分、90分、88分和80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8—89页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 单位:元



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员工A
员工B
员工C
员工D
员工
E
员工
F
员工G
员工H
员工
I
月工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模块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永春县锦斗中心小学吴文锋
教材简析:
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中位数、众数各自的特点,期望学生能合理选择统计量。

教材在引入这一内容时,是以平均数为参照物,感受当一组数据中有极值时,用中位数或众数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平均数更合理。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

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设想:首先创设小明的爸爸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其它统计量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小红的爸爸准备去超市应聘一份员工工作,现在他手中有两份招聘启事,他想听听我们的意见,看看去哪个超市应聘比较合适。

甲超市:我超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900元。

乙超市:我超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讨论:去哪家超市应聘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是什么。

2、说一说:为了方便大家进一步给小红的爸爸提供帮助,我们再看一下这两个超市的职工月工资报表,看看你又有什么建议。

表一:甲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报表
表二:乙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报表
(1)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认为小红的爸爸应该去哪家超市应聘?为什么?(3)结合表二数据介绍极端数据。

3、结合表二数据,试着让学生从这组数据中选出一个数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看来乙超市用1000元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是不合理的。

你能从表二中重新选出一个数据,比较合理地代表乙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研究选用哪个数合适。

(1)学习要求。

A、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同学就近交流。

B、每个人说明自己所选的数据及理由。

(2)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适时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引导找出重点词语,将板书补充完整。

3、找一找。

(1)找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A:找出表二中的中位数。

B:98,90,100,65,84
C:10,18,32,50,48,15,34,25
小结:中位数,代表着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时,要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找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A:找出表二中的众数。

B: -3,0,-1,2,-3,-1,3
C: 6,5,4,3,2,1
D:20,21,22,21,21,23,24,21,22
小结: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它代表着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一组数据中可能有一个众数,也可能有多个或没有。

4、对比分析,深化新知。

(1)比一比观察比较表一、表二中的平均数,讨论:A、在什么情况下用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比较合理?B、什么情况下用中位数或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比较合理?
(2)小结:
我们通过共同研究知道: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和集中趋势,除了可以用平均数,还可以用中位数或众数。

当一组数据没有出现一些极端数据时,用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合理,当一组数据出现一些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会受其影响,用中位数或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合理。

但是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题目的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选一选。

①.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 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②.五年一班有40人,五年二班有42人,要比较期末考试时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应该选取()。

A 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③.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钟时间跳的次数如下:
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你认为()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A 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三、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
1、算一算(课本89页练一练2):一组学生 1分钟跳绳次数如下: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请你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议一议(课本89页练一练3):(1)读题(2)引导学生将表格数据转化成原始数据,进一步理解题意。

(3)你认为商店应该多进哪种衬衫。

(4)本题的众数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2、小调查
在一些比赛中,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的得分的平数,把它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板书:中位数和众数
中等水平
中位数
排序,中间
多数水平
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