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蟀
斗蟋蟀作文

斗蟋蟀作文斗蟋蟀作文(一)小时候,我不知道蟋蟀长什么模样,更不知道什么是斗蟋蟀,因为妈妈的指点我才知道。
那一次暑假,我在自家的园地旁边专心致志地写字,突然,一只黑不拉几的虫子跳到了我的本子上,吓得我鸡飞狗跳,大声尖叫:“啊,蟑螂。
”妈妈闻声赶来,哪呢?哪呢?最后活捉了蟑螂,妈妈告诉我:“它是蟋蟀,是妈妈小时候的玩伴,非常想念她,于是找她来了,今天要专门介绍给我认识认识。
蟋蟀最有意思的就是斗蟋蟀。
于是,我和妈妈千方百计地到草丛中又捉来了一只大蟋蟀,小心翼翼地将它俩放进了一只木桶里,当作阵地。
我们屏住呼吸,静静地观察它们的动静,似乎它俩井水不犯河水,一只呆在一边,宛如一个雕像,丝毫没有动弹,另一只挥舞着一对触角,样子十分悠闲。
我心急如焚地正准备用手去抓它们,妈妈示意让我用细枝轻轻挑逗它们,激怒它们。
果然,一身黑色战袍的大个蟋蟀,凭着宽阔的身材,鸣翅警告小个蟋蟀滚开,小个子不甘示弱,张开前足冲了上去,大个子不慌不忙地用强有力的后足,来了一个“飞毛腿”,但小个子比大个子机灵,马上闪开,用“以牙还牙”,也使出“飞毛腿”一脚把大个子踢伤了,大个子不服输向小个子扑去,像一只饥饿的老虎把小个子压个正着,小个子随机应变,用触须给大个子挠痒痒,把大个子乐倒了,小个子趁机来了一个“回马枪”扑倒在大个子上面,用锐利的钳子抓大个子的脸,结果,大个子被打扮成了一个大花脸哭笑不得,这时候的小个子才鸣翅高歌。
斗蟋蟀真有意思,让我体会了一场精彩的抬拳道比赛,胜败不在强壮,而在智取。
斗蟋蟀作文(二)一天下午,我捉了一只蟋蟀,这只蟋蟀,个头不大,可是倒挺威武的,它的两条后腿,粗壮而有力,它的红色脑袋,圆圆的小眼睛上面有一对长长的触角,两条尾巴硬邦邦的,像两把钢针随时抵御敌人的袭击。
今天,弟弟也抓了一只蟋蟀,想和我的蟋蟀比试,他把他的蟋蟀放到我蟋蟀“居住”的屋子里。
“红头”正在进食,它用四个白白细细的夹子将食物夹到嘴里,正吃得津津有味时,忽然,它发现有敌来侵犯,连忙放下食物,准备迎战。
三年级叙事斗蟋蟀的场景

斗蟋蟀的场景
今天,从书店回来的路上,我有幸看见了斗蟋蟀的场景。
在一只透明的塑料罐子里,有两只健壮的大蟋蟀。
蟋蟀浑身呈棕色,有三对足,一对长长的触角,后足上有两排锋利的锯。
两位老爷爷在各自的蟋蟀尾部抖动着绿绿的“蛐蛐儿草”,使他们的蟋蟀兴奋起来。
不一会儿,两只雄赳赳的蟋蟀摆动触角,在战场上显得十分威武。
一见到对手,它们马上露出了两枚又尖又长的大牙。
一只颜色稍浅的蟋蟀率先朝另一只蟋蟀的头上咬去。
那只颜色稍深的蟋蟀也不甘示弱,只见它振动翅膀,发出“蛐蛐”的声音,一下子咬到对方的触角。
“蛐蛐蛐,蛐蛐蛐!”它向着对手怒吼,似乎在告诉对方:“我不是好欺负的!有本事,你就放马过来!”两只蟋蟀像大将军一样英勇善战。
过了好长时间,它们还没有停止战斗,比赛依然激烈。
你咬我一口,我咬你一口……忽然,那只颜色稍浅一点的蟋蟀开始逃跑了。
而另一只蟋蟀却开始得意的鸣叫了。
爸爸告诉我:战斗结束了,胜负不言而喻。
如何斗蟋蟀?

如何斗蟋蟀?如何斗蟋蟀你知道吗?【常见问题】如何斗蟋蟀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吗?【专家解答】首先要抓就抓两只尾巴的蟋蟀。
应为两只尾巴的蟋蟀好斗。
挣地盘。
三只尾巴的是母蟋蟀不会叫,但可以交配。
一般你要抓到话去菜地或刚松土的第里去抓。
记住头越大就是雷公(很犀利)很多。
要斗的话把两只蟋蟀先分开喂点辣椒籽。
然后放在一起,用毛笔类似的东轻轻挑逗尾巴,不久便会打起来还会发出蛐蛐的叫声。
抓时最好准备一个娃哈哈矿泉水瓶,剪去3分之1便成了抓蟋蟀的工具,蟋蟀一跳就拿起来用手捂住就把新一个瓶子放在里面,让蟋蟀爬进去。
需要准备:1、透明的有机玻璃斗格,便于观看;2、斗格下面垫的草纸,让蟋蟀能抓地;3、过笼,用于把蟋蟀从蟋蟀盆里提出来;4、长柄绣球,把蟋蟀赶入过笼用;5、蟋蟀草,用于激发蟋蟀斗性,让它开牙;6、电子称,用于计算蟋蟀重量,等同份量的配斗一组;7、网罩,用于捕捉不慎逃走的蟋蟀。
【本人点评】本人为探索如何斗蟋蟀的你整理了《如何斗蟋蟀?》,斗蟋蟀是一门学问,就我的经验简单的说下了。
主要可以从七个部位看:1 头额头要鼓起,眼要突,有棱角。
斗丝清晰,颜色与眉反搭最好,比如金丝银眉或者银丝金眉。
大体颜色分青,黄,紫,红,白。
2 项宽大,两边鼓起,指甲印清晰,上有白色绒毛。
看颜色,可分青项,铁项等3 牙牙要厚重,咬合力度大,就是所谓的口重,牙上锯齿突出,左右吻合,其次颜色也很重要,一般单色为上品(乌牙,象牙白,黄牙等),混色搭配不一样,就有高有低了。
阴阳牙例外。
4 翅反搭,梅花,小飞机等异类太少见,不说了。
一般长衣,宽翅,包翅,为上品,短翅也有精品,鸣叫时,角度越高越好,声音洪亮,厚重,有金属质的感觉最好。
哑翅除外,但一般哑翅都很猛的。
5 爪传说中的赤爪金龙估计是见不到了。
一般来说腿爪干净饱满,趴着铺开面积大,一般都不错。
6 须长而粗直者佳,平时立于额头。
有动静的时候分别上下晃动。
7 铃门就是虫子屁屁,这个我还真没怎么研究过。
斗蟋蟀的历史由来(图)

⽃蟋蟀的历史由来(图)
⽃蟋蟀的历史由来(图)
(⽹络图⽚)
蟋蟀为⼀直是主要的民俗昆⾍,意思是说,⼈与蟋蟀间的互动⽅式业已成为⼀种民俗⽂化。
⽃蟋蟀最早的⽂字纪录⾸推北宋末年顾逢在“负喧杂录”中曾提到:“⽃虱战始于天宝间。
长安富⼈镂象⽛为笼⽽蓄之,以万⾦之资付之⼀啄。
”京城⾥的⼈,在七、⼋⽉间,家家都饲养促织(也就是蟋蟀)。
只要⾛在市井中,都可以见到路上⾏⼈提着⽡盆泥罐,内装蟋蟀,当时不分男⼥⽼幼都以⽃蟋蟀为乐。
这本书同时也记载:蟋蟀的体性、名⾊、养法、治法及产、捕、辨、才、⽃等⼆⼗⼏种专门学问。
由此可知当时⽃蟋蟀已蔚为风尚。
“宋史”也记载宰相贾似道常和他的⾂妾蹲跪在地上⽃蟋蟀以娱嘉宾。
贾似道甚⾄规定凡是在⽃蟋蟀时,任何⼈都不许打扰,因为这是“军国重事”。
他后来还为此编写了⼀本“促织经”;可是,最后因为太沉迷于此道⽽误了国事,因此被后⼈戏称为“蟋蟀皇帝”。
到了明朝,⽃蟋蟀的风⽓更盛,甚⾄连皇帝也经常和宫⼥、太监⼀起伏地,为⽐⽃的蟋蟀呐喊助阵,是历代最盛⾏的朝代。
⽃蟋蟀流传到清朝,也有皇室庄亲王为此编了四卷“蟋蟀谱”;然⽽后来,被⼀些道学家斥为玩物丧志,因⽽禁⽌于清宫内进⾏此类嬉戏;不过,禁⽌归禁⽌,宫内的⼩太监依然深乐此道。
⼀直到了后来,⽃蟋蟀就从宫廷盛⾏到民间,⽽被称为“秋兴”,蟋蟀也⼀跃成为重要的民俗昆⾍。
斗蟋蟀史话

斗蟋蟀是中国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蟋蟀的记载,例如《幽风》中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在唐朝天宝年间,斗蟋蟀开始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潮流。
到了宋朝时期,由于经济繁荣,斗蟋蟀变得更加流行。
在宋朝,斗蟋蟀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一种赌博手段。
贵族公子们闲暇之余会聚集在一起斗茶、斗鸡、斗蟋蟀,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他们还会下赌注。
这种赌博游戏在王公贵族间流行起来。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斗蟋蟀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娱乐活动。
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斗蟋蟀逐渐失去了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斗蟋蟀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它曾经是一种全民性的娱乐活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其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些人热爱和从事这项活动。
童年生活斗蟋蟀的作文

童年生活斗蟋蟀的作文在我的童年时光里,斗蟋蟀可是一项超级有趣的活动。
每到夏天,草丛里、墙角边,总能听到蟋蟀那清脆的叫声。
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按捺不住啦,纷纷开始准备自己的“战斗武器”——蟋蟀罐子和小网兜。
一放学,我们就像一群脱缰的小野马,直奔那些可能藏着蟋蟀的角落。
有时候为了抓到一只厉害的蟋蟀,我们能在草丛里趴上老半天,弄得浑身是泥也不在乎。
我记得有一次,好不容易抓到一只看起来很威风的蟋蟀,满心欢喜地把它放进罐子里,等着第二天和小伙伴们一决高下。
斗蟋蟀的场面那叫一个热闹!小伙伴们围成一圈,眼睛紧紧盯着罐子里的两只“小斗士”。
只见它们先是触角碰触角,像是在互相打量对方,然后瞬间就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有的蟋蟀特别凶猛,一上来就张牙舞爪地扑向对方;有的则比较沉稳,先防守再找机会进攻。
我们在旁边那叫一个激动,扯着嗓子喊:“咬它!咬它!”要是自己的蟋蟀赢了,那感觉就像是自己打了一场大胜仗,得意得不行;要是输了,就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抓到更厉害的。
那些斗蟋蟀的日子,充满了欢声笑语,现在回想起来,还真让人怀念啊!童年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纯粹,一只小小的蟋蟀就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斗蟋蟀文言文翻译怪哉

昔有斗蟋蟀高手,名唤苏子瞻。
子瞻生于宋,才子也,文采风流,人称“苏仙”。
一日,子瞻游于市井,闻斗蟋蟀之声,不禁驻足而观。
见场中蟋蟀斗得正酣,观者如云,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子瞻见此奇观,心生向往,遂购一蟋蟀,取名“怪哉”。
怪哉者,形若铁甲,色如墨绿,八足锋利,甚是凶猛。
子瞻悉心调教,以美酒为食,以清泉为饮,不数月,怪哉已长大成人。
及至斗蟋蟀之时,子瞻将怪哉置于斗盆之中,与诸雄相斗。
初时,怪哉尚且稚嫩,与对手交锋,颇有败绩。
然而,子瞻不气馁,仍旧耐心调教,日复一日,怪哉日渐成长,技艺日进。
一日,子瞻闻有蟋蟀大会,遂携怪哉前往。
大会之上,群英荟萃,各展奇才。
子瞻将怪哉放出,与众蟋蟀相较量。
初战,怪哉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一蟋蟀击败。
众皆惊异,赞叹不已。
继而,怪哉连胜数场,所向披靡。
观者纷纷议论,有言:“怪哉蟋蟀,实乃世间奇珍,不世之宝也。
”子瞻闻言,笑而不语。
怪哉越斗越勇,终至大会之冠。
大会结束,子瞻携怪哉归家。
途中,忽遇一老者,自称斗蟋蟀名家,欲与子瞻一较高下。
子瞻遂允之,将怪哉置于斗盆之中。
老者出一蟋蟀,名为“无敌”。
两蟋蟀交锋,瞬间便陷入了激战。
子瞻与老者相对而坐,观其斗。
只见怪哉与无敌斗得难解难分,观者屏息以待。
良久,怪哉以一记重拳,将无敌击败。
老者惊愕,不禁叹道:“怪哉蟋蟀,实乃神物也,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自此,怪哉之名传遍天下,世人皆言:“苏子瞻之怪哉,斗蟋蟀之奇观,实乃世间之怪哉。
”子瞻亦因怪哉之名,声名远播,成为斗蟋蟀之翘楚。
斗蟋蟀一事,虽为小事,然其中蕴含之道理,实为人生之哲理。
怪哉蟋蟀,虽为小物,然其勇敢、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实为世人所敬仰。
余今述此怪哉之事,愿众人从中感悟,奋发向前,成就一番事业。
噫!斗蟋蟀之怪哉,岂止于蟋蟀?实为世间万物之奇观,人生之哲理也。
吾辈当以此为鉴,努力向前,奋发有为,方不负此生。
斗蟋蟀的文言文翻译

古之斗蟋蟀,始于春秋,盛于唐宋,其风至今未息。
余尝观之,心有所感,遂援笔赋之。
蟋蟀者,昆虫之小者,生于草间,居穴之中。
其形似蚁,而头大尾长,足细而有力。
秋至,则鸣声嘹亮,群集斗场,以争雄长。
斗蟋蟀之戏,乃民间一大乐事,男子女子,老少咸集,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斗场之上,烟尘滚滚,众蟋蟀争相斗勇。
彼者张牙舞爪,此者跃跃欲试。
或以声相斗,或以角相撞,或以力相抗,或以智取胜。
观者屏息凝视,为之欢呼雀跃。
夫斗蟋蟀之乐,非独在于胜负,更在于其中之精神。
蟋蟀虽小,却勇猛无比,不畏强敌,不惧生死。
斗场之上,虽死犹荣,虽败犹荣。
此乃英雄本色,勇者之志。
余尝问斗蟋蟀之人,曰:“何为斗蟋蟀?”对曰:“斗蟋蟀者,非独斗其力,更斗其志。
胜固可喜,败亦无悔。
人生如斗,有胜有败,唯有勇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余闻之,深以为然。
斗蟋蟀之乐,实乃人生之乐。
人生在世,如斗场之上,有胜有败,有喜有悲。
唯有勇者,方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昔者,汉高祖刘邦,斗智斗勇,终成一代帝王。
项羽乌江自刎,亦为勇者之志。
斗蟋蟀者,虽小,其精神亦然。
斗蟋蟀之戏,虽小,其意义亦大。
夫斗蟋蟀之乐,非独在于观者,更在于斗者。
斗者心中,有志,有勇,有智。
观者心中,有乐,有笑,有感慨。
二者相得,方为真乐。
今人生活,忙碌而紧张,斗蟋蟀之戏,可使人忘却烦恼,回归自然。
斗蟋蟀之乐,可使人感悟人生,激发斗志。
是故,斗蟋蟀之戏,虽小,其意义无穷。
噫!斗蟋蟀之乐,实乃人生之乐。
愿天下之人,皆能以斗蟋蟀之乐,陶冶性情,砥砺意志,勇往直前,创造辉煌。
斗蟋蟀之戏,虽小,其乐无穷。
斗蟋蟀之乐,虽简,其意义深远。
斗蟋蟀之乐,虽古,其精神永存。
愿世人皆能领略此乐,传承此精神,共度美好人生。
(全文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蟋蟀
齐凤池
随笔
我和王老师在语文教研组打了七年的伙计,我对他的评价是,王老师讲的课不如他的字写得好;他的字又不如他的文章写的好,他写的中学生怎样写作文,在《作文》杂志发了一年。
但我感觉他的文章还是不如他的旱烟有味道。
他的旱烟是地道的关东烟,抽起来味道那叫足。
要说最好,还得说王老师的斗蟋蟀。
我对他的这套评价,他听了嘿嘿一笑说:“你小子还真中,评人也是一套一套的。
”我逼着他说:“你说对不对,对不对。
”他吱吱唔唔地说:“还行吧。
”
王老师是工人出身,“文革”期间是工宣传队的代表。
“文革”结束,工宣队撤走后,他留在了学校,当了语文教师。
我说他的讲课不如他的字好,那是有根据的。
他是通过写大字报练出的一手好字。
而讲课,他是坎班的。
那时学校每周搞一次教师公开课,王老师讲的公开课我听了。
那堂课,他讲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他对古文的翻译是无可挑剔的,他的板书也是最漂亮的。
就是课时没有安排好,三课时的一篇古文,他三十分钟就讲完了。
这要是给大学生讲课,三十分钟就够了。
可面对的是初二的学生,三十分钟叫学生吃透一篇古文经典名篇,那不得把学生们撑死。
就是学生们真吃进去了,也会消化不良。
于是,剩下的十五分钟,学生们纷纷举手提问,问得他直冒大汗。
这堂公开课不说是失败吧,但也不算成功。
总之,王老师的这堂课的课时没有安排好。
以后我又听了他讲的几堂公开课,就挑不出多少毛病了。
只是感觉他讲的课平淡点,不如他字写的娟秀有书法的味道。
王老师的书法在学校那是一流的,全区好几十所学校的老师都没人敢跟他比。
因为,好几个学校的校扁都是他写的。
他的隶书,行草,魏碑写得苍劲有力,透出文人的气质。
我说:“王老师的书法写的真黑。
”气得他捶了我两拳。
王老师的字那是没说的,但他的文章写的也不错。
他写的中学生如何写作文在《作文》杂志上发了十二期。
我记得,每月一次的教师大会上,校长开会前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期的《作文》杂志上,又发表了王老师的大作,希望语文组的老师们向王老师学习。
校长说一回,老师们没觉得怎样,月月说,老师们就反感了。
老师们的虚荣心我最清楚。
老师们就怕比,就怕说谁比他强。
王老师发的文章我都看了,他写了一共十二个点。
什么“入题快一点”,“细节细一点”,“语言生动点”,“描写精彩点”,“人物形象点”等等等等。
我看了他的十二个点后,我也给《作文》杂志写了一篇《选择》的散文,寄去了两个月后,就发表了。
而且编辑还加了编者按。
我在书厅买了三十本,首先给了校长一本,请他斧正。
然后给每个语文老师送了一本。
以后再开教师大会,校长再也不提王老师发表文章的事了,当然校长也没提我的名字。
王老师的文章再好,也就是那十二篇文章。
而他的好旱烟,一年四季总在缭绕着。
那香喷喷的关东烟,抽了就上瘾,因为他在烟里掺了罂粟叶和罂粟梗。
我曾对别的老师说,王老师的旱烟要少抽,抽上瘾了,想买都没处买去。
要说王老师最棒的,还得说他的斗蟋蟀。
就说王老师家的蟋蟀罐吧,大的小的就几百个。
斗蟋蟀使的罐,是他用笔洗改的。
笔洗的外观是蓝花图案的,透出古香古色。
不用看斗蟋蟀,就是欣赏王老师的这个笔洗,就能感到浓浓的文化品味。
王老师给我挨个介绍了他的蟋蟀。
第一罐是狮子头,第二罐是黑珍珠,第三罐金铲子,第四罐是大青头,下面还有白银翅,龙须,五虎,紫牙,瘪头等等。
这些名字也不知是他自己起的,还是书上介绍的。
他给每个罐上贴了标签。
罐里是用山坡上黄泥铺的地,里面放着嫩绿的白菜叶和新鲜的玉米粒。
罐的旁边有一座用石籽搭的小房子,有一只母蛐蛐就里面。
走进王老师的家里,听到的是满屋的公蟋蟀拉母
蟋蟀的叫声。
那滋啦滋啦的叫声,就象通俗歌曲没完没了的反复尾声。
我看过几次王老师斗蟋蟀的热闹场面,他家的楼下围了好几十号看热闹的人。
王老师看了看对方的蟋蟀,然后上楼拿来一个精致的蓝花小罐,右手拎着笔洗蟋蟀罐,他把笔洗罐放在地上,把自己的蟋蟀先放在了罐里,他放的是一只黑珍珠。
那黑珍珠黑亮黑亮的,看着就厉害。
养起来的肚子,擦着地皮走,两条大腿蹬着地皮非常有力,两条又黑又长的须子上下摆动着,等待着对方的到来。
对方把蟋蟀往罐里一放,两只蟋蟀就掐在了一起。
黑珍珠的大牙使劲咬着对方的下巴往前推,对方往后退。
没坚持几秒钟,对方的蟋蟀就被铲出了大罐。
围观的人的脑袋都凑到了一起了,眼睛紧紧地盯罐里的蟋蟀。
两只蟋蟀在罐里决斗,就象古罗马大斗技场的上的两个勇士。
人们的眼睛都看呆了。
对方把铲出罐外的蟋蟀逮住,在手里掂了三下,罚了罚,又放在了罐里。
黑珍珠这次一下咬住了对手的一只大腿,对手往前跑,黑珍珠咬住不放,结果,对手的一条大腿被黑珍珠咬了下来。
剩下一条腿的对手,擦着罐边跑。
黑珍珠打开响翅嘎嘎嘎地唱着胜利的凯歌。
这时,王老师又卷起了他的好关东烟,美滋滋地抽起来。
对方一堵气,一巴掌就把蟋蟀拍死了。
对方走后,王老师对我说:“他的蟋蟀不行,个大也不管用。
我的蟋蟀是暑假我从山东的泰山逮来的。
”王老师说:“山东的蟋蟀最厉害。
看过蒲松龄的《聊斋》吗?那里就有关于蟋蟀掐架的神话。
我的蟋蟀就是从那里逮来的。
”
我知道王老师每年都去山东逮蟋蟀,他在泰山脚下租老乡的房住下,白天睡觉,到了晚上,带上五节电池的大电棒,带上逮蟋蟀的家具就出发了。
他说,好蟋蟀白天不叫,非得黑夜才叫。
每天夜里他都能逮一两只好蟋蟀。
他去一次山东,起码也得逮几十只。
回来调养一段时间后,他才拿出来掐。
王老师斗蟋蟀主要是天津,因为天津玩蟋蟀的多,玩蟋蟀的也很讲究。
王老师掐胜的蟋蟀也卖,但不卖高价,只要是能卖出去山东的车脚路费就行。
卖出了盘缠,好来年再逮蟋蟀。
这样既玩了又乐了又开了心。
王老师斗蟋蟀不仅在天津出了名,而且他写的关于逮蟋蟀、调养蟋蟀、繁殖蟋蟀的文章还在《星期天》报纸上连载了。
这样,使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在天津和我们当地一说起抽旱烟的好掐蟋蟀的王老师,那些天津卫就说:“是掐蟋蟀的王老师吗?他的关东烟和他的蟋蟀,那叫真哏儿!”
063026河北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