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防治法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8.1)--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8.1)--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第八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治则的概念及内容熟悉:预防的方法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治则教学内容预防的原则及方法治则的概念及内容一二概 述是预防疾病发生或治疗疾病以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防治原则预防第一节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未病”“养生”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道生、摄生、贵生、养性、达生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运用多种保健方法,增进健康,防病抗衰,廷年益寿。

一、未病先防(一)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二)防止病邪侵害《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1、顺应自然2、养性调神3、护肾保精4、锻炼身体5、调摄饮食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法于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起居:“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饮食:春气通于肝——宜食酸以收敛,食甘以护脾衣着:“春捂秋冻”春季“不可顿去棉衣,老年人气弱,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不可暴去”。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孔子家语》返回“彼旦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

《庄子》“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中兽医学》课件:第八章 防治法则

《中兽医学》课件:第八章  防治法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反治
是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 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它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 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 又称为从治。它适用于疾病 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一致 的病证。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例:寒因寒用
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 称为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如在热厥证中,阳热内盛,热邪深伏于里,常表现出 壮热,恶热,烦渴饮冷,小便短赤,舌质绛,苔干黄 或灰黄而干等里热征象,同时,由于里热盛极,阻遏 阳气不能外达,因而可同时并见若干外寒之象,如手 足厥冷(胸腹部扪之灼热不除,不欲近衣被),脉沉 等。则证又可概括为阳盛格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以 寒治寒,亦即是针对其热盛的本质而言
同治与异治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
不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 变阶段,表现类似症候,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久泄、久痢或脱证---补中益气
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及发展阶段不同,而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风寒感冒
外感温热病在卫气营血
风热感冒
四个病变阶段
调整脏腑功能 因时因地因畜制宜
——三因制宜
调理阴阳
均是病机的要素。
正治与反治 治标与治本
治标与治本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邪正关系而言, 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因与症状而 言,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先后病而 言,则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原发病为本, 继发病为标;就表里病位而言,则脏腑病 为本,肌表经络并为标等。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在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
未病先防的措施
调养身体,提高机体正气 针药调理 防止病邪侵害
既病防变
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

第八章 防治原则

第八章 防治原则
防止病邪:在环境卫生方面:应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清除垃圾、废物,慎防噪音毒气,美化环境居所;管好食堂、公共场所卫生;注意公共卫生,养成定期卫生大扫除的习惯,以及灭杀狂犬,驱除鼠、虫、蛇害等;注意饮水和进食的卫生,适当调节饮食,不过饱过饥,勿过辛过辣,不进食过凉过烫及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
医护结合:人们常说,"对于疾病,三分治疗七分养",中医尤其注重护理工作,如,中医讲究引导病人的思想情绪,从精神上对病人给予安慰和鼓励,使病人树立康复信心;注意饮食宜忌;注意调节寒温以适应环境等,这样可能利于疾病的康复。
治 则
治则,是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对疾病的现状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治疗原则理论,包括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个方面,其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思想,用以指导具体的立法、处方、用药。治则是指导疾病治疗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等。治法中的益气法、养血法、温阳法、滋阴法都属于在扶正总是下的具体治法;治法中的汗法、吐法、下法、逐水法等,都属于祛邪总则下的具体治法。
药物预防:分为传统药物预防:如用紫金锭溶化滴鼻,以预防瘟疫;用苍术、雄黄等烟熏室内,以消毒防病;用人痘接种法,以预防天花。近代新法预防: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紫草根、苎麻根或胡萝卜等预防麻疹;用茵陈、栀子、黄皮树叶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大蒜或茶叶等预防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疾病,淋雨或受寒后喝姜汤预防感冒;用冬瓜、莲叶等煎汤预防暑病;服紫苏叶、甘草、生姜预防食物中毒等。中药环境预防:用单味药或复方药作为熏剂或水剂灭杀害虫等,其中单味药有苦参、射干、威灵仙、百部、石菖蒲、龙葵草、土荆芥、回回蒜、蓖麻叶、地陀罗、苦檀、桃叶、核桃叶、番茄叶、苦楝、蒺藜、艾蒿、白癣皮、苍耳草、皂荚、辣椒、浮萍等。

第八章防治法则(9)

第八章防治法则(9)

《元亨疗马集》中有一剂治疗因肝经积热引起眼部疾患的 方药“决明散”其组成为 石决明45g 草决明45g 栀子30g 大黄30g 没药20g 白药子30g 黄药子30g 黄芪30g 黄芩20g 黄连20g 郁金20g 煎汤候温加蜂蜜60g 鸡蛋清2个,同调灌服。 本方为明目退翳之剂。方中石决明、草决明清肝热,消肿 痛,退云翳为君药;黄连、黄芩、栀子、鸡蛋清清热泻火,黄 药子、白药子凉血解毒,加强清肝解毒作用为臣药;大黄、郁 金、没药散瘀消肿止痛为佐药;使以蜂蜜为引。诸药相和,清 肝明目,退翳消瘀。因肝开窍于目,所以眼部有疾其病在肝。 而木可乘土,肝病一旦失去控制就易致脾生病,为防病邪犯脾, 方中加入黄芪一味来补脾气,“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脾 气实,则自不受邪侵犯,这就是既病防变的具体应用。
如《伤寒论》中用以治疗伤寒之邪传入少阳的代 表方剂“小柴胡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少阳为三 阳之枢,一但邪犯少阳,邪则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 未有定处,往来无常,其邪增可内传阳明而入里,若 正复可祛邪外达太阳而出表,但目前由于邪在少阳半 表半里之间,故在治疗上既不宜发汗,又不宜泻下, 惟以采用和解少阳之法为妥,“半表半里兼而有之, 方是小柴胡证”。其方药组成为
再如《中兽医治疗学》中的“防己散”是治疗肾虚腿肿的 方剂,方药组成有 防己30g 黄芪30g 茯苓30g 桂心20g 芦巴子30g 补骨脂30g 厚朴25g 泽泻30g 猪苓30g 川楝子30g 巴戟天30g 牵牛子20g, 方中桂心、芦巴子、补骨脂、巴戟天温补肾阳,蒸化水湿, 为君药;泽泻、猪苓、防己、牵牛子等导水湿外出,为臣药; 川楝子、厚朴行气运水促进排除水湿,为佐药;众所周知,肾 主水,肾虚火衰,则水湿不能蒸化,而致水湿内停,内停的水 湿若流注于肢体,可见水肿,若侵淫于脾,可见运化功能下降 的各种表现。因脾属土,喜燥而恶湿,水泛最易困脾,故方用 黄芪、茯苓利水健脾,一则黄芪、茯苓利水可助肾,减轻其负担, 二则健脾培土以制水,防止水侮土,而致疾病发生传变和复杂 化。

8第八章防治法则.

8第八章防治法则.

疾病发生的原因 正气和邪气
未病先防的措施
调养身体,提高机体正气 针药调理 防止病邪侵害
齐民要术
“羊有病,辄相污。欲令别 病,法当栏前作渎,深二尺, 广四尺。往还皆跳过者,无 病;不能过去,入渎中行, 过,便别之。”
既病防变
如果疾病已经发生, 则应采取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以防止疾 病的发展与传变。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 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 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 脏者,半生半死也” 治肝病当先实脾
复习提纲 防治法则
《沁园春。买票》
春节又到,中华大地,有钱飞机, 没钱站票。 望长城内外, 大包小包。 大河上下, 民工滔滔。 早起晚睡, 达旦通宵,欲与票贩试比高。 须钞票。看人山人海, 一票难保。 车票如此难搞,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昔秦皇汉武, 见此遁逃; 唐宗宋祖, 更是没招!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能骑马往回飙!
八法并用
汗下清并用 温清并用 攻补并用 消补并用
根据临床症状, 灵活运用以上八 种治法,同时根 据疾病在发生发 展过程中的各种 症状的先后次序 以及八法自身的 特点,选取两种 或两种以上方法 来运用于临床。
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 位的一种疗法,一般多用于外伤科病 症。前述八法和八法并用都是通过内 服药物发挥效用,统称为内治法。外 治法是不通过内服药物途径,直接将 药物作用于体表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的一种方法。 主要包括贴敷、掺药、点眼、吹鼻、 温熨、熏洗、口噙、针灸等方法。
调理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也是脏 腑身形生理活动的物 质基础。调理气血是 针对气血失调病机而 确定的治疗原则。
调气
理血
调气
补气
调理气机

8.第八讲:防治法则

8.第八讲:防治法则
返回目录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 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内容有以 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饲养管理 (二)针药预防 “春季放大血,四季无热壅之疾”。四季调 理方:春灌茵陈,夏消黄,秋季理肺,冬茴 香。
返回目录
一、未病先防
(三)当前疫病的防制工作
1.在疫病发生以前要认真做到 ①做好检疫工作,消除传染来源;②改善环境卫生, 定期进行消毒;③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家畜抗病能 力;④定期预防接种,使家畜获得免疫力。 2.在疫病发生以后,要立即做到 ①及时报告疫情;②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③立即 隔离病畜,封锁疫区;④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工 作;⑤对已病家畜要积极认真地按防疫规则进行处 理或治疗
3.下法
又叫攻下法或泻下法,是运用具有 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以攻逐邪实, 达到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以及解 除实热壅结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 适用于里实证。
3.下法
(1)攻下法:也叫峻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 猛烈的药物以泻火、攻逐胃肠内积滞的一种方 法。适用于体壮,病情紧急,粪便秘结,腹痛, 脉洪大有力的。 (2)润下法:也叫缓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 较缓和的药物,治疗年老、体弱、久病、产后 气血双亏所致津枯肠燥便秘的一种治疗方法。 (3)逐水法:是使用具有攻逐水湿功能的药 物,治疗水饮聚积的实证如胸水、腹水、粪尿 不通等的一种治疗方法。
2.吐法
又叫涌吐法或催吐法,是运用具有涌吐 性能的药物,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 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误食 毒物、痰涎壅盛、食积胃腑等证。代表 方为瓜蒂散、盐汤探吐方等。
2.吐法
又叫涌吐法或催吐法,是运用具有涌吐 性能的药物,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 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误食 毒物、痰涎壅盛、食积胃腑等证。代表 方为瓜蒂散、盐汤探吐方等。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 防治原则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  防治原则

第八章防治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治未病的内容?()A、调摄精神B、加强锻炼C、审因论治D、人工免疫2、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这种治疗属:()A、治病求本B、既病防变C、早期治疗D、扶正祛邪3、属治则的有:()A、滋阴B、温阳C、扶正D、发汗4、“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A、反治法B、逆治法C、从治法D、治标法5、“通因通用”适用下列哪种病证?()A、肠虚滑脱B、寒湿泄泻C、脾虚泄泻D、食积泄泻6、“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A、表实里虚证B、虚实夹杂证C、真虚假实证D、真实假虚证7、“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是属:()A、因人制宜B、因时制宜C、因地制宜D、因病制宜8、下列何种为从治法?()A、用热远热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补泻兼用9、正虚邪实而不耐攻伐的病人,应采用:()A、扶正为主B、先扶正后祛邪C、扶正与祛邪兼用D、先祛邪后扶正10、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A、急则治其标B、因时制宜C、缓则治其本D、标本兼治11、扶正祛邪兼用的原则是:()A、虚实夹杂证B、邪盛为主,兼正虚C、正虚邪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D、扶正会助邪,祛邪更伤正12、阴阳偏盛的治疗以下列哪一项最中肯?()A、调整阴阳B、热者寒之C、寒者热之D、损其有余13、阴阳偏衰的治疗,下列哪一项原则最中肯?()A、调整阴阳B、补偏救弊C、补其不足D、滋阴清热14、除……外,均属因人制宜:()A、因性格不同而用药B、因年龄不同而用药C、因性别不同而用药D、因体质不同而用药二、多项选择题1、中医学“治未病”是指:()A、治标治本B、未病先防C、正治反治D、既病防变E、扶正祛邪2、“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用药:()A、年龄不同B、体质差异C、性别差异D、生活习惯不同E、生活环境不同3、属于祛邪的治法是:()A、发汗解表B、消导C、活血化瘀D、涌吐E、理气4、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治宜益气解表,此属:()A、因人制宜B、标本兼治C、缓则治其本D、先扶正后祛邪E、扶正祛邪兼用5、既病防变的措施有:()A、人工免疫B、调摄精神C、早期诊治D、加强锻炼E、先安未受邪之地6、“通因通用”适用于:()A、中气下陷所致腹泻B、食积腹痛,泻下不畅C、肾气不固引起小便清长D、膀胱湿热的尿频、尿急E、瘀血引起的出血7、“塞因塞用”适用于:()A、精血虚便秘B、血枯经闭C、阳明腑实D、脾虚腹胀E、热结大肠8、属扶正的方法有:()A、益气B、养血C、壮阳D、滋阴E、止血9、下列治法属于“从治”的是:()A、阳中求阴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阴病治阳E、塞因塞用10、下列治法属于“反治”的是:()A、热者寒之B、塞因塞用C、上病治下D、虚则补之E、通因通用三、填空题1、中医学中的所谓“治未病”,包括和两个方面的内容。

中兽医各章要点

中兽医各章要点

中兽医学习题绪论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中兽医学、辨证论治、整体观念;(2)简答题: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3)问答:举例说明中兽医学发展史中4个主要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代表性著作、人物和事件等。

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生克制化;(2)解答题:阴阳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相互关系;(3)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脏腑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藏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焦;(2)简答题: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肢体器官的联系各有哪些六腑及其主要功能各有哪些(3)问答题:五脏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六腑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气血津液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气、气机、血、津液;(2)简答题:气的生成和分类;气的功能;血的功能;津液的功能;气血津液的病理各有哪些(3)问答题: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四章经络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2)简答题: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和流注次序;(3)问答题:举例说明经络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五章病因病机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病因、外感、疾病;正气;邪气;病机;六淫;疫疠;内伤;痰饮;瘀血;(2)简答题:六淫各自的特性及致病特征;病机包括哪几个方面;(3)问答题:内伤分成哪几类,并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正气和邪气各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各类病因第二篇辨证论治基础第六章诊法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四诊;四诊合参;望诊;察口色;闻诊;切脉;脉象;(2)简答题:四诊的基本内容各包括哪些察口色的方法及各种病色及其主证;切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六要脉及其主证;(3)问答题:举例说明四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第七章辨证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2)简答题:简述八纲辨证中八纲含义及其主证;中兽医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及其意义;第八章防治法则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祛邪、治标、治本、正治、反治、同治、异治、内治八法、三因制宜;(2)简答题:预防的原则包括哪些;治疗的原则包括哪些;内治八法的基本含义;(3)问答题:举例说明中兽医学防治法则在畜牧生产和疾病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扶正:即扶持机体的正气, 扶正:即扶持机体的正气,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而邪气也不盛的虚
证。如益气、养血补血、滋阴、壮阳等。 如益气、养血补血、滋阴、壮阳等。
祛邪:即祛除邪气,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而正气也未衰的实证。如发 祛邪:即祛除邪气,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而正气也未衰的实证。
又称峻下法,适用于膘肥体壮畜的结证。 (1)攻下法 又称峻下法,适用于膘肥体壮畜的结证。 ) 又称缓下法,适用于老弱畜肠燥便秘。 (2)润下法 又称缓下法,适用于老弱畜肠燥便秘。 ) 适用于水肿证。 (3)逐水法 适用于水肿证。 )
使用下法注意事项: 使用下法注意事项:
4、和法 、 5、温法 、
又称和解法,适用于半表半里证、脏腑不和证。 又称和解法,适用于半表半里证、脏腑不和证。 又称祛寒法、温寒法,适用于里寒证、里虚证。 又称祛寒法、温寒法,适用于里寒证、里虚证。
(1)回阳救逆 ) (2)温中散寒 ) (3)温经散寒 )
使用温法注意事项: 使用温法注意事项:
6、清法 、
又称清热法,适用于治疗里热证。又分: 又称清热法,适用于治疗里热证。又分: 适用于热在气分的里热证。 适用于热在气分的里热证。 适用于热毒亢盛的病证。 适用于热毒亢盛的病证。 适用于温热病邪入营分、血分的病证。 适用于温热病邪入营分、血分的病证。 适用于湿热证。 适用于湿热证。 适用于暑热、暑湿证。 适用于暑热、暑湿证。
2、反治 又称从治,是顺着疾病征象而治的一种法则。从,是指所用 、 又称从治,是顺着疾病征象而治的一种法则。
药物性质与疾病症象性质相同。临床少用。主要有: 药物性质与疾病症象性质相同。临床少用。主要有:
①热因热用 用温热药治热象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用温热药治热象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用寒凉药治寒象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②寒因寒用 用寒凉药治寒象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用补塞性药物治闭塞不通的病证,适用于真虚假实证。 ③塞因塞用 用补塞性药物治闭塞不通的病证,适用于真虚假实证。 用通利性药物治疗通泻病证,适用于真实假虚证。 ④通因通用 用通利性药物治疗通泻病证,适用于真实假虚证。 包括药物反佐和服法反佐,为防止药物格拒现象。 ⑤反佐法 包括药物反佐灌四季药 ) 3、疫病防治 、
春季:茵陈散;夏季:消黄散; 春季:茵陈散;夏季:消黄散; 秋季:理肺散;冬季:茴香散。 秋季:理肺散;冬季:茴香散。 可采取病健隔离、免疫接种、药熏消毒、 可采取病健隔离、免疫接种、药熏消毒、粪 便堆积发酵、搞好清洁卫生等措施。 便堆积发酵、搞好清洁卫生等措施。 1、早期诊治 、 2、防止传变 、
第八章 防治法则
预防(治未病 治未病) 第一节 预防 治未病
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
1、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 2、针药调理: 、针药调理: 包括眼脉、颈脉、胸堂、带脉、肾堂、 (1)放六脉血 包括眼脉、颈脉、胸堂、带脉、肾堂、尾 ) 本六个穴位。春夏两季, 个穴位, 本六个穴位。春夏两季,选1~2个穴位,针 个穴位 刺适量放血,预防热性病的发生。 刺适量放血,预防热性病的发生。
汗、泻下、清热解毒、消导等。 泻下、清热解毒、消导等。
1、祛邪兼扶正 、 2、扶正兼祛邪 、 3、先扶正后祛邪 、 4、先祛邪后扶正 、
二、治病求本
指疾病的本质; 指疾病的现象。正气为本, 本,指疾病的本质;标,指疾病的现象。正气为本, 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原发病为本, 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 标。 1、急则治其标 如结症继发肠臌气,要先治臌气。 如结症继发肠臌气,要先治臌气。 、 2、缓则治其本 如脾虚泄泻,应补气健脾。 如脾虚泄泻,应补气健脾。 、 3、标本兼治 如气虚感冒,宜补气为主兼解表。 如气虚感冒,宜补气为主兼解表。 、
(二)八法并用
1、攻补并用 、 2、温清并用 、 3、 3、消补并用 4、汗下清并用 、
二、外治法
1、贴敷法 、 2、渗药法 、 3、点眼法 、 4、吹鼻法 、 5、熏法 、 6、洗法 、 7、口噙法 、 8、针灸疗法 、
汗 法
温解表 解表 用于表 用于表 证。 证。 证。 证。
用汗法
2、吐法 、
又称涌吐法、催吐法。适用于食物中毒、食积胃腑、 又称涌吐法、催吐法。适用于食物中毒、食积胃腑、痰涎壅盛等 常用药物有:甜瓜蒂、藜芦、胆矾等。 证。常用药物有:甜瓜蒂、藜芦、胆矾等。
3、下法 、
又称攻下法、泻下法,适用于里实证。又分: 又称攻下法、泻下法,适用于里实证。又分:
四、同治与异治
1、同治 、 2、异治 、 即异病同治。 即异病同治。 即同病异治。 即同病异治。
五、三因治宜
1、因时制宜 、 2、因地制宜 、 3、因畜制宜 、
六、治疗与护养
三分治疗,七分护养。 三分治疗,七分护养。
第三节 治法
一、内治法
(一)八法 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
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1、汗法 又称解表法,用于治疗表证。 又称解表法,用于治疗表证。 、
三、正治与反治
1、正治 又称逆治,是逆着疾病症状而治的一种法则。逆,是指所用 、 又称逆治,是逆着疾病症状而治的一种法则。
药物性质与疾病症象性质相反。临床常用。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药物性质与疾病症象性质相反。临床常用。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都属正治。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都属正治。
(1)清热泻火 ) (2)清热解毒 ) 3) (3)清热凉血 (4)清热燥湿 ) (5)清热解暑 )
使用清法注意事项: 使用清法注意事项:
7、补法 、
(1)补气 ) (2)补血 ) 3) (3)滋阴 (4)壮阳 )
又称补虚法、补益法,适用于一切虚证。又分: 又称补虚法、补益法,适用于一切虚证。又分: 适用于气虚证。 适用于气虚证。 适用于血虚证。 适用于血虚证。 适用于阴虚证。 适用于阴虚证。 适用于阳虚证。 适用于阳虚证。
使用补法注意事项: 使用补法注意事项:
8、消法 、
又称消导法、消散法,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等。 又称消导法、消散法,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等。
适用于胃肠食积。 (1)消积导滞 适用于胃肠食积。 ) 适用于气滞证。 (2)行气解郁 适用于气滞证。 ) 3) 适用于血瘀证。 (3)活血化瘀 适用于血瘀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