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汉玉器

合集下载

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

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

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玉文化繁盛时期。

汉朝统一了中国,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高峰,成为汉代社会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介绍汉朝玉器制作的技艺和风格,探讨汉代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一、汉朝玉器制作的技艺1. 玉石的选材汉朝时期,玉石的选材非常讲究。

汉代人对于玉石的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尤其青睐白玉、青玉和琥珀。

这些玉石质地坚硬,色彩纯净,并具有良好的光泽。

玉匠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采矿、评估和采购优质的原料上。

2. 制作工艺的发展汉朝玉器制作工艺积累了前代的经验基础,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技艺。

汉代玉器的制作多采用“勾勒”和“刻画”的技术。

勾勒是通过用特制的镐在玉石上点画线条,然后再用锥永、磨砂机等工具进行雕刻和打磨的过程。

刻画则是直接用利器在玉石表面刻划图案,符号或文字。

这种技术在汉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使得汉朝玉器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3. 镶嵌和烧制在制作玉器时,汉朝还经常使用镶嵌和烧制技术。

镶嵌是将金、银、铜等贵重金属或其他宝石镶嵌在玉器上,增添了玉器的华丽度。

汉代玉器通常采用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来镶嵌,使得它们更加显眼和美观。

烧制则是将玉石放入高温的炉中进行烧烤,使其表面产生一层云纹或倒刮痕迹,增强了其艺术韵味。

二、汉朝玉器的风格1. 古朴典雅的风格汉朝玉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著称。

玉匠们通过把握玉石的天然纹理,雕刻出各种动物、花鸟、人物和几何图案。

他们注重勾勒线条的流畅和简洁,力求在简单中体现美的意境。

同时,他们还利用不同的工艺和材质,使玉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和质地。

2. 崇尚自然的主题汉朝玉器的主题也多与自然有关。

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简单和谐的生活态度在玉器中得到了诠释。

例如,在汉代玉璧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葫芦、葵花、莲花等自然图案。

汉代玉器玻璃光是怎样形成的?

汉代玉器玻璃光是怎样形成的?

汉代玉器玻璃光是怎样形成的?玻璃光以战汉古玉、明代玉器较为多见,也有少数文化期古玉、夏商古玉、西周古玉带有玻璃光,但不同年代的古玉玻璃光区别十分明显,比如战汉古玉玻璃光与明代玉器的玻璃光就显著不同。

古玉玻璃光与真正玻璃的光区别也比较明显,古玉玻璃光有流动性,有的古玉甚至呈现铅光(银光)现象。

古玉玻璃光与新玉高抛光也不相同,新玉高抛光可以做得很亮,但却贼光刺眼,并且新玉高抛光更容易被汗手盘掉。

至于汉代古玉玻璃光是怎么形成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打磨细腻。

古玉出现玻璃光的直接原因在于玉表平滑,对光线形成镜面反射。

汉代玉器打磨十分细腻,玉表相对平整;抛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几乎没有死角。

打磨细腻,应当是大批汉代玉器出现玻璃的基础。

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西汉玉蝉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西汉玉蝉局部二是坑口良好。

观察那些带有玻璃光的汉代玉器,可以发现无论干坑、水坑、湿坑,坑口条件都比较好。

正是因为坑口条件好,对玉表的腐蚀不太严重,自然包浆也十分厚实,所以一出土就带有明显的玻璃光。

南昌海昏侯墓玉印出土场景南昌海昏侯墓韘形玉佩出土场景三是玉质精熟。

汉代精品玉器多是精选新疆和田玉籽料为原料,玉质的结构十分细腻、紧密。

在地下埋藏两千年后,玉质出现明显的熟旧老化现象,胶质感、通透感显著增强,有的虽然出现绺裂但也明显可以看出裂口自然纯化。

这种玉表出现的同质化、钝化等现象,使其对光线反射更加趋向一致。

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西汉末期玉猪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西汉末期玉猪局部四是包浆瓷实。

有些玻璃光古玉,玉表算不上特别平整,但遇到水和湿气后吐浆比较多,这些浆液弥补了玉表平整度的不足。

同时,玉表吐浆后会凝结为一层厚薄相当的膜状物覆盖物,使玉表对光的反射更加趋于一致。

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谷纹玉瑗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谷纹玉瑗局部。

宋代玉器,古雅兼具烟火气

宋代玉器,古雅兼具烟火气

赏鉴APPRECIATION宋代玉器,古雅兼具烟火气文:何少峰 图:杭州宋代玉器艺术馆宋代是中国玉器史上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人尊礼复古,对前朝古物深入研究、穷理尽性,延续华夏传统的同时,还注入了时代气息。

文人阶层的崛起、工笔画的兴盛以及市场经济的繁荣均促进了宋代玉器的大变革,催生了许多新样式和新题材,为现实主义玉器的滋生培育了适宜的土壤。

玉器不再为王侯将相的专属,而是普遍流行,深受平民喜爱,中国古代玉器由此开启了社会化、民间化的进程。

宋白玉凤鸟纹饰件直径6厘米厚1厘米白玉,质地温润。

在环形底托上镂雕一只立于石台上的凤凰。

凤回首展翅,羽冠飘扬,以网纹、阴线刻饰羽翼,尾翎分多股向上飞扬,尾端山石上有一株灵芝,凤凰顶部饰一轮红日,整体构成“凤鸣朝阳”题材,比喻稀有的吉兆,也表示有高才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陈寅恪先生曾经这样评述宋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两宋政治较为开明廉洁,经济、文化与科技高度繁荣,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对玉器艺术而言亦不例外。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高度评价宋代玉器:“中国玉器以周汉宋清四朝之物最为精妙……宋代有国,承大乱之余,极力崇文抑武,以与天下休息。

虽国势衰微,然文艺兴隆,古代典章文物多有恢复,故玉器又得复兴……好玉之风偏行全国,其做工之精巧,直可上追周汉。

”一方面,宋代玉器深受士大夫文化的影响,讲究形神兼备、格调高雅,崇古复古,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不断精进,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更具市井气息,贴近大众生活,故宋代玉器可谓雅俗共赏,既具文人崇尚的金石味,又有平民钟情的市井气。

尊礼复古,上行下效的风尚依照五德终始说,赵宋以火克木袭后周法统,崇火德,尊炎帝神农为感生帝,自称“炎宋”。

宋代立国初期,恢复并完善礼制,作为礼制重要载体的玉器自然被皇家所重视。

为满足宫廷各项用玉需求,内廷在修内司和文思院设玉作所专为皇家制作各类玉器。

据《宋史·礼志》记载,仅宫廷礼仪活动时使用的玉制礼器种类就有20多种,如容器中的玉斝、玉爵、玉炉和“六器”中玉圭、玉璧、玉琮等使用都较为广泛,这些器具按照《周礼》和《三礼图》记载依样制作,在宋代各种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礼仪功能。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小编听说做仿品的资料比我们还全,高仿很多是手里拿着真品实物做的!本文呕心沥血收编大量馆藏玉器高清大图及文字资料,供古玉界的新老藏家学习收藏,提高免疫,去伪藏真,高仿始终是高仿,永远成不了真品!建议大家有条件的还是亲身多去博物馆看,古玉实物的光气、力度、质感、神韵,看得多了自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国宝免疫力更强。

想要提高自身鉴别水准,还是得多上手、多看真品实物、多看博物馆高清大图,增强对真品的“机械记忆”。

龙形玉佩战国长20.5、通高11.5、宽6.5、厚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半透明;器表受沁,局部白化。

采用璧边料加工而成,器呈半圆弧状。

“几”字形龙,龙回首,拱身,卷尾与背部相接,背上部一圆穿,穿偏龙首侧;龙无目,卷唇,长角后扬,向上翻卷;一足置后腹下。

通体以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以谷纹装饰龙身。

龙凤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27、宽10、厚0.3厘米下:长26.5、宽10、厚0.3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光洁温润;局部受沁白化。

器形较大,呈“风”字形,对称设计,一端为凤,一端是龙,龙、凤共身。

龙回首,圆目,斧形嘴,长角向上回卷至龙首顶部;背部拱起,中央有一圆穿,足置于下腹部;凤昂首,圆目,勾喙,长冠后扬接龙背;曲颈挺胸,展翅,尾部接龙身。

均以单阴线勾勒龙、凤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残长23.8、宽9.5、厚0.5厘米下:残长22.2、宽9.6、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

器体较大且厚重,呈“风”字形,龙首残失,背部拱起,卷尾与背部相接;龙前后腹下各设一足;背部中央有一穿。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做工较粗疏,器壁有开料痕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18.7、宽9.4、厚0.7厘米下:长19.2、宽9.3、厚0.4~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灰绿色,半透明,器表点状受沁白化。

战汉玉器灰皮真赝比对

战汉玉器灰皮真赝比对

战汉玉器灰皮真赝比对
汉代玉器灰皮仿汉玉器假灰皮
假灰皮是战汉玉器作伪的重要手段,或用强酸强碱烧成,或涂化学染料,多呈现边缘整齐的大片状,厚厚一层。

有的故意留存一处开窗,显露原玉质。

假灰皮多有异味,热水中可脱落。

赝品附图:
图一仿汉假灰皮玉器
图二仿汉玉器假灰皮
图三仿汉玉器假灰皮
图四仿汉玉器假灰皮
战汉玉器真品灰皮,为结晶体,半透明,分布不均匀,似有似无,有深浅变化。

水洗后仍会出现,用油可清除。

真品附图:
图五汉代玉器灰皮
图六战国玉器灰皮
图七战国玉器灰皮
图八汉代玉器灰皮
(以上所附真品图片,均系草根玉痴藏品实物照。

作伪图片,为图录转载。

)。

馆藏:故宫博物院之新展(战汉)玉器赏析

馆藏:故宫博物院之新展(战汉)玉器赏析

馆藏:故宫博物院之新展(战汉)玉器赏析▲玉龙纹璜战国长7.4cm,高5.2cm,宽0.5cm。

玉为白色,通体褐色浸斑,表面有较强的玻璃光。

器呈片状、跨栏形。

运用阴刻等技法进行雕刻,两面纹饰相同,琢双龙首。

上方中间有一穿孔,用于穿系。

玉璜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中,战国时期也较为流行,造型主要为长弧形或半璧形。

多为双龙首、双鱼首等,两面雕刻云纹、涡纹等纹饰。

有的璜下边还有镂雕装饰。

这件玉璜的造型有别于多数玉璜,较为少见。

——撰稿:赵桂玲 2012年8月▲青玉龙战国长16.4cm、16.2cm,宽11cm、11.2cm,厚0.5cm。

玉色偏绿,内含褐色、墨色斑点及絮斑。

作扁平龙形,龙身弯曲,阴线勾勒轮廓。

表面减地浅浮雕谷纹。

龙身钻一孔以供系挂。

两周时期,伴随比德于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礼制用玉获得空前发展。

玉器也因此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神灵祖先的祭、享礼器,发展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相对固定组合形式的节步速、别尊卑的组佩饰。

其长短、结构的繁简、玉质的好坏、碾琢的粗精,往往与使用者的身份相关。

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组佩的形制、结构不尽相同,但多以各种形状的玉片饰,或辅以其他材质的珠饰,穿连、组合而成。

这些生前佩带的玉组佩,通常质美工精。

在中国古代,玉被认为具有保护死者尸身不朽的功能,因此往往在墓葬中随葬玉器。

这些玉器通常可分两类:一类是生前使用、死后随葬,称葬玉;一类是专为殓尸而制,称殓玉。

本品为战国时期典型的玉龙形佩造型,但材质不精,碾琢粗糙,应是比照生前玉组佩制作的、专门用于随葬的玉组佩的一部分,属于殓玉。

类似的青玉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仍有所见。

——撰稿:许晓东2012年8月▲玉谷纹璧战国直径13.4cm,孔径4.6cm,厚0.2cm。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玉色偏绿,有墨斑,局部有土沁。

两面均装饰谷纹,一面阴刻,一面减地浅浮雕。

玉璧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礼天之物,以良渚文化最为多见。

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吉)字璧的鉴定与鉴赏

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吉)字璧的鉴定与鉴赏

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吉)字璧的鉴定与鉴赏作者:林嘉木林振山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2期摘要:文章从工具痕迹、沁蚀、设计和出廓纹饰等方面考证了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字璧。

这六对用上等和田白玉雕成的不同时期的汉代文字璧,龙凤螭腾云驾雾,配饰行云流水,曲线之柔美,边角之尖锐,文字之优雅,叹为观止。

汉代文字璧无一不是馆藏级的国宝。

这六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字、不同形制、成双成对的汉代文字璧均是目前首次发现的稀世珍宝。

关键词:汉代;文字璧;考证;鉴赏1 引言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出现最早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类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

在工艺上,战国时期所开创的镂空技术在汉代玉璧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当为历史高峰。

在形式上,战国创新、非主流出廓玉璧在两汉则独领风骚,成为能与春秋战国玉璧媲美的主流玉饰。

而开创于西汉早期、结束于东汉晚期的文字璧(或称吉字璧、拱字璧),无疑是两汉玉璧最杰出的时代代表作,也是我国(中)古代玉文化中最为珍贵、最为稀缺的时代巅峰之作。

文献[1]指出:汉代文字壁,制作异常精美,是陈设玉器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这类玉璧多属国宝级文物,传世都极少。

出土的汉玉、汉玉璧虽多,但我国(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汉代文(吉)字璧只有五件半。

名气最大的是最近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的重点报道:山东博物馆一级文物的东汉镂空“宜子孙”玉璧[2]。

据报道,经鉴定,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完整、最大、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玉璧,也是我国馆藏唯一一件汉代的文字璧。

该报道显然夸大其词了。

故宫博物院深藏了一件乾陵帝酷爱的汉代镂空“长乐”文字璧(通长18.6厘米,外径12.5厘米),因乾隆帝令工匠阴刻了御题诗,而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2]、首都博物馆各藏一件汉代镂空“长乐”文字璧;清宫旧藏“益寿”文字璧(通长13.2厘米,直径10.5厘米)和陕西咸阳出土了2/3件的汉代镂空“延年”文字璧。

涨姿势丨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说战汉玉器上的谷纹

涨姿势丨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说战汉玉器上的谷纹

涨姿势丨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说战汉玉器上的谷纹艺术品研究会艺研会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说战汉玉器上的谷纹古人云:“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

”《周礼》中记载了玉之六瑞,其中的谷璧就是指带有谷物纹饰的玉璧。

汉双龙玉璧河北博物院藏(艺研会摄)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

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

谷纹常见于玉器,形如豆芽、逗号。

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

接下来,本文尝试浅析下谷纹的起源发展和种类特征。

一、谷纹的起源发展谷纹的逗号型外观,看上去抽象概括,和春秋时期玉器上繁复具像的龙首纹(蟠虺纹)有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

春秋兽面龙首纹玉佩春秋末-战国早龙纹玉璧春秋晚期玉器上的龙首纹,保留具象外观,开始逐步呈简化,甚至产生分解的现象,分解后的龙纹变现形式为谷纹、卷云纹、长尾蝌蚪纹。

形制上越来越简化抽象。

发展至战国时期,龙纹分解现象极为普遍。

春秋末晚期龙形玉佩战国龙形墨玉佩河北博物院藏(艺研会摄)还有一点值得讨论的是,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早在商晚期就已经出现,但玉器上的乳钉纹直到战国晚期甚至西汉才大量出现,这之间几百年的断代传承关系是怎样的,看来还要今后慢慢讨论。

商乳丁纹青铜方鼎国家博物馆藏二、种类特征本文根据从春秋晚期谷纹始现起,至此汉代发展完成,按照逐步演变、并行影响的形制不同,可分为以下5种:1.连线谷纹(亦可称,简化龙首纹或云谷纹)战国出廓兽形玉璧宜昌博物馆藏此时的龙首纹已经逐步演变成蟠虺线条短粗、龙首眼睛消失、谷云紧致、排列规整的简化形态:战国卧蚕纹璜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战国卧蚕纹璜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战国谷纹韘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2.平铺谷纹(亦可称旋涡纹)战国玉璧与龙形玉佩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龙形佩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战国龙耳谷纹黄玉系璧河北博物院藏(艺研会摄)此纹饰应该说是所有谷纹里面最简化的,不用浮雕,微减地或只采用阴线刻画出一圈涡纹,如水中漩涡一样顺时或逆时针旋转:战国龙首纹璜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战国谷纹壁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战国谷纹璜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汉玉璧河北博物院藏(艺研会摄)3.圆润谷纹战国谷纹玉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战国谷纹壁国家博物馆藏 (艺研会摄)战国谷纹管饰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此时谷纹已达到成熟期,变得圆滑有弧度,四周打磨精细,用微减地技法搓起一小凸玉点,如一个个小豆芽:4.蒲席谷纹战国乳丁纹玉璧汉玉璧河北博物院藏 (艺研会摄)顾名思义,就是仿照蒲席间的交叉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菱形的纹样,六菱形上平面有时还琢有平铺谷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玉器汉代玉器的分期及有关问题的探讨(1)一、序言关于汉代玉器的著录,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金石学著作。

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和元代朱德润《古玉图》都收录了一些汉代玉器、。

但由于这些玉器都是传世品,当时的金石学家们对于玉器偏重形制描述而缺少考证,只是将其笼统称为古玉。

清代瞿中溶和吴大澂以实物与古代文献相结合,详考各类古玉的名物制度,指出一些传世的汉代玉器,如刚卯、蝉形玉琀、鸠杖首等。

但他们所依据的主要是“三礼”等经书和汉儒注释,所以在考释上亦有不妥之处,把一些汉代玉器定为三代之器。

对于汉代玉器的发掘和研究始于本世纪初。

1910-1917年日本人关野贞等在朝鲜平安南道大同江南岸发掘一批汉代乐浪郡的墓葬,出土了玉璧、玉琀、玉猪、玉剑饰等玉器。

此后,一些学者开始运用这批资料研究汉代玉器。

日本学者滨田耕作和中国学者郭宝钧对汉代玉具剑各部位玉饰的名称、悬佩方式及蝉形琀的意义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这一时期由于考古发掘的汉玉资料较少,故对汉代玉器还缺乏全面的认识。

建国以来,经考古发掘的汉墓在万座以上,出土了大批玉器。

这些玉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时代也较明确,为全面地研究汉代玉器创造了便利条件。

夏鼐先生的《汉代的玉器》一文,扼要地介绍了汉代玉器原料的来源、治玉技术、器名、型式、纹饰、用途及其演变,指出汉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环。

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汉代玉器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研究工作把对汉代玉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汉代玉器绝大多数出自大、中型汉墓中,墓主身份为诸侯王、列侯、高级官僚及其家属。

这些墓葬虽大多数被盗扰,但出土玉器仍比较多,种类也较为复杂,基本上可以代表汉代玉器的面貌。

本文在对这些墓葬出土玉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参考个别一般汉墓和遗址出土的玉器,着重对汉代玉器进行分类和分期研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就汉代玉器的使用、产地、制作工艺等问题,作进一步补充和探讨。

本文所论及的玉器质料均以发掘报告所报导的为准,不包括传统玉石概念中的琥珀、玛瑙、水晶、青金石和绿松石等。

二、汉代玉器的分类汉代玉器的种类,按其造型和纹饰可大致分为玉璧,玉圭、玉璜、玉环、玉玦,玉觿、玉韘、心形玉佩、牌形玉饰、玉人、玉龙、玉衣、玉窍塞、玉枕、玉案、玉座屏、玉铺首、玉带钩、玉印、玉刚卯、玉剑饰、动物形玉雕、玉串饰和玉制容器等。

其中许多种玉器还包括繁多的式样。

以下分类叙述。

1. 璧类:平圆形,中央有孔。

按璧面纹饰分作三型。

I型:璧面阴刻纹饰。

分五式。

a式:素面无纹。

b式:阴刻或浅浮雕涡纹。

c式:阴刻蒲纹。

d式:在蒲纹上加刻涡纹,e式:阴刻纹饰。

纹饰分内外圈,内圈为蒲纹或涡纹,外圈为勾连纹、兽首或凤鸟,还有的涡纹带内侧加刻一圈兽首纹。

Ⅱ型:璧外缘或内孔有透雕纹饰。

分三式。

a式:璧体较小。

透雕附饰位于璧的两侧,纹饰为对称的凤鸟或柿蒂图案;璧内孔往往透雕出龙的形象,作曲身舞爪状。

b式:透雕附饰位于璧外缘上方,为双螭相背,顶端有卷云纹。

c式:透雕附饰位于璧外缘上方,为双螭相对,作曲身舞爪相斗姿态。

有的双螭首间置一环;有的雕出“宜子孙”等吉祥语。

Ⅲ型:璧面透雕出凤鸟纹或卷云纹。

2. 圭类:长方体,上锐下方。

分两型。

I型:体型较小,下端无孔。

Ⅱ型:体型较大,下端有孔。

3. 璜类:半圆形或弧形扁平体,脊部多有穿孔。

分三型。

I型:璜体两端平齐。

分两式,a式:素面无纹。

b式:璜面阴刻涡纹或勾连纹。

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对璜形玉,无孔,纹饰与I型e式壁相同,系用该璧玉段改制而成。

Ⅱ型:璜体两端雕成龙首形。

分三式。

a式:龙首略呈方形,璜面阴刻涡纹;有的璜体上部和下部外缘上透雕卷云纹或螭纹。

b式:龙首较圆,作回顾状,口微张,璜体中段下部附有卷云纹。

c式:龙首细长,作回顾状,张口露齿,璜体中段上部和下部外缘上透雕卷云纹和凤鸟纹。

雕凿精细,阴刻线条流畅。

Ⅲ型:璜体为透雕的卷云纹或龙纹。

4. 环类;体窄而内孔大。

分四型。

I型:环体截而呈扁平长方形,环面为素面或饰涡纹。

Ⅱ型:环体作绞丝状,截面略呈圆形。

Ⅲ型:环体为透雕纹饰。

分两式。

a式:透雕出对称的龙凤及卷云纹饰。

图案较复杂,雕琢精细。

b式:环体为龙体,透雕出一龙首,张口咬尾,阴刻其细部。

Ⅳ型:环体细窄,内孔及外缘透雕纹饰。

分两式:a式:呈套环状,双环间及内孔为透雕的龙凤,造型极为生动。

b式:环体内孔透雕一螭虎,外缘上方为透雕卷云纹。

5. 玦:形体小,有一窄缺口。

另外,两广和云南地区汉墓中还出土有一种方形玦。

6. 觿类;一端尖锐,另一端雕刻兽纹。

分两型。

I型:分三式。

a式:觿体作卷曲龙体,龙首作回顾状。

b式:觿体细长,呈锐爪状,觿首雕刻龙首或风首,亦有作回顾状。

c式:觿首透雕螭纹和卷云纹。

Ⅱ型:觿首作龙首,觿身饰勾连纹,觿脊上有透雕的螭虎和龙凤附饰。

7. 韘:椭圆形,上部有圆孔,一侧有钩钮。

分两型。

I型:韘体素面。

Ⅱ型:韘体饰勾连纹及卷云纹,与钩钮相对一侧雕有龙首和凤首。

8.心形玉佩:扁平心形,中央有圆孔。

分四型。

I型:心形体作椭圆形,中孔较大。

分三式。

a式:心形体两侧雕有翼形耳。

b式:心形体为素面或阴刻卷云纹,两侧透雕凤鸟、螭虎或卷云纹。

c式:心形体上方透雕变形鸟纹。

Ⅱ型:心形体细长,中孔较小。

分两式。

a式:心形体呈窄长圭形,两侧透雕卷云纹b式:心形体略呈弧状,两侧透雕有宽大的龙凤及卷云纹。

Ⅲ型:心形体嵌刻于圆环中。

Ⅳ型:心形体呈弧状,浮雕的双螭环绕其周围,中孔呈扇形。

9. 牌形玉饰:图案主体为一长方形框。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牌形玉饰,框内布一变形鸟纹,框内四周有透雕的悬垂璎珞、卷云纹和凤鸟、勾连纹璧等。

长沙曹·墓出土的牌形玉饰方框内透雕兽纹。

10. 玉人:作舞蹈或跽坐状。

分三型。

I型:作扁平透雕舞人状。

分两式。

a式:双人对舞,各举一袖于头顶之上相连,雕刻简炼。

b式;单人舞,舞人甩长袖于头顶之上,另一袖置于腰间。

阴刻线条流畅,舞姿生动。

Ⅱ型:作方牌形,舞人形象均用阴线刻出。

Ⅲ型:圆雕作品,共见两件。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圆雕舞人,作扭腰并膝跪姿,双臂舞长袖。

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件凭几而坐的圆雕玉人。

11. 玉龙:由龙首和卷曲的龙体组成,龙体上有穿孔。

分三型。

I型:连体双龙首,龙首相对,张口露齿,有爪,龙首间有透雕云纹,龙体饰勾连纹。

Ⅱ型:龙体较细,卷曲,无爪,龙首较小。

Ⅲ型:龙体较宽,爪呈羽状,龙首作回顾状。

12. 玉衣类:按其造型分两型。

I型:由面罩或脸盖、头罩、左右手套和左右鞋构成,以金缕穿缀。

Ⅱ型:由脸盖、头罩、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鞋组成。

构成玉衣的玉片上均有穿孔,玉片形状有方形、长条形、梯形、三角形、璧形、弧形、舌形、圭形等。

有的玉片上刻镂柿蒂纹或几何云纹。

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有—种比较特殊的凸字形玉衣片。

另外,徐州子房山西汉墓出土一件玉面罩,由眼罩、鼻罩及面饰组成,缝缀于织物上。

13. 玉窍塞类: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和生殖器盖。

满城汉墓出土了两套完整的玉窍塞。

眼盖作椭圆形或杏仁形,多有穿孔。

耳塞、鼻塞和肛门塞作圆柱或八棱柱体。

口塞呈月牙形,侧面有塞状突起。

生殖器罩盒作圆筒形;生殖器盖作圭形。

14. 玉枕:按其结构分作两型。

I型:枕体长方形,由长方形素面玉板组成。

分两式。

a式:横截面呈方形,枕面平坦。

b式:横截面呈六边形,枕面为弧形。

Ⅱ型:枕体为长方形玉块,遍饰变体云纹,枕面下凹。

15. 玉案:略呈方形,底下有四足。

16. 玉座屏:由两侧长方形支架和上下两块玉屏拼合而成。

上层屏板透雕东王公及鸟兽等,下层屏板透雕西王母及龟蛇等,均以阴线刻其细部。

17. 玉铺首:均作兽形。

分两型。

I型:兽首衔一只套连的玉璧,兽首右侧为一螭。

Ⅱ型:兽首长鼻露齿,两侧环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8. 玉带钩:分两型。

a式:钩体浮雕兽纹。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全兽形玉带钩,钩体较宽,全钩由七节玉段组成,以铁条串接。

c式:钩体为龙虎合体,阴刻简化勾连纹,龙首回顾,衔一只勾连纹璧。

a式:无翅,钩体或为素面,或饰卷云纹。

b式:有翅,钩体短粗。

19. 玉印:按印座和钮的结构分两型。

a式:钮作浮雕兽形,多作螭虎形。

b式:钮作覆斗形,有横孔。

20. 玉刚卯:长方四方体,由上至下竖穿一孔,四面刻辟邪文句。

21. 玉剑饰:包括玉剑首、玉剑格、玉璏和玉珌。

剑首:平面呈圆形,正面雕纹饰,背面有孔。

按纹饰分三型。

a式:正面略呈喇叭口形,外围纹饰为勾连纹,内圈为柿蒂纹。

Ⅱ型:扁圆柱体,浮雕两条缠绕的螭。

Ⅲ型:异型剑首。

斜梯形扁平体,截面为椭圆形,两面浮雕出五只螭虎及云纹。

I型:格体两面为素面。

Ⅱ型;格体两面阴刻简化的兽首及云纹。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剑格,在阴刻兽首两侧各透雕一只凤鸟。

a式:格体两面浮雕螭虎。

b式:格体一面为浮雕的螭虎,另一面为阴刻云纹。

I型:素面无纹。

a式:阴刻勾连纹或涡纹。

Ⅲ型:璏面浮雕螭虎纹。

I型:素面无纹。

a式:中部刻涡纹,四周饰变体云纹。

b式:刻饰简化的兽首或云纹。

a式:珌体两面均浮雕数只螭虎。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珌上,还浮雕出熊等兽类。

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的—件玉珌,下部为透雕,上部为浮雕,纹饰为螭虎和凤鸟。

b式:一面浮雕螭虎纹,另一面为阴刻兽首和云纹。

22. 动物形玉雕:分平雕和圆雕两种。

平雕动物包括玉蝉、玉猪、玉犀牛、玉猴、玉鱼、玉龟等。

I型:体内自口至尾竖穿一孔,阴刻羽翼。

a式:蝉体较宽,头、翼雕刻不清晰。

c式:蝉体呈长方形,眼突出,头、翼雕刻逼真。

I型:仅具猪形,未刻细部,猪体中有一孔,附有饰件。

a式:呈卧式,雕出猪体轮廓,阴刻头、耳及四肢。

Ⅲ型:猪呈立式。

头、尾有孔。

玉犀牛:呈卧式,有双角,张口。

犀身饰涡纹。

玉猴:上部刻作猴头,昂首上视,身方形,胸部突出,两足直立,身部有穿孔。

玉鱼:体扁平,圆边,两面阴刻眼、嘴、鳍和鳞片。

玉龟:仅见残片,刻龟背纹。

圆雕动物有马、熊、鹰和辟邪等。

a式:立姿,润泽光滑。

b式:作奔腾状,昂首挺胸,身饰羽翼,上骑一仙人。

全器雕琢精美,生动逼真。

熊、鹰雕刻精炼,小巧圆润。

辟邪均作张口露齿状,身体饰有羽翼。

分二式。

a式:作爬行状。

另外,汉墓中还出土有微雕的狮、鸽等。

小巧的玉器。

玉珠均贯穿一孔,多为素面圆形,也有作鼓形,饰涡纹。

玉贝正面凸,背面凹,中有—道贝齿痕,两端各有—孔。

瓶形玉颈部有穿孔。

花蕊形玉作细长花蕊形,有短柄,柄中有穿。

联珠形玉作平底联珠形,上珠横穿一孔,平底纵穿一孔。

24. 玉制容器:有杯、盒等。

Ⅱ型:高足杯。

杯身筒形,饰勾连纹,近口部饰一周卷云纹,也有的杯身为素面。

盒由盒身和盖组成。

盒身深圆圜底,附小圈足。

盒身饰勾连纹,近口部有一周变体云纹,口沿处有子母口与盖扣合,盒盖漫圆,顶端有桥形钮,贯穿绞丝形圆环,盖面饰勾连雷纹,近口沿处有变体云纹一周,以上将汉代玉器作了初步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