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2010年定日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西藏地区近40年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的时空格局分析

西藏地区近40年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的时空格局分析

西藏地区近40年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的时空格局分析杨文才;多吉顿珠;范春捆;周启龙【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农田、林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需要准确把握区域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与规律。

为了全面了解西藏地区温度和降水指标的时空格局,深入分析了1971—2010年间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年值及季节值的变化趋势和时空格局。

结果表明,(1)年平均温度普遍升高,有39.72%的地区累计升高1.6~2.4℃,10.72%的地区累计升高2.4~3.2℃,局部地区累计升高4℃以上,在空间分布上,仅错那县、墨脱县和察隅县三县的南部地区年平均温度下降,其余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

从降水量变化来看,有42.09%的区域变化在±1 mm∙a-1之间,与40年前相比,有12.41%的地区年降水减少40 mm以上,45.49%的地区呈增加趋势。

从空间分布来看,降水量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阿里东北到那曲西北一带、日喀则西部到阿里狮泉河一带、日喀则南部以及林芝东南部。

(2)从季节平均温度、降水量的变化来看,4个季节温度均以升高为主,增幅高低顺序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四季降水量差异较大,春季和夏季以增多为主,秋季和冬季以减少为主,其中,冬季减少最多,面积占比达96.78%。

(3)近40年来,温度变化存在显著的突变点,突变时间存在空间分异性。

(4)温度的明显升高和降水量的时空差异将导致局部地区气候干湿变化。

藏西地区易发生全年干旱,藏南和藏东南地区易发生季节干旱,这将给农业生产、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和草原畜牧业带来不利影响。

研究认为相关部门和农牧民都应该重视并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方案,以应对不确定性的气候变化。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to varying degrees. To formulat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limate changeresponse strategy, we need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ibet,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value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trend and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1971—2010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 general, 39.72% of the total area increased 1.6~2.4℃, 10.72% of the total area increased2.4~3.2℃, some areas increased by 4℃ above.The spatial distribution:only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three counties (Cuona, Medog and Zayu counties) decreased, while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other areas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change: 42.09% of the area changes in ±1 mm∙a-1, 12.41% of the area (compared with 40 years ago),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by 40mm above, 45.49% area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 reduction are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of Ali to the northwest of Naqu, Shigatse west to Ali Shiquanhe area, south of Shigatse and southeast of Nyingchi. (2) The seasonal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the four season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 all four seasons, the order of increase wasautumn>spring>winter>summer;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four seasons is greatly different, and the increase is mainly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and the decrease is mainly in the autumn and winter, among the four seasons the precipitation of winter decreased the most reached an area of 96.78%.(3) During the recent 40 years, the temperature change has obvious mutation point, and the mutation time ha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4) Due to the obvious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the difference of precipitation, it will lead to the change of dry and wet climate in some areas. The drough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ibet is easy to occur throughout the year. Seasonal drought is easy to occur in southern Tibet and southeastern Tibet, which will adversely affec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natural grassland forage growth and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farmers and herdsme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sponse strategies and program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deal with the uncertainty of climate change.【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6(025)009【总页数】7页(P1476-1482)【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度;降水量;时空格局;西藏【作者】杨文才;多吉顿珠;范春捆;周启龙【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09;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09;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3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6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1909—2011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 ℃,高于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平均增温0.5~0.8 ℃的结论。

绍兴地区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绍兴地区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生态环境与农业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70该文以绍兴地区上虞、绍兴、嵊州、新冒、诸暨气象站点1971—2011年共41年的各月逐旬资料为基础,对其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得出绍兴地区的气候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当地各行业的发展做出气象服务。

1 绍兴地区气候特征分析1.1 气温1.1.1 平均气温的年内变化用绍兴五站1971—2011年的逐旬平均气温计算出全年和各月平均气温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1.1.2 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年内变化用绍兴五站1971—2011年的逐旬最高和最低平均气温计算出各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从以上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绍兴地区在3、4月份时温差最大,在7、8月份时温差最小。

1.2 日照时数的年内变化用绍兴五站1971—2011年的逐旬日照时数计算出各月平均日照时数进行分析得出:绍兴地区41年多年年总日照时数为1778.4 h,该值比较小,平均一天5 h都不到,表明绍兴地区大多时候的日照时间比较短,阳光不太充足,大多时候处于阴天或雨天。

1.3 降水的年内变化用绍兴五站1971—2011年的逐旬降水量计算出各月平均降水量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绍兴地区年总降水量为1389.1 m m,雨量最多月份在6月,月降雨量为204.2 m m,降雨最少月份为12月,月降雨量为73.2 m m。

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初和8月下旬。

1.4 风速的年内变化用绍兴五站1971—2011年的逐旬平均风速计算出各月平均风速进行分析得出:绍兴地区多年年平均风速为2.25 m/s。

1.5 相对湿度的年内变化用绍兴五站1971—2011年的逐旬平均相对湿度计算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进行分析得出:绍兴地区多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9%,最大湿度在9月,为82%,最低出现在5月,为74.6%。

关于珠穆朗玛峰的介绍

关于珠穆朗玛峰的介绍

世界第一高峰-西藏珠穆朗玛峰1基本介绍珠穆朗玛峰(英语:Mount Qomolangma;Mount Everest,藏语:ཇོ་མོ་གླང་མ་,尼泊尔语:सगरमाथा),简称珠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同时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北纬27°59′15.85″,东经86°55′39.51″,北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境内(西坡在定日县扎西宗乡,东坡在定日县曲当乡,有珠峰大本营),南部在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境内,是世界最高峰,也是中国跨越四个县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和尼泊尔国家公园的中心所在。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

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

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

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

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母象”的意思,整体意思为“大地之母”。

1953年5月29日,中国西藏的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尼泊尔等国采用的雪盖高(总高)是8848米,与中国测绘工作者1975年的珠峰测量值一致;中国采用的是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测量的岩面高(裸高即地质高度)为8844.43米。

2005年珠峰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的精确测定和公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严格的法定性,作为中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数据一直采用至今;在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新的珠峰海拔高程数据前,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使用依法公布的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数据8844.43米。

近十年定日县大风日数变化特征

近十年定日县大风日数变化特征

近十年定日县大风日数变化特征摘要:本文利用定日县2013~2022年逐月大风日数、月极大风速和月平均2min风速数据信息,选择线性回归法对定日县大风日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2013~2022年定日县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71.8d,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38.182d/10a,下降趋势极为显著;定日县年内大风日数呈现出多峰型变化特征,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5月,这段时间的大风日数是全年大风日数的94.4%,且大风日数主要集中在2月到4月份,占年内大风日数的55.3%;定日县大风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春季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冬季,再次是秋季,夏季大风日数出现频率最低。

四季大风日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春季和冬季对年大风日数减少的贡献最大;近10年定日县年平均风速和年极大风速整体以下降趋势为主,且下降趋势均较为显著。

关键词:大风日数平均风速极大风速定日县引言大风是在大尺度环流天气系统或局地强对流天气系统下产生的天气过程。

因定日县平均海拔在5000m左右,属于高海拔地区,气候条件对当地影响较大,使得境内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大风天气呈现出多发、频发态势,由此引发的土壤风蚀、农牧场破坏等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农牧业生产和大众日常出行。

本文选择定日县2013~2022年大风资料,对该地区大风日数变化特征进行全面,以全面了解大风天气多发时段和发展趋势,趋利避害,为当地大风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1、研究资料和方法本文利用定日县2013~2022年逐月大风日数、月极大风速和月平均2min风速数据信息,选择线性回归法对定日县大风日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定》的相关规范要求,在气象观测业务中,将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m/s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时的天气称之为大风天气。

本文季节划分采用常规划分标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到次年2月为冬季。

1961-2010年西藏定日站的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0年西藏定日站的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面气象 观测 站及 自动站 1 5 9 1年 以来 气 候 资料 年 值 数 据 集 。文件 类 型 为 AS I 码 文 件 。文 章 所 用 站 点 为 CI
5 6 4定 日站 的资料 , 56 选取 的变量 为 年 降水 量 、 大 日 最
降水 量 、 降水 日数 和最 大 日降 水量 出现 的月 份这 四个


图 l 16~2l 9 l O O年 西 藏 定 日站 的 年 降 水 量 的 变化 特 征
由图 1 以发现 , 5 可 近 O年 定 日站 的降水 变化 幅度 较大 。近 5 O年 的平均 降水量 为 2 2 . mm, 82 9 降水量 最 少 的年 份是 1 8 9 2年 为 1 4 mm, 09 降水量 最 大 的年 份是 17 9 3年 为 4 4 mm。丰 水 年 的 降水 量 是 枯 水 量 降 水 73
5 O年 定 日站 年 降 水 量 基 本 呈 现 逐 年 增 加 的 变 化 趋 势 , 变化 可 用 方 程 y= 5 6 9 _2 2 . 进 行 拟 合 ; 其 = 1 . 3 X} 4 4 1 = 而 定 日站 的 降 水 日数 整 体 却 呈现 逐 年 减 少 的 变化 趋 势 , 可 用 线 性 方 程 Y 一 0 10 x 6 . 7进 行 拟 其 = .8 8 + 46 合 ; 日站 的 最 大 日降 水 量 整 体 呈 现 逐 渐 增 加 的 变 化 趋 势 , 可 用 线 性 方程 Y 1 7 6 X 2 3 2进 行 拟 定 其 一 .2 2 + 4 .
方 程 y l. 3 X 4 4 1 行 拟 合 。 — 5 6 9 +2 2 . 进 32 1 6~2 1 . l O 0年 西 藏 定 日站 最 大 日降 水 量 的 变 化 9

1971—2010年和布克赛尔县大风气候分析

1971—2010年和布克赛尔县大风气候分析
2 . 7 风 速 的 昼 正 常 偏 少 , 但 波动 很 大 , 出 现 了 2个明 显 的波峰 ; 1 9 8 3 一l 9 8 7年 , 此阶段 年 大风 日数基
本高于 平均 数 : 1 9 8 8年 以后 。 大 风 曰数整 体 呈现 出减 少的趋
风速 、 大 风 日数 的年 变化 、 月变化 、 各 月 大风 在 白天 出现 日
7 %, 4个方位 共 为 3 5 %, 表 明和 布克 赛尔 地 区盛 行偏 西风 。
2 . 5 风 向 的 季 节 变 化
数和 夜 间 出现 日数 分布 以 及各 月最 多风 向的频 率 等 . 将 季
发生 在 白天 的几率明 显高于 夜 间。
3 影 响 系 统 形 势 分 型 及 天 气 特 征
从气象资料分析 , 大风 天 气在 4 — 6月发 生 的频 率最
高, 其 中 5月出现 的大风 日数 最多 ; 大风 出现较 少的 时间 为
l 2月至 翌 年 3月 。 7 —1 1月大风 日数 出 现 的频 率介 于 春季
西 风 为主 , 频 率达 到 2 0 %, 3个 方 向合 计 频 率达 到 3 6 %; 秋
1 9 7 1 —2 0 1 0年 , 和 布 克 赛 尔 地 区 大 风 曰数 共 计 1 8 1 9
个, 年 平均 大 风 日数 为 4 5 . 5个 。 2 0 0 1 -2 0 1 0年 , 和 布克 赛 尔
和冬 季 之 间 。 总 体 来看 , 春 季和 夏 初 大 风 目数 较 多 , 冬 季 大
风 曰数较 少 。 导 致这 一现 象 的原 因可 能是 4 — 6月冷暖 气 流
在海拔 高 度 1 0 0 0 ~ 1 5 0 0 n l 以上 为 自 由大 气 , 气 压梯 度

1971-2010年定日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971-2010年定日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夏季 平 均 气 温 的 线性 倾 向率 为 0 . 3 0 9 C/ o 1 0年 , 其 上 升 幅 度小 于 年 平 均 气温 。 1 9 7 1 -1 9 9 2年 夏 季 平均 气 温 为 偏 冷 时期 , 1 9 8 1 -1 9 8 3年 为偏 暖 期 , 1 9 9 3年 至今 为 冷 暖 交 替 变 化。 夏季平均气温最高 为 1 2 . 9℃ , 出现 在 2 0 0 9年 , 最 低 气
定 日县 年 平均 气 温呈 明 显 的上升 趋 势 , 其 线性 倾 向率 为 O . 3 9%/ 1 0年 ; 各 季平 均 气温 均呈 上升 趋 势 , 其 中春 季和 冬季 增 长率 高于 夏 季和秋 季。 平均 最 高 、 最 低 气温 都呈 上升 趋势 , 1 9 9 7年 以后 明显 偏 高 , 平 均 最低 气温 的上升 趋 势 高于最 高 气温 。
温为1 0 . 7℃ , 出现 在 1 9 7 6年 。
于偏 冷 期 ; 其 中最 大负 距 平 出现 在 1 9 7 8年 和 1 9 8 7年 , 气 温
距平为一 1 . 1℃ ; 1 9 9 8年 以 来 , 气温逐渐上升 , 均 为正距平 ,
秋季 平 均 气 温 的线 性 倾 向率 为 0 . 3 4 5℃/ 1 0年 . 1 9 7 1 —
关 键词 平 均 气温 ; 变化特 征 ; 西 藏定 日; 1 9 7 1 -2 0 1 0年 中图分 类号 P 4 2 3 . 3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2 0 1 3) 0 7 — 0 2 5 7 — 0 1
全球 气候变 暖 已引起 国 内外学 者的 广泛关 注 , I P C C
上升 趋 势 , 其线性倾 向率为 0 . 3 9℃/ 1 0年 , 即 定 日县 近 4 0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测试卷及答案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测试卷及答案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测试卷及答案一.填空题(共8小题)1.我国幅原辽阔,有各种各样的地形,比如内蒙古是,新疆是。

2.是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高峰海拔米。

3.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和岛屿、、、、。

4.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和。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引起的。

6.当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巨大的时,岩层会发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这个过程中,无法想象的就会快速从岩层深处释放出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绝大多数就是这样形成的。

7.在长期的、、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8.通过探究发现,雨水对土地具有作用。

【能力培养】二.选择题(共10小题)9.()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A.喜马拉雅山脉B.青藏高原C.泰山10.小玉和小丽在同一张地图上,数格子比较陆地和海洋面积,结果却大不相同,主要是因为()A.未提前约定数格标准B.格子大小不一C.不会数数11.火山喷发喷出的熔岩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做()。

A.变质岩B.沉积岩C.岩浆岩12.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下面也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垃圾污染B.潮汐C.干旱13.不属于地球内部构造的是()A.地表B.地幔C.地核14.公元79年8月,意大利庞贝古城毁于()火山大爆发。

A.圣海伦斯B.维苏威C.埃特纳15.下列有关火山喷发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B.火山喷发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C.火山地热是一种会污染环境的能源16.雨水对土地是有侵蚀作用的,下面最容易被水流带走的是()A.植被B.大石块C.黏土和细沙17.多为白色、灰色或黑灰色,颗粒细,呈致密块状,硬度不大的岩石是()A.石灰岩B.大理岩C.花岗岩18.某小组研究雨量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在一块有覆盖物的土地上,先下“小雨”,再下“大雨”进行比较B.在两块都有覆盖物,且坡度相同的土地上,一块下“小雨”,另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C.在两块都无覆盖物,且坡度相同的土地上,一块下“小雨”,另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三.判断题(共8小题)19.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1—2010年定日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根据1971—2010年定日站的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该县近40年气温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近40年,定日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39 ℃/10年;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增长率高于夏季和秋季。

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1997年以后明显偏高,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高于最高气温。

关键词平均气温;变化特征;西藏定日;1971—2010年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IPCC(2007)的第4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近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74 ℃[1]。

我国许多气象工作者对全国各区域的气候变化等进行了大量研究[2-4]。

定日县位于我国西部边境,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珠峰脚下,全县平均海拔4 300 m,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且具有旅游资源优势。

为了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定日县的气温变化,现利用定日站1971—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来分析定日县气温的变化特征。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选取定日站1971—2010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文中四季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该县气温的年、季气温的变化特征。

2 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
2.1 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从定日县197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曲线(图1)可以看出,近40年来定日县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39 ℃/10年,即定日县近40年来气温以每10年平均0.39 ℃的速率上升,相关系数通过了0.05的信度检验,增温趋势较显著。

40年来定日县的年平均气温仅为 3.2 ℃。

1971—1998年的18年中仅1993年的气温距平为0.3 ℃,其余均为负距平,表明该段时间处于偏冷期;其中最大负距平出现在1978年和1987年,气温距平为-1.1 ℃;1998年以来,气温逐渐上升,均为正距平,表明处于偏暖期,最大负距平出现在2009年,其距平值达到了1.1 ℃。

从表1可以看出,20世纪70—80年代明显偏冷,各年的气温偏低频率相对较高,到了90年代气温基本在气候平均值附近波动;进入21世纪以来,气温显著升高,气温偏高频率增大,近10年是定日县40年来最暖时期。

2.2 季节性变化特征
定日县春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也呈上升趋势,每10年上升0.428 ℃。

1971—1998年定日县春季气温处于偏冷期,主要以负距平为主,17年中仅有5年为正距平,春季最低气温为1.3 ℃,出现在1983年;1998—2010年以正距平为主,13年中仅有1年为负距平,表明春季气温自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偏暖期,近40年来春季最高气温为5.0 ℃,出现在1999年。

夏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倾向率为0.309 ℃/10年,其上升幅度小于年平均气温。

1971—1992年夏季平均气温为偏冷时期,1981—1983年为偏暖期,1993年至今为冷暖交替变化。

夏季平均气温最高为12.9 ℃,出现在2009年,最低气温为10.7 ℃,出现在1976年。

秋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倾向率为0.345 ℃/10年,1971—1979年和1993—2012年为偏暖期,1980—1992年为偏冷,秋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为2.2、5.5 ℃,分别出现在1972年和1998年。

冬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倾向率为0.492 ℃/10年,是增长幅度最高的季节。

定日县冬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与年平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71—1997年为偏冷期,1998—2010年为偏暖期。

3 年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变化特征
近40年,定日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定日县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在1997年以后明显偏高,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增长率为0.343 ℃/10年;最低气温线性增长率为0.444 ℃/10年,均通过了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检验,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高于最高气温。

近40年来定日的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3.3 ℃(2009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986年(-6.0 ℃)。

4 结语
近40年来,定日县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39 ℃/10年,1971—1998年处于偏冷期;1998—2010年以来处于偏暖期。

20世纪70—80年代气温明显偏冷,90年代气温基本在气候平均值附近;进入21世纪以来气温显著升高。

定日县各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增长率高于夏季和秋季,1971—1998年处于偏冷期,1998—2010年为偏暖期;夏季平均气温在1971—1992年为偏冷时期,1981—1983偏暖期,1993—2010年为冷暖交替变化时期。

秋季平均气温1971—1979年和1993—2010年为偏暖期,1980—1992年为偏冷期。

近40年定日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并且均在1997年以后明显偏高,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增长率为0.343 ℃/10年;最低气温线性增长率为0.444 ℃/10年,均通过了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检验,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
高于最高气温。

5 参考文献
[1] 李芸,吴凌志,申培鲁.临沂市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大气环流的关系[J].山东气象,2004,24(4):23-25.
[2] 王绍武.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1994,52(3):261-273.
[3] 古奇,宋冀凤,徐璐璐.本溪地区50年气温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07,35(5):663-665.
[4] 吴君.近44年临沂市气候突变特征分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7(6):45-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