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老年病建设与管理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23.12.15•【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函〔2023〕263号•【施行日期】2023.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健康促进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23〕2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切实提高中医药服务老年健康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下同)老年病科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年患者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现就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工作通知如下:一、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设置各中医医院要根据当地老年人口规模及中医药服务需求,设置老年病科并作为独立科室进行建设和管理。
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床位数原则上不低于20张,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床位数原则上不低于30张。
二、明确老年病科诊疗服务功能定位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要提供区域内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重点提供老年病科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门诊诊疗服务。
国家中医老年病科优势专科应牵头组建专科联盟,通过专科帮扶、技术推广、学术交流、科研协作等形式,推进优质中医老年病科资源下沉,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能力。
三、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在医疗活动中应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并不断优化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应重视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挖掘整理和临床应用,结合老年病多病共存、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等特点,针对病因明确、疗效确切的老年常见疾病或症状,积极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老年人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
中医医院老年病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9月14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1〕44号印发,自2011 年9月14日起施行。
目录1.拼音2.一、总则3.二、基本条件4.三、人员队伍5.四、服务技术6.五、环境形象7.六、附则8.附件: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常用方剂目录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老年病科管理者加强老年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在老年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老年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老年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老年病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座椅、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
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专科特色设置配套的诊断设施、治疗室。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和中医治疗室,中医治疗室可开展针灸、火罐、音疗、、中药熏洗、中药外治疗法、理疗等。
中医医院老年病建设与管理指南.doc

中医医院老年病建设与管理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9月14日(XXXX[XXXX 9月14日)实施了《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目录1。
拼音2。
一.一般规定3。
二.基本条件4。
3.员工5。
四.服务技术6。
V.环境形象7。
6.附件8。
附件:《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常用处方目录(试行)》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总则第一条旨在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
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老年病科管理人员加强老年病科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建设和管理,同时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本指引执行。
第四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当以老年病基本诊疗技术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老年病诊疗,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当加强老年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中医特色优势,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当具备与其医院级别和科室职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老年门诊,可以开设专门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资质的二级中医医院的老年病科应当设立能够为老年病科提供急诊诊疗服务的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老年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座位、诊室、检查室和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
各区域布局合理,治疗过程方便,保护患者隐私。
三级中医医院的老年病科和二级中医医院的老年病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根据专科特点,设置相应的诊断设施和治疗室。
建设模式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老年病科建设发展规划

老年病科建设发展规划老年病科建设发展规划为了推动我院老年病科的持续发展,加强特色专科的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诊治需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其中脑卒中的发病率每年大约达200/10万,致残率高达60%~70%,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思想负担。
如何降低致残率,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其生存质量,尽可能地回归社会是医务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
研究中医中药、中医适宜技术和现代医学、现代康复技术结合点,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深入社区对脑卒中的防治和康复,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弘扬我县的中医中药事业。
寻求最佳的理法方药及技术方案治疗脑血管病,建设名院名医,创立医疗牌品,使我院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专科发展走上正轨,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建设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发挥我院在德庆县的中医龙头单位的优势,在原有人才、技术基础上,结合实际,明确目标,做精做强,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老年病专科,力争把本专科建设成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
三、专科的现状与分析(一)专科的基本情况:我院建院25年来,长期以来没有设立老年病专科病房、专科门诊,对老年病的防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有效特色方法。
建设专科有助于发挥祖国医学特色,形成我院医疗品牌。
拟建专科主要有14名技术人员组成,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14人,熟悉老年病专业知识,有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工作经验。
(二)专科负责人:专科带头人张勤海副主任医师,在中医治疗老年病方面经验丰富。
专科病房负责人徐灶主治医师,内科主任,从事脑血管病临床诊疗工作多年,熟悉掌握脑血管病的新动向、新技术,近四年主持本院内科工作,在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较有心得。
梁宏业副主任医师,针灸科主任,从事中风康复期治疗十余年,在中风的康复治疗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三)专科特色技术专科配套各种仪器,现有中频治疗仪、电针机、脑电仿生电刺激仪等多种仪器。
中医医院老年病建设与管理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老年病科管理者加强老年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在老年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老年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老年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老年病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座椅、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
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专科特色设置配套的诊断设施、治疗室。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和中医治疗室,中医治疗室可开展针灸、火罐、音疗、、中药熏洗、中药外治疗法、理疗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可配备中药超声导入治疗设备、针灸设备、经络治疗设备、中医磁疗设备、中药泡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
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第十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特色疗法开展情况,建立针灸、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外敷、中药熏洗、中药灌肠等老年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老年病科建设发展规划

老年病科建设发展规划为了推动我院老年病科的持续发展,加强特色专科的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诊治需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2、指导思想发挥我院在德庆县的中医龙头单位的优势,在原有人才、手艺根蒂根基上,结合实际,明确目标,做精做强,构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老年病专科,力争把本专科建设成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
三、专科的近况与分析(一)专科的根本情况:我院建院25年来,长期以来没有设立老年病专科病房、专科门诊,对老年病的防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有效特色方法。
建设专科有助于发挥祖国医学特色,形成我院医疗品牌。
拟建专科主要有14名技术人员组成,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14人,熟悉老年病专业知识,有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工作经验。
(二)专科卖力人:专科带头人XXX副主任医师,在中医治疗老年病方面经验丰富。
专科病房负责人XXX主治医师,内科主任,从事脑血管病临床诊疗工作多年,熟悉掌握脑血管病的新动向、新技术,近四年主持本院内科工作,在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较有心得。
1XXX副主任医师,针灸科主任,从事中风康复期治疗十余年,在中风的康复治疗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三)专科特色手艺专科配套各种仪器,现有中频治疗仪、电针机、脑电仿生电刺激仪等多种仪器。
专科治疗方法:中医适宜手艺有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针刺、艾灸、小针刀、按摩、拔罐、刮痧、中药敷贴、穴位注射、温针、天灸等;当代病愈手艺有物理疗法包括直流电疗法、感应电疗法、功用电刺激、药物离子导入、中频电疗、超短波、手功用训练、关节松动术、言语训练、构音停滞训练、吞咽功用训练、认知知觉功用停滞训练等。
(四)预期目标:1.每一年门诊量20xx人次。
2.每一年收治专科住院病人200人次3.专科门诊中医治疗率90%,专科病房100%。
4.住院病人费用控制在3000元内。
5.住院病人中医适宜手艺治疗率在80%以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11.26•【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855号•【施行日期】2019.1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有关精神和部署,为指导规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医学发展,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委组织制定了《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19年11月26日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规范老年医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医学发展,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与管理,专科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设置老年医学科的参照本指南执行。
第三条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医院应当取得相应的诊疗科目资质,科室名称为老年医学科。
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第四条老年医学科主要收治患老年综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第五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老年医学科的指导和监督,综合医院应当加强老年医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第二章设置运行第六条老年医学科应当设置门诊诊室、病房、综合评估室。
床位数应≥20张,每床净使用面积应≥7㎡,床间距宜≥1.0m,卫生间面积宜≥4㎡。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制度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在本辖区居住半年以上年满65岁及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二、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可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和慢病管理及日常诊疗时间。
三、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四、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工作的人员为接受过老年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
开展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指导工作的人员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专门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
五、要加强与村(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信息变化。
六、服务机构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服务。
七、每次服务后要及时、完整记录相关信息,纳入老年人健康档案。
~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制度一、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象为常住本辖区半年以上—36月龄儿童。
二、开展儿童中医药安康管理服务应当结合儿童安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
三、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应当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
四、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人员应当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
五、服务机构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儿童家长愿意接受服务。
六、每次服务后要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安康档案。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一、严格执行35岁以上人群门诊首诊测血压制度;35岁以上人群门诊首诊测血压的比例≥100%。
二、对事情中发现的高血压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指导,每年至少测量2次血压。
三、按标准要求为高血压患者建立安康管理档案,提高高血压患者发现率,安康管理率达到60%以上。
四、按规范要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随访包括询问病情、体格检查及提供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每半年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合并症发生与发展监测,并将随访管理信息及时录入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率≥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由于2011年9月14日国医政发〔2011〕44号发,自2011年9月14日起。
目录1. 拼音2. —、总则3. 二、基本条件4. 三、人员5. 四、技术6. 五、环境7. 六、附则8. 附件: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常用方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医医院老年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总结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老年病科管理者加强老年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按照本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在老年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和技术开展老年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老年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老年病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座椅、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
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专科特色设置配套的诊断设施、治疗室。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和中医治疗室,中医治疗室可开展、火罐、音疗、、熏洗、中药疗法、理疗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可配备中药超声导入治疗设备、针灸设备、经络治疗设备、中医磁疗设备、中药泡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
设备和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第十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特色疗法开展情况,建立针灸、治疗、音疗、注射、穴位贴敷、中药外敷、中药熏洗、中药灌肠等老年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人员队伍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老年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老年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监护和抢救的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老年病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老年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老年病科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老年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的转科培训后,在老年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老年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技能、老年病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了解老年病防治新进展,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老年专病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级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老年疑难、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老年病科防治新进展。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
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10年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老年病专业学习和工作20年以上,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
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中医老年病学科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诊疗常见老年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老年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一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是老年病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1年以上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2年以上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比例、急危重症中医参与率、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
服务技术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老年病中医诊疗技术。
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老年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开展、不寐.......... 痛、、、、等老年常见病诊疗的能力。
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心悸、、等老年疑难、急危重症诊疗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和医院中药制剂。
开展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足浴、穴位贴敷、脐疗、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服务项目,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七条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准确、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疗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第二十八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环境形象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科普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老年病专业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宣传形式。
附则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第三十四条医院、中医专科医院、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老年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民族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常用方剂目录1.(《医学心悟》)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伤寒论》)4.(《慎斋遗书》)5.(《心悟》)6.(《论》)7.萆解(《杨氏家藏方》)8.(《医林改错》)9.(《》)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2.(《证治准绳》)1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4.(《丹溪心法》) 15.(《伤寒论》)16.(《伤寒论》)17.(《金匮要略》)18.(《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9.(《兰室秘藏》)20.(《伤寒论》)21.(《奇效良方》) 22.(《圣济总录》)23.(《寿世保元》)24.(《备急千金要方》)25.(《和剂局方》)26.(《妇学》)27.(《金匮要略》)28.(《奇效良方》)29.(《证治新义》)30.芩连汤(《伤寒论》)31.(《医林改错》)32.薤白汤(《伤寒论》)33.瓜蒌薤白(《伤寒论》)34.(《校注妇人良方》)35.(《伤寒论》)36.(《伤寒论》)37.(《重订通俗伤寒论》)38.(《宣明论方》)39. 桂枝(《金匮要略》)4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景岳全书》) 42.(《妇人大全良方》)43.(《此事难知》)44.(《伤寒论》)45.苓桂术甘汤(《伤寒论》)46.(《小儿药证直诀》)47.(《医宗金鉴》)48.(《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9.(《东垣试效方》)50.(《杨氏家藏方》)51.(《脾胃论》)52.(《摄生众妙方》)53.(《温病条辨》)54.(《证治准绳》)55.(《温热经纬》)56.(《脾胃论》)5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医门法律》)5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0.(《三因极一病证方论》)61.(《条辨》)62.(《温病条辨》63.(《》)64.(《医林改错》)65.(《金匮要略》)66.(《重订严氏济生方》)67.(《伤寒论》)68.(《证治准绳》)6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0.(《金匮要略》)71.(《杂病诊治新义》)72.温胆汤(《备急》)73.(《金匮要略》)74.(《伤寒论》)75.(《备急干金要方》)76.(《伤寒论》)77.(《华氏中藏经》)7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79.(《摄生众妙方》)80.仙方(《校注妇人良方》)8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济生方》)84.(《伤寒论》)85.(《伤寒论》)86.(《小儿药证直诀》)87.(《伤寒论》)88.(《医林改错》)89.(《续名医类案》)90.(《温病条辨》)91.(《景岳全书》) 92.(《景岳全书》)93.(《丹溪心法》)94.(《伤寒论》)95.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96.(《医学心悟》)97.(《脾胃论》)98.(《伤寒论》)99.(《伤寒论》)100.(《景岳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