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题命题趋势与阅读教学_语文论文
以命题趋势为支点 撬动名著阅读教学——以近三年杭州市中考语文

2020年3月总第63期以命题趋势为支点 撬动名著阅读教学———以近三年杭州市中考语文名著试题为例冯晓波摘要:通过对近三年杭州市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的分析,笔者发现名著阅读命题呈现重视整本阅读,注重高阶思维,强调主题联读的趋势,体现了名著阅读的价值取向在于重视阅读方法和高阶思维能力。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适切的阅读任务,教授适合的阅读方法,搭建适当的阅读支架,有品质地推进。
关键词:命题趋势;名著阅读;教学应对;中考名著阅读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在每一册中推荐了两部必读的书目和四部自主阅读的书目。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和开发者,引领学生走向真实而有意义的阅读。
为更好地实施名著阅读教学,实现名著阅读教学的价值,笔者搜集、整理、分析了近三年杭州市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谈谈一些思考和想法。
一、名著阅读的考查趋势近三年杭州市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举例如下。
□2017年6.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5分)(1)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獉獉獉》一文,饱含着鲁迅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思念与同情;《二十四孝图》一文,表明了鲁迅对封建孝道持 獉獉獉的态度。
(2分)(2)下面文字中“A”处原是“她”的名字,请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并联系《骆驼祥子》的相关情节,谈谈这个人的死对祥子产生的影响。
(3分)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她不仅是朋友,她将把她的一生交给他,两个地狱中的人将要抹去泪珠而含着笑携手前进。
曹先生的话能感动他,A不用说话就能感动他。
他对曹先生说了真实的话,他将要对A说些更知心的话,跟谁也不能说的话都可以对她说。
(老舍《骆驼祥子》)□2018年7.名著阅读。
(5分)(1)在横线上填写与名著内容概述相对应的书名(范围为指定的名著阅读书目)。
(2分)①《 獉獉獉》,记叙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②《 獉獉獉》,通过叙写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不向命运低头的女性形象。
《中考议论文阅读命题趋势及其对策》

(5)知语言。议论语言往往具有概括、严密、准确的特点。
2.根据文体特点阅读,循序渐进,逐点突破。 议论文阅读基本的阅读程序为: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理清思路, 把握中心论点——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分析论据如何证明论点— —赏析论证方法,明了写作手法。 3.多读精练。
题型设计 “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探究题”
议论文阅读命题特点及趋势
1.文本材料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渗透。篇幅短小,风格多样。文质 兼美,通俗易懂。 2.兼顾基本阅读能力,突出文体阅读能力。 3.重视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
议论文阅读备考对策
除了平时注重逻辑思维训练,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就是加强议论文阅读答题训 练,做到准确把握题旨,规范解答。议论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方法可依的。了 解、掌握这些阅读规律、方法,加强练习,熟能生巧。
5.辨识论证的结构方式并作出简要的分析。如:“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是 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6.根据语境分析理解词语的含义、语言特色和作用。如:“概括文章的语言特 点。”“第③段‘把中国的印记刻在了珠峰之巅’中‘刻’字用得好,好在解。如:“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 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
4.划分结构层次,理清论证过程。
2.辨识文中不同类型的论据(事实、道理、数据、图表等),并分析其作用。如: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3.根据作者的观点选择或补充论据。如:“下列名言,最适合证明第②段“要结交志 同道合的朋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将下面这则链接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 可以吗?为什么?” 4.辨识不同的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并分析论证 的过程。如:“第⑧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仔细阅读第 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题命题趋势与阅读教学

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题命题趋势与阅读教学如果说96年中考是对全省初语义务新教材学习情况的第一次考查,那么,97年由各市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命题的中考,更是对我省初语义务新教材学习情况的一次更大规模、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其中命题,必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因此,对二年的中考命题的追踪研究及趋势预测,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很有必要。
本文不打算全面论述,着重谈谈这二年来中考语文阅读题的趋势及相应的语文阅读教学。
从96年全省统一命题到97年各市自行命题,阅读试题呈现出下列明显的特点与趋向。
一、三大块文体同时出现,重视了对文体特色的考查。
二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均是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同时出现。
如97年各市自行命题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均选取了记叙、说明、议论三段文章,用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未发现单独考查一种文体的。
文体不同,设计的题目也就不同,“以体设题”在所有的阅读试题中都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体知识在考查中占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如记叙性语段,是多从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的角度上进行考查;说明性语段多从说明的对象、特点及说明的方法上进行命题;议论性语段则多从论证的中心、论证方式、论证方法来进行考查。
这一趋势表明了对文体特色的考查已成为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着眼点。
这也是符合平时教学与中考考纲要求的。
可以预测,重视对文体特色的考查,在今后的命题中将更为明显。
二、比较阅读题十分走俏。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比较阅读题是近年来高考与中考反复出现的一种命题思路和形式,并呈上升趋势。
97年十一个市现代文阅读题中有七个市出现了比较阅读题,占64%左右。
比较阅读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同中析异,异中求同,思想内容可以比较,表现形式也可以比较,还有人物、事物描写的比较等等。
从97年各地试题综合起来看,中考中比较阅读大致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同一体裁,相同题材,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如金华、衢州二市试卷中选择一段描写西湖苏堤之美的语段与一段描写天山天池之美语段的比较。
中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分析预测

中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分析预测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考生们在备考中,需要对语文命题的趋势进行了解与分析,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本文将对中考语文命题的趋势进行分析,并又根据分析给出一些备考建议。
一、文本材料的选取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命题方会从各类文本中选取文字材料,供考生阅读和解答。
这些文本可能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社会实践材料等。
根据近年来的命题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中考语文命题将更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而非简单地对课本知识的考察。
因此,考生除了熟悉课本内容外,还应积极关注社会热点,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
二、阅读理解题的改变以往的中考语文命题中,阅读理解题往往会针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进行解读和理解。
然而,随着趋向素养教育的发展,考生在阅读理解题中可能会面对更多的信息分析、主题探究等题型。
因此,考生需在备考中注重培养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作文题的变化作文题一直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比于以往的命题,中考作文题将更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察。
因此,考生在备考中应重视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思维拓展能力,培养自己对社会热点和生活经验的思考和观察。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考察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逐渐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而非单纯地考察语文知识的记忆。
在命题中,考生可能需要运用自己的文化素养、思辨能力等来进行解答。
因此,考生应在备考中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
综上所述,中考语文命题的趋势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考生们需要从学科知识的应用到综合素质的发展来全面备考。
只有准确把握命题的新趋势,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
希望本文的分析与建议能够对中考语文备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中考作文范文命题趋势解读

中考作文范文命题趋势解读
中考作文的题目多样化,从命题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趋势:
1.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中考作文题目越来越关注时事热点,反映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
有以“互联网与我”、“城市生活中的随意性”等为题的命题,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观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城市生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强调实践和创新: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考察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中考作文的一大趋势。
有以“我的创新发明”为题的命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创新思维,发表自己的创新发明和创新理念。
3.鼓励关爱他人:现代社会对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高,中考作文题目也逐渐鼓励学生关爱他人、展现同情心和责任感。
有以“缘分”、“温情”等为题的命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表达对他人的关怀和关爱之情。
4.注重素养教育:作为中学阶段的中考,除了对学科知识的考察,还要注重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和考察,中考作文题目也有相应的体现。
有以“友谊”、“爱”等为题的命题,强调学生应具备的美德和品质,培养学生有正向的情感和价值观。
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包括关注时事热点、强调实践和创新、鼓励关爱他人以及注重素养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积累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情感和品德素养是中考作文备考的重要方面。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同时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主题作文的准备。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命题趋势分析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命题趋势分析在学校教学中,名著阅读却是“空中楼阁”,大部分师生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来应对名著阅读的考查。
面对这种“伪阅读”情况,部分省市的中考命题者打破原有试题模式,在名著阅读的测试篇目、分值安排、测试内容、测试材料、测试形式等方面积极调整,提高名著阅读试题的质量,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引导师生重视阅读的过程,重视原著阅读,实现名著阅读的“真阅读”。
1.与时俱进,打破原有模式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但是面对中考名著阅读考查的压力,师生们似乎高兴不起来,不能从书中找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大部分学生仍然靠死记硬背来应对名著阅读试题。
出现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定位不准确,阅读过于功利性。
另一方面还因为一成不变的测试模式,这种测试模式易于被师生把握,在复习中教师只依据模式复习便可以指导学生获得满分,真正的名著阅读便形同虚设。
因此,未来名著阅读试题的命制会打破模式化,名著阅读试题不仅仅是为了眼前有限的分数,而是力图通过各种试题形式,引导师生走进名著,把阅读引向真实,尽最大可能地纠正以往不读书只读简介或死记提纲、硬背试题答案的“伪阅读”,打破“考什么读什么”的局面,使阅读成为常态化。
例如,梳理浙江宁波五年以来的中考试卷发现:每年名著阅读试题命制都有所变化,从试题的形式而言“无迹可寻”。
浙江宁波卷2011年利用读书卡片的形式考查了《海底两万里》的情节和人物性格;2012年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主题;2013年以对比阅读和观点材料的关系考查《水浒传》的具体情节;2014年节选原著片段完成填空,并结合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草房子》《名人传》《简爱》《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15年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学生对《水浒传》《骆驼祥子》中人物绰号的识记,并考查对《简爱》中人物的认识,进而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感受;2016年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儒林外史》《草房子》中情节的识记能力、人物性格的理解能力和个性化的鉴赏能力。
浅谈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

浅谈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考题的命题趋势很明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二是语言表达把握;三是文学常识熟悉度。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考现代文阅读考题的命题趋势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考题特点提出整体复习策略。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一)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考题大多取材于社会现实,涉及当今社会的一些重要的热点问题,比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家庭财产、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人类发展等。
考生在研读该类考题时,需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深入分析社会现实背景,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观点、思想、建议等。
(二)语言表达把握中考现代文阅读考题也经常考察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把握的能力,例如使用句式、表达手法、语言精准度等。
这些考题要求学生熟知不同文体中用语的习惯表达,例如:散文的抒情语言、故事的应用语言、小说的叙事语言、社论文章的思想语言等。
(三)文学常识熟悉度中考现代文阅读考题也会经常考察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熟悉度,例如对文学史、文学知识的掌握、文学经典的情节判断等。
在研读此类考题时,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文学积累,在理解文本基础之上,融合多种文学基础知识,进行客观分析。
二、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一)多读多练学生在复习中考现代文阅读考题时,应多读多练,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积累,广泛接触各类文章,增强自己的文学见识,加强文学语言的熟悉度。
除了完成学校教材练习外,学生还可以多看新闻报道、各类读物、文学经典等,结合社会现实加强理解。
(二)有目的学习学生在复习中考现代文阅读时,应有目的性地开展实践性学习,如模拟考题、收集真题、突击练习等,让自己更加熟悉各类考题的特点,并且及时根据自身练习情况,纠正自己的错误,及时补充、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浅谈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的全部内容,总之,中考现代文阅读考题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考察学生语言表达把握能力和文学常识熟悉度,复习时应多读多练、有目的性地开展实践性学习,努力提升考试成绩。
语文中考趋势

语文中考趋势近年来,语文中考的趋势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语文中考试题的形式也在逐渐变化。
下面我将从考题内容的多样性以及考查能力的综合性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语文中考试题的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
过去,语文中考试题主要以阅读理解和填空为主,难度较大,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
但是如今,语文中考试题的题型越来越多样化。
例如,短文改错、完形填空、写作等题型的出现,使得语文考试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另外,语文中考试题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和经典名著的考查。
例如,考生需要背诵古代文言文的诗词和文言语句,理解并运用其中的道理和修辞手法。
这样的考察方式,不仅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更需要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其次,语文中考试题考查学生能力的综合性。
过去,语文中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功底和文本理解能力,注重对词句的理解和背诵。
但是如今,考题的设置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性和拓展性。
例如,在阅读理解题中,除了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归纳,还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和判断。
而在作文题中,除了要求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还要求学生富有创造力和思辨能力,注重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考察。
同时,语文中考试题还增加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例如,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撰写一篇与之相关的作文,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这种考察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中考试题的趋势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
考题的内容更加多样化,注重对古代文化和经典名著的考查。
同时,考题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性和拓展性,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察。
这种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同时,也呼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全面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96年中考是对全省初语义务新教材学习情况的第一次考查,那么,97年由各市(地)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命题的中考,更是对我省初语义务新教材学习情况的一次更大规模、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其中命题,必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因此,对二年的中考命题的追踪研究及趋势预测,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很有必要。
本文不打算全面论述,着重谈谈这二年来中考语文阅读题的趋势及相应的语文阅读教学。
从96年全省统一命题到97年各市(地)自行命题,阅读试题呈现出下列明显的特点与趋向。
一、三大块文体同时出现,重视了对文体特色的考查。
二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均是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同时出现。
如97年各市(地)自行命题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均选取了记叙、说明、议论三段文章,用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未发现单独考查一种文体的。
文体不同,设计的题目也就不同,“以体设题”在所有的阅读试题中都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体知识在考查中占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如记叙性语段,是多从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的角度上进行考查;说明性语段多从说明的对象、特点及说明的方法上进行命题;议论性语段则多从论证的中心、论证方式、论证方法来进行考查。
这一趋势表明了对文体特色的考查已成为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着眼点。
这也是符合平时教学与中考考纲要求的。
可以预测,重视对文体特色的考查,在今后的命题中将更为明显。
二、比较阅读题十分走俏。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比较阅读题是近年来高考与中考反复出现的一种命题思路和形式,并呈上升趋势。
97年十一个市(地)现代文阅读题中有七个市(地)出现了比较阅读题,占64%左右。
比较阅读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同中析异,异中求同,思想内容可以比较,表现形式也可以比较,还有人物、事物描写的比较等等。
从97年各地试题综合起来看,中考中比较阅读大致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同一体裁,相同题材,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如金华、衢州二市试卷中选择一段描写西湖苏堤之美的语段与一段描写天山天池之美语段的比较。
二是同一题材,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
如宁波、舟山二市试卷中选了高尔基的《海燕》与鲁彦的《听潮》中两段赞美大海文字的比较;绍兴市、湖州市试卷中《今》与《匆匆》两段文字的比较。
三是同一作者同一篇文章,不同段落的比较。
如《故乡》中两个语段的比较。
四是同一作者不同时间作品的比较以及同一作者作品的原稿与修改稿的比较等等。
比较阅读题受到重视的原因是新教材非常重视比较阅读,专门设立了比较阅读的单元训练;另外,比较阅读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今后,比较阅读题肯定还会引起人们更广泛的重视。
三、重视了对文章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
整体,指的是对文章(语段)进行宏观的把握与考查。
具体地说,就是对文章背景材料,文章的主旨、层次,以及为表现主旨所采取的艺术手段、方法的总的了解与考查。
过去几年在阅读能力的考查上,常常把着眼点单纯放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如关键的字、词、句及细节等的局部考查上。
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近年来,命题者则强调考查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从过去的字、词、句的考查,转到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及表现手法的整体考查。
97年各地的阅读测试题中,有不少是从整体考查的角度来设计题目的。
如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与顺序的把握。
明中心,则必须掌握利用中心句、关键词、综合各部分的意思;理层次,则必须掌握按时间、方位及总分、分总、总分总等来划分层次的能力。
所有这些,都要求考生能对整段、整篇的整体了解与把握。
四、课内为主,适当地延伸课外。
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命题一向局限于教材基本篇目的精彩语段,因此,范围狭窄,容易猜中。
还容易助长平时教学中题海战术、猜题、押题的风气,对教学与考查都带来不良影响。
鉴于此,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则采取“以课内为主,适当向课外延伸”的原则,适当地选取一定的课外材料进行命题。
97年我省11个市(地)的中考试卷中,课外阅读材料均占阅读测试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即一般三段阅读语段的考查中,有一段必来自课外。
如杭州市仅二大题,其中一大题来自课外,占了5%。
上海市现代文阅读材料,全部来自课外,他们认为坚持用课外材料编拟试题,是为了了解、考查学生课内学得的知识能力向课外材料迁移应用的实际水平,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可以预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命题方向,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当然,选择课外材料应有一定的原则,其难度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须与教材相当,合乎教学指导纲要与考纲,不能像高考那样完全摆脱课文来命题。
五、主观性测试题增加,特别是简答表述题的大量出现,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考查引起高度重视。
过去大量阅读试题是在考查拼音、标点、文字、句子、修辞及文学常识等方面,把基础知识考查与阅读能力考查混为一谈,而且基本上是选择题与判断题。
这样,一张语文试卷除了作文以外,基本上不需要动手动脑,不需要书面表达,只需勾勾划划就行了。
忽略了对考生的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检测。
近年来,这种命题之风遭到了广大语文教师与语文工作者的抵制与指责。
97年我省11个市(地)现代文阅读考查基本上改变了上述做法,重视了综合概括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题目设置大多采用主观性的测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应用、评价能力等等。
如97年金华、衢州两市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共三大题,12个小题,只有二道选择题,占24%,其余均是填空与简答题;杭州市共二大题,8小题,全部是主观性的简答题。
全部题目都需开动脑筋,进行概括然后书写出来。
当然,简答题的增加,会给改卷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这将是今后阅读题命题的方向。
六、文言文试题全部出自课内,覆盖面广,形式多样。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及《考试纲要》的要求,97年11个市(地)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全部来自课内教材,这是初中阶段对文言文规定的要求所决定的。
但试题比以往全面、广泛,题型形式多样。
大多数市(地)试卷除选取一段文言语段来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形式的考题。
如古今意义的比较,实词、虚词的理解,填空,默写及翻译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市(地)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也同样出现了主观性的简答题。
如在阅读《晏子使楚》中“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一句之后,说出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在考生阅读《愚公移山》二段落之后,要求用15个字概括愚公移山时所面临的困难,并分析愚公所表现的决心和信念。
在文言文的阅读考查上也同样重视了概括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鉴于此,在今后语文阅读教学与复习中,应抓以下几点:一、依纲抓本落点。
“依纲”即依据《教学指导纲要》和《考试纲要》进行教学与复习。
“两纲”对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均有明确的要求,必须做到师生心中共同有数。
“抓本”即凭借课本,挖掘课本,扩充课本。
命题的内容不得脱离教材,超出教材,且是学生学过的内容,这是中小学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
“落点”是指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中的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要逐条逐项落实到实处,并能举一反三,特别是理解、分析、综合、评鉴四种能力。
不管试题内容及题型如何变化,阅读复习都应依纲抓本落点,以教材为主,不脱离课本。
这是因为教材中的精彩语段本身就是中考阅读测试的首选目标,特别是中考纲要中所指定的100篇规定篇目,中考中阅读测试题3/4来源于此,即使有来自课外的试题,也是“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所以,首先应紧扣教材,特别是100篇规定课文,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
对于其中的重点语段,应对照“两纲”要求,在平时教学与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接触,细心揣摩,分析、比较,从中找出特点及规律,并形成阅读能力。
其次,也可选取少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
第三,对于“两纲”中要求默写、背诵的优秀篇章和语段,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要背,该默写的还要会默写,尤其是文言文。
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更多的是要借读、记、背去潜移默化,去积累。
在初三授课结束以后的复习,可只抓《考纲》规定的篇目中精彩语段,适当作一些精选的试题进行复习。
二、加强整体感知能力训练,重视先导知识的作用。
阅读活动虽是始于一词一句,但对读物的认识却是以整体感知作为起点。
这是接触读物之后所获得的最初的、最直觉的印象,也是最感性、最自然、最清晰的印象。
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
为此,无论平时教学还是复习训练或是考场答题,都应从整体入手去阅读、把握。
只有从整体上进行阅读、明白作者的意图,命题者的着眼点,才能把握了解阅读题的基本途径。
即使是词、句的内容,也要从整体把握,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加以感受、比较、体会,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理解、领悟。
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应考中应重视有关文章结构知识,文体一般知识,语言知识等先导知识的教学与训练,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复习与应试。
三、各种文体同时抓,文体特点尤重要。
由于中考阅读试题几种文体同时出现,平时教学与复习应同时训练对几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要对照考纲中对现代文、文言文的不同要求进行复习与训练。
复习时,尤其要突出文体特点,应将平时所学的各种文体知识进行归类,从全局上掌握各种文体的基础知识。
然后将课本中的课文归类到所属的文体之下进行复习。
在应试中,要教育考生首先要明确所阅读材料的文体,然后回忆相关的文体知识,便于正确答题。
如对议论性的段、篇,就应回想到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等等。
四、改进阅读训练方法,遵循科学的解题思路。
目前阅读训练中,存在着两种弊端,必须克服并改进,一是以讲代练,二是以题带练。
阅读训练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阅读能力是学生“练”出来的,而不是听老师讲课“听”出来的。
平时要努力克服一讲到底的讲风,特别是在复习时还滔滔不绝,昏天黑地,不得要领地讲解;要指导学生自读,培养自己读懂文章的能力。
对于练习题,要适量并加以精心设计,做一些适量的练习题,其目的是增加阅读实践和检查阅读能力。
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是多角度、多面、多层次的;其题型是多种类、多式样、多要求的。
如何指导考生遵循科学的思路,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整体,抓住要点,完成答题是大有讲究的。
首先应吃透材料,审清题意。
对于阅读材料(包括正文、小题)要读懂、弄通、吃透,然后弄清命题点、题目的来源,要考查的能力和答题的要求。
其次是整体把握,高屋建瓴。
读懂正文,理出全篇结构,弄清全文脉络。
三是上挂下连,前后呼应。
答题时要顾及上下句,前后文,上下配搭,前呼后应。
有时要从前文中找答案,有时要从后文中找答案,不能不看具体语境而只围绕提问去抽取片言只语或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