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历年考研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历年考研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历年考研试题目录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历年考研试题 (1)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语言学真题 (2)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4)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语言学真题 (5)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7)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8)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0)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1)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2)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4)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7)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9)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2)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大综合真题试卷 (24)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27)2014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真题 (28)2014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真题 (30)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填空(30分)1、语言主要属性包括---------性、---------性、---------性和---------性。

2、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和---------。

3、非音质音位是以---------、---------、---------为语音形式的音位。

4、“语用学”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提出来的;语言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提出来的;合作原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提出来的。

5、语言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和---------三个方面来考察。

6、本世纪30年代,在欧洲的丹麦形成了以---------为代表的学派。

他们试图建立一门新型的语言学:---------。

7、语汇系统包括三种不同层级的语汇单位:---------、---------和---------。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章节练习1-6章)[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章节练习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名词解释1.文学性(武汉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

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

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暧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

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2.文学四要素(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M.N.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文学活动的四种要素。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二、论述题1.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这一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学观,谈谈你对这种文学观的看法。

(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1)基本含义高尔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诗人之所以发出声音,不仅仅是体察和关照自己的灵魂,表达给世界,作为一名诗人,他肩负的责任,更多是将他所注视或触摸到的世界,通过自己灵魂的酝酿,用形象的语言与情感,表现出来给世界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来听,来传递,世界在诗人的诗歌中,得以再次被创造和复生。

诗人为是世界而生的,不是被自己创造的,更不是被用来保护自己的脆弱的灵魂的。

诗人要剖开自己的胸膛,让世界进入其中,将自己融入世界,诗人的伟大才从此诞生。

华中师范大学2000到2011年语言所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2000到2011年语言所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二〇〇〇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语言类各专业科目:古代汉语方向:语言类各专业方向注意:1、第一大题为所有考生必做题。

2、第二大题为汉语史方向考生必做题。

3、第三大题为其他各方向考生必做题。

一、语言专业各方向考生必做题。

(一)解释下列成语或古诗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或词组的意义或用法(20分)1.言简意赅赴汤蹈火感激涕零动而见尤池塘生春草云半偏新睡觉颜色憔悴未尝不汉息痛恨于桓灵也(8分)2.星罗棋布车载斗量打草惊蛇日积月累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先君之好是继(12分)(二)简答题(24分)1.《说文解字》是一部分什么书?有何学术价值?清代研究《说文》最著名听是哪四个人?各自代表是什么?(14分)2.什么是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请举例说明(10分)(三)将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16分)孟子日:“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

如有能信之者,则不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二、汉语史方向考生必做题。

(40分)(一) 中国音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遍话四声在调类方面有何异同?(12分)(二) 本议和引申义之间的意义关系有哪几种类型?(15分)(三) 解释下列的固定格式。

(13分)1.“如……何“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汤问》)2.“……孰与……”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3.“无乃……与”例: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委氏)三、非衙史方向考生必做题(40分)(一) 联系汉语史,谈谈“繁荣市场”、“丰富生活”之类动宾结构的特点。

(15分)(二) “张”字的声母,现代有些方言中读为d,请联系汉语语音史对此类现象试作阐释。

(13分)(三)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2分)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2.姜氏欲之,焉辟害?3.其是之谓乎?4.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文学形象的间接性答: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属性特征。

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

2.文学文本的意蕴答:文学文本的意蕴是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

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的价值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

文学文本的意蕴与文本的现象层是融合统一的,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文学形象即文本的现象层而单独存在。

3.原型答:原型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术语。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由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构成,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人的创作离不开集体无意识。

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原型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比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月亮、香草、石头等原型,在中外作品中屡屡出现。

4.超现实主义答:超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派别之一。

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超现实。

它源于达达主义,最先兴起于法国,之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

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其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二、指出下列表述的作者说明:共20分,每题1分,题目缺失。

三、回答下列言论中的文学观点1.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答:钟嵘的这段话反映了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的文学观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文学理论试题一、解释概念1.文本:“文本”也被译为“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学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将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语言实体。

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主体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②从文学接受角度看,文学文本又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对象;③作为文学语言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又具有可以脱离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允许释意也需要释意的对象。

2.题材:是作者将素材集中提炼加工而写入作品中的材料的总称,是作品中具体表现的一定社会历史事件或生活现象。

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题材指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一部叙事性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3.意境:由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自然景物交融而成的广阔和谐的自然生活图景,是由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所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思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

4.艺术构思: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

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二、简答题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典型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

特征如下:第一、典型形象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第二、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典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其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武汉大学文学院2011年语言学理论(代码633)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武汉大学文学院2011年语言学理论(代码633)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武汉大学文学院2011年语言学理论(代码633)真题及详解一、辨析下列术语(5小题,每题9分,共45分)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是语言一对相对的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的差异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而语言的约定性则是指,语言的音义结合虽然是没有自然联系的,但是在语言产生初期,音义一经约定俗成,就是不能更改,是全民必须共同遵守使用的规则。

(2)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约定性的联系①正是由与任意性的作用,使得语言的音义结合必须要约定俗成,没有必然联系的音和义必须要依靠社会的约定力量才能实现实际运用的可能。

这两者是不能分割的两大特点。

②语言符号的形式跟意义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只要为符号的使用者共同认可,一定的语音形式就可以与一定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才是可变的。

但也正是这种社会约定性,使得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网子里,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随意更改的权利。

2.自然语言和算法语言答:(1)自然语言自然语言通常是指一种自然地随文化演化的语言。

英语、汉语、日语为自然语言的例子。

有时所有人类使用的语言(包括自然地随文化演化的语言,以及人造语言)都会被视为“自然”语言,以相对于如编程语言等为计算机而设的“人造”语言。

自然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主要工具。

自然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算法语言算法语言是计算机词汇,计算机语言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其中高级语言又称为算法语言。

常见算法语言有BASIC、FORTRAN、COBOL、PASCAL、C、C++、JAVA等。

3.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答:(1)构形语素构形语素指的是指在构词中只负责起改变词的形态,不改变词的意义,也不生成新的词的构词语素。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词根和派生词缀称为构词语素,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

华中师范大学824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2010-2018年(回忆版、16-18年无答案)考研专业课历年真题汇编

华中师范大学824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2010-2018年(回忆版、16-18年无答案)考研专业课历年真题汇编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824语言与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文学文本的结构
2、用字规范
3、诗灵神授
4、词根语
5、智能文化
6、文学流派
二、简答题(共60分)
1、举例分析二元语义场的主要类型
2、举例分析行事行为的主要类型
3、“表现说”和“摹仿说”的区别
4、用文学形象的特点说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5、举例说明语法意义的类型
6、非审美性批评对文学活动有好处吗?为什么
三、辨析题(20分)
文本外部或诸文本之间的复调就是互文性,对吗?为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自媒体现象,谈谈文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2、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西方现代派理论关于“意象”这个概念的阐释有什么区别。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3章 文学风格)【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3章 文学风格)【圣才出品】

第13章文学风格一、名词解释1.风格(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

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品的言语形式、作家的创作个性、对象的客观规定和读者的历史接受,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文学风格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但其核心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

它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和指纹。

2.文学风格(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

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二、简答题1.如何正确理解“风格即人”、“文如其人”?(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文如其人”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文如其人”是一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

这种观点把风格看作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如杜甫、屈原、鲁迅的作品。

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

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

钱钟书认为,对“文如其人”应有正确的理解,“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等。

(2)“风格即人”的观点是正确的“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的。

他认为“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解释术语并比较异同(20分)
1.形象与意蕴
答:(1)解释术语
①形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形象有两个涵义:从文学创作的目的上讲,形象是艺术思维的产物,作家通过艺术形象的创造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

从文学创作的过程来讲,从“意”向“言”的转化上讲,形象是审美意识物态化的主要媒介与符号,作家通过语言塑造的形象将其内在审美感受物化为使他人可以接受、把握的对象。

如今,文学形象是指审美创造的结果,是主观与客观的两种因素相互融汇后的产物。

文学形象的特征是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

②意蕴:文学文本的意蕴是文本的“蕴涵意指”。

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

(2)比较异同
形象和意蕴分别属于文学文本的现象层和意蕴层,形象是意蕴的形式化显现,而意蕴为形象提供了存在内容和依据。

对于文学文本来说,虽然形象的创造即现象层的存在至关重要,但是从根本上讲,现象层的创造并不是最终目的,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的现实的审美意味。

2.戏剧冲突与戏剧情境
答:(1)解释术语
①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构成成分,是两种对抗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它是体现戏剧性的最高、最尖锐和最集中的形式,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戏剧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物的行动和内心活动,戏剧冲突来自于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但并非生活中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提炼成戏剧冲突。

②戏剧情境是促成戏剧冲突迸发前进的契机,是戏剧任务产生特有动作、完成性格自我表现的客观条件,是戏剧情节的基础。

(2)比较异同
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境,都是为了加强戏剧文学的戏剧性。

但是,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戏剧情境是戏剧情节的基础,而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前进的契机。

二、说出句子出处、作者,并做解释(40分)
1.“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答:(1)出自黑格尔的《美学》。

(2)黑格尔以这句话指出了人物的性格应保持生动性和完满性
黑格尔看来,“理想”的人物的个别性和特殊性的表现应具有这样的特点:性格的特殊性应该具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主导方面,但是,除了此方面,人物的性格还应该同时保持生动性和完满性,使个别人物有余地可以向多方面流露出他的性格,适应各种情景。

这种思想既是对古典主义类型化倾向的批判,也是对个性化理论的一种发展和深化。

黑格尔将这种既突出了性格的某一特征,使其成为人物多样性表现的主导方面,又以其多样丰富的性格表现无不服从这一性格特征,从而有了丰富多彩表现的人物形象,称为“定性的整
体”。

2.“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则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


答:(1)出自歌德自传《诗与真》。

(2)歌德以这句话非常简明地道出了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之间的根本区别
具体地说这种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形象都是直接诉诸人的感官和感觉的,文学形象则不同,它并不直接诉诸人的感官和感觉,而是经由语言间接地加以传达和表现。

②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形象总是和特定的感官发生直接地关联,成为特定感官和感觉方式之下的形象,由于文学形象是一种直接诉诸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它得以超越具体感官和感觉的限制和束缚,成为越过感性直观想象和思维的认知性形象。

3.“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不是愉快、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


答:(1)出自钱钟书的《诗可以怨》。

(2)坎坷的生活阅历或悲剧性的人生体可以使艺术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钱钟书《诗可以怨》是一篇文学批评论文,1980年作者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的讲稿,收录在《七缀集》里,后收录在《钱钟书散文》集里。

在这篇讲稿中,钱钟书指出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创作,其实都有这个特点即坎坷的生活阅历或悲剧性的人生体可以使艺术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钱钟书的文学批评论文《诗可以怨》从文学和心理学两大方面对传统的历史观点提出了质疑。

作者渊博睿智、明辨深思,横贯中西、打通古今,引经据典,以大量的事实作论据,
论证传统文学理论观点的偏颇和错误;以中外众多相似的语言现象进行中西文化比较,说明人类的心理体验、情感机制有共同的基础这一观点。

钱钟书通过举例并分析中西方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在文章的结尾提醒世人,这种流行的观点不一定正确。

4.“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

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


答:(1)出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讲话分析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较为封闭的状况提出的,毛泽东以此希望文艺界能够打开视野,继承和借鉴古人的有益成果,为我们的文艺发展提供充分的养料,有创作就要有借鉴。

《讲话》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

讲话对上述问题一一作了剖析,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讲话总结了五四以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

三、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20分)
1.意蕴的形成取决于题材。

答:(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上述说法错误的原因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文学作品通常包含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
①历史内容层
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这样的作品的文学意蕴中包含丰富的历史内容自不待言,有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却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②哲学意味层
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的思考和概括,它属于形而上的层次,是抽象的;“意味”则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它属于形而下的层次,是具象的,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的意蕴中有机结合,便是哲学意味。

③审美意蕴层
并非只有历史内容、哲学意味俱全的作品才算上乘之作,有些文学作品的意蕴比较单纯,甚至审美意蕴这个层次,也可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因此,意蕴的形成取决于题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是对生活的如实反映。

答:(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上述说法错误的原因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
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

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包括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和作家态度的客观性及主观倾向性。

①艺术表现的真实性指文学在表现形态上近似生活原貌揭示生活偶然现象中的必然;作家态度的客观性是指作家写作忠实于生活本身,不把主观态度强加于生活对象,不粉饰生活,不掩盖矛盾。

②但现实主义的写实性不是如实记录、写实或复制,作者写作体现现实生活,但可以虚构艺术世界的表现形态,现实主义的写实性与文学艺术的想象、虚构和创造等属性之间有着一定联系,因此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四、简答(30分)
1.与小说人物语言相比,戏剧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与小说人物语言相比,戏剧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础和手段,在戏剧叙事和抒情中承担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任务,人物语言要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富于潜台词。

(1)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
动作性指人物的对话、独白一方面与人物的姿态、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对他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既推动剧情的进展,又表现人物的思想、意志、欲望、激情。

戏剧的基础是矛盾、冲突,在戏剧情节中矛盾无处不在,冲突的形式和表现是依靠人物的行动进行。

台词是人物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冲突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

语言能够让观众听清楚、听明白,是否赋予语言丰富的色彩和内涵,与是能否塑造好人物角色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戏剧中语言的艺术处理必须做到台词的表达准确,理解深刻,使人物的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