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文学理论1》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大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试卷

华中师范大学大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句是()A.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
(越:超越)B.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與:推举)C.舉儉力孝弟,罰偷窺,而惰民惡之;決獄.不避,貴強惡之。
(獄:监狱)D.好仁者,無以尚.之。
(尚:时尚)2.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省略主语的一句是()A.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
生莊公及共叔段。
B.人皆有兄弟,我獨無。
C.豎子不足與謀!D.子常奔鄭,昭王奔隨。
3.下列各组字,属于变换构字成分而形成异体字的一组是()A.碾——服B.雕——彤C.猿——猥D.雅——裸4.下列各组字,全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亦血高B.朱刃息C.果弓又D.上月矢5.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解释正确的一句是()A.河内凶.,則移其民於河東。
(凶恶)B.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专一)C.男有分,女有歸.。
(返回)D.稱.解狐,其雠也。
(赞扬)6.以下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捨,从手而舍,会意B.餓,从我从食,会意。
C.產,从生,产声,形声。
D.吹,从口从欠,会意。
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句是()A.丈夫亦憐.愛其少子乎?B.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C.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8.下列句中,括号中的词古今意义变化属于广度宽窄差异的一句是()A.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B.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C.子爲父死亡所(恨)。
D.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9.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A.作主语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C.作状语D.作定语10.下列句子含有数词作谓语的是()A.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吾日三省吾身。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导引练习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导引练习及答案练习: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一、简答1、简述意境的三重结构。
2、简要介绍“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文学观念。
3、简述文学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4、简述类型化二、辨析与理解1、既然文学是虚构的,为什么又可以说文学是真实的?2、为什么作为审美的文学可以将丑作为描写对象。
(文学具有审美性,但是又常常把“丑”作为表现的对象。
是否矛盾?为什么?)3、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则有“摹仿说”。
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4、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样的艺术现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
5、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6、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7、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论述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性?请予以系统论述。
2、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谈谈语言艺术的特点。
3、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4、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文学是人学”的含义。
答案:一、简答1、简述意境的三重结构。
(1)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范畴,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
(2)意境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
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即在意象创造的基础上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其特点是虚实相生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其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超越意象及象外之象而领悟人生意蕴。
2、简要介绍“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 0分)1.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咐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D )。
A. 反映论B.信息论C. 意志论D.文化论2.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A )、阅读期待有开放。
A. 象征B. 蕴藉C. 假设D. 模拟3. 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 D )。
A. 历史性B.独创性C.感染性D.朦胧性4.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量性、( A )、语境依托性。
A. 中介性B.表象性C.表情性D.意识性5. ( C )是表现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前者失败或毁灭的戏剧。
A. 正剧B.笑剧C. 悲剧D.悲笑剧6. 作者的语境条件包括历史情境、( B )、文学资源场及文学创新需要等几个重要方面。
A. 个体体验B. 意识形态氛围C.拟念读者D.创作过程7. 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
语境包括个体语境与社会语境,社会语境是指读者阅读时的( D )。
A. 文本存在方式B. 人与人的关系C.文本媒介形式D. 社会生活关联域8. 文学阅读中读者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与感应的情形属于( A )。
A. 共鸣B.净化C. 领悟D.欣赏9. 文学写作的两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C )与机构制作特点。
A. 集体行为B.贸易运作C.小我创造D.历史归纳10. ( B )的批评也可称作媒体批评。
A. 审美欣赏型B. 消遣娱乐型C. 理性认知型D. 道德教化型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飞宇宙、( AB )和观众。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运用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科学方法进行作品分析。
2.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也称为聚焦。
3.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阶段后的更高境界,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阶段的一个标志,包括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命运所打动,以及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是指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16.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是一种传统批评文体,不需要谋篇布局,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随意挥洒的感悟。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创作个性则是作家在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风格与创作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个性特点往往会在其作品的风格中得到体现。
17春秋华师《文学理论(1)》在线作业

华师《文学理论(1)》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从传播学、符号学的角度来讲,意蕴或意义是语言符号的()。
A. 本质B. 意义C. 能指D. 所指正确答案:2. 当文学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时,()也就必然地成了文学的主要对象。
A. 生活B. 美C. 社会D. 人正确答案:3. 文学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具有中介连接的作用,因为,文学形象在与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中体现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A. 语言层B. 现象层C. 意蕴层D. 语音层正确答案:4. ()又被称为"展示",是指叙事者似乎并不露面,而是让事件自身直接呈现的一种叙事方式。
A. 抒情B. 描写C. 议论D. 起兴正确答案:5. 在文学文本的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
A. 语言层B. 现象层C. 符号层D. 想象正确答案:6. 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叫()。
A. 诗学B. 文体学C. 文艺美学D. 艺术学正确答案:7. 在三类形象中,()的符号性最为突出、显著,因为这种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符号。
A. "再现"型的形象B. "表现"型的形象C. "象征"型的形象D. "情感"型的形象正确答案:8. ()即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思想意义。
A. 文学文本的主题B. 文学文本的中心C. 写作主题D. 文章载体正确答案:9. 语音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上。
A. 音节美B. 结构美C. 意象美D. 想象正确答案:10.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观,认为文学是作家对其生活感受的表现。
A. 诗言志B. 诗缘情C. 感物说D. 摹仿说正确答案:华师《文学理论(1)》在线作业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关于文本意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本事意蕴是指形象、故事或现象层本事固有的主观意义。
文学理论的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文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文学作品B. 文学创作C. 文学批评D. 文学理论自身答案:D2.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历史分析法B. 比较分析法C. 统计分析法D. 理论阐释法答案:C3. 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是()。
A. 应用学科B. 基础学科C. 交叉学科D. 实验学科答案:B4. 以下哪项不是文学理论的功能?()A. 指导文学创作B. 促进文学批评C. 丰富文学知识D. 创造文学作品答案:D5. 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是()。
A. 次要的B. 辅助的C. 基础性的D. 无关紧要的答案:C6.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哪个时期的理论家强调了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A. 古典时期B. 浪漫主义时期C. 现代主义时期D. 后现代主义时期答案:D7. 文学理论中的“文本”指的是()。
A. 作者的思想B. 读者的解读C. 作品的实体D. 作品的符号系统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文学理论的研究范畴?()A. 文学的本质B. 文学的创作过程C. 文学的接受过程D. 文学的市场价格答案:D9. 文学理论的研究视角包括()。
A. 作者中心论B. 读者中心论C. 文本中心论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10. 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是()。
A. 越来越封闭B. 越来越开放C. 越来越单一D. 越来越复杂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1. 文学理论的研究内容可能包括()。
A.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B. 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C.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D. 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答案:ABCD2. 文学理论的学科交叉包括()。
A. 哲学B. 心理学C. 社会学D. 语言学答案:ABCD3.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可能涉及()。
A. 定性分析B. 定量分析C. 案例研究D. 理论构建答案:ABCD4. 文学理论的流派有()。
A. 形式主义B. 结构主义C. 后结构主义D. 女性主义答案:ABCD5. 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体现在()。
大一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大一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学理论中,文学的“四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作者B. 作品C. 读者D. 社会环境答案:D2. 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观点?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弗洛伊德D. 尼采答案:A3. 在文学创作中,“灵感”通常指的是什么?A. 作者的创作动机B. 作者的创作技巧C. 作者的创作冲动D. 作者的创作材料答案:C4.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是指什么?A. 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B. 通过具体事物暗示抽象概念C. 作品中的现实描写D. 作品中的虚构元素答案:B5.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A. 《安娜·卡列尼娜》B. 《悲惨世界》C. 《百年孤独》D. 《老人与海》答案:C6. 文学批评中,“文本细读”的方法主要关注什么?A. 作品的社会背景B. 作品的作者生平C. 作品的语言和结构D. 作品的主题思想答案:C7. 以下哪位作家不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A. 弗吉尼亚·伍尔夫B. 詹姆斯·乔伊斯C. 威廉·福克纳D. 马克·吐温答案:D8. 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指的是什么?A. 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B. 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相互影响C. 文学作品与作者生平的相互影响D. 文学作品与读者的相互影响答案:A9. 在文学创作中,“意象”通常指的是什么?A. 作品中的现实描写B. 作品中的虚构元素C. 作品中的具体形象D. 作品中的抽象概念答案:C10.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A. 《巴黎圣母院》B. 《唐璜》C. 《呼啸山庄》D. 《简·爱》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A. 作者的个人经历B. 社会历史背景C. 作者的创作技巧D. 读者的期待答案:ABCD2. 文学理论中,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包括哪些环节?A. 阅读B. 解读C. 评价D. 传播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类型?A. 诗歌B. 小说C. 戏剧D. 散文答案:ABCD4. 文学批评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A. 历史批评B. 心理分析C. 形式主义批评D. 社会文化批评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A. 娱乐B. 教育C. 审美D. 启发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文学理论试题一、解释概念1.文本:“文本”也被译为“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学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将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语言实体。
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主体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②从文学接受角度看,文学文本又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对象;③作为文学语言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又具有可以脱离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允许释意也需要释意的对象。
2.题材:是作者将素材集中提炼加工而写入作品中的材料的总称,是作品中具体表现的一定社会历史事件或生活现象。
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题材指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一部叙事性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3.意境:由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自然景物交融而成的广阔和谐的自然生活图景,是由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所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思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
4.艺术构思: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
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二、简答题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典型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
特征如下:第一、典型形象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第二、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典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其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1》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对象化:2、主题:3、心态型人物:4、意识流小说:5、意象:6、小说:7、文学文本:8、模仿说:9、文学史:10、典型人物:11、艺术真实:12、感物说:13、审美关系:14、主题的多义性:15、意象叠加:16、散文:17、象征:18、文学体裁:19、描写(作为小说叙述方式):20、起兴:二、辨析题1、解释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并说明其阐述了什么样的文学观点。
歌德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2、解释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并说明其阐述了什么样的文学观点。
恩格斯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什么是文学作品?什么是文学文本?文本与作品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5、闻一多说,“诗是被强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
”请分析这段话揭示了诗歌的哪些特征并举例加以说明。
6、下列人物形象哪些属于圆形人物、哪些属于扁平人物、哪些属于心态型人物?请做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答尔丢夫(《伪君子》)、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格里高利《变形记》三、问答题1、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指什么?诗歌的结构为什么具有跳跃性的特点?2、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3、什么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为什么会有间接性?4、在诗歌中,“情”与“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5、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感物说”是怎样看待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6、什么是典型?典型形象与一般人物形象有什么区别?7、舞台演出对剧本写作有些什么限制?8、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说明了什么?9、文学文本具有什么样的结构?10、简述情节和故事的区别。
11、什么是意境?试述意境的构成及其审美意义。
12、什么是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与社会生活是什么关系?13、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14、简述“感物说”和“摹仿说”的共同点和差异。
15、语言艺术有哪些特点?16、散文有哪些特征?四、论述题1、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想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试举例分析情节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请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4、在下列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以其为例分析典型人物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林黛玉《红楼梦》、阿Q《阿Q正传》、于连《红与黑》、浮士德《浮士德》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1)》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对象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最初由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
文学活动中的对象化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化的存在来把握,从而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
2、文学文本的主题即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思想意义。
3、心态形型人物是指那种着重展示内在心理过程,表现某种精神体验的人物形象。
4、作为文学术语,意识流指的是一种“内心独白”,即人物潜意识的流露。
为了表现这种不断流动的潜意识,人们用了一系列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语序的混乱、没有标点、甚至出现自造的语汇等等,这使意识流又有了语言技巧的涵义。
所谓的意识流小说,就是使用这些手法多到一定程度的小说。
所以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多为内心活动、特别是无意识活动的表现。
5、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与其他文学形象的区别在于,意象特别强调作为一种形象,主观之“意”即主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性形象构成中最基本的因素,外在的形象是为了表现某种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
6、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的虚构作品。
7、文学文本是一个蕴涵着某种审美意蕴的、具有开放性的语言结构体。
8、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的一种认识,即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摹仿。
9、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10、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11、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12、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观,认为文学是作家对其生活感受的表现。
13、审美关系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与客观世界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即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从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与物质享受全然不同的精神上的喜悦和快慰。
14、主题的多义性是指文学文本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因而可以做出多种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15、意象叠加又叫意象并置,是把一个意象叠加起来或并置在另一个意象上,造成一种复合的意象表现。
16、散文是一种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17、象征指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18、文学体裁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的文体形式。
19、描写又被称为"展示",是指叙事者似乎并不露面,叙述只涉及事件本身,叙述者不对事件或人物发表任何看法,也不流露自己的情感态度,而是让事件自身直接呈现的一种叙事方式。
20、起兴是诗歌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法。
具体地说就是不把所要表达的较为抽象的情感、思想、意蕴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言比较清楚、明白、具体的事物。
起兴具有联想、象征、寄托等多种含义,可以加强诗歌的气氛、情绪,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辨析题1、歌德通过分析艺术家与自然即社会生活的双重关系,阐明了文学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艺术家对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表达,而且,从根本上说,艺术世界的创造也是为理想的表现服务的。
实际上,没有主体精神的灌注,不能使艺术创造成为主体精神追求的载体,文学也难以成为文学。
2、其反映了恩格斯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看法,显示了他对社会环境内涵的深刻理解。
一方面,恩格斯强调了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们行动的原因,所以如果不能充分表现社会环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与行动将失去可以理解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又用典型环境这个概念,揭示了规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环境本身的丰富内涵。
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包括两个层次,它既是指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是指必然会对这种具体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体现为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环境。
揭示社会环境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在于,如果说在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人们还可能受到各种个别的、偶然的和暂时的因素的影响,有可能掩盖人的生活环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话,那么,对具体环境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脉络的把握,却能够使人洞悉被偶然现象所掩盖的实质,发现具体生活环境中那些细微变化的社会意义。
恩格斯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阐释,从根本上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们显示了人性和人生必然要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普遍意义。
3、不对。
因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反映关系或者摹写关系;文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以及文学活动中主体因素的介入和参与,都使人们很难简单地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出发点,用文学作品与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相符或者不相符,来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
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反映生活的特点来检验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而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正是基于这种共识,中外文学理论都认为,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生活事实,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生活的相符程度为标准;文学的真实其实是艺术创造的产物,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必要的提炼、概括和综合。
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当文学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就应该说文学具备了真实性,或者说实现了艺术真实。
4、虽然从指称对象上看,文本与作品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从意义上讲,文本的涵义与作品的涵义却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这种区别简单地说就是,“文本”概念淡化甚至否认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
在传统的文学理论语境中,当人们用“作品”来指称一个作家的创造物时,其意味着这部作品应是某个主体个人的创作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的从属性。
这么来理解作品,又和一种传统的文学观念有关,这种观念认为,作品是作家个人思想感情的反映或表现,即使作品表现的是社会生活,它也留下了作家个人感受生活和理解、解释生活的烙印。
于是,人们在阅读和讨论一部文学作品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作家个人的意图,视为作品意义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
文学理论通过“文本”概念提出试图强调,文学作品被作家创作出来之后,它就有了自身的价值,有了相对的独立性,文本一旦产生之后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足体。
也就是说,理论用“文本”这个概念试图说明,文学作品的蕴意存在于作品之中;作品不仅仅是某个作家的创造物,它的意义也并非仅仅来自某个作家的赋予;作为一个语言实体,作品意义其实还有待于读者阅读之后去理解。
作为文学观念,文本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仅仅来源于某个作家个人的赋予;对作品的理解应该从其“内部”入手而排斥对文学的“外部”研究。
5、这段话首先说明了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一切诗歌都将情感作为始终不渝的表达对象,闻一多先生说这种情感强烈到可以将水蒸发,虽然具有夸张的色彩但也不无道理。
此外,这段话还说明了诗歌的语言具有陌生化的特征,即诗歌运用语言时非常注意对日常语言加以扭曲和变形,通过语言形态上的变化增强表达效果,闻一多先生所说的从水蒸发为水气再凝结,就是运用水的形态变化暗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需举例说明)6、圆形人物:堂·吉诃德、哈姆雷特。
扁平人物:答尔丢夫心态型人物:格里高利理由:圆形人物性格比较复杂,这种人物有一个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有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