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相亲节目差异
中西方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比较

中西方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比较--以《非诚勿扰》与《Dagens Mand》为例中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媒介的发展,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自己国家的婚恋观念,由婚恋话题产生的电视节目也层出不穷。
国内外各方面的不同使各自的婚恋类节目有较大的差异。
在收看国内外同类电视节目时,常给人不同的感受。
本文将从受众的价值取向、法律基础及节目的形式内容等方面主要比较中西方电视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并论述这类节目在中国未来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婚恋观电视婚恋类节目比较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no matter domestic or abroad, has its own national concept of dating, TV programs produced by marriage topic also emerge in endlessly. At home and abroad in terms of different make their dating shows have bigger difference. When watching similar TV programs at home and abroad, often give people different feeling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audience and the legal foundation and so on to compare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television dating kind of TV programs, and discusses such programs in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Key Words:marriage TV romantic dating program compare前言在崇尚自由恋爱的现代社会,相亲这一中国传统婚礼礼节已被现代人的价值观、婚姻观和社会心理变迁注入了商业、娱乐等元素,更多地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的一种方式。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中美经典访谈节目的差异_省略_鲁豫有约_与_奥普拉脱口秀_节

导致节目结构涣散。尤其是当嘉宾和主持关系比较生疏的时 能碰脚。而鲁豫的黄沙发则很长,而且不是一个个作为分开
候或者嘉宾个性比较严肃的时候或者嘉宾不善言辞的时候, 的沙发,而是弧形的五人座整体沙发,嘉宾和主持一般都是
整个节目的节奏就会被拖慢,甚至略有一点冗长而无聊。但 一人坐一头,或者一个人坐五分之二处,一个人坐五分之四
不像《鲁豫有约》在中国拥有庞大的观众群,《奥普拉脱 人特征很明显,可以说《鲁》是在试图剖析一个人物,因此
口秀》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可能比较陌生,然而从 1986 年开播 《鲁》节目一般只邀请一个嘉宾,而这一个嘉宾就是整期节目
至 2011 年停播的 25 年内每周约有 4000 多万观众收看,曾 的话题核心。
实务探讨 ———媒体与节目研究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中美经典访谈 节目的差异
—比较《鲁豫有约》与《奥普拉脱口秀》节目风格的区别
杨依人
(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89)
摘 要:《鲁豫有约》和《奥普拉脱口秀》分别是 21 世纪 多自己的创新和特点在里面。
初中国和美国访谈节目中的杰出代表,因为两个节目有很多
久的大事件,娱乐圈的裸照事件是她最伤痛的大事件,童年、 宾和观众的视线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这一点在安徽台改版的
从艺、现在的生活状态则是她成长的坐标。因此整个节目的 《鲁》中特别明显。第一排的观众观看节目需要仰视,而嘉宾
结构是分为两个大部分,一个部分是刘嘉玲分享经历引起公 和主持要注视他们则需要俯视。
众关注的新闻性大事的感受,另一个部分则是刘嘉玲分享成
但鲁豫的成功绝不是单纯模仿的结果。1998 在凤凰卫视中 是带有新闻性的热点现象,而不是专注于某一个人所经历的
文台开播的《鲁豫有约》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访谈节目,有很 内心故事。这就导致《奥》的选题比较精准,能够产生良好的
女性主义视角中的中美相亲节目

女性主义视角中的中美相亲节目作者:王利斌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1期摘要:江苏卫视推出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曾一度掀起了国内相亲节目的收视狂潮。
这样的婚恋相亲节目在美国也是非常流行的,例如《单身汉》、《单身女郎》、《恋爱达人》等。
这些婚恋交友类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在中西方社会中美女性的思想状态、价值体系以及社会地位等等。
关键词:《非诚勿扰》;《单身汉》;相亲节目;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118-02西方女性主义(Feminism),是指产生于欧美国家,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思潮和运动。
20世纪初,这一思潮被国内知识分子引入中国,并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受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发展成为了有别于西方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往往通过一定的文学形式或大众传媒表现出来。
而《非诚勿扰》与《单身汉》这样两档分别在中美两国非常热门的电视相亲节目,就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比中西方女性主义的平台。
一、节目规则对比我们知道,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台上的24位女嘉宾是要长期留在舞台上的,如果这一期没有配对成功,那么她们要继续参加下一期节目,直到与男嘉宾牵手成功。
在这期间,女嘉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男嘉宾,接受他们或爱慕或批判的目光。
同时,女嘉宾还会受到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审视。
有些男嘉宾参加节目就只是为了去牵手某一个他早已心仪的女嘉宾。
这就有些类似于24个橱窗里的芭比娃娃,等待着外面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过客来将自己挑走。
而节目中主持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想了解更多24位女嘉宾的个人资料,请编辑短信xx发送到XX,或登录XX网站……”女嘉宾成为了节目中的诱饵,成为了被观赏、被评论的主体。
《单身汉》节目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不同。
它是以季为单位的。
每一季有一个固定的男嘉宾和众多固定的女嘉宾。
一季播完之后,再换新的男女嘉宾。
所以这里的女嘉宾不需要被动地接触各式各样的男嘉宾,报名来参加节目的女嘉宾都是为了节目中唯一的男嘉宾而来,目的就是能留到最后,成为男嘉宾的伴侣。
中美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差异——以《非你莫属》和《学徒》为例

中美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差异——以《非你莫属》和《学徒》为例近年来,中国的电视职场类真人秀几经探索,已经从时下美国流行的职场创业型和职场技能竞争型真人秀逐渐转向演播室面试招聘的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
笔者试对文中枚举的中国电视职场类真人秀《非你莫属》和美国电视职场类真人秀《学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当下中国与美国电视职场真人秀不同的节目模式和生存土壤。
关键词:电视节目;中国职场类真人秀;美国职场类真人秀;节目形态;对比1职场类真人秀原型“真人秀”节目又称真实电视,是指由普通的人(这里的人不是扮演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指定的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为了一个明确目的去做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的节目[1]。
职场类真人秀最早是始源于美国地产大亨特朗普的节目——《学徒》,该节目创造了一种新的真人秀模型,随后很快被欧洲多国模仿。
我国最早出现的职场类真人秀要数2005年9月上海东方卫视开播的的创业真人秀《创智赢家》,同年十月,浙江卫视打出职场创业型真人秀《天生我才》。
随后,央视经济频道也紧接着推出《赢在中国》《绝对挑战》等职场真人秀。
但是随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卫视、各频道的创业型职场真人秀在维持了一年左右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可是我们发现,最近两年招聘型职场真人秀却异军突起,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并且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一时间,各大卫视、频道竞相开办此类栏目,较著名的有:天津卫视《非你莫属》、宁夏卫视第一财经《中国职场好榜样》、上海东方卫视《寻找职场杜拉拉》、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来职往》、湖北卫视《职在必得》等。
2职场类真人秀形成原因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国内就业、工作压力增大。
仅以大学生为例,大学生在近几年的就业中呈现两大趋势:就业层次逐步下降,从社会精英转向普通劳动者;大学毕业生资源部不再短缺,大学生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面向基层。
中西方电视相亲类真人秀节目比较研究

中西方电视相亲类真人秀节目比较研究现代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工业社会对小农社会的吞噬,更是现代爱情追逐对古典爱情守望的颠覆和超越。
婚姻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制度,它为人类的繁衍、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社会的细胞,浓缩并反映了它所处社会的文化特征、道德信仰、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种种相关的社会问题。
对婚姻和爱情的关注是人类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
普遍而言,电视真人秀通常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给予丰富的奖品,并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
电视相亲节目是中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颇具时代特色的真人秀娱乐节目。
其目的是为男女两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婚姻伴侣。
这类节目在不断地发展和扬弃中已经轮廓初显,为男女的相识、相知、相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基于此,界定了电视相亲节目的概念,梳理了其特性,并对中西方电视相亲节目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中西方婚姻(爱情)文化差异;中西方电视相亲节目的嬗变轨迹;中西方电视相亲节目的受众分析;中西方电视相亲类节目的收视率分析;中西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观众满意度分析;中西方电视相亲类节目的成功率比较,等等。
论文以美国广播公司的《单身汉》和国内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共同点、差异性和优缺点,总结出目前国内外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问题。
例如,节目的真实性遭到质疑;电视相亲节目变成打造明星的捷径;情感货币化和商品化的不良倾向;对女性形象的定位有偏差;语言暴力是对言论自由的误解和滥用。
文章阐释了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例如,(1)深度话语解读电视相亲节目背后的隐喻,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2)建立常态化的电视文化批评机制,形成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导向;(3)深化电视相亲节目的服务功能,加强节目品牌建设;(4)构建积极的两性形象,消除大众的认知误区;(5)规范电视相亲节目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女性主义视角中的中美相亲节目——以《非诚勿扰》与《单身汉》为例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 , 女性作 为被 观赏的对象是 男权 中心 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看到 , 在《 非诚 勿扰》 节 目中, 虽然 2 4 位女嘉宾可以在台上对男嘉宾大肆地评头论足 , 随心所 欲地 灭灯 , 但 真正被看 的、 被关注的 , 还是她们 自己。她们仍是男 权社会里被动地被 观赏 的 客体 … 。而 相 比之下 , 《 单 身汉 》 中的女性则更多地享受 了两性间相互欣赏 的平等权利。
一
l 1 8~
同美国征婚 网站 和报 纸征婚 的情况 相符 。根 据美 化 中, 女性为 “ 三纲 五 常” 、 “ 三从四德” 等锁链 所束 缚 , 女性 在数 千年 的封 建统治 下都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而存在 , 长期 的地位卑贱造成心理 自 卑, 行为被动造成 理 依赖 , 缺 乏主 动精神 与主体意识 。美 国人从小到大被灌溉 的文 化是 独立 , 这个 独立包括经 济、 精
、
节 目规则 对 比
我们 知道 , 在《 非诚勿扰 》 节 目中, 台上的 2 4 位女嘉宾是
要长期留在舞 台上的 , 如 果这 一期没 有配 对成 功 , 那 么她们 要继续参加下 一期节 目, 直 到 与男 嘉宾 牵 手 成功 。在 这期 间, 女嘉宾会面对形形 色色 的男 嘉宾 , 接 受他 们或爱 慕或批 判 的目光 。同时 , 女嘉宾 还会 受到 电视机 前 的观众 的审视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4 . 0 1 . 0 5 2
女 性 主 义 视 角 中 的 中美 相 亲 节 目
以《 非诚勿扰》 与《 单身汉》 为例
王 利 斌
( 陕西师范大学 , 西安 7 1 0 0 0 0 )
中美网络征婚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网络征婚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作者:丁永萍丁永娟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12期如今,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婚姻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由于跨国婚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差异,因此加强人们对此类差异的理解就尤为必要。
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活动中举足轻重,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也渐渐在世界文化中成为主流,因此,开展两国文化的差异研究极为重要。
以往对网络征婚广告的研究多从社会学(Nair 1992)、心理学(Bruthiaux 1996)及社会语言学(黄国文2001)角度展开,主要涉及句法结构、语法类型和语言风格,而跨文化视角的研究却较为罕见;国内虽有研究涉及文化价值(李银河1989,徐安琪2000,史莹2007),由于其数据来自报纸,因此往往不具有时代性。
本研究通过比较百合网和的100则中美两国网络征婚广告,揭示了两国文化价值的异同,对跨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均具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首先根据物理条件和心理条件这两个大类对中美网络征婚广告进行了数据统计,再将所得数据按各子类分别统计,如物理条件包括外貌、年龄、收入、职业、教育、婚姻状况等,心理特征包括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进行分析讨论。
一、中国网络征婚广告在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信息发布者们基本注重两大条件,即物理条件和心理条件。
针对前者,自我介绍及择偶标准中多涉及外貌、年龄、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小孩等;而对于后者,往往提及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
1.物理条件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的物理条件主要包括外貌、年龄、收入、职业、教育、婚姻和子女。
在50则征婚广告中,仅4%的人提及自身外貌,10%的人对其理想配偶的外貌提出要求,他们多希望自己的对象“美丽”、“漂亮”、“五官端正”、“美丽大方”。
6%的征婚者强调自己收入“稳定”,54%的人提及自己的职业,如“供职于央企”、“不是公立体制内的人,北京某私立学校工作”、“有自己的公司”、“在私营企业工作”,但并没有人对配偶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
中国人与外国人征婚有何差异

中国人与外国人征婚有何差异冯小刚的新电影《非诚勿扰》中有许多经典台词,让人忍俊别止,而我最喜欢的是葛优用他特有的一本正经的冷幽默语气念的那段征婚广告:你要想寻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寻一钞票包就别见了。
硕士学历以上的免谈,女企业家免谈(小商小贩除外),省得咱们互相都会失望。
刘德华和阿汤哥那种才貌双全的郎君是可不能来征你的婚的,固然我也没做诺丁山的梦。
您要真是一仙女我也接别住,没期待您长得跟画报封面一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
外表时尚,心里保守,身心都健康的普通人就行。
要是多少还有点婉约那就更靠谱了。
我喜欢会叠衣服的女的,每次洗完烫平叠得都像刚从商店里买回来的一样。
说得够具体了吧。
自我介绍一下,我岁数差不多别小了,留学生身份出去的,在国外日子过十几年,没正经上过学,蹉跎中练就一身生存技能,如今学无所成海外归来,实话实说,应该定性为一只没有公司、没有股票、没有学位的"三无伪海龟"。
性格OPEN,运气五五开,别算老实,但天生胆小,杀人别犯法我也下别去手,总体而言属于对人群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一类。
女同事们说:假如我看到如此一则好玩有味的征婚广告,也会试着打个电话约他聊聊,这至少说明了对方是个有味的人。
其实,电影中,葛优也正是靠着这则广告,与无数特色-各-异的-女-孩相亲约会,并最终寻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应该说这则广告的效果,要紧得益于片中主人公的海归背景,他的这则有味的征婚广告,具有很强的西方征婚广告特-性,算是注重和张扬自己的个-性,从一而终地表现出对人的关注,向受众展示的,是征婚的人是如何样一具"人",以及他想征一具什么样的"人"。
这一点,与当下中国市面上流行的征-婚广告,有巨大的区别。
试想,我们假如把电影中那段广告,改成当下报纸和电视上通行的征婚广告说词,会有什么效果呢?里面的主题词,会可不能是:屋子车子票子职称学历工作单位之类东西横飞,即或间或说到人本身,也多是相貌身材或是否-处-女等,让人看后感受像-是到了超级市场,看到的满眼基本上物,而别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美相亲节目差异
相中金钱还是相中爱情
美国的相亲节目要比我们的历史悠久,美国节目往往主打相貌和性格,轻视财富和职业..美国相亲节目从不介绍收入。
在《单身汉》和《单身女郎》上,每个相亲者的职业都会介绍到,但是收入是从来不介绍的。
相亲男和相亲女的职业各式各样,从飞行员,消防员,女上尉,销售人员,但是从来没有看到两个人互相问收入的情况。
交流最多的是自己的爱好,性格,信仰,,经历。
”。
而在中国,《非诚勿扰》等节目中,票子、车子、房子、位子和面子以及幸福观、财富观、婚恋观等现实人生问题困扰并击打着每一位节目参与者的心灵,部分展示了他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选择。
对于一小撮中国现代年轻女性来说,真正的爱情都是关于数字的。
在要求求婚者必须拥有幽默感、英俊外貌的同时,她们更在乎的是对方是否有房子、房子的大小、银行卡的钱数,当然有豪华轿车更好。
至少,这些都是近来中国电视相亲节目中的情景。
这些节目导致消极的、非传统价值观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盛行。
一些相亲节目曝出的丑闻更是刺痛了整个国家:来自北京的22岁模特马诺出现在当前中国最受欢迎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
她直接拒绝了一位男嘉宾共骑自行车逛街的邀请,宣称自己宁可坐在宝马里边哭。
马诺成为中国80后“拜金女”的代名词。
相比之下,我们的节目散发出浓烈的铜臭味。
但这也符合我们的时代,并使得节目更有看头。
彼此吸引还是心里安慰
中美相亲节目最直观的差别体现在相亲男女们的距离。
《单身汉》和《单身女郎》节目开场时,主角在一个庭院里面等待相亲者一个一个出现,相亲者一来就会上前跟主角来一个胸贴胸的长时间拥抱,相互自我介绍,开始打情骂俏。
通常在见面以后的第一天,主角和某个相亲者就会吻上了。
而且美国的电视节目注重过程,一个单身汉最终挑出那个真命天女一共要8集,然后在节目的最后3-4集,节目组会把主角和剩下的最后几个相亲者分别飞到海滩,小岛,滑雪圣地之类的浪漫场所,让他们共渡1-2天。
当然限制级的场景电视上是不会演的,但是主角一般会向之后的相亲者坦白一下是不是发生了什么。
我们的相亲节目,大家所熟知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上,男主角一出场,离女嘉宾们不止十米远。
第一个环节男主角选心动女孩,我觉得非常考眼力。
而《非诚勿扰》的大结局止于相亲男上前拉起选中女孩的小手。
同时,非诚勿扰总带有点消费男色的味道。
原本刚上台很牛的一小伙被24个女人批斗的稀里哗啦。
男嘉宾就这么灰头土脸的下场还得说句我没关系之类的话。
这可以算是一种消费男色所带来的心理安慰。
嘉宾相亲还是主持调侃
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就是一个串场,基本没有什么调侃。
但是中国的相亲节目主持人与嘉宾肆无忌惮地调侃,还不是增加一些火上浇油的点评,在赚的观众的大把眼泪后,自认为很有作为地提升节目品位。
单身男女还是剩男剩女
美国人没有“剩下”这个概念,没结婚就是单身,不管多大,单身都不算剩了节目的主题上从来没有涉及过“剩男”“剩女”的概念。
时下,《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走红。
“剩男剩女”是都市公共情感话题,剩男剩女的焦虑与困扰倘若没有恰当的宣泄和转移通道,那么日积月累就会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成为障碍性存在,最终酿成种种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