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2期17
公共管理领域中的行政负担研究进展与展望

理论综述公共管理领域中的行政负担研究进展与展望朱春奎 童佩珊【摘要】行政负担是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
作为摩擦成本的重要表现形式,行政负担为政民互动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解释空间。
论文运用系统性综述法对行政负担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了公共管理领域中行政负担的研究现状,梳理了行政负担的概念内涵及其测量工具与研究方法,讨论了行政负担的起源、影响与消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可供扩展和深化的行政负担研究的知识框架。
研究发现,行政负担是公民与政府互动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障碍或摩擦,行政负担与繁文缛节、泥淖、折磨机制等相关概念密切相关;行政负担的测量可以分为主观感知和客观统计两种方式,经历了由单指标测量到多指标测量的转变;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案例研究是行政负担实证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行政负担的起源包括国家、组织和公民层面的多重因素,其影响呈现出从关注个体态度到关注行为结果,从关注政治与组织层面到关注个体层面的研究态势。
未来行政负担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行政负担概念内涵的深化与测量工具的开发,行政负担的影响与调控机制的推进与发展,行政负担的缘起与消解策略的丰富与拓展,以及立足于中国情境的行政负担研究的本土化探索。
【关键词】行政负担 概念测量 研究内容 知识框架【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23)05-0158-19朱春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童佩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研究”(16ZDA081)。
公共管理领域中的行政负担研究进展与展望◆一、引言行政负担是公民在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摩擦,作为摩擦成本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行政负担为探索国家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解释空间(Madsenetal ,2022)。
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下公众的政府满意度: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

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下公众的政府满意度概念 测量及影响因素贾奇凡!尹泽轩!周!洁"摘要 公众的政府满意度是公众基于主观感知对政府所持的心理认可状态$它作为)公民'政府*反馈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为公共管理学区别于传统公共管理学的独特部分$论文基于)政府行为'公民体验*双轮模型中公共服务体验的影响因素框架#在简要回顾政府满意度的定义和测量的基础上#从政府(公民(政府'公民互动三个层面#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介绍$未来研究应该正确选择测量方法#引入内隐的测量范式#并重点关注政府可着力改善的影响因素#将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的方法应用于提升政府满意度的公共管理实践$关键词 公众的政府满意度!公民满意度!行为公共管理学!双轮模型! . All Rights Reserved.态度改变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Y文章编号 )&(+'*+%&$*#)%%#)'##&*'*)传统公共管理学发展至今'在探讨政府机制的同时忽视了对公民体验的关注+行为公共管理学$><0.?15@.B E;IB1/Y=612197@.7152%的出现为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带来了希望+它是公共管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聚焦于政府行为过程与公民体验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根据(政府行为&公民体验)双轮模型'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共服务动机与公共决策心理影响下'政府对公民的行为输出,另一方面是公民接受到政府行为后的认知与情绪的体验$张书维*李纾'*#)%%+"贾奇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8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尹泽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周洁!c05;,3-9:/04./4/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感谢中山大学张书维老师的建议$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公众的政府满意度$E;IB1/H.719P./7152^170K5?<@26<27'以下简称政府满意度%作为公民体验过程中认知和情绪相互作用的完整结果'是(公民'政府)反馈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为公共管理学区别于传统公共管理学的独特部分+同时'政府满意度作为公民态度的子领域'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定量的研究思路和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政府满意度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李晓倩'*#)%%+因此'无论从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张书维*李纾'*#)%%还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李晓倩'*#)%%角度来看'对于公众的政府满意度相关研究的梳理都能够为行为公共管理学的其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因此'本文基于(政府行为'公民体验)双轮模型'在简要回顾政府满意度的定义和测量的基础上'从政府*公民*政府'公民互动三个层面'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介绍+一 政府满意度的定义自上世纪*#年代(公民对公共事务评价)$N171c<29f V<9-529<975E;IB1/Y P P.1@9%的论述被提出后$M1--6.22')[**%'有关政府满意度的研究便逐渐开始在西方国家流行+)[([年布莱恩0斯蒂帕克$>@1.2H71-.J%研究了政府工作. All Rights Reserved.绩效与民众对服务的满意度$H71-.J')[([%'随后聚焦于政府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量涌现,其中早期的研究多关注服务质量及政府工作的主观绩效和客观绩效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国家质量研究中心和美国质量协会共同发起以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Y6<@1/.2N;9756<@H.719P./7152G2=<a A5=<B'Y N HG%测量政府满意度后$e5@2<B B<7.B_')[[&%'政府满意度的研究开始更多关注民众期望同感知到的政府服务质量之间的落差对满意度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政府满意度的研究开始较晚'大多数研究依旧在关注不同方面政府满意度的测量'探讨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足够'且目前国内对于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公众的政府满意度是指公众基于主观感知对政府所持的心理认可状态$M<^19'*##(%'它包括情绪体验$Z657152.B Z a-<@1<2/<'即公民对政府正性或负性的情感反应%和认知体验$N5U2171?<Z a-<@1<2/<'指公民对政府的信念或认识%+狭义的政府满意度'反映公众对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的总体满意程度,广义的政府满意度'不仅包含对政府部门的满意度评价'还包括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在现有研究中被表述为(公众满意度)$E;IB1/H.719P./7152%或(公民满意度)$N171c<2H.719P./7152%+本研究所阐述的内容为广义的政府满意度+政府满意度不仅能够衡量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情况'还能够通过影响其他的公民反馈行为'进一步对公民与政府的互动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较低的政府满意度不仅带来较低的政府信任感$g.2V:c12<7.B_'*##+,N0@197<29<2`M o U@<1='*##$,g.2=<X.B B<<7.B_'*##$%'导致公民对政府工作漠不关心的态度$M:529`M5^<@:')[%[%*抱怨和远离的倾向$M:529`M5^<@:')[%[,g.2V:c12<7.B_'*##+%'还可能引发集群行为$李保臣*李德江'*#)",l05;`X.2U'*#)*,l05;<7.B_'*#)"%+二 政府满意度的测量方法满意度的测量一般可以分为外显测量$Z a-B1/17A<.9;@<9%和内隐测量$G6-B1/17A<.9;@<9%两类!外显测量主要通过自我报告法'让被试作答单一条目或成型的量表'例如生活满意度量表$H.719P./7152^170M1P<H/.B<'HX M H%$E.?57`]1<2<@')[["%,而内隐测量方法主要是借鉴内隐社会认知的范式'包括内隐联想测验$G6-B1/17Y995/1.7152S<97'G Y S%$L16'*##+,L;B B:'*##[,O.2U`L16'*##[' . All Rights Reserved.*#))%和评价启动任务$Z?.B;.71?<E@1612US.9J'Z E S%$H0.P P<@'*#)*%+另外'由于满意度评估中涉及的目标类别只有一个'例如(我的生活)'所以内隐联想测验中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H12U B<N.7<U5@:G6-B1/17Y995/1.7152S<97'HN'G Y S%在满意度测量中更为常见$S1.2<7.B_'*#)#,石克焕'*#)*,杨燕飞'*#)"%+但是纵观已有研究'采用内隐范式来测量满意度的研究还屈指可数+关于政府满意度的测量'目前也只涉及了外显的测量方法'主要存在使用单条目测量*基于领域划分的多条目测量和基于模型建立的多条目测量三种角度+一 单条目测量使用单一条目$H12U B<'G7<6A<.9;@<9%询问被试对政府整体或特定领域工作质量的评价或满意程度被称作单条目测量$g.2V:c12'*##+%'以+点量表*$点量表和(点量表较为常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中央或地方政府总体满意度'或是特定领域服务系统的总体评价+例如'郑昱$*#)+%在其研究中采用单条目$级评分'请民众回答(总体而言'你对目前省级政府的工作是否满意)$)代表(非常不满意)'$代表(非常满意)%+另一种是对政府工作或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例如(总体上你认为某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如何/)$)代表(非常差)'(代表(非常好)%$g.2V:c12'*##+%+这种方法回答过于笼统'不能为传统的公共管理学问题$如描述政府的具体工作情况%提供详细的信息,但它是多条目测量的基础'并且由于简单易行'更适用于行为公共管理学领域探讨政府满意度前因后果的研究+二 基于领域划分的多条目测量基于领域划分的多条目测量是根据政府涉及的工作内容'将政府满意度划分为不同领域的满意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级或多级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赋予权重+这种方法基于单条目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对满意度或工作质量的评价%'被国内很多学者采用'例如!李文彬和邓艳利$*##[%将公众的政府满意度分为五个方面'包括经济发展满意度*社会公正满意度*生态环境满意度*政府成本满意度以及政府本身满意度,蒋小杰和马凡松$*#)$%将公共服务满意度分为公用设施*教育服务*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体服务和就业服务&个一级指标'"#个二级指标和部分三级指标+这种测量方法虽然建立过程繁琐'但对于详细描述某个地区公民的政府满意度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三 基于模型建立的多条目测量. All Rights Reserved.*#世纪末'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企业家政府)理念开始在政府管理中不断深入$吴湘玲*刘兴鹏'*#)+%+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Y6<@1/.2N;9756<@H.719P./7152G2=<a'Y N HG%模型也伴随着新公共管理学所倡导的(顾客导向)理念'从消费者领域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用来考察公民对政府部门工作及服务的满意度$g.2V:c12'*##+,O./5I9<2<7.B_'*#)$%+该模型认为公民对政府工作和服务质量的感知及其对政府工作的预期共同影响政府满意度,政府满意度是由正在经历的感受与先前预期的感受相对比而产生的$e5@2<B B<7.B_')[[&%+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政府满意度需要分别测量预期*服务质量以及总体满意度三个方面$g.2V:c12'*##+%+该模型在国内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一些尝试完善该模型以使其适应中国特点$盛明科*刘贵忠'*##(%,更多研究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建立特定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模型并对其进行测量$孙婷婷等'*#)&,李志刚*徐婷'*#)(%+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测量方法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上都要高于(单一项目)法$g.2V:c12'*##+%'且理论基础优于基于领域划分的多条目测量'因此更适用于检验公众对某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三 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根据(政府行为'公民体验)双轮模型'政府满意度归属于(政府'公民)互动中的公民体验过程的公共服务体验'它是公民体验的静态结果+如图)所示'其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政府层面*公民层面以及政府'公民互动层面$张书维*李纾'*#)%%+. All Rights Reserved.图)!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资料来源 作者自制一 政府层面影响政府满意度的因素)_政府工作绩效政府工作绩效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为客观*实际的工作绩效$b I,</71?<E<@P5@6.2/<%'通常由政府或行政部门来完成测量'包括评估投入*效率*产出以及效果这四个指标,另一种为主观的*公民感知到的政府工作绩效$H;I,</71?<E<@P5@6.2/<%'更多是以问卷的方式对公民进行测量'包括获得其对政府实际工作质量和效果的评价及感受$g.2V:c12'*#)$%+政府的客观绩效与主观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良好的客观绩效会让公民产生较高的主观绩效评价$O.6<9'*##[%'而客观绩效中的效果指标对主观绩效的影响更大$L<B B:`H^12=<B B'*##*%+关于政府工作绩效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包含了主观绩效和客观绩效对政府满意度的作用+其中政府客观绩效与政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研究中还存在很大争议+斯蒂帕克$H71-.J')[([%最早发现'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可能并不能代表政府的实际工作绩效,陆奇斌等$*#)#%以汶川地震受灾居民为研究对象'也发现政府在应急处置阶段和恢复重建阶段的工作效率对受灾群众的政府满意度影响并不显著,大量研究都得到无影响的结论$Q5`N05' . All Rights Reserved.*#)&,陈娟*吴昊'*#)(%+然而另外一些研究却呈现出相反的结果!分析)[[$年至*###年欧盟)$个国家公民对政府医疗保健系统的满意度以及政府对于医疗保健系统的资金投入发现'政府客观绩效与公众的政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Y=.2U`>5@6'*##(%,加大投资以促进医疗改革确实提升了公民对医疗保健系统的满意度$K@5995`g.2V:c12'*#)*,e5576.2<7.B_'*#)"%,这一结果在教育*治安以及交通等领域也被证实$L<B B:`H^12=<B B'*##*,N0.@I522<.;`g.2V:c12'*#)*%+除此之外'有研究通过变量操纵的方法'将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和投入等客观绩效信息写在纸上呈现给被试'同样发现良好的客观绩效会产生较高的政府满意度'反之较差的客观绩效则会导致较低的政府满意度$O.6<9'*#))%+前人研究之所以没能找到政府客观绩效与政府满意度之间的一致关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许多公民对于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提升了解不够'尤其是那些他们不经常接触的部门或服务$K@166<B1J0;1,9<2`A<1,<@'*#)$%+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于表征政府客观绩效的不同指标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差异$王欢明等'*#)$,王虹燕*李杰'*#)(%!政府工作的效果与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总体满意度相关,但政府工作效率可能只影响公民对政府部分工作领域$如审批或办理证件%的满意度'而投入和产出对公民满意度的直接影响较小+区分政府客观绩效的具体指标'将有助于揭示政府客观绩效与政府满意度之间真实准确的关系+相比之下'政府主观绩效与政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则比较一致!政府的主观绩效越优'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越高$V5/0`E5197<@'*##&%+而政府工作的客观绩效也是通过影响主观绩效作用于政府满意度的$g.2V:c12'*##(%+即是说'优秀的客观绩效会提升政府的主观绩效'进而使公众的政府满意度随之上升,相反'客观绩效不佳也会通过政府主观绩效的降低使公众的政府满意度有所下降+*_政府架构公民对不同层级政府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在西方国家'公民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一般要高于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因为公民认为自己有更多参与地方政府公共事务的机会$H.1/0'*##&%+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随着政府层级的降低而逐级下降$李保臣*李德江'*#)",王大鹏*岳春颖'*#)$%+托尼0塞奇$S52:H.1/0%和李明$*#))%对中国"'+万居民进行态度调查显示!*##[年'[$4[h的公民对中央政府非常满意或相对满意'对省级政府的满意度为%$h'到区8县层级后下降为(+4%h'而对乡镇和村级组. All Rights Reserved.织的满意度仅为&)4$h,这一趋势在*##"年**##$年和*##(年的调查结果中同样存在+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满意度之所以差异明显!一方面是受(上级是青天*地方尽贪官)的传统文化影响$M1`b f>@1<2')[[&%,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中央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体制'中央政府满意度是基于对国家政体合法性的评价'而地方政府满意度则是基于治理有效性的评价$尉建文*谢镇荣'*#)$%'受其所提供公共产品的满意度影响较大$郭凤林*沈明明'*#)+%+杨凤春$*##&%也指出'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执行政策'可能无法达到中央政府的要求'因此导致了央地之间满意度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影响公民集群行为$如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的重要因素$M1`b f>@1<2')[[&%+除了政府层级外'地方政府规模也会影响公众的政府满意度+淑娜0汉森$H;2<X4Q.29<2%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机构合并重组过程中'政府规模与公众满意度呈现出轻度到中度的负相关'提示政府管理者在进行结构调整时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其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Q.29<2'*#)$%+"_政府工作作风政府的工作作风一直是公共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在深受腐败威胁的西班牙文化背景下'有调查发现腐败带来政府满意度下滑$g1B B5@1.<7.B_'*#)"%+王正绪和苏世军$*#))%通过分析"亚洲晴雨表#*##%年的普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六个亚太国家中$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腐败都会严重影响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就有学者提出中国贪污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将会直接导致政府满意度的降低$K52U')[[*%+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反腐倡廉运动的进行'国内对这方面的关注逐渐更多+有学者关注公共服务满意度在腐败认知与政府信任关系中的作用'发现腐败认知和对反腐绩效的不满会对政府信任产生消极影响'然而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会削弱反腐绩效不满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不会削弱腐败认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吴进进'*#)(%+繁文缛节$V<=S.-<%作为另一种消极的工作作风'同样影响着公众的政府满意度+繁文缛节是指那些人们需要遵从的繁琐规章*条例和程序'其对目标或价值的贡献低于遵从它所耗费的成本$>.@@:'*#)*%+有关繁文缛节的研究先前一直集中在组织领域'近年来才有学者开始探究它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例如'唐纳德0汤森德$]52.B=S5^29<2=%和卡尔0柯斯罗斯基$L.@B L59B59J1%$S5^29<2=`L59B59J1'*##*%就通过调查发现了繁文缛节与公众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一项最新的研究通过实验法操纵了(繁文缛节)程度'证实了繁文. All Rights Reserved.缛节与低公众满意度之间的因果关系$S;66<@9<7.B_'*#)&%+工作作风作为政府能够着力改善之处'其对于提升政府满意度具有更高的实践价值+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未来不仅应通过更多实证研究探讨政府工作作风与政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和因果关系'还应进一步揭示工作作风影响政府满意度的边界条件'例如是否工作绩效高的情况下'公民对消极工作作风的容忍程度更高'进而对满意度的削弱作用更小/二 公民层面影响政府满意度的因素)_公民心理期望期望差异模型$Z a-</7.2/:']19/52P1@6.7152A5=<B'Z]A%认为'用户在使用或体验某种产品和服务之前'会对其特点与收益产生一种预期'而在实际经历和体验之后'又会产生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感知,若两者不一致则出现认知落差'认知落差可以为正性$感知到的质量高于期望%也可以是负性$感知到的质量低于期望%'正性的认知落差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负性的认知落差则与较低的满意度相联$b B1?<@')[%#%+该模型原本应用于考察营销领域的顾客满意度'之所以后来被拓展到研究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是因为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天然提供者'其重要特征也是要让(顾客)$公民%满意+因此'与顾客满意度类似'当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期望低于感受到的政府工作绩效$即政府的主观绩效%时'便会产生正性的认知落差'使其政府满意度升高,反之'当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期望高于政府的主观绩效时'负性的认知落差会降低其政府满意度$V5/0`E5197<@'*##&,g.2V:c12'*#)"%+已有研究证明'公民对政府的工作期望与其政府满意度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A5@U<952'*#)"%'但也有少量研究发现过高的期望水平会降低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O.6<9'*##[,E5197<@`S056.9'*#))%+可以推测'公民期望与其政府满意度之间可能呈现一种倒C型非线性关系!当公民期望低于某一阈值时'其与政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一旦公民期望超过了该阈值'其政府满意度反而会随期望值的升高出现下降趋势+近年来也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不同类型期待对满意度的影响'以期更加准确地了解公民期待对满意度的作用机制+例如'*#)$年有研究提出目标期待$K5.BZ a-</7.71529%的概念$公众期望政府服务达到的目标%'并将其与以往研究聚焦的绩效期待$E<@P5@6.2/<Z a-</7.71529'公众预期在政府提供的全部服务中(优质服务)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区分'发现不同公民对政府服务有着不同的目标期待'从而导致同样的绩效产生了不同的满意度$O./5I9<2<7.B_'*#)$%+也有. All Rights Reserved.研究将期待分为规范期待$T5@6.71?<Z a-</7.71529%和经验期待$Z6-1@1/.BZ a-</7.71529%$O.6<9'*#)),E<7@5?9J:<7.B_'*#)(%!前者指公众认为政府部门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绩效水平,后者指公众推测政府部门可能会达到什么样的绩效水平'其受到先前政府绩效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期待的作用展开更多探讨+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分析了政府绩效对公民期望与政府满意度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政府绩效良好时'对政府工作高期望的公民比低期望的公民具有更高的政府满意度,而当政府绩效较差时'高期望的公民则比低期望的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更低$g.2V:c12'*#)"%+*_公民的社会态度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个体依据自己选择的参照标准$V<P<@<2/<%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做出的总体评价$L.02<6.2`]<.752'*#)#%+诸多基于问卷调查法的研究都证明了生活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随着生活满意度的增长'政府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Q<B B1^<B B`Q;.2U'*##%,Z J1/1`L5:=<61@'*#)",罗家德等'*#)+%+对于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探讨!约瑟夫0瑟基$O59<-0A4H1@U:%于*##)年提出了倒置外溢理论$>57756';-H-1B B5?<@S0<5@:%$H1@U:'*##)%'认为生活满意度作为最高层级的态度'受到其下位层级态度&&&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公众的政府满意度会通过影响社区满意度和消费满意度进而影响其生活满意度$H1@U:<7.B_'*##%%,而郑昱$*#)+%对*##$年至*#)#年民众社会态度追踪数据建立的多元多层增长模型则表明'生活满意度的增长可能带来政府满意度的提高+因此'公民生活满意度与其政府满意度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Q<B B1^<B B'*##*%+另外'公民对社会公正的感知也会影响其政府满意度'表现为社会公正感$E<@/1<?<=H5/1.B O;971/<%对政府满意度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祝卓宏等'*#)#,方学梅'*#)&%+社会公正包括分配公正$]197@1I;71?<O;971/<%和程序公正$E@5/<=;@.B O;971/<%!分配公正侧重于分配结果的公正性,程序公正侧重于决定结果的过程是否公正$张书维等'*#)+%+有关分配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组织管理领域$b@<U`g.2].6'*##[%'随后开始逐渐转向公共管理和社会领域+其中'国外学者的研究更加重视程序公正'发现程序公正感对公众的政府满意度可以起到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Q1U U129<7.B_'*##[%+而在我国'分配公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李骏*吴晓刚'*#)*%'对于研究中国面临的社会公正问题具有特殊价值$张书维等'*#)+,张书维'*#)(%'程序公. All Rights Reserved.平的作用反而没有在西方文化下那么显著$蒋丽等'*#)(%+当公共政策对公民不利$即分配公正感较低%时'程序公正感对公众的政府满意度和公共政策支持行为影响显著,但在公共政策对公民有利$即分配公正感较高%时'程序公正感就不会产生影响了$X;`X.2U'*#)"%+"_公民的个体特征纵观国内外政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很少有将人口统计学因素如年龄*性别等单独作为自变量考察其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大都将其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从以往大部分研究可以发现!个体年龄越大'对政府以及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越高$Q^.2U<7.B_'*##$,Q5`N05'*#)&%,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政府满意度更高$Q^.2U<7.B_'*##$%,教育水平与政府满意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Q^.2U<7.B_'*##$,罗家德等'*#)+%'而公民的政治知识与政府满意度则呈正相关!其对政府领导人和公共政策了解越少'公众的政府满意度就越低$H.1/0'*##&%+除此之外'国外研究还涉及种族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发现黑人比白人的政府满意度更低$e5@U<77<<7.B_'*##%%'尤其是在对警察工作的满意度上黑人与白人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差异$V5/0`E5197<@'*##&,Q5`N05'*#)&%+。
《公共行政评论》征稿启事

角逐 中,绿色政策将 是 制胜 的法 宝。 中国 已经 主 动开 展经 济和 社会 发 展 的
转 型 ,并进 行 了很 多 有 益 的探 索 , 积 累 了宝 贵 的经 验 。
P a t t e ns r i n T h r e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i e s .J o u r n a l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F a m i l y S t u d i e s , 3 3( 3 ) : 4 5 1—4 7 4 .
经 《 公共行政评论》 定稿会 审议 后 由作 者修 改并在 l 1月 1 0 日之前 完成 定
稿 。本刊 2 0 1 3年 第 6期 将 于 2 0 1 3年 1 2月 1 5 日正 式 出版 。 执 行 主 编 : 李 万 新
电子 邮件 :w a n x i n .1 i @c i t y u .e d u .h k
件 发送给本 期 执 行 主 编 ,并 在 邮件 主 题 中注 明 “ 专 栏 :包 容 性 的 绿 色 发
展” 。 匿名 专 家 评 审 意 见 将 于 2 0 1 3年 1 O月 1 日前 反 馈 给作 者 。 稿 件 通 过 匿 名 专 家 评 审 的作 者 请 于 2 0 1 3年 1 0月 3 0 日之 前 将 修 改 稿 发 送 给 执 行 主 编 。
电话 : +8 5 2 3 4 4 2 9 6 5 1
地 、规划 、税 收、环境 、 能源 、交通 、建 筑 等。特 别 欢迎 介 绍和 研 究经 济
发 展 、 环 境 保 护 、 社 会 公 正 三赢 的 发 展 项 目和 发 展 政 策 的 文 章 。 有 兴趣 投 稿 的作 者 请 于 2 0 1 3年 9月 1 日之 前 将 稿 件 的 电 子版 以 电子 邮
定量研究方法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应用——基于PAR_和JPART_的文献评估

(一)文献来源国分布
研究发现,2018— 2022 年 11 月发表于 PAR 和 JPART 的 678 篇论文中,美国研究者
发表的文献达 433 篇,占文献总发表量的 63.86%,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研究者文献发
表量为 48 篇,位居第 4(见图 1)。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现代公共行政学发源于美国,
1 参见胡伟:《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意义》,《学术月刊》1999 年第 12 期。 2 参见杨丽天晴、肖汉宇、公婷:《腐败治理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与研究方法反思》,《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2 年第 5 期。
·4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章发表数之和大于实际文章发表量。
图 1 2018— 2022 年 11 月在 PAR 和 JPART 上发表文章的国家分布
1 参见于文轩:《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未来:本土化、对话和超越》,《公共行政评论》2013 年第 1 期。 2 Feeney M K,Carson L,Dickinson H.,“Power in Editorial Positions:A Feminist Critique of Public
1 Groeneveld S,Tummers L,Bronkhorst B,et al.,“Quantitative Method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ir Use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ime”,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8,No.1(January 2015), pp.61-86.
本研究根据以上分类,审视研究型论文的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数据(Data)、 研究方法(Methods)、方法论(Methodology)、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等部分对 文章进行编码,具体编码过程如下:第一,本研究将研究型论文分为实证研究和其他研
《公共行政评论》经典文献

《公共行政评论》经典文献
《公共行政评论》是一本探讨公共行政领域问题的学术期刊,其中涵盖了众多经典文献。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经典文献:
1. 《公共管理的世纪》(The Centu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威尔逊(Wilson)
该文献是公共行政领域的经典之作,对公共管理的定义、发展和研究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之作。
2. 《政治的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Budget Process) - 亚伯拉罕(Abramsom)
该文献深入探讨了政府预算制定的经济学特征,并提出了政治因素影响预算制定的观点,对预算制定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3. 《公共行政的有机形式》(The Organic Form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莫里森(Morrison)
该文献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探讨了公共行政的有机性,认为公共行政应该是一种具有生命力和适应性的组织形式。
对公共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行政的伦理》(The Ethics of Administration) - 格林(Green)
该文献探讨了公共行政中的伦理问题,强调了行政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并提出了行政伦理研究的必要性。
5. 《政府的传统与革新》(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merican Governance) - 沃尔特斯(Walters)
该文献探讨了美国政府制度的传统和变革,对政府改革和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001干部晋升与职业路径关系探析_以市委书记群体为例_战伟萍

市、省、中央部委等不同层次的干部晋升具有显著 性影响。
根据激励理论,干部晋升是吸引和激励人才的 手段。 这一视角以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为基 础,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发展绩效与干部 晋升的关系。 如李洪彬和周黎安等(2005)对 19791995 年省长和省委书记群体进行的研究, 就指出 省级领导的晋升与其在任期间所辖区人均 GDP 增 长率存在相关性, 但该类研究的结果尚不稳定。 Pierre Landry(2003)于 1990-2000 年间在对市长群 体进行研究时,发现市级干部晋升与城市绩效之间 的关系并不明晰。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市委书记、省级经历、共青 团工作经历与晋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工作经历对 干部晋升有着明显促进作用。 县及以下层级工作经 历与晋升结果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拥有基层工 作经验的干部在晋升中处于劣势。 工作经验要素的 回归系数要高于年龄和学历要素,说明比起这些既 定的人力资本变量而言,后续的职业路径对于干部 晋升的影响更加显著。 县-市路径与晋升呈现负相
43.95%
县委书记 38.19% 40.00% 41.22%
35.67%
县及以下工 64.24% 66.12%
作经历
67.94%
61.15%
市委书记 21.80% 15.44% 18.94%
24.20%
省级部门 70.24% 61.46% 65.15%
74.52%
县-市 23.36% 35.40% 28.00%
— — —
— — —
— — —
— — — -0.081 0.328* 0.139
经验的市委书记能够从全省的 宏观角度来思考问题、 制定政 策,更能配合省级部门综合协调 工作;此外,在省级职能部门工 作,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人事决策 制定的领导者,可为其晋升提供 社会资本。 从中可以看出,拥有 省级经历和省-市路径的市委书 记在后续晋升中具有相对优势。 同时,对于中、高级别干部来说, 基层工作经验对于晋升也有着
《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年度总结

行政 学 只有对其 他学科 采 取兼 容 并 包 的策 略 才 能促 进 自身 的长 足
发展 , 固和充实 自身 的体系 , 成独 特 的学 科特点 。 巩 形
20 0 9年 , 刊始 终如 一地 吸 收 国外 的理 论成 果 , 本 积极 地 与 国外
同行交 流 , 刊载 了詹 姆 斯 ・ 里 (a sL er) 拉 里 ・ 罗 德 佩 Jme .Pr 、 y 施
《 公共 行政 评 论) o 9年年度 总 结 ◆ ) o 2
《 共 行政 评论 ) 0 9年 年 度 总 结 公 20
马 骏 何艳 玲
20 09年 ,公 共 行政 评 论 》 刊 已进 入 第 二 个 春 秋 。在 各 方 的 《 办
努 力培 育与 呵护 下 , 份 刊 物 得 以茁 壮 成 长 。现 在 , 六 期顺 利 付 这 第
叶静 - 《公共行政评论》

) !*##$ ,*#)" 年 表 各 国 平 均 总 税 率 与 宏 观 税 负 ! j" ! 标 " ! j" ! 标 " 国 家 类 别 平 均 总 税 率 准 差 宏 观 税 负 准 差 "(4 *# ! )+4 %% " )%4 #" ! %4 &% " 高 收 入 国 家 +*4 "Z ! )&4 "$ " )(4 )# ! $4 (" " 中 等 收 入 国 家 +&4 ## ! )%4 $* " )+4 $( ! %4 (& " 低 收 入 国 家 & 国 *##% 年 # 其 # (中 ) 包 注 家 类 别 是 根 据 世 界 银 行 的 定 义 进 行 分 类 中 等 收 入 国 家 括 中 等 收 $ 上 *##$ 年 *#)" 年 # 世 表 计 算 了 从 至 界 各 国 的 平 均 总 税 率 和 宏 观 入 偏 下 和 中 等 收 入 偏 上 的 国 家 $ 其 # 平 # 而 税 负 中 均 总 税 率 指 各 国 各 年 份 总 税 率 的 均 值 各 国 各 年 份 的 总 税 率 是 指 各 国 企 业 在 扣 - 宏 K \ E的 $ 同 # 表 除 减 免 后 支 付 的 所 有 税 额 占 其 利 润 的 比 例 观 税 负 则 指 税 收 收 入 占 比 重 样 地 中 两 个 指 标 的 详 细 解 释 和 数 据 来 源 参 考 如 下 两 个 网 址 $ 对 # 请 & 为 各 国 各 年 份 宏 观 税 负 的 均 值
如 果 表 考 虑 了 影 子 经 济 规 模 国 的 宏 观 税 负 水 平 都 存 在 低 估 中 低 收 入 国 )中 # 各 # 其 # 这 家 和 中 等 收 入 国 家 的 宏 观 税 负 被 低 估 的 程 度 更 大 也 更 加 反 应 出 发 展 中 国 家 逃 税 现 象 更 为 $ 此 # 根 # 我 # 从 *##$ 年 *#)" 年 # 各 普 遍 外 据 该 数 据 来 源 们 还 发 现 至 国 的 总 税 率 与 人 均 K \ E在 ) j的 # 这 # 低 $ 显 著 性 水 平 上 呈 负 相 关 足 以 说 明 收 入 国 家 的 名 义 税 率 确 实 相 对 较 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估与比较分析陈振明 李德国3,而且直接体现。
论文对我国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了探索性评估,并与美国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作以比较分析。
评估主要是以经验-分析科学为视角,并采用美国学者所提出的六项评估标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有效性、理论检验、因果关系、论题的重要性和论题的前沿性,从一个侧面或维度检验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论文认为,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论文有较高的质量,但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要提高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以及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质量,当务之急是完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加强对博士生的方法论训练,引入包括经验-分析方法在内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促进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规范化。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 博士论文 质量评估 比较分析【DO I】10.3969/j.issn.1674-2486.2009.02.002【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09)02-0017-16一、导 论“对于大多数博士生而言,准备学位论文是博士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学位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学生独立从事研究的能3 陈振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德国,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
力。
”(科利尔里,2005:131)博士论文不仅反映了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成果,而且直接体现其所在学科研究的现状与水平。
在国外,自从1984年美国学者麦克科蒂(McCurdy)和科利尔里(Cleary)在著名学术刊物《公共行政评论》(Public A dm inistration R evie w)掀起了对公共行政学博士教育内容和质量的探讨热潮以来,关于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
那么在我国,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论文的核心议题又是哪些呢?这些论文是否采用了良好的研究方法来检验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增进学科知识积累?这些问题由于我国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领域的博士生培养历史还很短等原因,至今还缺乏较为充分的探讨。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探索性的质量评估和比较分析,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博士教育以及公共行政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并为完善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以及推进我国公共管理学术研究等,提供参考。
由于我国目前并无评价公共行政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通用框架和指标,也为了更好地与公共行政学专业博士培养较为成熟的国家———美国进行比较,本文拟根据美国学者科利尔里《重读公共行政的博士论文:对1990年论文的考查》一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质量评估标准(科利尔里,2005:131-142),抽取我国部分高校的公共行政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文本,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类统计以及中美之间的比较分析来认识当前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发展现状。
具体地,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核心议题和方法论进行考查,并以麦克科蒂和科利尔里的六项评估标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有效性、理论检验、因果关系、论题的重要性和论题的前沿性———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其中,所抽取的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论文(研究样本)的总数为94份,论文的生产时间为2002-2007年,分别来自我国较早设立行政管理专业一级博士学位点的五所高校———清华大学(13份)、中山大学(21份)、复旦大学(9份)、北京大学(20份)和中国人民大学(31份)①。
具体的样本数和生产时间如表1所示:表1 样本分布(单位:份)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清华大学113341中山大学0004116复旦大学003600北京大学0021170中国人民大学116149同时,由于科利尔里所评估的学位论文迄今已将近20年,为了更为客观地比较,我们还从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排名靠前的学校随机抽取了20篇文章作为补充,以对当前美国公共管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有一个较为充分的认识(科利尔里,2005:132)。
②二、核心议题与方法论的比较(一)核心议题什么是公共行政学的核心议题?这个问题即使是学术界也纠①②由于客观原因所限,所搜集的学位论文仅为2002-2007年中国所生产的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生产论文的单位主要来自开展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层次教育较早和较为成熟的高校。
此外,清华大学并没有像其他四所高校一样设立行政管理专业,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2007年所生产毕业论文中涉及的问题主要也是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方面的,因此本文也将其一并纳入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范畴。
数据来源于“PROQUEST ”数据库,所抽取的学校是:锡拉丘兹大学、佐治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哈佛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堪萨斯大学、美国大学、纽约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缠不清,一些学者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过于分散,难以形成累积性的知识基础。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博士学位论文。
科利尔里(2005)认为:“学位论文往往没有集中于公共行政的核心观点或者重要论题,以致学位论文研究总体看来并不具有足够的累积性,对公共行政领域的发展似乎没有什么影响。
”①表2是根据科利尔里所界定的核心议题标准对中美学位论文进行比较得出的数据统计结果。
②表2 中美博士论文研究领域比较研究领域美国中国1981年(N =142)1990年(N =165)2002-2007年(N =94)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行政理论3625.42112.71313.8比较公共行政2114.88 4.85 5.3雇员行为及发展128.51810.92 2.1财政及预算3 2.1169.74 4.3政府间关系7 4.910.64 4.3管理科学10.73 1.81212.8组织理论及行为149.94225.53 3.2人事管理7 4.93 1.83 3.2政策分析4128.95332.11819.1其他----3032数据表明,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论文的核心议题和美国有着较大差异。
其中有32%的论文无法以科利尔里的评价标准进行测量,这些论文主要是一些针对实际问题的对策研究,如工业园区管理、基层政府管理等。
这些论文实际上更类似于美国公共行政学专业博士学位(Doct or of Public Ad m inistrati on,DP A )论文,具有较强的①②此外,本文涉及1990年美国博士论文的统计数据均来源于科利尔里(2005)。
必须指出的是,科利尔里所界定的标准并不一定全部适用于评价我国的学位论文,但考虑到比较的客观性,本文暂不对这些标准进行调整以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
专业性和对策性。
相对而言,美国一般没有类似的博士学位论文。
究其原因在于,国外的学位论文更强调理论验证、分析或推导,较少有类似工作报告的对策研究。
而部分经验性较强的政策研究集中在政策分析领域,更为强调统计分析等定量技术,极少有纯对策性的研究。
此外,研究,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由于较大部分论文集中在对策性的管理方法研究,理论探索、检验和论证等基础性研究工作较少有论文涉及,这就使论文难以形成一定的累积梯度,呈现出完全分散、互不极有必要加强基础理论的引证和创新工作,而不“内生”的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问题。
(二)方法论方法论的成熟程度和独特性,是判断学科独立性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
“如果我们不能给公共行政学以一个恰当的方法论奠基,我们就很难评价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行政学要想证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不在于它对某一个研究领域的垄断,而在于有自己的理解主题领域的独特方法。
”(刘亚平,2006)一般来说,一个完整而健康的学科研究方法论应该包括实证、诠释和批判三种,因为只有保持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对真实世界的描述和经验的了解才会较为清楚。
科利尔里曾批评美国公共行政学“太多的学位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是含混不清的,未能采用足够理性的研究赋予其研究更高的可信度(甚至往往没有检验一个因果命题)”(科利尔里,2005:132)。
国内的学位论文只有较少部分能明确指出所采用的方法论和研究设计,约有1/3的论文采取了实证论的研究,诠释论占少部分,而批判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见表3)。
①此①具体地,实证研究是指通过科学推理来解释或者预测社会事件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与实验等途径推导出结论;诠释研究是指对社会事件和人为事件的意义进行判断或扩展的一种研究方法;批判研究是指质疑以往的信念、行为或者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外,近一半的文章无法按照这三种方法进行归类统计,这些文章并未使用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方法,更多是一种对策性的分析或者经验介绍,例如对其他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等。
表3 国内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统计频数(篇)比例(%)有效比例(%)累计百分数(%)实证研究3436.236.236.2诠释研究1718.118.154.3批判研究22.12.156.4其他方法4143.643.6100合计94100100尽管不少论文坚持把实证研究和诠释研究作为基本出发点,但在论文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方法论混淆现象。
例如,部分实证研究的文章,却没有采用严格的量的研究方法或质的研究方法,更没有研究因果机制或者进行理论检验,而部分诠释研究却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或者混合)来论证观点。
同时,批判研究更是少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我们认为,每一种方法都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该符合这些研究取向的质量标准,而不是相互混淆。
正如杰・怀特和盖・亚当斯(2005:17)指出的:“选择追随主流社会科学逻辑的人们,应该好好地运用假设检验、实验和描述性及推论性的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
在诠释和批判推理指导的研究中,质量标准是同等重要的。
”三、基于六项评估标准的研究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采用科利尔里的六项评估标准,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分析。
①可以看出,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目前的研究质量与1990年的美国相同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在研究目的、有效性、理论检验、因果关系等标准上几乎一致,只有在论题的重要性和论题的前沿性上略好一些(见表4)。
但是,与美国最近3年排名靠前的学校的学位论文相比,还是有较大的距离。
表4 中美符合各项标准的论文比较标准美国中国1990年(N=165)2004-2006年(N=20)2002-2007年(N=94)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研究目的13264.119956367研究方法有效性3821.112601819.1理论检验3617.65251920.2因果关系8526.111552425.5论题的重要性5338.714705659.6论题的前沿性12016.914703133①必须指出,科利尔里和麦克科蒂等人所提出的质量标准属于经验-分析科学以及主流社会科学的基本评价标准,用于像公共行政学这样的实践与应用取向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并不一定很合适,它过于严格,它只是对公共行政学研究评价的一个视角或维度,即从经验-分析科学视角或维度对公共行政学论文所做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