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爸爸_妈妈_我》教案
《我的爸爸妈妈》教案与反思通用

《我的爸爸妈妈》教案与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的爸爸妈妈》。
详细内容为:课文《我的爸爸妈妈》的学习,包括生词、短语理解,课文朗读,以及通过课文了解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培养他们尊敬和热爱父母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之爱。
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享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温馨瞬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的爸爸妈妈》。
2. 生词、短语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词、短语,教师进行讲解。
3. 课文朗读: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课文解析:通过PPT展示,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父母之爱。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进行课堂讨论。
6.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7.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我的爸爸妈妈》2. 生词、短语:具体、亲切、温暖、关爱、付出等。
3. 课文主旨:感悟父母之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爸爸妈妈2. 作业内容:以作文形式,描述自己的父母,表达对他们的尊敬与感激。
3.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真实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为父母做一件小事,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之爱。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谐,关爱家人,将所学情感延伸到生活之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词、短语的学习与理解2. 课文朗读与感悟3. 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词、短语的学习与理解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如“具体、亲切、温暖、关爱、付出”等。
幼儿园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教案

幼儿园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自己的父母,知道爸爸妈妈的名字、外貌特征和兴趣爱好。
1.2 学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培养亲子间的感情。
1.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家长填写《爸爸妈妈信息表》,包括姓名、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
2.2 准备亲子照片,方便幼儿认识和分享。
2.3 准备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主题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爸爸妈妈的名字和特点,引导幼儿相互分享亲子照片。
3.2 观察和表达: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父母的外貌特征,如身高、眼睛、鼻子等,并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
3.3 创作环节:3.3.1 绘画: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用画笔在画纸上绘制爸爸妈妈的形象。
3.3.2 手工:幼儿用彩泥捏制爸爸妈妈的手工作品,可适当添加装饰。
3.4 分享和展示: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3.5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幼儿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鼓励幼儿给父母一个拥抱或亲吻。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家庭作业:鼓励幼儿回家后,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在学校的作品,并表达对他们的爱。
4.2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
4.3 环境创设: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教室展示区,供全体幼儿和家长欣赏。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父母认识的深入程度。
5.2 关注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沟通能力。
5.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和亲子关系的改善。
第六章:活动准备(续)6.1 家长准备:请家长协助收集家庭照片,可以是与爸爸妈妈一起的欢乐时光,或者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照片。
6.2 材料准备: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小相册,以便他们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家庭照片一起收藏。
6.3 视频准备:准备一段关于爸爸妈妈工作或日常生活的视频,以便在活动中播放,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爸爸妈妈。
幼儿园小班教案《爸爸妈妈和我》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学计划《爸爸妈妈和我》带反思小班教学计划《爸爸妈妈和我》包括对小班数学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让孩子们根据爸爸妈妈和宝宝的图片学习匹配相应的项目,尝试区分父母和宝宝的项目,并感知物品的大小和其他特征。
关心爸爸妈妈的情感体验,看看幼儿园班010010上对课程计划的思考。
活动目标1.尝试区分爸爸妈妈和宝宝的物品,以及物品的大小和其他特征。
2.根据爸爸妈妈和宝宝的照片学习搭配相应的物品。
3.对爸爸妈妈的情感经历有最初的兴趣。
4.指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孩子在手术时教导的习惯。
活动准备:教具:爸爸妈妈和宝宝的每张照片,三只袜子的袜子,衣服和其他衣服。
学习工具:《爸爸妈妈和我》一只手。
活动程序:1.这是谁的衣服?显示爸爸妈妈和宝宝的照片,给孩子们介绍:这是一个婴儿的家庭。
引导孩子观察并告诉谁是父亲,谁是母亲,谁是婴儿,您如何看待它。
显示衣服,裤子等的图片,请告诉孩子这些是什么?有什么区别?这是谁的衣服?你怎么知道?2,送衣服请要求孩子将所选的衣服交给父亲,母亲和婴儿,并鼓励孩子发送并说:这是父亲(母亲,孩子)的衣服。
3,儿童手术活动发送物品:请先观察父母和婴儿的标记图,然后将包装盒中的物品连接到父母和婴儿的标记。
连接:请观察孩子的照片,连接爸爸的照片和爸爸的照片,将母亲的照片与母亲的照片连接,并将婴儿的照片与婴儿的照片连接。
4,说说看让孩子们谈论他们如何将物品寄给爸爸妈妈和宝宝。
展示孩子个人的工作,请他谈谈父亲是什么,母亲是什么,婴儿是什么。
教具我准备了男女婴儿,一小把手枪和一朵花的照片,并准备了一个视频显示器。
第一部分,显示的是女孩,男孩的小宝贝的照片活动反思:在活动中,因为我详细解释了细节,所以孩子们可以从事这项工作。
今天拒绝这样做的一些孩子试图自己做。
尽管他们的作业有很多遗漏,但至少他们会这样做。
解释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小柯克:母亲,简称母亲,是一种亲戚名字,是孩子在父母一方的名字。
中班社会教案《我爱爸爸、妈妈》教案

中班社会教案《我爱爸爸、妈妈》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爱父母的理由。
2.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3.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教学准备1.打印家庭照片(每个学生一张)。
2.迎接小朋友们进入教室,并让他们坐在圆圈里。
3.抽取10个学生,让他们站起来一一介绍自己的家庭。
4.准备一些母亲节、父亲节的贺卡、棉花等手工材料。
5.准备一个PPT,用于向学生介绍幸福家庭。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进入教室,迎接小朋友们,最好伸出双手并带着笑脸。
询问小朋友今天的状态,告诉他们今天有什么特殊的活动,例如庆祝父母节或者母亲节等。
(2)老师介绍5位“家庭特别好”的学生及其家庭,每位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
(3)老师问学生们怎么形容“幸福家庭”,然后请学生们分享有关他们家庭的话题,以充分了解家庭的类型。
2. 正式教学环节(1)在教室里贴上一张大横幅,上面写着“我爱我的爸爸和妈妈——幸福家庭”。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自己爱自己的父母?并把他们的回答记录在横幅上。
(2)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让每组的学生自主创作一张贺卡,表达对家长的爱。
(3)让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贺卡带回家,向父母展示他们制作的贺卡。
3. 总结(1)回顾今天活动的主题,总结学生们所学到的幸福家庭的特征,了解幸福家庭所应有的素质,例如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爱。
(2)请学生回家时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以表达他们对他们的爱。
教学评价通过这次教学,老师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和想象,表达对家庭爱的情感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对家庭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亲情的热爱和敬重。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案《爸爸-妈妈-我》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爸爸、妈妈、我”的概念,理解家庭关系。
2. 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能力,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
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热爱家庭。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汉字:爸爸、妈妈、我。
2. 教学句子:我是爸爸的儿子(女儿),我是妈妈的儿子(女儿)。
3. 家庭关系认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爸爸、妈妈、我”的汉字和句子。
2. 教学难点:家庭关系的理解,能用语言正确描述家庭成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理解家庭关系。
2.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描述家庭成员。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热爱家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家庭成员。
2. 教授汉字“爸爸、妈妈、我”,让学生跟随老师书写,注意笔画顺序。
3. 讲解家庭关系,让学生理解爸爸、妈妈与自己的关系。
4. 练习口语表达,让学生用句子“我是爸爸的儿子(女儿),我是妈妈的儿子(女儿)”进行描述。
5.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和自己,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所学内容,并体会家庭温暖。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汉字“爸爸、妈妈、我”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对家庭关系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否能用句子正确描述家庭成员。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学生在家长面前描述家庭成员。
2. 组织家庭主题的活动,如家庭手工艺、家庭照片展示等,增进学生对家庭的感情。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家庭成员的其他成员,如“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
幼儿园识字教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幼儿园识字教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家里人有谁,自己如何称呼他们;
2、学念儿歌,愿意跟随老师边指图片边念儿歌。
活动准备: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磁性图片一套,磁铁黑板。
活动过程:
一、际“我”的照片,贴在磁铁黑板上。
师:“瞧!这是谁?(宝宝)
二、请幼儿找出爸爸、妈妈的照片贴在”我”的上方。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照片,小朋友能找到爸爸妈妈吗?”
三、请幼儿找出爸爸的爸爸、妈妈的照片贴在爸爸的上方。
师:
“爸爸的爸爸在哪里?我们把他贴在爸爸的上面;爸爸的妈妈在哪里?我们把她贴在妈妈的上面。
”
四、请幼儿找出妈妈的爸爸、妈妈的照片贴在妈妈的上方。
师问:”妈妈的爸爸在哪里?我们把他贴在妈妈的上面;妈妈的妈妈在哪里?我们把她贴在妈妈的上面。
”
五、师幼讨论,他们应该称呼什么?
师:“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呀?(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呀?(奶奶)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呀?(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呀?(外婆)”
六、教师指着图片念儿歌,幼儿学儿歌,教师指图片,幼儿也手指图片。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案《爸爸-妈妈-我》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爸爸-妈妈-我》适用年级:培智学校一年级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家庭基本成员的名称,理解爸爸、妈妈和我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地称呼家庭成员。
3.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家庭观念。
教学重点:1.家庭基本成员的名称。
2.正确地称呼家庭成员。
教学难点:1.家庭基本成员的名称的记忆。
2.正确地称呼家庭成员的语言表达。
二、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家庭基本成员的名称。
2.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正确地称呼家庭成员。
3.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准备1.图片:爸爸、妈妈、我的图片各一张。
2.实物:爸爸、妈妈、我的实物模型。
3.PPT:制作含有家庭基本成员的名称的PPT。
4.游戏材料:家庭角色扮演卡牌。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家庭基本成员的名称。
2.新课教授:通过PPT展示家庭基本成员的名称,引导学生跟读,记忆。
3.课堂练习: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正确地称呼家庭成员。
4.游戏巩固:组织学生进行家庭角色扮演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今天学到的家庭基本成员的名称,并尝试正确地称呼家庭成员。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对家庭基本成员的认识和称呼能力的掌握。
2. 角色扮演评价:在角色扮演环节,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地称呼家庭成员,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家庭基本成员名称的记忆和称呼能力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班社会教案《我的爸爸妈妈》通用

中班社会教案《我的爸爸妈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的是《幼儿园中班社会》一书,第四章“家庭”,第一节“我的爸爸妈妈”。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图片和故事,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特点,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特点。
2. 培养幼儿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特点。
难点:培养幼儿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以及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父母的图片、故事书、视频、音乐等。
2. 学具:画笔、画纸、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首儿歌《我的爸爸》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谈谈自己的爸爸。
2. 新课导入:展示父母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父母的外貌特征和工作。
3.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关于父母辛勤工作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父母的工作不易。
4. 视频观看:播放一段父母工作的视频,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父母的工作场景。
5. 小组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并讨论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6. 创作时间:让幼儿用画笔、手工材料等方式,创作一幅关于父母的画作,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7. 作品展示: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的爸爸妈妈外貌特征工作特点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父母一天的工作,并画出父母工作的场景。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父母工作的场景,可以是做饭、上班、打扫卫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故事、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幼儿认识了自己的父母,了解了父母的工作和特点。
在创作环节,幼儿积极参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幼儿表现出对父母工作的不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爸爸妈妈我
一、教材分析
《爸爸妈妈我》是实用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三课,属于第七单元“我爱我家”中的内容。
这篇课文是关于学习家庭称谓的课文:有爸爸、妈妈还有我。
要求学生认识字词“爸爸、妈妈、我”,并能认读字词;学习两个笔画“竖折弯钩”、“斜钩”,能够看图说“妈妈爱我,我爱妈妈。
”、“爸爸爱我,我爱爸爸。
”,知道爸爸、妈妈的性别,知道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并学习儿歌《我的好妈妈(爸爸)》。
这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A组 1.说出自己的家人,知道爸爸、妈妈是家中一员。
2.能够认读字卡“爸爸”、“妈妈”、“我”。
3.知道爸爸、妈妈的性别。
B组 1.说出自己的家人,知道爸爸.妈妈是家中一员。
2.能够认读字卡“爸爸”、“妈妈”、“我”。
3.知道爸爸、妈妈的性别。
C组 1.在帮助下说出自己的家人,知道爸爸、妈妈是家中一员。
2.能够在帮助下认读字卡“爸爸”、“妈妈”、“我”。
3.了解爸爸、妈妈的性别。
教学准备:
1.音乐《我爱爸爸妈妈》
2.李晟源同学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那么今天老师这儿有一张照片,请小朋友们来看看,这是谁?
1.出示一个学生的全家福。
2.提问:这是谁的一家。
3.老师介绍:李晟源,爸爸,妈妈。
二、教学“爸爸”:
1.你们自己家里有哪些人呢?
说说自己家里有哪些家人。
(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
2.指着李晟源的父亲,提问:“这是谁。
”
3.你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爸爸是男的还是女的。
(A、B学生自己说,C跟说“爸爸是男的”)
三、认读字卡:
大家说的都非常棒,我们一起来认一认“爸爸”这两个字。
1.出示字卡“爸爸”。
2.老师示范认读。
3.老师带领学生读一读。
4.每个学生轮流练习读一读。
5.个别学生读一读。
6.生将字卡相对应的贴在爸爸身上。
(C贴一贴,A、B评价)
7.老师评价。
四、教学“妈妈”
1. 家中除了爸爸,还有什么家人。
2.出示妈妈照片,提问:“这是谁?”
3.师:妈妈也是我们的家人。
4.请指出自己的妈妈。
5.你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6.妈妈是男的还是女的。
(A、B学生自己说,C跟说“妈妈是女的”)
五、认读字卡:
那么“妈妈”两个字是怎么样的呢?
1.出示字卡“妈妈”
2.老师示范认读。
3.老师带领学生读一读。
4.每个学生轮流练习读一读。
5. 个别学生读一读。
6.将字卡相对应的贴在妈妈身上。
(C贴一贴,A、B评价)
7.老师评价。
六、教学“我”
1. 家中除了爸爸、妈妈,还有什么人呀?
2.出示照片,提问:“这是谁?”
3.师:“我”也是的家里的一员。
4.请指出自己。
5.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揭题:第13课爸爸妈妈我
七、总结
1.再读字卡(读一读、找一找、连一连)
师小结: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记着今天在课堂上对自己爸爸妈妈所说的和想对爸爸妈妈做的,回家都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出来和做出来。
作业:
1.读词语
2.说出来:回家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ABC)
3.做出来: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来表达对他们的爱(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