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主要模式及推广措施

合集下载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耕地面积中,干旱、半干旱面积很大,干旱面积约占7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1.9%,其中北方旱地面积5300万公顷。

水资源分布不均,严重制约着农业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加速推广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主要包括保护性耕作技术、深耕、深松以及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等。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指以保护农田表面土壤为目的,采用机械化耕作手段,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机械化作业方式。

它包括: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技术、沟垄种植、水平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等。

其效果一是可以减小因耕翻次数多而造成的对土壤表面覆盖的破坏,提高土壤抗风蚀、水蚀的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农田改造,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流失。

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技术包括免耕、覆盖、深施化肥和精密播种四个主要环节,还可将破茬开沟、分草防堵、播后覆土、镇压等作业一并完成。

这项技术由免耕覆盖种植技术、机械使用技术以及相应配套管理技术综合组成,包括了小麦的收获、秸秆和残茬处理、未耕地上的破茬开沟、深施化肥、种子处理、精密播种、灌水浇地、化学除草和病虫草害防治一整套的技术内容。

深耕翻技术采用深耕机械作业,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增强土壤对降水吸收速度和蓄纳能力,避免产生地表径流;同时深耕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深松耕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深耕翻所造成的土壤水分的大量损失,不破坏土层表面的覆盖物,从而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以及抗风蚀和雨水冲刷的能力。

沟垄种植法将作物种植在沟底,相当于抗旱深种,同时垄沟可大量蓄水,防止或减少地表径流。

水平等高耕作是在坡地上沿水平线进行等高线作业,与顺坡作业相比可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速度。

等高沟垄耕作是在水平等高耕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耕作措施,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形成沟垄种植,增加受雨面积,减少单位面积雨水打击强度,有效防止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

机械化旱作农业的现实选择与技术措施

机械化旱作农业的现实选择与技术措施

旱 、 薄 的 自然劣 势 , 过 配 套 的 机械 化 作业 , 效地 改 瘠 通 有 善 干 旱 区作 物 生长 环 境 , 高 作 物 对 水 肥 的 利用 率 。其 提
实 施 目的体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一方 面 是 依 靠 机 械 化 改善 劳
式 将 阜新 确 定为 资 源 枯 竭 型 城 市 经济 转 型试 点 市 , 将 并
多压 力。而且 , 9 9 以 来连 续 严 重旱 灾 , 使 农村 返 贫 19 年 致 人 口随 之 大 增 , 0 0 2 0 年全 市农 民人 均 收 入 只有 1 5 元 , 8 0 为 辽 宁 省 农 民人 均 收 入 的 4 %。对 此 , 0 1 国务 院 正 5 2 0年
33 适 度 镇 压 .
根 据 土 壤 墒 情 ,在 耕 后 播 前 采用 滚 筒 式 镇 压 器 进 行
根 据 土壤 相 对 含 水量 的高 低决 定镇 压 的重 量 , 土壤 若 含水量相对 高, 则镇 压 要 轻 一 些 , 则 要 重 一 些 。重 量 的 否
适 度 镇 压 , 土 壤 上 实 下 虚 , 少 气 态 水 分 蒸 发 , 动 耕 使 减 调
播种, 用化 学 方 式 控 制杂 草 和 病 虫害 ”的机 械 化保 护性 耕 作 技 术 。 项 技 术 一 经 推 广, 显 示 出强 大 的发 展 后 劲 , 该 便 成 为 阜新 地 区多 数 农 民认可 的 抗 旱保 产 旱 作农 业 技 术 。
型 拖 拉 机 配 带 秸 秆 粉 碎 还 田机 , 摘 穗 后 的 玉 米 在 站 立 将
浅一 致 , 距 、 距均 匀 , 行 株 又可适 期 播 种 , 充 分 利用 光 、 能 热 、 资 源 , 挥 作 物 群 体结 构 优 势 , 保 苗全 苗 旺 。 水 发 确

北方地区机械化旱作技术模式及推广工作探究

北方地区机械化旱作技术模式及推广工作探究

北方地区机械化旱作技术模式及推广工作探究山东是我国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但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发育。

本文立足于旱作农业特别是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作用及模式分析,对技术推广应用进行了探究。

标签:机械化作业;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山东是我国农业大省,但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江河湖水系发育较差,缺少充足灌溉水源,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年降雨量都在800mm以下,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依赖于旱作技术的进步。

同时,农业种植区以平原、丘陵地形为主,适宜大规模机械作业。

因此,有必要立足于区位自然条件,积极开展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1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作用及模式1.1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作用。

基于山东等我国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和特点,在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中,重点应放在天然降水蓄留和使用率提升上,减少土壤的自然水分蒸发。

推广应用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蓄积降水、防止旱涝灾害。

通过机械化深松、深耕作业,减少耕作次数,实现松土、翻土、耙土、旋土和碎茬结合,提升土壤蓄积自然降水功能,通过减少耕作次数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

同时,还能蓄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问题。

二是精细耕作,提升作业目的性。

机械化旱作可以根据土壤墒情分析和种植需要,有针对性的确定耕作深度、播种量、播种深度,并根据作业生长状况确定施肥时机、深度、数量和位置,提升种植目的性和精准性,确保在旱作地区最充分的接纳和使用降水及土壤养分。

三是节水种植,确保农作物生长水分需求。

旱作农业技术的一大特点,是根据土壤墒情,精准确定作业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实际,相比传统粗放式种植可节水30%以上,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进行定量水肥供应,提升作业生长质量。

四是促进生长,提升农作物产量。

机械化旱作技术将农作物生长技术和工程技术结合,通过打破土壤犁底层方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对耕作层的水分、气体和热量情况进行协调,更好地保存土壤中的腐殖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更好地生长。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有机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农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

而有机旱作农业则是在旱地条件下实施有机种植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核心理念是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保持土壤健康和生态平衡。

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的今天,有机旱作农业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在当今社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有机旱作农业正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分析有机旱作农业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其核心要素包括什么内容,以及针对不同要素所需的土壤保护、植物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措施,从而全面了解这一农业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关键技术。

研究的目的还包括探讨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前景,分析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农业农村部门和农民提供可行的发展建议和政策支持。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可以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保护环境和资源,以及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有机旱作农业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环境:有机农业相较于传统农业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用有机耕作和无农药的方法,减少了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有助于减缓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

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可以提高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也有利于农业产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

3. 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有机旱作农业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耐心投入,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创造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科学中的机械化农业技术

农业科学中的机械化农业技术

农业科学中的机械化农业技术机械化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械化农业技术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

机械化农业技术的分类机械化农业技术包括耕作、种植、灌溉、施肥、植保、收割、加工等多个环节。

耕作环节的机械化耕作环节的机械化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种植准备等工作。

通过利用拖拉机、旋耕机、耙地机等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结构,为种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种植环节的机械化种植环节的机械化主要包括种子处理、播种、移栽等工作。

通过使用播种机、移栽机等机械设备,可以实现种子的精确播种和移栽,提高发芽率和成活率。

灌溉环节的机械化灌溉环节的机械化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灌溉设备的应用。

通过利用喷灌、滴灌、微灌等灌溉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的精准管理,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施肥环节的机械化施肥环节的机械化主要包括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

通过使用施肥机、撒肥机等机械设备,可以实现化肥和有机肥的精确施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植保环节的机械化植保环节的机械化主要包括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通过利用喷雾机、无人机等植保设备,可以实现高效、低毒、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提高农产品质量。

收割环节的机械化收割环节的机械化主要包括农作物的收割、脱粒、清选等工作。

通过使用收割机、脱粒机等机械设备,可以提高收割效率,减少损失,提高农产品产量。

加工环节的机械化加工环节的机械化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加工和处理工作。

通过使用加工设备,如粮食烘干机、农产品分级机等,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机械化农业技术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广和应用机械化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RS)的一种新型农业管理方法。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摘要】有机旱作农业是一种集有机农业和旱作农业于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

本文从有机农业的定义、旱作农业的特点和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性,引出了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土壤管理技术、水资源管理技术、植物保护措施以及科学种植技术。

结合这些方面,文章探讨了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前景、推广意义和可持续发展性。

通过掌握这些技术和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节约水资源、减少农药使用,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旱作农业不仅是一种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有机旱作农业、核心要素、土壤管理、水资源管理、植物保护、科学种植技术、发展前景、推广意义、可持续发展性。

1. 引言1.1 有机农业的定义有机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宗旨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倡导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原则。

有机农业主张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和生长调节剂,倡导以有机肥料、绿色植物保护剂和生物制剂替代化学农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作物抗逆性,达到环境友好、健康安全的生产目的。

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民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农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有机农业的推广和应用,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1.2 旱作农业的特点旱作农业是指在缺水条件下进行农作物种植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耐旱性强:旱作农业的农作物通常具有较强的耐旱性,能够在干旱的条件下生长,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

2. 适应性强:旱作农业的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不利的生长条件下继续生长并产出丰收。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及其技术措施有机旱作农业是一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是在适应干旱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和生产效率。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和技术措施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管理1. 合理施肥:有机旱作农业注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施用有机肥、绿肥和微生物肥料,并避免过量使用化学肥料,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

2. 耕作管理:采取保护耕作措施,减少耕作次数,减轻土壤的压实和侵蚀,有助于保持水分和养分,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 种植轮作:有机旱作农业推行多样化种植,避免单一作物的连续种植,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率。

二、水资源管理1. 高效利用水资源:通过建立集雨系统、开展水肥一体化、采用滴灌和雨水灌溉等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灌溉用水量。

2. 保护水源环境:有机旱作农业推行农田水利综合治理,保护水源环境,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改善水质,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三、作物培育1. 选择抗旱品种:有机旱作农业选育耐旱重点和市场优势的品种,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和产量。

2. 合理管理作物密度:控制作物密度,采取适当的间作、套种或双作措施,增加地上部分积草量,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水分的流失。

四、有机防控1. 生物防治:有机旱作农业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生物资源,减少农药使用,防治病虫害,保护生态平衡。

2. 良好管理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农田杂草,改良生长环境,减少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

五、科技支持1. 技术培训:有机旱作农业积极引进和培训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2. 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

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要素和技术措施是有机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至关重要。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浅析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浅析

( )机械播种 。用 机械播种作业 ,不仅效率 高 、人力 I 投入少 、抢农时 、不打 乱七壤结 构 、能保墒抗旱 ,而且行距 相等 、株距均匀 、深度 r 致 、发芽率高 、节约 种子 、群体结 一
构合理 。据统计 ,机播 小麦 市约种子 约 增产 1 9 5公斤 / 6 公顷。 ( 8)连片耕作 、农机 农艺相结 合。旱作农 、 术 要 j 技
机 械化旱作农业实质是以机械为龙头 ,住旱作农 业的基 础上输 入机 械化工 程措 施 其主要 l 采用平 r 整地 、蓄水保 丌 墒 、培肥地力 、 水灌 溉 以及综合件 配套耕作技术等 为主的 机械化工程措施 ¨J 丁程建设 、机 械作业 、生物措施 和现 集 代农 艺为一体 。是农业 系统工程 的 一 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 个 模式 的旱作农业都是 围绕多蓄水 、保住 水 、用 好水丌展多项 农艺措施 的 理 沧和实践证 明,旱作农业 只有在投入机械化 措施之后 ,农 艺水平才 能有质的提高 。蓄水 、保水 、用水的 效果才能 为之一新。 2 .机械化旱作 农业的耕作栽培技术 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必须有先进 的科学 的耕作栽培 方法 作保证 根据 多年 的探 索 与实践来看 ,山西省机械化旱作农
米~ 厘 蓄 能力 0 毫米一 0 米, 1 蓄 3 米, 水 达2 l 3 毫 每 公顷 圜 O 0 0
维普资讯
干旱 山区推广机械化保 护性耕 作技术之策
口 慕建新
近年来 ,柳林县委 、县政府认 真贯 彻落实中央 l 号文件 精神 ,把 “ 多予 、少取 、放活 ”和 “ 两减免 、三 补贴”作为 兴农 、护农的重要措施 ,把大 力推进 机械化保护性耕 作项 目 建设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大事来 抓 ,制定 和实施 了许多行 之有效 的发展之策 ,使机 械化保护性耕作技 术得到 了快速健 康 的发展 。经过 多年来 的努力 ,机械化保护 性耕作技 术的实 施 面积 口益扩大。20 0 5年虽然遭受 了旱灾 、虫灾 等多种 自然 灾害 ,但 机械化保护性耕 作项 目区粮食 仍然获得 了较好 的收 成 ,显示了其极 强的抗旱能力 和增 产效果 。玉米平均 产量仍 达到 485公 斤 / 4 公顷 ,比传统耕作 增产 1 %,每 l 顷降 8 公 低成本 3 5元 ;谷子 平均产 量为 42 5公斤 / 顷 ,大豆平 1 1 公 均产量 为 230公斤 / 顷 ,分 别 比传统 耕作 的同类作 物增 4 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省份 , 但江湖水 系发育差, 缺少灌溉条件 , 旱情 比较严重 ; 主要农区的 年 降雨量仅 4 0 0 — 7 5 0 m m,西部 地 区只有 4 0 0 — 4 5 0 m m, 且集中在八、 九月份 。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严重 不足, 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受干旱灾害的影
1 . 2 精细农 业 , 准时精 确
抗旱播种技术实现开沟、分层深施肥 、播种 、 覆 土、 镇压连续封闭作业 , 保证全苗、 壮苗。
机械化旱作农业可根据犁底层位置确定深松深
度、 播种量和播种深度 , 根据作物生育情况确定施肥 量、 施肥深度和施肥位置 , 保证实施旱作农业技术措
是早播抢播 。在保证躲过终霜期的前提下 , 抓 住土壤返浆湿润期尽量提早播种 ,保证作物早 出苗、

早生根 , 小苗利用土壤深层水分 , 在“ 卡脖旱 ” 时增强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8 — 1 2 作者简介 : 孙征权 ( 1 9 7 3 一) , 男, 研 究 员级 高级 工程师 , 硕士, 从事农机新机具、 新技术的试验 、 示 范与推 广工作 。
抗 旱 能力 。
机在有玉米秸秆和根茬覆盖的地表一次完成种床清 理、 开沟破茬 、 侧深施肥 、 精量播种 和覆 土镇 压等耕
作, 提 高抗 旱 能力 。 2 . 3 机械镇 压保 墒提 墒 技术
且耗油量减少 1 O %, 每6 6 7 m z 机耕费降低 2 ~ 3 元, 每 6 6 7 m 。 作物机耕费投人最少降低 6 元。
1 机械化旱作农 业技术 的作 用
1 . 1 深松蓄水 。 抗旱防涝 建立以机械深松、 深耕为主体 , 少耕 为原则 , 松、
以机械深松为主体 , 少耕为原则 , 结合耙 、 旋、 碎
茬、 镇压 等项 机械 整地 技术 。 深松 深 度在 2 5 ~ 3 5 c m 以
翻、 耙、 旋、 碎茬相结合的土壤轮耕制度 , 构建 “ 土壤水 库” 的蓄水构造 , 打破犁底层 、 加深耕作层 、 使耕层虚 实并存 , 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 、 提墒供水能力 , 改善 土壤 理化 性能 。 同时 , 此法 可及 时纳 住天然 降水 , 避 免
施的时间性和精确性 ,提高旱作农业的精细化水平。
掌握最佳的蓄水保墒时机进行耕整地 , 确保旱作地区 的有限降水能够被充分的接纳和最大限度的利用 。
1 。 3 节 约用 水 。 抗 旱保 苗
根据土壤墒情定点定量地提供作物生长所需水 量, 提高水利用率 , 约 比人工作业节水 1 / 4 。 合理地利 用水资源 , 对作物实行科学定量的水 、 肥供应 , 为作物 生长创造 良 好条件 , 确保出苗。
促进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密切结合 .打破犁底 层 ,创造虚实并存 的土壤团粒结构 ,协调耕层中水 、 气、 热状况 , 保存 和积累腐殖质 , 培肥地力 , 促进作物 根 系生 长 . 为 作物 的生 长创 造 良好 的土壤 环境 。
2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模式
2 . 1 以深 松 为主体 的 蓄水保 墒 耕作 技术

二是滤水机播 。当土壤墒情不能保证 出苗时 , 采 取滤水机播 的方法保证出全苗、 壮苗。
6 8
农 业科 技 与装备
2 0 1 6年 9月
三是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 玉米收获后播种前对
机械标准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化肥 、种子利 , 直接用免耕播种
地表径流 。 防止或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 , 保护生态农 业, 防止因植被破坏造成的洪涝灾害 , 提高抵御 自 然
灾 害的 能力 。
上, 打破犁底层 , 加深耕作层 , 创造虚实并存的土壤团 粒结构 , 做到虚部蓄水保墒 , 实部提墒供水 。 深松耕法
的贮 水 深度 在 1 1 0 1 5 0 c m, 贮 水 容量 增 加 1 5 %左 右 , 而封 闭 犁底层 的贮 水深 度 仅为 6 0 c m。经过 深松 的地 块无 明水 , 无 径流 , 最 大 限度 地利 用好 天 然 降水 , 保 证 农作 物 正常生 长 。 2 . 2 机械 抗 旱播 种技 术
第9 期 总第 2 6 7 期
2 0 1 6年 9月
农 业科技 与 装备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c e &Te c hno l of f v a n d Eq u i p me nt
No . 9 T O t a l No . 2 6 7
S e D. 2 01 6
1 . 4 促 进生 长 。 增 产 增收
响, 农作物单产不高 , 总产不稳 , 极大地影响全省农业
生产的发展。 现阶段全省农业生产的重点是蓄住天然降水 , 提
高天然降水利用率 , 减少土壤水分散失。多年 的生产 实践表明, 黑龙江省传统的垄平结合耕作方式存在土
壤水分损失大 、 供水效果差 、 机具配套数量多的问题 , 多次作业引起的风蚀使土壤形成 了厚厚的犁底层。 为 解决此问题 . 黑龙省经过多年的研究 . 探索节水 、 蓄水 机械化综合抗旱技术体系 , 并大范围推广应用。
机械化旱作农 业技术 的主要模式及推广措 施
孙 征 权
(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 哈 尔滨 1 5 0 0 0 1 )
摘要 : 根据黑龙江省的气候 和耕地特点 , 探索适合 当时生产实际的节水 、 蓄水机械化综合抗旱技术体 系。 介 绍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 的主要模式 , 探讨加大相关技术推广力度的有效措施 , 为促 进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旱作农业 ; 机械化 ; 深松 ; 节水 中图分类号 : S 1 5 7 . 4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1 1 6 1 ( 2 0 1 6 ) 0 9 — 0 0 6 7 — 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