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前6章笔记
中国美术史学习笔记整理(完整版)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美术名词解释: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黑陶:黑陶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代表成就之一,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透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
其中最代表的是人面鱼纹彩陶。
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
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
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C型玉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
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沟,;龙首作猪嘴形。
长吻修目。
是目前发现体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舞蹈彩陶盆中国原始美术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的杰作。
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
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
第二章先秦美术名词解释: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课程简介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以下就是橙子整理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1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中 国美术史重点笔记

中国美术史重点笔记中国美术史是一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各个阶段。
下面为您梳理中国美术史的一些重点内容。
远古时期,陶器的出现是一大重要标志。
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以其精美的图案和多样的造型引人注目。
半坡类型的彩陶常见鱼纹,而庙底沟类型则多为花瓣纹。
这些彩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当时人们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体现。
先秦时期,青铜器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商代青铜器造型庄重、神秘,常以饕餮纹等兽面纹为主要装饰,体现出统治阶层的权威和力量。
到了周代,青铜器的风格逐渐变得简洁、典雅,纹饰也更加规整。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仅是实用的礼器,也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观念的象征。
秦汉时期,雕塑艺术取得了显著成就。
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生动地再现了秦军的威武雄壮。
这些兵马俑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展现了高超的雕塑技艺。
汉代的石雕,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采用了“因势象形”的手法,古朴雄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开始走向自觉。
顾恺之是这一时期的杰出画家,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其作品《洛神赋图》线条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富有神韵。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石窟壁画和雕塑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融合了中外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隋唐时期是中国美术的鼎盛时期。
在绘画方面,阎立本的人物画严谨写实,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更是开创了新的画风。
山水画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成熟,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独立山水画。
此外,隋唐的雕塑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宏伟壮观,展现了唐代雕塑的雄浑大气。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迅猛。
荆浩、关仝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则是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
北宋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是风俗画的杰作。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十分出色,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工整细腻,独具一格。
元代,文人画成为主流。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学史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而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审美意识分散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集中于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表现为两个系列:形象的系列和范畴的系列。
审美意识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
“道”中心范畴,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自己运动,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气”,万物之本,道包含气、象,万物都包含阴阳对立面,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包含了有和无,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界定了美,区别了美和善,对立了美和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
“味”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提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的审美标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和徼相对,徼意为边界,体现道的规定性和有界限性。
徼和妙同属于玄。
老子否定美,却并不否定妙。
“妙”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涤除玄鉴”涤除指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指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一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015简答题考题】老子又称大道为“大象”,他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概括“道”的形象特点,并指出“道”既是“无”,又是“有”,是“无”、“有”二者的统一,也即是说“道”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美学上的重要启迪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有点类似宗教境界,但不是宗教境界。
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他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对象,也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而是理性直觉或者说悟性所把握的对象。
第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推崇的艺术范畴——“意象”说、“意境”说的哲学基础。
另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第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是“无”,但它是由“有”升华、转化而来的;是“大”,但它是由“小”积累而来的;是“朴”,但是由“华”锻造而来的;是“拙”,但是由“巧”转化而来的。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对“道”的静态的描绘。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016名解考题预测】老子在许多地方对“美”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他在这里所揭露批判的“美言”就是漂亮的谎话,他本是伪,因为用漂亮的外衣装裹,而能让人上当受骗。
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美,而只是反对充当漂亮外衣的虚伪的“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已经把美当作形式来使用了。
他把美看作是形式,应该说在先秦具有积极意义,美本具有很强的形式意义。
美之独立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
从老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地注重形式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也可看出诗人及诵诗人之志。
群,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怨,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表示一种否定性的情感,意义:1 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统一起来。
2强调诗人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而把握住了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节孔子论“大”内容:首先是一个道德范畴。
大所指对象不能引起主体对于自身力量的崇高感,只有一种敬畏之情,而且伴随一种神秘感。
第五节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内容: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带有选择性,自然美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
后代由此形成“比德”理论。
自然美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思想、联想、想象的成分,也就是包含有意识形态的成分。
第六节墨子的“非乐”内容:统治者喜好音乐,会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加重人民负担,衣食不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的灭亡。
也否定文采美饰。
意义:维护劳动人民意义,值得肯定。
但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加以否定式错误的。
也包含有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思想。
第七节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内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这个等级,他的人格美就能对社会风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有共同的感觉器官,所以有共同的美感;人的心也是相同的,人对理义必定有相同的爱好。
乐的本质是对仁义等道德的爱好,乐就是从对仁义的爱好中产生的。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艺术起源论。
第三章《易传》的美学第一节《易传》和《易》象内容:《系辞传》认为,整个《易经》都是象,都是以形象来表明义理。
《系辞传》所说的象,当然不等于是审美形象。
但是,可以通向审美形象。
三点根据:1 《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
”《易》象是天地万物形象的模拟、写照、反映。
艺术形象也是。
不同在于前者的反映不一定是审美的,而艺术形象必须是审美的反映。
2 《易》象是以形象来说明义理,艺术形象则是以形象来表达情意。
形象变了,情意也变了。
3《易经》有一些爻辞,本身就是诗歌,赋比兴三体都有。
第二节立象以尽意内容:和观物取象一样是象的重要规定。
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这两个命题连在一起,包含了这样一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得清楚充分。
特点: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
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识深远的,幽隐的。
第三节观物取象内容:1 说明了《易》象的来源。
是圣人根据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
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2说明《易》象的产生,是一个认识,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3观物的方式。
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不能局限于某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第四节《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内容:1 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
壮美和优美。
或者叫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可以偏盛,但不可偏废。
2易传“通变成文”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观。
3“知几其神”的思想引发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神是宇宙万物的微妙变化的规律。
4修辞立诚的思想引发了关于诗品和人品的统一观。
第五节赋比兴的美学本义内容:是对“立象以尽意”的展开。
涉及审美意象又以何种方式感发读者。
涉及审美意象产生的方式与结构特点。
这种审美特点,在于重视内心的感发。
第四章《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第一节《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第二节《管子》四篇论“气”内容:精气说:道就是气,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
物之精“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精气客观存在,人们不能阻止它的运动,也不能消灭它。
人是由气产生的,人的精神也是由气产生的。
一个人所有的精气越多,它的生命力也就越高。
人心保持虚静,外界的灵气就能进入体内,并且在体内安定下来,不会散失。
第三节《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含义:虚,就是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也就是无己。
静,就是保持心的安静、平静。
一就是一意专心。
只有做到“虚一而静”,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你面前呈现出来。
意义: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
“洁其宫”是为了“开其门”。
“非所设”,就是不受主观成见支配。
“非所取”,就是不受主观欲念支配。
主张感外物而后应,缘物理而后动。
“舍己而以物为法”。
同精气说联系在一起。
作为后人解释艺术创作中灵感现象的一种理论依据。
第四节孟子的养气说内容:在《管子》影响下提出来的。
是一种修养方法。
不是管子中的物质性的精气,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力量,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主观心理状态。
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
道是仁义之道。
第五章庄子的美学第一节庄子的人性格、情趣和著作第二节庄子论自由和美(一)内容: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对于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修养过程:外天下,排除掉对世事的思虑;外物,抛弃贫富的是等各种计较;外生,把生死置之度外。
然后就能朝彻,使自己的心境如初生的太阳那样清明洞彻。
然后就能见独,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这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称之为心斋或者坐忘。
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
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厉害观念。
评价:走向宿命论。
人在自己意识中取消一切差别,人就解脱了,也就自由了。
在精神生活中,借助心斋坐忘,获得一种虚假的自由。
合理性: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则可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某种意义上的审美主体的发现)。
第三节庄子论自由和美(二)内容:庄子的寓言故事,特别是庖丁解牛,表明人们在劳动创造的实践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使用了“神”的概念。
指记忆上所达到的一种神化的境界,就是对于寓言故事所描绘的创造的自由的一种概括。
(庄子本人对此并无美学的规定,但是应用广泛)第四节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内容: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庄子把他的相对主义美丑观和“气化”理论联系。
美丑的本质都是气。
美丑所以能互相转化,不仅在于人们的好恶不同,更根本的是在于美丑本质上是相同的,本质是气。
评价: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他能充分表现了宇宙一体运化的生命力,那么臭也可被人喜爱,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第五节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盎(ang)大瘿(ying)含义:人的外形整齐、匀称、美观并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人的内在的德,内在的精神面貌。
人的外貌的奇丑,反而可以更有力地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意义: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
第六节庄子论“象罔”含义:1 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较言辨(概念、逻辑)更为优越。
2 但是这个形象,并不单是有形的形象,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
意义:老庄的这个丝线,是意境说的最早源头。
第六章荀子的美学第一节荀子的哲学和美学荀子的哲学,主要是关于无人关系的论述以及其中的认识论思想,对美学史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无人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1自然界没有意志,没有目的,但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
2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以上两个方面就是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
影响:一方面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有神论、目的论和天人感应论。
一方面又批判了庄子一派所谓“勿以人为天”、“勿以人灭天”之类的宿命论。
这个命题对于后来美学家正确地理解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艺术和现实的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荀子肯定人具有认识的能力,肯定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人的认识要依赖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比起器官来,“心”在认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它在审美感受中起着统帅的作用。
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对后代美学家研究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虚壹而静”是管子学派提出的认识论命题,虚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即不已有的知识来妨碍将要接受的知识。
“壹”不要以为兼知多种事物而妨碍对这一事物的专心研究。
静,不要用一些胡思乱想来妨碍正常的认识活动第二节荀子论化性起伪而成美含义:人的美,不在外表容貌,而在于内涵的品德学问。
伪,指人为,是与自然相对待而言的。
要把性与伪分开。
性是自然产生,而道德学问等等则是人为的。
“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所以荀子十分强调“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也就是强调后天的道德学问的修养。
这就是所谓化性而起伪。
人的美起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改造,因而人的美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