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二)
《中国美学史》第二章 春秋战国美学

第一节 春秋战国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春秋战国美学的时空范围
– 从周王室东迁(公元前770年)到秦王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的约550年间,是一个制度大 变更时期。西周分封制到秦朝大一统郡县制的变动,使周礼为基础的美学变成以秦朝礼法为 基础的美学。春秋伊始,王权衰微,礼崩乐坏,僭越频繁,争战和兼并不断发生。在春秋时 代的140多国中,先后有齐、晋、楚、秦、吴、越凭借着国富兵强取得霸主地位。到战国中 后期,除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之外,其他国家都不复存在。诸侯国之间的势 力更替形成了不同的美学空间,最后在秦的大一统下形成了新的政治制度美学。
– 王室衰微、诸侯战乱、民族融合导致的是周代知识分子流落民间。从“学在官府”到“官师 分离”,导致了士人群体的崛起。知识权利的下移,致使私学兴盛,讲学论政现象蔚然成风。 私学的兴盛,导致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儒家起于鲁,墨家始于宋,道家源于楚,法家 发于三晋、盛行于秦,阴阳家齐国较多,纵横家出于周、卫。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也大 量地从社会上笼络人才,贵族和庶人之间的分界线逐渐消弭。一些受过教育和有才干的庶人 或进入政坛,成为各诸侯大夫的家臣、食客、谋士,或成为特立独行的隐士、侠士等。在士 人阶层的兴起过程中,新的士人美学产生了。
–
– –
一、春秋战国美学的时空范围
二、春秋战国美学的演进逻辑 三、春秋战国美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儒家美学思想
– 一、儒家美学概述
–
– – –
二、孔子美学
三、孟子美学 四、荀子美学 五、《易传》美学思想
目录
第三节 道家美学思想
– 一、道家美学概述
– 二、老子美学 – 三、庄子美学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课程简介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
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
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
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
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
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中国美学史大纲 庄子的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庄子的美学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这些讨论,在美学史上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另一方面,庄子在“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中关于创造的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
这两个方面,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因为“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对于一个自然物或一件艺术品,人们最看重的并不是他们的“美”或“丑”,而是他是否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
庄子通过对于一大批兀者、支离者的描绘,指出人的外貌奇丑可以更有力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在庄子这一思想的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在艺术史上则出现了整整一个系列的奇特的审美形象。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
)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
一、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1、著作:《庄子》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是王夫之从《庄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考证的2、性格与情趣:(1)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2)庄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诗人(3)庄子不仅善于抒情,还善于写生总结:庄子的美学是和庄子的哲学紧密联系着的,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二、庄子论自由和美1、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中国美学史》第二章 春秋战国美学

第二节 儒家美学思想
一、儒家美学概述
– 孔子作为儒家美学思想的开创人,从时代精神对礼乐文化进行了新的解释,对美善关系、文 质关系、诗乐艺术的情感特征与道德人格的关系以及生命审美境界等美学问题进行了理论化 阐述。孔子之后,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对诗乐艺术中的情感因素进行了理论高扬。在上博简 《孔子诗论》中,孔子及其弟子对《诗》的评论,充分注意到了《诗》中作品本身所蕴含的 情感性特征。“诗无隐志,乐无隐情”观念的提出是对《尚书·舜典》“诗言志”美学理论 的推进;在《性自命出》等郭店楚简中,孔门弟子开始立足人性论,较为深入地思考了礼乐 制度和和人之性情的内在关联。《性自命出》的美学思想在《荀子·乐论》《乐记》中得到 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发展。儒家美学思想发展到孟子那里,开始偏向于发掘人性结构中性、 情、气关系并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个体人格美的系统探讨。战国后期,随着个体感性 欲望的发展,如何既肯定人的合理的情欲要求,又使其纳入到整个统治秩序之中,成为荀子 美学思想关注的要点。荀子立足于人性恶的经验层面,主张通过礼乐制度来化性起伪,从而 把人的情感满足纳入到政治制度的规范之中。《易传》美学吸纳了道家宇宙论观念,对儒家 思想的天道观进行了论述,从而为儒家思想确立了一种宇宙论根据。《易传》哲学揭示的天 地创生、变易的生命精神,为儒家人格精神、中国艺术精神奠定了形而上的根据。
孔子
孔子确立仁学作为自己的思想主题,主要目的是 试图去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以“仁” 释“礼”就是不再把礼乐制度视为一种外在的强 制或虚华的形式,而是把它看成是“仁”的必然 要求。仁与礼乐制度在孔子那里呈现为一种相互 生发的关系。一方面,礼乐制度奠基在仁的情感 根基之上,是仁的显发;另一方面,人对礼乐制 度的学习又有利于仁的内心修养。可以说,孔子 的美学思想正是在仁与礼乐制度的相互关系中酝 酿出来的。所以,孔子对包括诗、乐、礼等在内 的礼乐制度的评价既看重其包含的人性情感要求, 又看重其对于成就一个君子仁人的道德要求。同 样,孔子对仁的体验之乐中,既包含了对感性情 感之美的注重,又包含了对道德情感之善的关切。 在这种总体性视野下,孔子展开了关于诗乐艺术、 人格美、人生之乐的境界等方面的美学论述。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和美学活动的学术领域。
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美学思想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包括孔子、荀子、老子等的对美的观念和审美理论
2. 儒家美学:重视道德和伦理,强调美的实践和修养,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3.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自由,追求无为而治的审美观念
4. 墨家美学:强调公平和利益最大化的审美观念
5. 士人文化中的美学:包括诗、书、礼乐等艺术形式的美学思想
第二部分:中世纪中国美学思想
1. 隋唐宋元时期的诗词美学:包括豪放派、婉约派、河洛派等不同的诗风和审美观念
2. 唐宋时期的绘画美学:探讨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3. 元明时期的杂剧美学:关注戏剧、舞蹈和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
4. 中国佛教美学:研究佛教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美学思想
1. 清代以后的文人美学:探讨清代以后文人对美的理解和创作实践
2.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美学的新思潮和美学理论体系
3. 中国当代美学:关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和变革,包括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吸收和融合
第四部分:中国美学活动与实践
1. 中国艺术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各类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观念
2. 中国建筑美学:探讨中国古代和现代建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3. 中国园林美学:研究中国园林的美学原则和设计理念
4. 中国电影美学:关注中国电影的美学发展和特点
以上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该大纲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研究重点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扩展。
中国美学史大纲 唐五代书画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唐五代书画美学唐五代最重要的书法美学著作是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瑾(guan 四声)的《书断》、《书议》、《文字论》。
唐五代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荆浩的《笔法记》。
在这些著作中,包含着有关审美意象、审美创造、审美欣赏的很多宝贵的思想。
在审美意象方面,唐五代书画美学家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等命题,从而把“意象”和“气”这两个范畴联系了起来。
他们认为,书法和绘画的意象应该表现宇宙的生气,做到“气质俱盛”。
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就称之为“真”,或称之为“自然”。
所以,“真”或“自然”,乃是“意象”和“气”的统一。
在荆浩提出的“绘画六要”中,用“景”代替了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二“景”就是“真”,就是“自然”。
由“应物象形”到“景”的推移,同唐五代诗歌美学中“象”的范畴向“境”的范畴推移,是属于同一个思想进程,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的诞生。
在审美创造方面,唐五代美学家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删拔大要、凝想形物”等命题。
这些命题显示出,唐五代美学家力图通过审美主客体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进一步解释审美意象产生的奥秘。
在审美欣赏方面,唐五代美学家提出了“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命题。
这个命题,对于绘画欣赏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概括,再一次显示了老庄哲学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在这里是欣赏心理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一、“同自然之妙有”1、魏晋南北朝之后,人们认识到艺术的本体是“意象”(应具有和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即“同自然之妙有”)2、唐五代重要的书法美学著作:孙过庭《书谱》、张怀≡《书断》《书议》《文字论》:(1)书法意象应表现造化自然的本体和生命一一“道”“气”(2)书法艺术的创造不仅要重视“实”,而且要重视“虚”3、唐五代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荆浩《笔法记》(1)“同自然之妙有”体现在绘画(山水画中),就是唐代水墨山水画的兴起(2)唐代山水画一个重要发展: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二、“度物象而取其真”1、荆浩在《笔法记》中将“同自然之妙有”发展为:“度物象而取其真”绘画两个定义:(1)“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缺点:只讲“华”不讲“实”)(2)绘画是一种创造,同时又是对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反映“似”VS“真”:“似”是孤立的描绘客观物象的外形“真”则要求进一步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一一“气”(二者区别在于:有没有气韵)2、命题意义:把“气”和“意象”这两个范畴统一了起来,从而也就把“气韵生动”的命题和“观物取象”、“应物形象”的命题统一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重点:
1.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发端。
2.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以下一系列范畴皆发端于老子的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澄怀味象”“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朴拙”。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
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从理论本身看:
哲学方面:《老子》书着重讲宇宙观和认识论,而《论语》则着重讲社会伦理问题。
老子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但“道”的性质是物质还是精神并不明确,但是“道法自然”作为否定有意志的天帝而出现,说明老子的哲学是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这个开端同时也是对宗教的否定。
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起初为哲学范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对中国哲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极大,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独特理论都发源于老子哲学和美学。
二、老子论“道”“气”“象”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它不依靠
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道”存在于上帝产生之前。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法自然”。
“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
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逝”“远”“反”的运动之中,处于永恒的“独立”
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也就是无规定性、无限性,它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
●
有:所有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
●所以,“无”和“有”不是两个东西,而是统一存在于“道”中,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是混沌和差别的统一。
●注意:柏拉图的“理念”和老子的“道”是不同的。
柏拉图属于唯心主义,“理念”是
虚无的,而“道”并不是虚无的,且否认上帝意志的存在,是一种唯物主义。
3、“道”包含“象”“物”“精(气)”,是真实的存在。
所谓“精”就是“气”。
道(浊气)
4、“道”“气”“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须体现“道”“气”,才成为审美对象。
(2)审美观照:必须从对于“象”的观照进到对于“道”的观照(涤除玄鉴)。
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例如:宗炳的“澄怀味像”——就是审美关照,而“味象”的本质就是“观道”。
换句话说,审美关照的实质并不是把握事物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
=>“气韵生动”(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三、“有”“无”“虚”“实”
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天地之始)和“有”(万物之母)的双重属性。
●从“天地之始”的“万物之母”角度看:
“无”即无规定性、无限性;“有”即包含有规定性、差别和界限。
●从现象界来说:
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
天地中间充满虚空,但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了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有”“无”统一,“虚”“实”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有无相生: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有“实”而没有“虚”,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
一个事物如果只有单方面的一个性质,就失去了它的本质。
虚实结合:此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此原则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
YH
四、老子论“美”“妙”“味”
1、老子论“美”:
(1)明确与“善”区别开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阴
阳气(宇宙万物的生命)
(2)“美”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它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
❤老子不是第一次使用“美”这个概念的人,但是老子使它第一次成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2、在老子时代,美和艺术是专供于奴隶主贵族享受的,所以他对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否定的态度。
他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一定意义上对美和实用、美感和快感作了区分:他认为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他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为腹——生理快感;为目——美感)。
但老子“为腹不为目”是一种狭隘的美学立场。
3、老子谈“拙”对形式美也持否定的态度:老子的“拙”成为后代一种审美趣味及审美风格。
“光而不耀”成为许多人竭力追求的审美理想,也是一种人格美的理想。
4、老子谈“味”审美标准——淡乎其无味,并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
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的是一种恬淡的趣味,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这种思想在宋代形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例如:“人间有味是清欢”
5、老子谈“妙”
老子第一次提出,妙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道“无”——观照“道”的“妙”的属性(“妙”主要用于审美领域)。
“有”——观照“道”的“徼”的属性。
❤“道”又叫做“玄”,和“妙”同谓之“玄”,但“玄”终究更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这种属性更为接近,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的特点是“道法自然”,所以“妙”又出于“自然”。
老子否定“美”,但并不否定“妙”。
❤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由于“妙”取法于“道”,体现“道”的“无”的一面。
❤“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总结:从老子的“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
五、老子论“涤除玄鉴”
1.“涤除”:洗除尘垢,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玄鉴”:“玄”是“道”,“鉴”是观照,“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
2.“涤除玄鉴”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行到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即对于“道”的观照,但对于“道”的观照怎么实现,老子没有明确的回答)。
第二层含义: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庄子“心斋”“坐忘”(老子强调,为了实现对“道”的观照,观照者必须保持虚静)。
3.“涤除玄鉴”文学领域的影响:
●宗炳:澄怀味象①实质是“道”的观照②审美的心胸。
●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
万物本体、生命。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都很重要。
●其他:唐刘禹锡、宋苏轼、宋画论家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