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手打版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狭窄)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
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
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明清小说美学)【圣才出品】

第16章明清小说美学一、名词解释1.明代四大奇书(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现实相关联。
“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2.童心说(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三言二拍(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二、论述题1.试述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
(南开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论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批评的贡献。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金圣叹以一部《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奠定了他在中国《水浒》评论史,乃至中国整个小说批评史上最为杰出的地位。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
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
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
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
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
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及解析【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味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二、简答题1.刘熙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结合这句话谈谈中国古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答: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这句话是指怪石之所以“以丑为美”,所以“陋劣之中有至好”,是在于它表现了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
这一审美观,发源于庄子的命题,即美与丑可以转化、神奇可以化为臭腐。
(1)中国古典美学对丑的认识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而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么严重,并不看得那么绝对。
园林美学导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园林,作为人类居住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园林美学导论旨在探讨园林艺术的本质、特点、分类以及审美原则,为读者提供一把开启园林艺术大门的钥匙。
以下为笔记摘抄:二、园林艺术的本质1. 定义:园林艺术是人类运用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空间环境。
2. 特点:- 综合性:园林艺术融合了建筑、绘画、雕塑、园艺等多种艺术形式。
- 生态性:园林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生态平衡。
- 实用性:园林艺术不仅要满足审美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三、园林艺术的特点1. 景观多样性:园林艺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结合人工景观,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2. 布局合理性:园林艺术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比例,使景观具有和谐统一的美感。
3. 生态环保性:园林艺术强调生态平衡,注重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以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
4. 文化内涵:园林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
四、园林艺术的分类1. 按地域分类:- 中国园林: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注重山水意境、园林小品和文人气息。
- 欧洲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强调对称、规则和几何图案。
- 日本园林:以枯山水为代表,注重禅意和自然元素的运用。
2. 按功能分类:- 公园:供公众休闲娱乐的园林,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
- 住宅园林:为居住者提供休闲、观赏、健身等功能的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杭州西湖别墅。
- 宗教园林:为宗教活动服务的园林,如南京栖霞寺、北京潭柘寺。
五、园林艺术的审美原则1. 意境美:园林艺术追求“意境”,即通过景观的布局、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氛围。
2. 比例美:园林艺术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比例,使景观具有和谐统一的美感。
3. 对比美:园林艺术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等方面的对比,使景观更加生动有趣。
4. 变化美:园林艺术追求空间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使景观富有变化。
★景德镇陶瓷学院博士考试: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通关秘籍1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狭窄)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
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
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复习笔记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
(一)明清园林艺术
1.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家园林最有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私家园林多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除北京、南京外,以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数量最多。
2.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
(1)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了一座园林,并且借剧中主人公杜丽娘的口说了一句名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春天。
在他看来,园林正是把“春色”引到人间的艺术。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座大观园。
大观园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这座园林中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婴宁》篇也描绘了一座园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二)明清园林美学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
2.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关心这门艺术,甚至亲自从事这门艺术,这才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
3.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种植部》。
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部著作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差。
二、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艺术意境的美。
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在一定意义上,“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也更容易把握。
2.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
(1)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2)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
3.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
(1)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2)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二)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园林的意境
1.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1)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2)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
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3)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
(4)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2.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
(1)园林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的结合,情景的结合
不但要有景,而且要有“声”、“影”这种景外之景。
这样就能“历久弥新”,不断有新的境界。
(2)园林意境的欣赏是物我的交融
月影、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雨声、水声、鸟声……这种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历代诗人一些咏园林的名句,也可以说明中国园林意境的这个特点。
3.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结构的这种特点,对“境生于象外”这个命题作了最好的解释“境”不仅要有“象”,不仅要有“景”,而且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庄子说的“象罔”,不仅要有形,而且要有影,要有形、影、声、光、香的交织。
三、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
(一)楼、台、亭、阁的创造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楼、台、亭、阁,也要服从于创造艺术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游览者的美的感受。
(二)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
1.丰富游览者对空间美的感受
园林中一切楼、台、亭、阁的建筑,都是为了使游览者可以“仰观”、“俯察”,可以“远望”,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2.使游览者产生诸多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由于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是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游览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游览者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