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石涛的《画语录》)【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石涛的《画语录》)【圣才出品】

第21章石涛的《画语录》一、简答题1.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答: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眼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

这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胸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

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手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

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

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2.简述石涛的山水画特色。

答: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他是清初最富独创性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其山水画特色具体表现为:(1)石涛画作苍郁恣肆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己法,又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感。

在技巧上他运笔灵适。

或细笔勾勒,很少擦;粗线勾斤,皴点并用。

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

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2)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国维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国维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4章王国维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古雅(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

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

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

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

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2.《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庄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庄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5章庄子的美学一、简答题1.庄子散文风格特点。

(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庄子散文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1)以寓言为思想,寓哲理于形象《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如《逍遥游》末,庄子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深远奇妙的意境和谐统一《庄子》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使文章具有文辞之美《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2.庄子“自由的境界”思想的意义。

答:(1)庄子的寓言故事接触到了创造引起美感的思想①自由是在实践中对于必然的认识和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而美则是自由的显现(形象)。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明清小说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明清小说美学)【圣才出品】

第16章明清小说美学一、名词解释1.明代四大奇书(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现实相关联。

“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2.童心说(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三言二拍(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二、论述题1.试述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

(南开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论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批评的贡献。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金圣叹以一部《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奠定了他在中国《水浒》评论史,乃至中国整个小说批评史上最为杰出的地位。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梁启超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梁启超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3章梁启超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饮冰室诗话(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

《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

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

《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熏浸刺提(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

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

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3.诗界革命(南开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

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二、简答题1.简述“诗界革命”。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诗界革命的概念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刘熙载的《艺概》)【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刘熙载的《艺概》)【圣才出品】

第22章刘熙载的《艺概》一、名词解释1.诗为“活物”(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

出自明代钟惺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

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

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

”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

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

“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奥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

诗之为“活物”,又是读者对作品意蕴的赋予和追加。

2.形式美(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它的特点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的形式不能脱离美的内容,而形式美对美的具体内容带有相对独立性;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着紧密联系。

3.内容和形式答:文艺作品的内容是指通过塑造形象反映在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其显示的思想意义。

它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与作家、文艺家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的统一体,主要包括题材、主题、人物、事件等要素。

文艺作品的形式是指具体表现作品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主要包括有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多种要素。

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的。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内容与形式互相渗透与转化,并在审美高度上达到和谐的统一。

二、简答题1.简述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异同。

(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异同表现在:(1)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相同之处形式美的形成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

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容的,经过长期重复、仿制,使原有的具体社会内容逐渐泛化成为某种观念内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长期的过程,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成为独立审美的对象。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圣才出品】

第9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一、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2.诗缘情而绮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

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二、简答题1.试释“澄怀味象”。

(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1)出处“澄怀味象”是南朝画家宋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在《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

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
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习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符合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甲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乙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开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


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
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取材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1.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填空。

(3分)
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

2.根据第②段内容,“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应插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

(3分)
答:应插在处。

3.阅读第④段,请说出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分)
答:
4.请以白居易的诗为例,简要说明该诗如何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

(7分)
答:
答案:
1.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3分)
2.应插在丙处
3.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没有政教
美刺的寄托)。

(3分)
4.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讲述的是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提醒了社会上以强凌弱、为官者逼迫百姓的现实。

其目的在于希望当政者要对胡作非为、逼迫百姓的现象加以警惕。

答案解析:
1.试习题分析:本习题只要准确理解本段的构造,找出中心句即可随便答习题。

文段的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高度概括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的内容。

2.试习题分析:“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解答本习题的关键。

结合上文来看,“这”指的是“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

3.试习题分析:原文: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他排斥的是没有政教美刺的诗歌,即“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的诗歌,也就是“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的诗歌。

4.试习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含义,即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情。

然后能分析某首诗歌所反映的这些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